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陶瓷

合集下载

非遗陶瓷种类

非遗陶瓷种类

非遗陶瓷种类
中国非遗陶瓷是指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陶瓷制作技艺。

下面列举一些中国非遗陶瓷的主要种类:
1. 宜兴紫砂壶:产于江苏省宜兴市,以其独特的造型、工艺和功能而闻名,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德化陶瓷:产于福建省龙岩市德化县,以其丰富的造型、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绘画技法而出名,尤以德化白瓷、德化彩陶著称。

3. 景德镇瓷器:产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中国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瓷器产地之一。

其瓷器以青花瓷、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为代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喜爱。

4. 广彩陶瓷:产于广东省广州市和韶关市一带,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陶瓷之一。

其以色彩鲜艳、图案精致而著称,通常用于制作盆、碗、杯等日常用品。

5. 傩面陶偶:流传于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是用陶土手工塑造的面具艺术形式。

傩面陶偶通常被用于传统的傩戏表演,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神秘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6. 安化黑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以其独特的黑色、金属光泽和独特的纹饰而著称。

安化黑陶具有韧性、疏水性和保温性能,被广泛用于制作壶、盆、碗、炉等器皿。

以上仅是中国非遗陶瓷的一部分种类,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制作的古老陶瓷工艺,每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两年抽检不合格 9家福建陶瓷企业进黑名单

两年抽检不合格 9家福建陶瓷企业进黑名单

《 质 陶 质 砖 》 《 脂 装 饰 砖 》 定 了 各 自的 术 语 和 定 轻 和 树 规 义 、 类 、 术要求 、 验方 法 、 验规则 、 志 、 用 说 明书 、 分 技 试 检 标 使
包 装 、 输 及 贮 存 。前 者 用 于 建 筑 物 内外 墙 面 装 饰 和 建 筑 用 运
行 业 的水 平 。 汰 部 分 落 后 的 小 企 业 。 如 果 不 强 制 实 行 的 淘 但
话 , 果 并 不 会 明 显 。也 有 业 内 人 士 表 示 在 新 标 准 执 行 后 新 效
的 器 型 可 能 会 依 照 国 家 标 准 , 以前 的器 型 还 是 不 会 作 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但
5《 静电陶瓷砖》 、防 国家 标 准 6《 瓷地砖表面防滑性试验方法 》 、陶
两 年 抽 趁 不 合 益
7《 筑卫生陶瓷用原料粘土 》 家标准 。 、建 国
第 l 国 家 标 准 是 对 GB T 9 9 - 1 9 《 瓷 砖 和 卫 生 项 / 15 99 陶
9家 霜 建 陶 瓷 芷 业进 黑 名 单
21 0 0年 3月 1 l 日用 陶 瓷 单 位 产 品 能 源 消 耗 限额 》 8 E《 玉 林 地方 标 准 通 过 专 家 审 定 。
水率 、 断裂 模数 和 破 坏 强 度 不 合 格 。 尺 寸 超 差 导 致 铺 贴 后 陶 瓷 砖 之 间 接 缝 不 均 , 接 影 响 装 饰 效 果 。 吸 水 率 不 合 格 , 使 直 在 用 中容 易 产 生 裂 纹 或 剥 落 。断 裂 模 数 和 破 坏 强 度 偏 低 , 使 在 用 过 程 中易 开 裂 、 碎 或 因 磕 碰 而 缺 楞 少 角 。 针 对 本 次 抽 查 破 产 品质 量 不 合 格 的企 业 , 质 监 局 已责 令其 限 期 改 正 省

中国陶瓷产区汇总一览表

中国陶瓷产区汇总一览表

中国陶瓷产区分布中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日用陶瓷占全球70%,陈设艺术瓷占全球65%,卫生陶瓷占全球产量的50%,建筑陶瓷占全球产量的64%。

作为中国陶瓷石膏模具石膏粉提供者,荆门市金九石膏为大家整理中国陶瓷产区精简概况:1、江西景德镇: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日用陶瓷生产基地。

2、广东佛山:中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佛山市南庄镇为中国建筑陶瓷第一镇。

3、广东潮州:中国著名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潮州枫溪区为全市陶瓷产业最密集的地区,有2500多家陶瓷企业。

4、福建德化: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全县有1100多家生产企业,2万多经销点,陶瓷茶具80%外销产生于此。

