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平面交叉口

9
4
5
8
石
8
名
4
5
3D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
1.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2、交叉口的相交道路的条数与夹角
平面交叉口,原则上不能五条路以上相交叉。 平面交叉口处交通流的分岔、交汇、冲突点的数量随着相 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其中尚不包括非机动车车 流。假设每条道路仅有双车道,上下行各有一股车流到交
叉口转向,则表6-1中左转车和直行车形成的车流矛盾点 的
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
a y叉路rj
叉格n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
1.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在没有信号灯管理的交叉口上,直行车流或左转车流与 横向直行车流或左转车流在时空上不能错开,会产生冲 突点,由于它们在流向上是相互垂直的或逆向对流的, 所以相互干扰的严重程度超过交汇点和分岔点。引起大
量冲突点的主要是左转车流。在一个十字交叉口的16个 冲突点中,有12个是由左转车所引起的,所以如何正确
i右转弯处路面横坡度,向曲线内侧倾斜用“ + ”号, 向外侧倾斜用号。i值一般应按交叉口的设计等交线来计 算确 定。当i值的变化不大时,它对计算R/直的影响不大。因 此, 可按一般常用的路面横坡i=0.015来计算R1值。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
.交叉口设计
3、交叉口缘石半径
平面交叉口缘石的转角半径大小要适宜。如果缘石半径 过 小,则要求右转车的车速降低很多,行车不平顺;还会 导致 车辆向外偏移侵占相邻车道,或向里偏依驶上人行道。 如果 缘石半径过大,则造成行人横过道路距离过长;或车 辆停止 线远离交叉口,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较长,行人 过街绕行 太多;此外,由于缘石半径过大造成交叉口面积 太大,左转 车的行车轨迹不固定,有较大的游荡区,不利 于行车安全。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
12
(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3、便左转为右转,环形交通,绕街坊转
.
13
(三)渠化交通组织:交通岛、交通标志、交 通标线
.
14
(四)、调整交通组织
四、行人交通组织 1.加宽人行道 2.合理布置人行横断面 3.限制交叉口的人群集中出入 4.人行天桥、地道
20
二、环形交叉口的设计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1、中心岛的形状 一般多用圆形,椭圆形、卵形、方形圆角、
菱形圆角; 2、圆形中心岛的半径
V2
b
R127 (ih)
2
.
21
(二) 交织段长度
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通行驶时相 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 称为交织长度,交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 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
标高相协调;
.
29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1、处于凸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 背离交叉口。
.
30
2、处于凹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都 指向交叉口。
.
31
3、处于分水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 背离而一条指向交叉口。
.
32
4、处于谷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指 向交叉口而一条背离。
.
45
③计算标高计算线上的设计标高 每条标高计算线上标高点的数目,可根据路面宽度、施工需要以及 等高距来确定。对路宽、坡陡、施工精度要求高的,标高点可多些 ;反之,则少些。
y h1 x 2h1 x2 BB
B 14
.
