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7 青藏高原大气运动的波动理论(波动解) 《高原气象学进展》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七章大气波动理论

第七章大气波动理论

相速度与群速度: 相速度是位相的传播速度,如槽脊的移速 群速度是振幅/能量的移动速度。
一维波动已知频散关系:= (k ) d 则相速度为c 群速度为c g ; k dk 三维波动 已知频散关系= (k , l , n) ( K ) 相速度为C 2 K K 群速度为C g i j k k l n
从力的角度讲,水平压力梯度力是回复机制。 (气柱重量差产生) 从运动角度讲,水平的辐合辐散运动回复机制。
②AA’间辐散 BA间、A’B’间辐合 由面上升扰动向左右两边传播 传播的机制:水平辐合辐散
由上面分析可见, 重力外波性质:①双向传播 ②上下振荡、水平传播垂直向横波
形成条件:①自由表面的存在 ②静力平衡 ③水平辐合辐散是产生、传播的重要机制。

kc d
dc cg ck dk dk
1、c与k无关 ——该波动的波速与波长无关
cg c; 波动的能量随波动的传播而传播 非频散波
2、c与k有关 ——该波动的波速与波长有关
cg c; 波动的能量不随波动的传播而传播 频散波
cg c
cg c
叶笃正,1949,能量频散理论:
重力外波——发生在自由表面(即ρ的不连续面)上的波动。 重力内波——发生在稳定层结的层结大气中。
物理分析:
稳定层结中,垂直向受到扰动,形成浮力振荡, 通过水平的辐合辐散传播→重力内波。
浮力振荡发生在稳定层结的层结大气中,因为只有在稳定层 结下,才能形成回复机制,使振荡传播出去形成波动。 浮力振荡: 在稳定层结中,当气团受到垂直扰动时,它要受到与位移相 反的净浮力(回复力)作用而在平衡位置附近发生振荡,这 种振荡称为浮力振荡。(类比于弹性振荡)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课件

下下一页步
自转偏向
左右
初始方向
南半球偏转方向
北半球偏转方向
关于左右:眼睛看箭头方
向,左手在的一边是左边,右 手在的一边是右边。
关于偏向:在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下一步页
高 (百帕)

1000


1002


1004
1006
北半球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 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风 向平行于等压线
基础练习
AC 1、下列有关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各地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B、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原动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近地面附近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A 2、下图为北半球理想等压线图,图中的风向箭头代号正确的是(________)
1008
1010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 运动方向,北右南左,大 小与风速成正比
下一页
近 地
(百帕)

1000


1002


1004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1006
摩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08
1010
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大 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下一页
比 较 ①、地面风:风速小,风向与等压线有个交角 ②、地转风:风速大,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点处在______陆___地_____(陆地或海洋)。
√ 您 真 棒
下下一页步
課后活动
1、仔细观察锅内沸腾的开水是怎样运动的?(注意安全) 2、目测近期风向风力,看看有什么规律 ?为什么 ?

cha7+4 Persistent Heavy Rain_Clustering of TP vor

cha7+4  Persistent Heavy Rain_Clustering of TP vor

底层临界海拔高度(m) >3000
1000~3000
<1000
定涡标准
500 hPa等压面上,高 原地区形成闭合等高线的 低压或有3个站点风向呈 气旋性的低涡环流
700hPa等压面上,青藏高原东麓背风坡 特定地区(100~110°E,25~35°N)出 现的闭合气旋式低涡环流
移出比
25%左右移出高原(东 20%左右移出源地 移过102°E)
▪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in the East Asia (e.g., Rui et al. 1987; Tao and Ding 1981; Wang and Orlanski 1987; Wang et al. 2005);
▪ For example, the heavy rainfall and severe flooding in 1998 over the Yangtze-River basin (Shi et al. 2008; Yasunari and Miwa 2006; Yu 2001).
❖ the large-scale convergence of moisture advection through the southwest of TP connecting to the Indian monsoon activity lead to the high moist static energy accumulation at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ຫໍສະໝຸດ r TP.TPV的天气影响
▪ 高原涡天气影响的常态:α中尺度,生命史一 般<3天,区域性短期暴雨,对流性短时天气
▪ 高原涡对持续性暴雨的作用(异常影响) (1)影响方式: 1)长生命史或持续性活动(停滞:西太副高、 台风)的TPV(不多见) 2)高原涡与西南涡(SWV)耦合加强 3)TPV的群发效应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和天气过程的影响PPT课件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和天气过程的影响PPT课件
第10页/共51页
图15.1 西藏高原西部(W)和东部(E)地面感热通量 (SH)、降水的潜热释放(LP)和净大气热源(E)的十年 平均值(1961—70年)(1cal=4.1868J)(取自叶笃正、高 由禧等,1979)
第11页/共51页
表15.3和15.4是不同作者计算的高原西部和东部 热量和水汽收支的比较。在高原西部,罗会邦和 Yanai计算的SH值(169 W/m2)比叶笃正和高 由禧等人6月的平均值(219 W/m2)小。潜热 加热都是很小的。净的加热([Q1])主要由SH造 成。叶笃正和高由禧等人的[Q1]值(142 W/m2) 比罗会邦和Yanai的值(101 W/m2)大三分之 一。水汽收支中蒸发项最大,西部的值很接近6 月整个高原的平均值。对于高原东部,三者对SH 的计算相互很一致。潜热的作用明显增大,但其 值仍略小于SH。净加热[Q1]在94~120 W/m2, LP和SH的贡献都很显著。对于[Q2],LP的贡献 超过LE,故[Q2]为正。由上面可见,来自地面的 感热通量是青藏高原热收支的主要因子,尤其是 在1979年初夏高原西部。凝结加热对高原东部的 热量收支是很重要的,特别在夏季雨季之后。
(4) 空气的偏转
当接近山脉的空气不能越过抬高的地形时,气 流必须在水平方向偏转并绕过山脉。这会引起各 种局地风系和天气系统的发展,甚至行星波的发 展。
第3页/共51页
(5) 对降水的地形控制 降雨和降雪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响很大。有许多 机制来说明地形的这种控制作用。其间的相对重 要性由局地天气环境和山脉的尺度来决定。目前 这个问题也是暴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见第 四章§4.2地形对降雨的增幅作用部分)。 上述五个作用是地形影响气流的一般机制,应该 指出,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由于它们通 常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使山地气象学的 研究变得很困难。