5、福建晋江:福建陶瓷集中地之一,建筑陶瓷业为该地支柱产业,大约350家陶瓷企业。

6、福建省闽清县:陶瓷企业503家,高低压电瓷408家,建筑陶瓷95家,中国重要的电瓷生产出口和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7、江苏宜兴:陶瓷之都、全市500多家企业,耐火材料企业200多家,主要有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耐火材料、陶瓷原辅料。

8、河北邯郸:中国著名的高档瓷器和民间陶瓷生产基地,20多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峰峰矿区,主要产品:象牙瓷、白瓷、青花瓷、陶瓷壁画和美术园林陶瓷等。

9、河北唐山:中国第一件卫生瓷诞生地、中国第一件骨质瓷诞生地,中国第一件地砖诞生地,中国近现代陶瓷机械领航者,陶瓷企业1000多家,日用陶瓷占全省70%,全国14%。

10、湖南醴陵:437家陶瓷企业,其中日用陶瓷215家、特种陶瓷215家,主要产品:日用陶瓷、特种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五彩瓷、红瓷。

11、四川夹江:西部瓷都,陶瓷墙地砖为西部诸省之冠,建筑陶瓷企业123家。

12、江西高安: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13、江西丰城:精品陶瓷生产基地。

14、辽宁法库:主要产品;地砖、内墙砖、日用瓷、艺术陶瓷、包装瓷、外墙砖、卫生洁具.15、广东清远:30多家企业,主要产品:建筑、卫生陶瓷。

瓷器收藏常识(16)宋金时期南方陶瓷概说之福建同安窑和泉州窑

瓷器收藏常识(16)宋金时期南方陶瓷概说之福建同安窑和泉州窑

瓷器收藏常识(16)宋金时期南方陶瓷概说之福建同安窑和泉州窑福建同安窑福建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县,创烧于宋而终于元,烧瓷品种有青瓷和青白瓷两大类。

同安窑青瓷的釉色多为青黄色,也有呈青绿色的,胎比较坚硬,但是黄釉器胎的坚硬程度明显不如青绿釉。

同安窑青瓷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茶汤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睐,故日本学者把同安青瓷誉称为“珠光青瓷”。

同安窑的青瓷装饰是有福建地区特色,一般多在盘、碗等器物的里部刻两组花草纹饰,空间用篦状工具或横划篦状复线或直印并排篦点。

在器物外部则多饰以直线或者斜线纹,有的刻成菊瓣纹,多数为复线篦划纹。

常见的纹饰有卷草纹、篦点纹、菊瓣纹、莲瓣纹等,印有双鱼或屈前肢的小鹿图案,其烧造年代为南宋至元代。

器形有碗、碟、瓶、罐、洗、钵等。

且碗有多种式样,碗心于修坯时旋成一个圆形的凹窝,这是同安窑碗器的特征,印花装饰在同安窑仅发现碗心印阴纹小鹿纹饰。

同安窑的青白瓷是宋烧制的另一个釉色品种,釉色有青白、黄白之分,釉色的不同是因为在窑炉中放置位置不同,承受窑温高低之差造成的,但胎都坚致而洁白。

福建泉州窑福建泉州窑为福建宋代重要瓷窑之一,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瓷胎洁白。

泉州窑产品颇具地方特色,如青釉壶,胎薄形小,与江南青瓷壶造型不同。

除生产各类碗之外,还生产盘、洗、盒、壶、瓶等器物。

泉州窑遗址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

共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以碗、盘、洗为主。

碗外壁多刻莲瓣纹。

盘类以折沿大盘居多,盘心留有叠烧粘结的条形支具痕。

洗类器皿胎薄釉润,采用覆烧法,口边无釉,与景德镇同类器物相比,口缘较厚;器内心印有花卉纹饰。

(2)青瓷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很小,与其它地区不同。

(3)黑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长流曲柄壶。

另有黑釉、绿釉军持,主要外销菲律宾等国。

(4)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造型,器内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其它诗句的。