y
h1 B
x
4h1 B3
x3
B 14 46
7、勾绘和调整等高线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2.设计车辆
1)平面交叉口旳设计也采用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 (或铰接车)作为设计车辆。
2)平面交叉转弯曲线旳线形和路幅宽度应以设计车辆转弯 时旳行迹作为设计控制,其转弯时旳行迹与行驶速度有关。
3) 各级公路旳平面交叉口应以16m总长旳鞍式列车进行控 制设计。
第一节 概述
四、交叉口旳设计根据
满足服务水平下旳通行能力
第二节 交叉口旳交通组织设计
一. 车辆交通组织
1. 任务
⑴.确保车流、行人安全 ⑵.提升通行能力
2. 措施
⑴.正确组织不同去向旳车流 ⑵.设置合适旳车道数 ⑶.合理布置交通岛、信号灯、交通标志 ⑷.渠化交通
3. 详细措施
⑴.设置专用车道 ⑵.组织左转车辆
着眼点:处理左转及直 行车辆旳交通组织
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旳路口离岛驶出旳
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特点:驶入交叉口旳多种车辆可连续不 断地单向运营; 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 冲突点;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 缺陷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 长了车辆绕行距离,尤其是左转弯车辆; 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能看到相交道路上旳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用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 这段必要旳距离应该不小于或等于停车视距。
视距三角形: 由相交道路上旳停车视距所构成旳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 驾驶员视线旳障碍物。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一、交叉口旳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2.设计车辆
4)公路左转弯曲线采用(5~15)km/h行驶速度旳鞍 式列车控制设计;
5)大型车百分比很小旳公路,可采用5km/h行驶速度旳 鞍式列车控制设计,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载重汽车低速 行驶时旳行迹控制。
城市道路工程平面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设计内容:确定交叉口类型、进行交通组织设计、视距保证、缘石半径、拓宽设计、环形交叉口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
一、平面交叉口的形式1、按交叉口形式分类十字形、X字形、T字形、Y字形、错位交叉、复合交叉等。
2、按渠化交通的程度分类简单交叉口、拓宽路口式交叉口、渠化交叉口。
3、按交通控制分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4、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C类:环形交叉口二、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1、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错点的种类: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
冲突点数量多,影响大,主要与左转车流有关,与车道条数成正比。
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冲突点,如采用设置信号灯、合理组织左转车、实行单向交通等方法。
2、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行道的交通组织1、设置专用车道2、合理组织左转车(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2)实行交通管制不准左转(3)变左转为右转(4)环形交通3、渠化交通组织4、调整交通组织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符号、文字指示牌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行人的交通组织1、交叉口人行道的宽度及行人的组织2、人行横道的设置(位置、形式、宽度、通行能力)3、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三、简单交叉口设计1、交叉口的车道宽度一般采用 3.0~3.5米,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 2.8m。
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2、平面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倍-0.7倍。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完整版202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647-20111总则1.0.1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道路交叉口,充分利用交叉口时空资源,实现交叉口人流和车流的交通安全与通达,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应的道路交叉口规划,以及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或立体交叉的新建、改建与交通治理专项规划。
