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小说阅读的几个重要测试点
高考语文小说题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小说题知识点总结小说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创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小说题既考察了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
下面将从小说题的基本要求、写作技巧、常见题材等方面总结相关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小说题的基本要求1. 独立创作小说题要求考生独立完成作品,自主构思、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
考生应该根据题目要求,灵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在写作过程中,还需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做到章法有序,情节连贯,避免故事结构松散、不合理等问题。
2. 准确把握材料小说题通常会提供一些材料,考生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材料,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同时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合理的发挥。
在运用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适用性和引申性,避免只字未及或过多罗列材料。
3. 深刻主题小说题往往设有一定的主题,并要求考生高度概括,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体现。
考生在作品中应该深刻把握主题,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出主题的含义和意义。
同时,要注意主题的表达要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意义,能引起人的共鸣和思考。
4. 语言生动小说作品要求语言生动、形象 vivid,能够吸引读者并引起共鸣。
考生在写作时应该注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细腻的情感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二、小说题的写作技巧1. 情感渲染小说作品强调情感的渲染和感染力。
考生在创作小说题时,要善于运用情感的描绘和渲染,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感染读者的潜力。
2. 现实与虚构小说作品既有现实的基础,又具有虚构和夸张的特点。
考生在写作时要能够恰当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作品既有现实的启示和表达,又不失虚构性和文学创意。
3. 人物塑造人物是小说中的灵魂,是情节的支撑。
考生在创作小说题时,要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人物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具可信度和可感性。
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知识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小说阅读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小说,考生需要理解、分析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知识点。
1. 小说的题材与风格小说的题材多种多样,可以是爱情、历史、科幻等等。
对于考生来说,了解不同类型的小说,并能够根据文本进行判断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了解小说的风格特点也是必要的。
有些小说语言简练,情节扣人心弦,有些小说则善于描写细腻的情感。
通过对小说的题材与风格的分析,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意图。
2. 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在小说中,人物是创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于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的理解成为了考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刻画,来推断人物性格的特点。
同时,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是必须关注的。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谈举止、心理活动等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思想的内涵和作品的表现手法。
3. 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常常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因此,考生需要掌握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通过对文学手法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美学特点和表达方式。
4. 主题和意义的解读每篇小说都带有一定的主题和意义,而理解和解读这些主题和意义是阅读小说的重要目标之一。
考生需要通过对情节、人物、环境等因素的分析,来把握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解读这些主题和意义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主题和意义的解读,考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总之,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的知识点涵盖了小说的题材与风格、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以及主题和意义的解读等方面。
考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来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可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更好地应对小说阅读部分。
小说高考常用答题知识点

小说高考常用答题知识点小说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虚构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艺术手法吸引读者。
在高考中,小说也是常见的题材之一。
掌握小说的常用答题知识点,对于提升答题水平和得分很有帮助。
接下来,我将从多个方面对小说高考常用答题知识点进行阐述。
一、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是由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语言风格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是分析和解读小说的基础。
在高考中,常见的小说题型包括对小说的整体理解、人物情感描写和环境描写等。
因此,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是解答这些题目的关键。
1.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
在解答关于故事情节的题目时,可以从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尾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要注意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和情节的相关性,以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事件和转折点。
2. 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读者与故事产生共鸣的关键。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外貌、性格、言行等多个方面入手,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此外,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人物随着故事发展的变化和成长。
3.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的背景,可以通过描绘地点、时间和气氛等来烘托故事的情节。
在解答关于环境描写的题目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描写手法、描写的目的和与故事发展的关系等。
4. 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在分析语言风格时,要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二、常见的小说题型在高考中,常见的小说题型包括解读段落、分析人物、理解寓意等。
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
1. 解读段落: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理解和解析一段小说文字,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意图、情感描写等要素。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细读文段,理清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语和细节,以准确回答问题。
2. 分析人物: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知识点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知识点高考是每个学生迈向大学的重要关口,对于语文科目来说,小说鉴赏是一项重要的考点。
小说鉴赏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以下将从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思想探究三个方面介绍高考小说鉴赏答题的知识点。
一、故事情节分析故事情节是小说的脉络,了解故事情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在进行故事情节分析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握故事的发展,分析主线与支线的关系。
其次,要注意挖掘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揭示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最后,要关注主要场景的描写,分析场景与故事的关联。
二、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内在含义。
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分析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包括外貌形象、言行举止等方面。
其次,要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后,要研究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人物关系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三、主题思想探究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了解主题思想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在进行主题思想探究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挖掘出小说的基本主题,即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其次,要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象等修辞手法,揭示主题思想的隐含意义。
最后,要关注作品的广度与深度,分析小说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关系。
综上所述,高考小说鉴赏答题需要学生在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思想探究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小说的脉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分析,了解小说的灵魂;通过对主题思想的探究,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小说的关键要素。
因此,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小说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
只有在全面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之后,学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在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是考察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这部分不仅测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考察他们的分析、评价和鉴赏能力。
以下是一篇关于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完整内容。
阅读理解部分通常由几篇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组成,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可能包括散文、小说、议论文等,而文言文阅读则选取古代经典文献中的精彩片段。
首先,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主旨和意图。