福建闽清陶瓷产业正在进行升级、转移

福建闽清陶瓷产业正在进行升级、转移

福 建 德 化县 将 举 行 “ 中国 ・ 德
据 了解 , 目前 闽清 陶瓷 企业 以 生产 内墙砖 、
化窑收藏大展”
德化 窑 是 中国 陶 瓷 史上 的代 表 性 窑 口, 目 前 已发现 古 窑 址 2 9 , 贯穿 西 周 、 唐 、 宋 、 3处
元、明、清几个时代 。 今 年 是 德 化 瓷器 艺术 影 响欧 洲 文 化 30 0周 年,由德化县人民政府主办 ,德化县文体局 、 德化县收藏家协会承办,政协德化县提案与文 史办 、德化陶瓷博物馆协办的 “ 德化 县收藏家 协会 成 立 大会 暨 中 国? 化 窑 收 藏 大展 ”将 于 德 21年6 5 0 0 月1 日在德化陶瓷博物馆举办,届时将 展出德化县收藏家协会会员藏品30 0 件,许多展
大世界陶瓷 、目日升陶瓷、发达 陶瓷等多家企
业。
广 东 瓷砖 出 口量 升 价跌
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 12 — 月广东出口 瓷砖7 8 万平方米,12 0 年 同期增长了5 . 84 : 09 L 8 5。但 出口量的增高并没有带来更可观的利润, % 企业 通 过 低 价 策 略抢 夺 来 的市 场 份 额 ,或 许 会
广西 南 宁等 地 。这些 外迁 的企业 包括 中 陶陶 瓷、
直接燃煤锅炉将分别停产、限产 。
史 ,又不拘泥于历史,通过跌宕起伏 的剧情, 性格迥异的人物和戏剧冲突,充分展现作为中 国的 、世 界 的、 历 史 的 “ 德 镇 ”厚 重 的 陶 瓷 景
历 史 文化 积 淀 ,海 纳 百川 、敢 为 人 先 、 胸怀 宽
瓷粉约55 吨。 .万
瓷生产将对福建人赖 以生存 的母亲河—— 闽江 带来一定的污染。 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叶少芬也 向 记者表示,为了推动 闽清陶瓷产业发展 ,当地 政府建设该县最大 的工业园—— 白金工业 园。 规 划 面 积近 10 公 顷 ,将 闽 清 打造 成 全 国有 影 00

福建陶瓷上游配套产业有奔头

福建陶瓷上游配套产业有奔头

在 这个 区域 的发 展带 来 了诸 多不 便 。
位 在 福 建 经 营 某 国际 陶 瓷 添 加 剂 产 品 的代 理商 告 诉 记 者 : “ 建 这 边 中小企 业 多, 多地 方 还 不成 熟 , 时 企 业 所购 买 福 很 有 的色 釉 料 产 品 出了问题 , 响 到 了生 产 , 企 业 还 是 会 找 到 我 影 但
问题 , 我们 能 帮助解 决 还是 会尽 量 去帮助 解 决。 无独 有偶 , ” 一
不 断 自我 调 整 , 以适 应 市场 。 面对 诸 多问题 , 家要 么选 择解 决 商
它、 应 它 , 么 只能将 这块 市场 蛋 糕拱 手 相 让 , 适 要 眼睁 睁地 看着
家上 游 机械 供 应 企 业 的福 建 负 责人 在接 受笔 者 采访 时也 向笔 者 表 述了同样 的观 点 , 此负 责人 透 露 , 多时候 , 不 是商 家 据 很 并 所 提供 的机器 出了问题 , 而是 生 产企 业的 员工操 作 不 熟 练或 者 操 作 不 当而 影 n ' t J 业 的 生 产,  ̄ 了企 这个 时候 , 业也 会 找 到机 企
者 , 氏在 福 建 区域 目前 共 有十 个人 , 个 客户 都 有 专人 跟 踪 道 每 服 务 , 务 内容包 括 协 助产 品开发 及 跟 线 生 产 等。 服 良好 的 服务 为 道 氏在福建 市 场 赢得 了口碑 , 道 氏在 福 建 的业 绩 也 突破 了 而 千万元 , 并且每年 以 2 %左右 的速 度 增长 。 0
负 责人也 告 诉 笔 者 , 建 企 业 大 多为 中小 企 业 , 生产 成 本 的 福 对 控 制相 当严格 , 买 上 游 色釉 料产 品 时, 购 有很 多仍 是价 格 导 向 型 , 外地 色 釉 料 企 业 因为 多 了运 输 成 本 , 参 与这个 市 场 竞 而 要