1.0.3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应坚持科学发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符合保障安全、保证效率,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资源的要求。
1.0.4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交通功能traffic function交通设施在交通系统中所承担的作用,以及对出行者所能提供的交通服务和服务水平。
2.1.2宏观交通组织macro traffic organization在一定范围的交通系统中,规定各类道路上各种交通方式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协调关系,使各种交通方式在道路系统中能有序、安全、高效地通行的交通运行方案。
2.1.3微观交通组织micro traffic organization在交叉口可通行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安排组织从各方面汇集到交叉口的各种交通流有序地向各方向疏散,以保障人流和车流安全、高效地通过交叉口的交通运行方案。
2.1.4快速公共交通bus rapid transit(BRT)运用大容量公共交通车辆和先进的控制管理系统,在专用的车道上运行,具有运量大、运行速度快等特性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2.1.5信号控制交叉口signalized intersection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
2.1.6无信号控制交叉口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不用交通信号灯,而用交通标志、标线或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通行权的规定,组织相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
2.1.7减速让行标志交叉口yield sign intersection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用减速让行标志来规定次要道路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前必须减速、让主要道路车辆先行,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行的交叉口。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1、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1.平A类:信号交叉控制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之支路只准右转同行的交叉口;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3.平C类:环形交叉口关于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3、交叉口的形式平面交叉口的形式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和使用价值,所以应切合实际地考虑远期的需要和近期的可能两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方案。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十字形环行交叉T形极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交叉多路交叉畸形交叉T形平面交叉口:T形交叉口是指交角为75~105的三路相交。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主次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直行方向。
Y形平面交叉口:Y形交叉口为三路相交直行方向的交角小于75或大于105的交叉口;Y形交叉口在交角较小的时候交通不利,而且锐角街口处的视线条件不好。
十字形平面交叉口四条道路相交交叉口,交角为75~105.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使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1)简易十字交叉口:设计车速不高,交通量不大的三四公路或一般城市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可采用简易十字交叉(2)设附加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或三四级公路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十字交叉口。
(3)渠化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为四车道公路以及设计速度为80km/h的双车道公路,或虽然设计速度为60km/h,但属区域干线的双车道公路,可采用渠化十字交叉。
环形平面交叉口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岛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道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1、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1.平A类:信号交叉控制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之支路只准右转同行的交叉口;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3.平C类:环形交叉口关于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平面交叉口类型选型推荐形式可选形式主干路-主干路平A1类——主干路-次干路平A1类——主干路-支路平B1类平A1类次干路-次干路平A1类——次干路-支路平B2类平A1类或平B1类支路-支路平B2类或平B3类平类或C平A2类3、交叉口的形式平面交叉口的形式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和使用价值;所以应切合实际地考虑远期的需要和近期的可能两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方案..