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证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站得高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点和北极点分别是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终点,过点方向改变)。

三、纬线和经线(重点)(1)观察地球仪看纬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六页(2)纬度的划分(南北纬、高中低纬、特殊纬线、会找长度相等的纬线、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北南纬N/S、南北半球的划分)(3)观察地球仪看经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七页特殊的经、纬线①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特殊经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四、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实用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奥秘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下面是初一上册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成的模型。

地轴是地球自转所围绕的轴,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南极。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 0°纬线,向北向南各分为 90°,分别称为北纬(N)和南纬(S)。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 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 180°,分别称为东经(E)和西经(W)。

二、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 小时,也就是一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一年。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三、地图的阅读(一)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的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有三种表示形式: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方向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

初中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2. 地球仪
-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上面有经线、纬线、地轴、赤道等。

3. 经纬线和经纬度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指示南北方向。

- 纬线:环绕地球并与经线垂直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 经纬度:以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的位置。

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约24小时,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 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约天,产生四季变化现象。

5. 地图的种类和作用
- 种类: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等。

- 作用: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二、世界地理
1. 世界各国概况
- 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首都等基本情况。

2. 世界地形地貌概况
- 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高原、山地、平原、盆地等。

3. 世界气候类型
- 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4. 世界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 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首都和重要城市。

三、中国地理
1. 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
-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包括国土面积、海岸线长度等。

2. 中国地形地貌概况
- 了解中国各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知识点:位置与特征:地球是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的第三颗行星,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

它的表面大约29.2%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构成,剩余的70.8%则被海洋、海湾和其他水体覆盖。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其气候和温度受到温室气体的调节。

运动与结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同时自身也在进行自转,自转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3小时56分,两极区约为24小时。

地球的外层由几个刚性构造板块组成,它们在长时间内迁移,而内部则保持活跃。

此外,地球还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它们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潮汐现象。

地球的方向与时区:从立体上看,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平面上看,北半球为逆时针旋转,南半球为顺时针旋转。

地球被划分为东西十二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交界地,其中北京位于东八区。

地球仪知识点:种类与组成:地球仪主要有磁悬浮地球仪、机械地球仪和数字地球仪三种类型。

它主要由地球球体、地球仪支架、地球仪底座和地球仪配件等组成。

地球球体通常由塑料或树脂材料制成,表面贴有地图和地理信息;支架用来支撑球体并使其能够自由旋转和倾斜;底座则用来固定支架,使地球仪能够稳固地放置在桌面上。

地球仪的用途:地球仪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通过观察地球仪,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时区分布、气候特点以及不同地形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此外,地球仪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地球和地球仪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并借助地球仪这一工具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梳理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梳理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梳理地球是我们身处的星球,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以下是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地幔是中间层,地核则是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完全是球形的,它稍微扁平,呈现出一个略微椭圆的形状,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离心力所致。

3.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体积约为1.08万亿立方千米。

4.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圈,这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日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每365.25天绕太阳公转一圈,这是一年的长短。

5.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被一层称为大气层的气体包围着。

地球的大气层由不同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它对地球表面的生物和气候起着关键作用。

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的球体模型,用来展示地球的各种地理信息和天体运动。

以下是关于地球仪的一些知识点:1. 地球仪的种类:地球仪可以分为物理地球仪和政治地球仪两种主要类型。

物理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

政治地球仪则展示地球的行政区划和国家边界等政治信息。

2.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一个球体、一个底座和一个支架组成。

球体上绘制有地球的地理图像,底座则用来稳定地球仪,支架则用来支撑地球仪使其可以旋转。

3. 地球仪的功能:地球仪可以用来展示地球的各种地理信息,如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

它还可以用来演示地球的运动,如自转、公转和倾斜等。

此外,地球仪还可以用来测量距离和方位。

4. 地球仪的使用:使用地球仪时,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来观察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借助地球仪上的刻度,可以测量距离和方位。

此外,还可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运动,以及解释一些地理和天文现象。

总而言之,地球是我们身处的星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运动。

七上《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七上《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①天圆地方(猜测)②太阳和月亮(推理)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实践证明)④地球卫星图片(科学证明)
4.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⑴麦哲伦环球航行;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⑷地球卫星照片;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5.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规则的球体)
6.地球仪的作用:便于人们观察地球的全貌。

7.经度和纬度,经线和纬线区别
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辨别方向。

初中会考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初中会考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中会考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方面。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仪则是用来表示地球形状和地理现象的工具。

初中地理考试中常涉及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点,以下是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椭球的。

地球的南北两极比赤道略扁。

2.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

3.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大基本形式。

自转使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则使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

二、地球的地理格局1.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

2.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纬度是地球上划分南北方向的线,经度则是地球上划分东西方向的线。

通过纬度和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3. 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由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组成。

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点和植被类型不同。

4. 地球的地形特征: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不同地形特征会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分布产生影响。

三、地球的天气和气候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是指一天内大气的短期状态;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地球的倾斜角度、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都会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形成。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天气现象:包括晴天、多云、阴天、雨、雪、霜、雾、冰雹等。

4. 气象仪器:包括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和风向风速仪等。

四、地球仪和地图的使用1. 地球仪的表示:地球仪是一种反映地球真实情况的球面模型,可以表示地球的形状、地理现象等。

2.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地图是用线条和符号等图形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图。

地图的制作需要遵循投影原则,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有等轴角投影、柱面投影和圆锥投影等。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实用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奥秘,探索大自然的规律。

初一地理上册的知识为我们打开了地理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天圆地方”的猜想、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及现代科技测量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假想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3、经线和纬线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

4、经度和纬度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 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 180°,分别称为东经和西经。

纬度:赤道的纬度为 0°,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 90°,分别称为北纬和南纬。

(三)利用经纬网定位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约 24 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三、地图的阅读(一)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一。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绕地球一周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形状:____年~____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旅行证实了地球是球体,他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部位较扁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考试技巧。

1亿平方千米
习题:
1、下列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球体
B、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C、古有“天圆地方说”,所以地球是正方体
D、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下列事例中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太阳光能照到地球上
B、发生月食时边缘是弧形
C、一个船队在海上航行1个月没有看到彼岸
D、看到远方开来的火车渐渐变大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2.作用: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习题
关于地球仪正确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