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地理必修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

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

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

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

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

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

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1.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在没有了植被植物就无法保护的情况下正常生长继续发展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2.荒漠化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

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

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

400mm以下的我国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位置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

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远离海洋青藏高原隆起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

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

水汽难以到达干旱

阻隔水汽进入深居内陆

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

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西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年降水量干旱程度自然景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不足50毫米极端干旱区贺兰山以西兰200毫米以下干旱区山贺部内蒙古高原东200毫米以上半干旱的草原地带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草原【合作探究】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

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

风力作用显著,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

条件。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

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

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

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合作探究】

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总结】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

明干旱地区生态

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

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

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主要危害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

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业?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

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合作探究】让学生阅读

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⑴

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后讨论: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

展发展灌溉农

(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

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

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

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

为主。20世纪

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

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

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教师总结】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

它们对草场的

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

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

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

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

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

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教师总结】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

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牧场超载草地缩小转牧脆弱地区弃耕后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劳动力需求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

法。

草地变旱地人口增加

【教师总结】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第二课时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

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

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合作探究】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

绸之路),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更贴近昆仑山的

山前地带。

【教师总结】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时期古代(唐宋后)近代(清代后)现代(建国后)人为因素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移民实边”、“开放

蒙禁”人口压力,管理失误带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塔里

木盆地沙漠边缘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合作探究】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教师总结】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

将会变成旱地。

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

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

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

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教师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

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

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

育草,促使植

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

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合作探究】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

容易,而荒漠

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

成难。

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

流沙、阻挡沙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①现

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

种树种草,发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⑷

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

柴灶等。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

发展的生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丘前移。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治理措施⑴

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

盐碱化;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干旱地区的绿洲

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

发展天然灌草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展林业与牧业。

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图2.15)。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合作探究】课本图2.1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

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沙坡头位

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

沙漠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思考

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教师总结】沙坡

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

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②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

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⑶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

防沙治沙等多

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教师总结】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

中部偏北的地方,

【合作探究】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

荒经验教训的基

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

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教师总结】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

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合作探究】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

对策与措施【教师总结】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研究,

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

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课】播放《一路有你》,感知荒漠的景观。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荒漠化和沙漠的不同 阅读课本p36-38,你能说出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实质是什么?出示我国各地土地退化的图片。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沙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实质是土地退化 【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哪里?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任务二:【合作探究】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阅读新疆荒漠化的扩大,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提示:自然和人为) 3、展示人为的饼状图 小组回答并小结: (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2)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 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案例分析】阅读课文p36探究: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

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 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 二、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 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Ⅰ-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结合具体区域图,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4.掌握分析土地荒漠化问题一般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术语,学会迁移运用知识。以此案例分析方法为模式,学会分析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等)的成因。 【学习重点】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学习过程】 导入:视频导入 观看土地荒漠化公益宣传视频,感受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前置补偿】 生态脆弱区概念: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 【动手画图】

PPT展示非洲大陆轮廓,学生上台圈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加深对生态脆弱区的理解)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讲述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以及其对应的荒漠化形式。 教师讲述有关生态问题的解决思路。 区域自然特征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预习反馈】 学生核对预习部分内容,2分钟熟悉记忆。 【概念区分】荒漠与荒漠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二者区别。 【活动探究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根据手中的地图册以及课本P16-P17页内容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与土壤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要求: ①2分钟自己思考完成学案中“你的思考”部分 ②1分钟小组交流完成“你听到的观点”部分 ③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 【归纳总结】

【深入思考】干旱的自然环境与荒漠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器材准备:同规格吹风机两只、干沙盘两只、水、与沙盘同样大小草 皮一块。 实验步骤: A.准备干沙盘及与沙盘同样大小草皮,两只吹风机调到同等风力, 保持相同角度分别对应干沙与草皮,吹半分钟。(模拟砂质土壤与长 满植被的非沙质土壤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B.准备两个干沙沙盘,一只吹风机调大风,另一只调小风,对应沙盘 吹半分钟。(模拟大风天气与非大风天气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C.整理两个沙盘,其中一个沙盘表层喷水,使其保持湿润。用同样风 力吹半分钟。(模拟降水少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现象结论 A 干沙干沙盘外侧有沙土疏松沙质沉积物对 荒漠化有影响草皮草皮外侧无沙土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 为例 备课者:古再丽努尔阿卜杜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 [教师讲述]很好。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 [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8页第一自然段。 [板书] 一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完了吧,请大家一起朗读荒漠化的定义。 [学生朗读]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教师讲述] 很好,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土地退化现象。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板书] 1分布: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 实质:土地退化 3表现: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的地区 [教师讲述]在我国荒漠化的情况也很严峻:截止20XX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18个省,其中80.7%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三个省区。由此可见,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西北地区。下面就利用我国西北地区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这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西北地区,请同学们浏览课本18-19页的内容。 [板书]二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展示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教师讲述]我国西北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北干旱?我们可以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植被等方面来分析,请同学看19页图2.1,并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板书]位置与地形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 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达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看课本20页的图2.2,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高一年级(下) 教材版本 课题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难点名称 荒漠化与干旱的关系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本身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从海陆位置,地形,植被,土壤,外力作用(风)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初中阶段还没有接触过有关荒漠化的知识,而且对区域位置,气候等内容比较肤浅。 2.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识图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差,整理知识和学习能力差。 难点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点。 2.图示法:展示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使学生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 4.练习法:既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读图分