在阅读过程中,考生应该关注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对于文言文,考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考生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对文中细节的把握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探讨。
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尽量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并且尽可能地引用文中的原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此外,阅读理解部分还可能包含对文章写作技巧的评价。
考生需要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修辞和结构等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备考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时,考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历年的高考真题,熟悉题型和答题技巧,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分数的有效方法。
总之,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部分是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
考生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专题17 小说阅读精讲-浙江高考语文大一轮 Word版含解析.doc

考查形式1.形式相对稳定。
2.小说阅读一般为4道主观题,20分。
考情分析 1.侧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2.常考题型: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命题预测一般在小说的情节、人物、结构上设题。
一、【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考情分析高考真题连接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专题一:小说阅读一、小说阅读步骤1.粗读,标记重要信息。
2.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3.审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即明确题型)。
4.精读,确定答案区间,规范答题。
二、高考小说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主题。
1.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考察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基础知识一、小说情节1.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情节作用。
A)内容上:对环境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主旨的作用。
B)对情节结构的作用:铺垫伏笔、照应上文、推动情节发展、与其他情节形成对比。
C)特殊表达效果:设置悬念、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等。
3.情节设置技巧评价。
A)开头有倒叙式、悬念式。
B)结尾:画龙点睛、意料之外等。
C)开头结尾:首尾呼应。
D)全文:一波三折、倒叙插叙、明暗线索等。
E)作用: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F)总结:小说情节设置巧妙之处?注意事项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完成本类型题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
2.解析重要情节的作用时,要注意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
文章排版有些混乱,需要进行整理。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后,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
首先,小说中的描写有三种作用。
第一种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第二种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表现人物性格或发展人物性格来实现。
第三种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身份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品质三个方面入手。
同时,需要结合全文来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以便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时,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则包括他人叙述评论和环境烘托对比。
次要人物在小说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对比烘托、线索或见证、构成环境、引出主要人物和增加文章生动性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并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高考命题点四语言类题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 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 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地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 舒缓节奏等作用。
理解或赏析重要语句含意“三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 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 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 抓”: 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 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 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 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 钥匙。
题型三 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 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不同的作者,其作品会有不同的 语言艺术特点。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 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有时是指在特定 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 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考小说阅读的几个重要测试点
教学园地
10-20 1052
:
一、小小说的几个重要测试点
1. 环境题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
选进高考题目中的小说往往是经典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方向如下
(1)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2)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暗示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4)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例1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009浙江卷《魔盒》)
〔答案示例〕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另外,也要注意环境描写本身的表现技巧。
例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2009安徽卷《董师傅游湖》)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
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把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2. 情节题
情节是小说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高考题也常从把握情节的角度考查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
备考时要关注与情节有关的小说的结构、线索、情节的叙述角度(人称)、叙述方式等等
结构: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线索:小说的线索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事物或事件,整理小说情节脉络时,要以小说的线索为关键词去寻找。
例3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2009四川卷《想象》)
〔答案示例〕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同样是把握线索)
情节的叙述角度:要关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
两者相比较,第一人称叙述(“我”)使小说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冲击力。
例4 2011浙江高考例卷14题: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切感;故意隐藏胡安的心理叙述内容,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这是“人称”试题的知识点。
情节的叙述方式:重点是插叙和倒叙。
插叙是文章情节宕开一笔,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趣味性,更能补充介绍与小说题旨相关的背景和情节,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旨。
倒叙是小说以逆时间的方式进行叙述,往往先交代小说的结局或中间情节,然后再去追溯故事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
倒叙可以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使读者能始终保持对小说事件的清醒意识,更好地去思考小说想传达的主旨;倒叙可以营造情节的悬念性,激发阅读兴趣;倒叙使得情节叙述更曲折更丰富,增加阅读趣味。
3. “形象”题
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和极具象征意义的物象。
概括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是常考题。
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
人物形象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从侧面烘托或对比其他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例5 结合作品《河的第三条岸》,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2008 广东卷)
〔答案示例〕母亲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
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但是还是深爱着父亲,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例6 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不超过100字)(2009浙江卷《魔盒》)
〔答案示例〕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
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每小点2分,答出两点且语言流畅即可给满分)。
4. “主旨”题
每一篇小说总是要借助情节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和观点,这就是小说的主旨。
备考时一定要从情节脉络、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层面深入体会,把握小说的主旨。
要特别关注极具象征意味或是寓言式的现代派小说对于现实的讽刺或批判。
例7 结合小说的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2009四川卷《想象》)
〔答案示例〕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
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二、关注“作用”题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做小小说阅读题一定要学会答“作用”题。
作用题与前面几种类型不是并列的,而是综合了前面的内容。
单独列出来,是为叙述的方便和知识的强调。
阅读小说,要重点掌握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叙事手法等方面的作用。
1. 重要情节(细节)有以下作用
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作用。
一般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 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 小说的叙事手法的作用
①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 首段末段常用到的术语
①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