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十字形环行交叉T形极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交叉多路交叉畸形交叉T形平面交叉口:T形交叉口是指交角为75~105的三路相交..T形交叉口适用于主次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直行方向..Y形平面交叉口:Y形交叉口为三路相交直行方向的交角小于75或大于105的交叉口;Y形交叉口在交角较小的时候交通不利;而且锐角街口处的视线条件不好..十字形平面交叉口四条道路相交交叉口;交角为75~105.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使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1)简易十字交叉口:设计车速不高;交通量不大的三四公路或一般城市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可采用简易十字交叉(2)设附加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或三四级公路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十字交叉口..(3)渠化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为四车道公路以及设计速度为80km/h的双车道公路;或虽然设计速度为60km/h;但属区域干线的双车道公路;可采用渠化十字交叉..环形平面交叉口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岛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道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环形交叉口的特点:●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的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交通组织简便;不需要信号控制..●一般高于其他平面交叉..环形交叉适用于交通量适中;经过验算后出、入口间的距离能满足交织长度的要求;或按“入口让路”规则设计能满足交通量需要的3~5岔的交叉..“入口让路”环形交叉适用于一条四车道公路和一条双车道公路相交的交叉;以及两条高峰小时不明显的四车道公路相交的交叉..4、平面交叉口形式的选择1形式要简单;相交道路的条数要少..尽可能选用正交或接近90度的十字交叉..2尽量是相邻交叉口直通..一般情况下;干道与干道相交不易选用T形交叉口..除非在市区;因受地物条件限制必须设置T形交叉口3交叉道路应避免锐角相交;尽量以近似于90 度相交..a.改斜交为十字交叉b.改斜交为双T形交叉错位交叉c.改小交角为大交角d.禁止左转e.改Y形交叉为正交或接近T形正交(4)应尽量避免近距离的错位交叉(5)道路规划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多路和畸形交叉..平面交叉口拓宽条件:1、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多于3或4pcu小交叉口为3;大交叉口为4时;应增设左转专用车道..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右转车多于4pcu时;应增设右转专用车道..2、根据交叉口形状、交通量、流向和用地条件设置交通岛..交通岛应以缘石围砌..人行横道处缘石高度可降为零..3、交叉口进口车道宽度;小型汽车车道可采用3m;混入普通汽车和铰接车的车道与左、右转专用车道可采用3.5m;最小3.25m..4、交叉口的进口道设右转专用车道时;右侧横向相交道路的出口道应设加速车道..右转专用车道长度应保证右转车不受相邻停候车队长度的影响;加速车道应保证加速所需长度..两者均应调查后计算确定..各级道路路口拓宽的规定:主干路当路段单向车道为3车道时;进口道拓宽为5车道;出口道为4车道;拓宽段长度在交叉口进口道或出口道外侧路缘半径的端点向后起算;下同80m;当路段单向车道为2车道时;进口道为4车道;出口道为3车道;拓宽长度为80m..以上拓宽段两侧红线宽度各增加5m详见图8—1..次干路当路段单向车道为2车道时;进口道拓宽为3~4车道;出口道为2~3车道;拓宽段长度在交叉口进口道或出口道外侧缘面半径的端点向后起算;下同70m;当路段单向车道为1车道时;进口道为2~3车道;出口道为1~2车道;拓宽长度为60m..以上拓宽段两侧红线宽度各增加2~5m详见图8—2、8—3..无论什么道路;在其交叉口拓宽时;拓宽车道数一般为1~2条;过多的拓宽车道对于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无多大意义;拓宽长度也不能过长;一般只要满足车辆排队长度即可;入口拓宽段和出口拓宽段可对称布置;或入口拓宽段长度略大于出口拓宽段长度..拓宽渐变段的长度;一般不得小于20m;在条件较困难的地带也不能小于15m..当主干路、次干路交叉口附近有广场时;靠近广场一侧对的道路拓宽段长度可适当延长;用于广场附近的临时停车..于支路与主干路或次干路相交的交叉路口;一般无需拓宽..平面交叉口的人行道应该布置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线的靠近道路交叉口中心一侧;宽度不要小于5m..拓宽后的平面交叉口的出入口道路宽度最好能有供机动车左行、直行和右行的三条车道;这样可以使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大为改观..图8—1 主干路与主干路路口渠化标准图图8-2主干路与次干路路口渠化标准图图8-3 次干路与次干路路口渠化标准图。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流与 自 车流 的汇集点 , 行 它们之间 的相互 干扰 , 使行 车速度 降置合理 的交 叉 口, 设 对于保