中国三大瓷都

中国三大瓷都

中国三大瓷都中国三大瓷都: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湖南醴陵。

一、景德镇陶瓷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

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

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

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二、福建德化福建德化县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也是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

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

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

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驰名中外的德化传统瓷雕,继承明代何朝宗的风格重放异彩。

动用捏、雕、镂、刻相结合的技法,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现在德化生产的在历史传统题材的产品达390多种,各类姿式和规格的瓷观音有100多种,大型瓷雕《滴水观音》高达1.90米,气势端庄高雅;最小的《披坐观音》,高仅5厘米,清逸隽秀。

这些神态各异的造象,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净,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

艺人们善于利用不同质料的泥釉,使瓷雕色泽极富变化。

现代题材和各种动物、花鸟、盆景、花篮的瓷雕取材广泛,品种多种。

这些瓷雕艺术品多次被选出国展出,深受国际友人的赞赏。

明代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国后得到恢复发展,易名为“建白瓷”。

复产成功的建白瓷。

三、醴陵陶瓷醴陵的陶瓷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的所在地,陶瓷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

陶瓷产品涵盖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日用陶瓷、电瓷、釉下五彩艺术瓷生产为核心,集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陶瓷物流等配套产业于一体的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畅销美国、欧洲、日本、中东和南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福建省陶瓷用原料矿产资源概况

福建省陶瓷用原料矿产资源概况

福建省陶瓷用原料矿产资源概况福建省目前发现的非金属矿物有42种,其中有:石灰石、石英砂、萤石、重晶石、叶腊石、花岗岩、高岭土等。

用于生产陶瓷的原料有高岭土、叶腊石、长石、绢云母、硅灰石、透闪石、透辉石等矿物。

这些矿物资源情况概述如下:1、高岭土福建省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居全大陆第三位,几乎全省各县均有分布,尤以戴云山脉及两侧最多,为福建省具有经济潜力的矿产。

已探明高岭土矿床有31处,其中同安郭山东坑、永春大丘头、龙海龙江、龙岩东官下西矿区等为大型矿床;闽清珠中、仙游钟山、宁德西陂塘、周宁安后为中型矿床;此外还有小型矿床20处。

全省累计已探明的储量1.6亿吨,可采量5300万吨,估计储量可达到约6亿吨。

已探明的储量中,龙岩地区约占46%、厦门市占27%。

其次为漳州市、泉州市。

矿床主要为风化残积型,部分为火山热液蚀变及风化残积型,沉积型矿床多为矿点。

福建省高岭土多用在陶瓷业及其相关行业,近几年福建省高岭土开采企业有300多家,产量在765万吨左右,产品主要供给省内数百家陶瓷厂作原料,部分销往他省和供外贸出口。

福建省高岭土选矿床有20家以上,较大选矿区厂有10多家,年产量在2000~8000吨之间。

其中最大的为与新加坡BEE和英国ECC公司合资建设的闽西高岭土公司选矿厂。

福建省高岭土资源潜力很大,估计储量达8.3亿吨,随着日用陶瓷、釉面砖、墙地砖等生产量的增长,对高岭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因此,福建省高岭土矿业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仍以内销为主。

2、叶腊石叶腊石为福建省的优势矿种,储量占全国的第二位,矿床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宁德至福州、泉州至漳州一带。

已探明矿床有7处,其中大型矿床有3处(福州峨眉、寿山及福清东仔),中型矿床2处(闽清珠中、寿宁湖潭),其余皆为小型矿床。

探明储量3071万吨,其中福州所属区域内的矿术占总储量的94%。

近几年福建省叶腊石开采企业有116个,产量87万吨,主要用于陶瓷业(其中90%以上用于各类陶瓷面砖),其次是耐火材料、玻璃纤维、造纸、白水泥和雕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化,这个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的山区县,在外人看来,有许多令他们觉得匪夷所思的强烈反差,德化县虽地处闽东南沿海,但却四面不临海;虽是个古老的瓷都,生产的却是最新款的西洋瓷器;虽是个地道的内陆小山城,经济外向度却是高得出奇;虽说多数农民企业家英文字母不识几个,但做的却是遍及全球的陶瓷大生意;虽是个总人口30余万的小县,却有16万人的大城关;人们印象中属于高污染的陶瓷产区,却是分外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正是这一个个反差,使得德化现象在泉州模式中更显出独特的魅力,引人注目,催人思考。