第八章大气波动的稳定性问题 动力气象学课件(共66张PPT)

第八章大气波动的稳定性问题 动力气象学课件(共66张PPT)

dd2y2 (uddc2yu2 k2)0
(y1) (y2) 0通道Rossb波y 的情况
这是齐次方程,会有零解; 求取非零解的条件——本征值问题。 假设系数为常系数,那么可求本征值; 但是现在为变系数的,这样的本征值问题在 数学(shùxué)上是不可解的
第三十五页,共66页。
而我们现在不要求解,只要(zhǐyào)知道 Ci是否等于0的条件
T(z0)z
第十六页,共66页。
ddw tT g(d )z
N2
T g(d
)gln
z
dwN2z
dt
N2 0,力作负功,扰 ,动 层减 结弱 是稳定的 N2 0,力不作功,层 性结 的是 ;中 N2 0,力作正功,扰 能动 量得 而到 增强,层 定
第十七页,共66页。
§4 惯性(guànxìng)稳定度 科氏力作用(zuòyòng)下,惯性振荡的稳定性问题
雷利:1920’s,层流不稳定(wěndìng)问题; 郭晓岚:1949,提出正压不稳定(wěndìng)理论
雷利解:令:
cC r iC i, r i i
第三十六页,共66页。
那md e么d 2 ) :2 (r nu y à1 ic d d 2 2 u iy [ C 1 r( id d 2 C u i2) yu ( r u i C r i) c 2 ik 2 C i] ( rr i ii)i 0
Ci 0
波动不开展(kāizhǎn),波动稳定
Ci 0
第十一页,共66页。
重力内波、惯性波:受力机制很清楚;一 般直接(zhíjiē)从振荡看是否稳定,由此,
可以得到:静力稳定度、惯性稳定度。
而Rossby波的产生机制(jīzhì)是β-效应, 从涡旋场〔涡度方程(fāngchéng)〕讨论 Rossby波,而没有具体讨论其振荡受力 情况; 一般从Ci是否等于0判别其稳定性。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大气运动ppt课件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大气运动ppt课件
上升 →水汽易遇冷凝结→阴雨天气;Q地位于低压槽外围地区,阴雨天 气概率小。
答案 (1)A (2)C
题组•训练突破
(2020浙江绍兴高三模拟)下图示意某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 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 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第1~2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 )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减小 D.④减小
【素养解读】本组题选取三峡库区云海日出奇观为素材,判断云海形成的 原理及其影响,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第(1)题,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是因为库区表层水受热膨胀上 升,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小水滴,此时库区周围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A表示山谷气流 上升 ,D表示海面气流上升,均有利于水汽 凝结 ,形 成云雾。第(2)题,云层增多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 减少 ,地面辐射减弱,大气逆辐射 增强 。图2大气的受 热过程示意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③表示 地面辐射,④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 受热过程中,①减小,②增大,③减小,④增大。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cha0 青藏高原气象学(TPM)课程大纲及引言