证行 车安 全和通行顺 畅具 有重大 的现 实意义 。平 面交叉 口设 计 的内容包括平 面设计 和竖向设计 两个部分 , 本文 重点讨论 十字形
城 市 道 路 平 面 交 叉 口 设 计
杨 辉
( 西金 源 房地 产 开 发 集 团有 限 公 司 , 西 西 安 陕 陕 7 04 ) 10 3
摘
要: 针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 口设计进行 了探讨 , 分别阐述了交叉 口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的方法、 设计要点及 注意事项 , 出城 指
市道 路交叉 口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各方面 因素 , 因地制 宜合理设 置。 关键词 : 城市道路 , 交叉 口, 面设计 , 平 竖向设计
的道路规划红线所 围合 的平面区域 , 当无车行道 展宽或 道路规 划 红线展宽时则为 自转角缘石 曲线终点 外 1 0m开始道 路规划红 线
所 围合 的平面 图形 。
. 划资料 ) 交通组成及交通量 以及排水方式 及地上 、 、 地下排水管 渠 2 4 车行道 和规 划红 线加 宽设计 属 于Ⅳ类 和Ⅵ类 灯控平 面交叉 口的进 口道都应 考虑 增加 车 的布设位置和尺寸 。
交 叉 口的 竖 向 设计 。
右转车道计算行车速度 k h1 3 I 2 I 2 l 1 /m・ 0 5 0 5 I 交 口 石曲 最 半 / 3—0 l2—0 11~ 5 1 叉 缘 线 小 径m 0 4 0 3 0 2 j —5 0
注: 非机动车道 宽度为 6 5m 时用小值 , . 非机动车道 宽度为 0 用大值 , 时 其余宽 度采用内插 法求得
中 图 分 类 号 :4 2 3 U 1 .5 文献标识码 :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摘要:平面交叉口设计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多个方面谈了对平面交叉口设计的认识,并提出一些设计方法和建议,对平面交叉口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目前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型式均为网状结构,道路纵横交错形成很多交叉口。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均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
在整个道路系统中,交叉口成为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上的卡口。
据国内外调查统计,约有59%的交通事故是发生在交叉口上,而且是在所有交通事故类型中居首位,此外,车辆在交叉口上耽误的时间占了全程行车时间的31%,其主要原因是交叉口布置不恰当,交通渠化设施不完善、不合理。
由此可见,正确合理地设计交叉口,对保证交通安全和提升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改善居民的出行质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就平面交叉口设计谈一些体会。
平面交叉口型式的选择设计
平面交叉口的型式决定于城市道路网的规划,交叉口用地及其周围建筑的情况,
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常见的交叉口型式有:三路交叉口、四路交叉口及多路(四路以上)交叉口。
三路交叉口一般用于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交叉口的直顺
方向。
根据相交道路的斜交角(θ)的大小,三路交叉口主要有正交“t形”(θ≥75°)、“y形”(θ<45°)和斜交“t形”(75°>θ>45°)。
正交“t形”交叉口可各自互通;“y形”交叉口为禁止大偏转方向的左转车流及渠化小偏角方向的右转车流;当大偏角转向的左转车流较小时,可采用斜交“t形”交叉口,否则应采用正交“t形”交叉口。
四路交叉口可分为正“十”字形交叉口(θ≥75°)、斜“十”字形交叉口(θ<75°)及错位“十”字形交叉口。
正“十”字形交叉口型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容易处理,可用于相同等级或不同等级道路的交叉,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型式,在规划和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在受条件限制不得已时方可考虑采用斜“十”字形交叉口和错位“十”字形交叉口。
因错位“十”字形交叉口使主干道曲折,造成主要道路不能直通,影响交通,故当相交道路中有次干路及其以上等级道路时,必须避免选择错位“十”字形交叉口,不应该为了片面追求道路的对景而采用。
多路交叉口是多条道路交汇的地方,突出中心的效果显著,但用地大,并给交通组织带来极大的困难,在交叉口的规划及设计时须慎重全面考虑,应避免采用多路相交。
交叉口型式的选择涉及因素较多,但主要遵循型式要简单、尽量使道路直通、力求道路斜交角度大的原则进行,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点,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平面交叉口的计算行车速度
计算行车速度是道路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和依据,在平面交叉口
设计中,正确合理地
选用计算行车速度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交叉口的行车安全、舒适性及资金投入均与其息息相关。
在城市道路中,交叉口处车流、人流交汇,由于停车等候及出于安全考虑,车辆均会减速慢行,如交叉口内各道路要素仍以正常路段的计算行车速度进行设计,则会与实际情况不符,设计标准过高,造成不必要的投入,尤其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中,更没必要因为过高的标准而多占用土地,甚至加大房屋拆迁量。
平面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是指车辆通过进口道及过进口道后通过交叉口的行驶速度计算值,一般可取正常路段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