泉州模式的山区版改革开放20多年,泉州市依托侨资侨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以石狮、晋江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展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亦成为泉州模式的突出代表,在我们研究泉州模式时往往把晋江现象等同于泉州模式。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到泉州的山区,我们惊喜地发现,位于泉州山区的德化县,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工业立县和“大城关”发展战略,成功地闯出一条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山区经济的路子,锻造出有山区特色的泉州模式山区版。

作为人口只有30.4万的小县,2004年德化县实现生产总值60.0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2.52亿元,财政总收入4.77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5元。

1996年以来,多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13位,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福建省十强,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等荣誉称号;连续三次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连续五届获得“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称号。

福建省领导到德化调研时称德化是山区县的“第一世界”,发展的成功经验被誉为“德化模式”。

在泉州模式中,晋江现象和德化现象是泉州模式在沿海和山区的两种典型代表,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

德化模式同样有着“泉州模式”鲜明的模式特征,如①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模式特征。

德化现在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百分之百是民营企业。

全县现有股份制陶瓷企业265家,其中企业集团23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4家,上千万元企业64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4家,超200万元企业31家,超50万元企业130家。

“民窑”成就了“德化瓷都”的今日辉煌,德化“民窑”比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的“官窑”更有活力,去年,德化陶瓷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是景德镇的4倍和10倍,更是醴陵的10多倍。

②以外向型经济为取向的模式特征。

全县有61家企业获自营进出口权,近千家陶瓷企业加入国际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有近十家企业集团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办事处,200多家企业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立了经销网点。

2004年,全县出口交货值48.3亿元,其中自营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全县人均创汇超1000多美元,陶瓷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出口量占全国陶瓷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③以制造业为支撑的模式特征。

在1988年以前,德化经济仍以农业为主。

从1989年以来,德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间集资办企业的热情高涨,全县形成了以陶瓷业为龙头,电力、矿产、化工等多业并进的经济发展格局,2004年全县工业产值92.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4%,第二产业占GDP的56.2%,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年总收入的77%。

④以专业化、区域化为经营格局的模式特征。

陶瓷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陶瓷产品逐渐向西洋工艺瓷为主转变,并相继开发出红壤陶、釉下彩精陶、轻质陶瓷、稀土生态陶瓷、纳米陶瓷、灭菌陶瓷、夜光陶瓷、自清洁陶瓷等一系列陶瓷新品种,形成了聚集于城关的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专业化产业集群。

同时促进了树脂、蜡烛、竹木、藤草、铁件等工艺的开发,带动了矿产采掘、瓷土加工、陶瓷化工、陶瓷机械、彩印包装、花纸生产、交通运输、陶瓷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区域性陶瓷产业链。

陶瓷业产值从1994年的5亿元跃升到2004年的58.7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4%;陶瓷业纳税2.01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一半。

独特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泉州模式的山区模式,德化模式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城镇化道路上,这也是德化模式与沿海模式的最大不同。

晋江模式的城镇化道路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表现出明显的“强镇弱市”现象;而德化县走的则是一条“小县大城关”的道路,没有像沿海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状况,而是资源要素的高度集聚,县城无论从人口还是企业都占全县的相当比重。

目前城区有陶瓷企业1000多家,产值45亿元,城区两镇经济总量占全县的65.5%;城关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2.73平方公里扩大现在的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7万多人,比1995年增长三倍多,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4%,大大高于沿海的水平。

德化模式与晋江模式在城镇化道路上的不同表现,有其客观的发展动因。

我们知道城镇化主要由工业化推动的,而泉州市的工业化又主要是由民营经济推动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放、帮、促”政策指导下,民营经济发展无论在创办的形式上或是布点上都有较大的自由度。

晋江沿海工业化起步时,沿海地势平坦,水、电、路、通信相对方便,又有“三闲”(闲房、闲钱、闲人)可利用,民营企业选择就地办厂,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办企业成本,因此,厂居合一的情况在沿海乡村随处可见。

这虽然有利早期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却由于要素分散拖后了城镇化步伐。

相比之下,山区山路崎岖,纵然有“三闲”优势,也会被运输不便、信息不灵等不利因素所抵消,企业要生存自然会把地势相对平坦、要素较为集中的县城作为首选。

企业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关集聚的效应,使得山区的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方向形成一致性,这也是山区的城镇化率往往要高于沿海的原因。