cha0 青藏高原气象学(TPM)课程大纲及引言
壤温度、湿度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高原地-气系统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从而对 亚洲气候和季风的变化与异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高原作为一个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动力和热力扰动源,对东亚季内大气环流的变化、 长江流域的梅雨、日本的“Baiu”和朝鲜半岛的“Changma”的异常也有很重要 的作用。 • 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关系也很密切。夏季,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的 火炉(火炬,感热气泵),使得高原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 气流前来补充,由此带来充沛的季风降雨,冬季的情形正好相反(高原季风)。 • 青藏高原的地-气物理过程对全球气候与东亚大气环流以及我国灾害性天气和气 候具有关键性的重大影响。
• 参考书籍:郑度等,中国的青藏高原,科学出版社,1985
青藏高原的范围
青藏高原的范围 (色浅,海拔高)
数值模式:高原主体为60-110°E,25-40°N区域内3000m地形等高线所含区域,高原南坡为70-98°E地形 高度500-3000m的区域。 气象依据:103ºE(110ºE)经度线是高原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的分界,103ºE(105-110ºE)也是高原低涡移 出高原(主体)的分界线;24ºN纬度线是高原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分界。 黄楚惠等:75-105°E,25-40°N 李国平、赵福虎等:高原主体范围是77.5-103°E,27-40°N 地理界:73-105°E,26-40°N。
教学参考书目
• 叶笃正、高由僖等,青藏高原气象学,科学出 版社,1979
• 罗四维,青藏高原及临近地区几类天气系统的 研究,气象出版社,1992
• 乔全明、张雅高,青藏高原天气学,气象出版 社,1994
• 戴加洗,青藏高原气候,气象出版社,1990
第零章 引言
• 青藏高原-中文(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 QXP)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04大气的运动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04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 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一)定性的分析:
一个地方气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其上空大气 柱中空气质量的增多或减少。大气柱质量 的增减又是大气柱厚度和密度改变的反映。 当气柱增厚、密度增大时,空气质量增多, 气压就升高。反之,气压降低。
所以,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海拔高度的 增高而递减。(密度大气压高,密度小气 压低)
1、水平气流的辐合与辐散
水平气流的辐散,气压降低;
水平气流的辐合,气压升高。
水平气流的辐散
水平气流的辐合
2、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
如果移动到某地的气团的密度比原来 气团的密度大,则该地空气柱中质 量会增多,气压随之升高;反之, 气压降低。
3、空气垂直运动
❖当空气有垂直运动而气柱内质量没有外 流时,气柱中总质量没有改变,地面气 压不会发生变化。
(二)定量的分析: 确立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
量关系(即气压与高度间的关系)
考虑两种情况: 一是静止大气中而且气层不太厚和要求精
度不太高的情况——用静力学方程; 二是研究气层的厚度较大,密度变化显著
的情况——用压高方程。
1、静力学方程
(1)气象上应用的大气静力学方程:
—dP = ρgdZ 方程说明:气压随高度递减的快慢取决于空
h = RdT/Pg =8000(1+t/273)/P
得出结论:表4-1
➢在同一气压下,气柱的温度愈高,密 度愈小,气压随高度递减得愈缓慢, 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
➢在同一温度下,气压值愈大的地方, 空气密度愈大,气压随高度递减得愈 快,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小。
2、压高方程
它表示了,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按指 数递减的规律。而且在大气低层 , 气压递减得快,在高层递减得慢, 在温度低时,气压递减得快,在温 度高时,递减得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青藏高原大气运动的波动理论
高原低涡的波动解
关键词:背风波,地形强迫,非线性Rossby波, 奇异孤立波,热力强迫,低频振荡
• 应用大气波动理论特别是非线性波动方法研究 青藏高原大气运动的一些成果和进展。
• 大地形背风波、地形强迫下的线性和非线性 Rossby波、高原低涡的奇异孤立波型解、热力 强迫对低涡非线性波动• 7.5.1 常定热源强迫 • 7.5.2 对流凝结潜热 • 7.5.3 区别考虑感热和对流凝结加热
7.6 波-流、波-波相互作用
• 7.6.1 瞬变波与纬向平均流的相互作用 • 7.6.2 不同尺度的波-波相互作用 • 7.6.3与地形有关的波-流、波-波相互
作用
7.7 低频振荡
• 短期天气:周振荡 • 中期天气、延伸期天气:10-30d
• 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即大气中的30-60d低频振荡, 是由Madden和Julian首先在热带地区发现的,故常称其 为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热带麦登-朱利安振荡, 简称MJO )
• 狭义MJO:热带30-60d低频振荡 • 广义MJO:热带以外地区30-60d低频振荡
• 与大地形有关的波流相互作用和高原大气的低 频振荡。
7.1大地形背风波
7.4高原低涡的非线性波动理论
• 7.4.1 常定热源强迫下的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 • 7.4.2 奇异孤立波解与青藏高原低涡的联系 • 7.4.3 高原低涡特征的非线性波动理论 • 7.4.4 潜热强迫下的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
• 季节内振荡(次季节振荡):30-60d • 狭义低频振荡:30-60d • 广义低频振荡:10-90d
季节内尺度的划分:
中期(天气)振荡(4~10d)
准双周振荡BWO(10~20d)
广义的低频振荡LFO
低频振荡MJO(30~60d,热带地区) 或30~90d 季节内振荡ISO(中高纬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