在直行车中,当交叉口前后路段的计算行车速度相同时取路段车速的0.7倍,当前后路段的计算行车速度不同时则取较高路段车速的0.5~0.7倍并且不大于较低的路段车速。
左、右转车则取前、后路段较大车速的0.5倍。
当然,较高的车速有利于交叉口疏导交通,在交通拥堵地段,如条件允许,还是应尽可能采用较高的车速,视具体情况而定。
平面交叉口的缘石转弯半径设计
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一定的速度舒适、顺利地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应做成圆
曲线或复曲线。
采用圆曲线不仅方便施工,而且也较美观,在城市道路中目前一般多采用圆曲线。
交叉口的缘石半径主要根据交叉口的计算行车速度进行计算选取,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给出两者的关系如表1,其它计算行车速度对应的缘石半径值可通过表1内
计算行车速度(km/h) 30 25 20 15
缘石半径(m)33~38 20~25 10~15 5~10
插求出。
从表1可看出,越高的车速要求的缘石半径越大,这是由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决定的,又如前所述,目前全国各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均十分严重,而交通的瓶颈一般又在交叉口处,为尽快地疏导交通,车辆的转弯速度就越高越好,因此交叉口设计时就应尽量取大一些的缘石半径,以求满足较高的右转车速。
采用大的缘石半径还有一个比较有现实意义的是,在没有专用右转车道的交叉口,较大的缘石半径可扩大进口道停车线断面附近的车行道宽度,这样在一些情况下右转车辆就可不受等候车辆的影响而继续进行右转,可减少交通堵塞,根据观测缘石半径应尽可能地采用≥20m。
交叉口渠化岛及人行过街安全岛设计
在一些大型的平面交叉口内,最靠右侧的直行车流与右转车流间的一些区域不是各向交通流行驶轨迹所需的空间,可将其实体构筑成渠化岛,以减少车行道路面增加道路绿化面积,将直行车与右转车分离开辟专用的右转车道,同时作为行人过街安全岛缩短行人过街距离。
渠化岛的边缘线形一般由直线与圆曲线组成,直行车道侧的边缘线采用直线,右转车道侧的边缘线采用与缘石曲线同圆心的圆曲线,其端部则作小半径倒圆处理。
渠化岛与缘石间的右转车道宜控制在2车道以内,车道总宽度宜为6~9m(单车道取小值,双车道取大值),经大量实例验证,这样既可保证右转车辆不并行、
不抢道,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同时又能满足较大的右转车流量,确保交通顺畅。
渠化岛的面积不宜小于7m2,太小不美观而且视觉诱导性差不利于行车,如确实有条件设置渠化岛,但渠化岛面积又不是特别充裕,则可考虑渠化岛内不做绿化而全部采用硬铺装,增大行人的站立面积。
渠化岛应根据各向车流的安全行驶轨迹进行设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先用标线将渠化岛画出,实施一阶段后,按实际车流行驶轨迹作调整,再做成永久性的实体渠化岛。
在一些路面较宽而且过街行人较多的交叉口,行人常过街至半途中即遇信号灯转换,人流、车流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交通而且险象环生极不安全,可考虑在路中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让未及时过街的行人可暂时等候。
从安全考虑,行人过街安全岛应尽可能地做宽一些,但如条件有限则可借鉴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从惠州市几条主干道的设置情况看,1.5m宽的行人过街安全岛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因此,如所在道路有中央绿化带且宽度大于1.5m时,行人过街安全岛应与绿化带同宽,否则可做成1.5m宽,其长度则根据人流量确定。
交叉口竖向设计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目的是确定交叉口范围及其连接道路共同面的立面形状和相应
部分的设计标高,以符合行车平顺和排水通畅的要求,并与周围建筑物的标高相协调。
在城市道路中,交叉口往往就是道路的变坡点处,竖向设计时需结合道路的纵断面设计进行考虑,应保证交
叉口纵、横轴线的竖向线形均能满足相交道路的技术标准要求,交叉口其它点的标高布置则要考虑车辆行驶平顺,尤其是考虑主要道路行驶方向的平顺。
交叉口是道路中最容易积水的区域,竖向设计时要满足路面排水流速的要求,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水另一条道路上,可在人行横道前或在缘石曲线切点上布置雨水口进行截水。
为使交叉口范围既行车平顺又排水顺畅,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纵、横向道路的变坡点与交叉口中心重合,相交道路的纵坡差不大于0.5%,尽量让整个交叉口路面形成一个和顺的曲面。
交叉口沥青路面设计
在交叉口范围,车辆需经常刹车制动和加速起动,这都为交叉口路面结构增添了额
外的负担,使得交叉口范围内的沥青路面要比其它路段的沥青路面损坏得快,尤其是沥青路面的车辙现象,对比更加强烈。
设计时,一是考虑采用抗车辙性能高的沥青路面结构,二是考虑在面层结构中添加抗车辙剂,而需特别抗车辙设计的交叉口范围则主要视交叉口的停车等候车队长而定,应将有可能的停车等候区域及整个交叉口均纳入设计范围中。
结语
如今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道路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使平面交叉口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让城市道路更加安全、快捷、舒适和美观,是我们设计工作者需要长期思考和研究
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金水、张廷楷.道路勘测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周荣沾.城市道路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黄兴安.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