对于以山区为主的福建省,山区的德化模式比起沿海的晋江模式似乎更有借鉴意义;对于泉州,在要素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贯彻落实好省委卢展工书记提出的“泉州应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实现加快发展,德化模式同样有其借鉴意义。

尤其是从可持续发展看,德化模式的环境保护等要优于沿海模式,一是它通过集中发展“大城关”经济,避免了沿海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造成的资源要素的分散配置,有利于提升山区城镇化水平;二是可以通过集聚产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后发优势;三是由于企业集中于城关一域,使政府可以有效地开展污染集中治理和控制,避免了沿海厂居混杂,无序扩张的工业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人居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走进瓷都德化,“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的景象常令人惊讶和赞叹不已。

集聚创新和谐德化现象给我们的启迪,主要有三:一曰“集聚”。

德化经验告诉我们,在山区各种生产要素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把有限的要素集聚起来形成局部优势,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与沿海相比,山区经济发展有着更多的瓶颈制约,交通不便、环境不佳、工人难招、要素缺乏、配套成本高等,都是山区企业在发展中常遭遇到的拦路虎,也是山区经济的发展普遍落后沿海的主要原因。

我们看到,一些山区县为了经济发展,不顾自身实际,盲目照搬沿海经验,追求面面俱到,搞全面出击,到处铺摊子,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像撒胡椒面似的到处都撒一点,结果不仅经济没有大的改观,更造成了财力的消耗、资源的浪费、生态的破坏。

德化模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立足山区实际,通过集聚要素,实施“大城关”战略,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把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城关地区,不断完善软硬环境,努力增强大城关的经济承载力、要素集聚力、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使城关成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从而破解了制约山区县发展的难题。

德化-俣式还告诉我们,集聚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就是有所取舍,有重点。

能否有意识地通过集聚有效配置资源要素,加快发展,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是衡量一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

在山区,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一致性,作为一方政府就要能够顺势而为,积极创造条件加速集聚进程,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在沿海,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一致性,作为一方政府则要审时度势,适时而为,通过资源要素的梳理、盘活、整合实现集聚,扭转分散的工业化布局造成的城镇化滞后局面。

二曰“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源泉,新思路决定着新出路。

不少山区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传统工艺,但由于死守旧的市场不放,结果很多都只能是抱着金饭碗要饭。

德化陶瓷之所以能复兴,就在于他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一是市场创新。

德化陶瓷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以日用瓷、传统瓷雕为主的,并一度成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

但后来随着封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以及泉州港的衰落,德化瓷市场日见萎缩,使得瓷都声名不再。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德化县政府和企业敏锐洞察国际陶瓷市场变化,及时地把市场主攻方向从国内日用瓷、传统瓷雕市场转向国外的西洋工艺瓷市场,确立以发展西洋工艺瓷的振兴战略。

市场创新使德化陶瓷进入了一个广阔天地,传统的陶瓷产业也因此“老树开新花”。

二是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重视人才,是德化陶瓷业兴旺发达的另一个奥秘。

为了满足市场“求新、求变、求异、求环保”的需求,德化县积极引导企业走“科技兴瓷”之路,提出“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的目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全行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烧成技术方面,德化在国内率先进行窑炉改造,先后开发了以电、油、液化气为能源的窑炉技术;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窑炉设备,推广应用低温烧瓷技术,提高了产品烧成率和环保水平。

在产品创新方面,每年投资金3000多万元,开发生产新产品2万多个,拥有专利的陶瓷产品300多件,得到版权登记的有1000多件。

在构筑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全县已创办民营陶瓷科技研究所182家;并抓紧创办德化陶瓷学院,使之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陶瓷技术研发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

他们还将依托陶瓷学院组建省陶瓷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重点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三曰“和谐”。

山区条件差,底子薄,经济发展与环保似乎是一对两难抉择。

德化陶瓷业发展中也曾遭遇“林瓷矛盾”,在用木柴做燃料的传统陶瓷烧制时代,德化每年都要消耗1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林瓷矛盾”一度十分严重。

对此,德化县始终坚持“兴瓷不忘环保”,率先在国内进行陶瓷窑炉技术改革,全面推行用油、电和液化气等燃料代替木柴烧瓷的新技术,成功地破解了困扰多年的“林瓷矛盾”这一难题,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为“无烟瓷都”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