析和综合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呈现:一张图片——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区域位于图中的哪个区域吗?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荒漠化 1.荒漠化概念,表现和我国的分布 讲解: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 讲解并展示图片:荒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石质荒漠化。 (1) 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或沙丘活化的现象。 (2) 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主要与灌溉不当及蒸发旺盛导致。 (3) 石质荒漠化—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岩石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展示图片讲解: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在华北地区最为典型。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地。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

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珠海市金海岸中学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三维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荒漠化的形成背景; (2)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b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增强对资源环境和保护意识、法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课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反思近两年来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引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让学生意识到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区域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教学开展>解读本节学习目标。 一、荒漠化的概述 (学生思考并回答) 荒漠化一般发生在什么地区? 荒漠化的本质是什么? 荒漠化的表现有哪些?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关系如何? 荒漠化的现状如何? (教师)点拨,并出示荒漠化的现况资料,引入西北地区。 二、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思考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 西北地区内部自东向西景观的变化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变化?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教材分析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标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知识的能力。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本节课的指导上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四、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3.人地协调观: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五、教学目标 1.了解荒漠化,能够区分荒漠、荒漠化、沙漠化三个概念 2.能够结合资料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总结荒漠化的成因及措施 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六、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八、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探究、理解地理事物,紧扣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 九、课时安排1课时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说课稿 随州市曾都区一中邹良敏 列位评委教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进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在第一章基础上,以典型区域为案例,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进展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把握区域环境问题显现的一样规律,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进展的关系。 本节课要紧以西北地域为案例,第一课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第二课时进一步探讨西北地域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方法和成功体会。本节课探讨荒漠化形成的缘故,包括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 二、教学目标 课标的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进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缘故;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爱惜方法”。通过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明白得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 (2)、把握西北地域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人文缘故。 能力目标:(1)教会学生图文结合,提高读图能力。 (2)以西北地域为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进展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熟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进展观。 3.教学重难点确信 依据对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信本节的重难点为: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和人文缘故 难点:一、教会学生分析区域环境与进展问题的一样方式。 二、说教法 创设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总结提升法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西北地理环境有必然了解。可是对区域特点分析及区域环境问题分析方式,知之甚少。 学习进程中采纳分组讨论、自主探讨等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培育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进展问题的一样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引出要探讨的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 【探讨新知】 一、明白得荒漠化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展现荒漠化图片,结合材料,采纳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大体进程。 (过渡)展现荒漠化的地域散布图(引出以我国西北地域为案例来探讨荒漠化) 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 展现西北地域的位置和地形图,结合教材,由各小组讨论分析西北地域自然环境特点,完成学案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武鸣高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3(必修)》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本章节的核心是阐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就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通过相应的图文资料主要分析了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教材首先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特别突显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最后,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了解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西北地区,基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立足于这个基础,学生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知识,也保留有较大的学习兴趣。但对于荒漠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望文生义,误将荒漠化和沙漠化、荒漠、沙漠等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可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区分清楚。此外,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的难度适中,而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刚步入高二的学生而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可让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从西北地区,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分析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三、设计思路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以“广西石漠化”这一案例让学生进行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品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8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解析: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就时有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们利用昆仑山、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些地方成为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楼兰古国就是一例。这也说明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 答案:C 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 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 成功经验。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 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 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 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 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 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 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 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 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 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 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 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 展。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 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课时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

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 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思路设计: 1.教材处理

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设计

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设计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一 【学习目标】 1. 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 1.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 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一、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 ①________________。 2.原因:②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__________相

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④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⑤__________。 4.现状 (1)世界:约⑥______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⑦______、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⑧______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⑨__________以西,昆仑山—⑩__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________、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______,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4.主要景观: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5.内部分异:以?________为界,以东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6.脆弱的生态环境 (1)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__________,?________风化和?______作用显著,形成大片的?________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______,平地多疏松的?__________;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____________季节。 (2)____________: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1)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__________、过度开垦等。 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立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开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开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比照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展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 【课标分析】: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分析】 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和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沙尘暴盛行,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切都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缓。 【学情分析】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学设计】

【评测练习】 1、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A全球变暖 B森林破坏 C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 D臭氧层破坏 3、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4、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认为因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5、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6、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7、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 8、2000年春天以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长、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时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