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概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2.分析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3.能根据所学知识体会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三)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高寒的自然环境教学难点:学会分析高寒环境对人口、交通等方面的影响。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我国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后,学生们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规律,为本节课的课前自主预习奠定了基础。但因为本区离我们太遥远,缺乏生活实际中的体验,需要同学们在课前广泛搜集网络资源,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同学们分组考察,并将获取的信息制作成幻灯片,到课堂中展示、学习,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四、媒体选择和设计本节课使用的电教媒体为幻灯片,在幻灯片中主要包括 4 部分内容:文本、图片、音乐、视频。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手段,整合大量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展示了雪域高原的魅力,置学生于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欣赏、感悟中学习新知识。【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附注释:我迷路了,哪位同学带我回家?)由这导入:展示一幅动物(牦牛)图片。(学生)这头动物是牦牛,我知道它的老家在青藏高原,我把它带回去。(教师)好的,它就交给你了,下课以后你把它带回去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欣赏《青藏高原》图片,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吗?那么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所了解的青藏高原有什么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教师)说的很棒。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本区在中国的位置。(一)位置和范围 1、(出示中国区域示意图)从图上我们能看出本区位

于中国的什么位置吗?(学生)西南部。(教师)很好。我们重点来看看本区被哪些高山所环抱,以及本区所包含的省区?(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问题)(二)世界屋脊(学生活动)阅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提问)1、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高) 2.本区有哪些主要山脉? 3.本区内都有哪些重要的河流?(简要讲解)本地区境内有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和青海湖。(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冰川纵横,固体水库)(三)高寒气侯(承转)海拔高是本地区地形最突出特征,这种地形条件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极大影响。(课件展示)不同高度的气温差异(学生活动)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学生计算并回答)(课件展示)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差异(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寒冷)(课件展示)高寒气候(简要讲解)(四)高原农牧业(承转)海拔高,气候寒是本区最突出的特征,那么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本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设问)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学生讨论)(简要总结)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设问)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课件展示)高原种植业(播放视频资料)(简要讲解)(设问)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农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课件展示)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承转)青藏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课件展示)高寒牧区(播放视频资料)(设问)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课堂小结】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对于人类来说青藏高原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开发这块土地?如果不放弃,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这块土地呢?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请同学们在课后积极搜索材料解答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以提出更多关于青藏地区的其他问题,我们下节课再一起一一解

答这些疑问。教学后记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青藏地区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青藏地区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 学科: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课题: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第四章第三节《青藏地区》 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复习青藏地区基础知识,复习青藏地区地图 二、复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农牧业的发展状况。 3、了解青藏地区的交通运输的变化。 4、运用所学知识为青藏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针对《青藏高原》一节,掌握内容主要有青藏高原的自然概况,包括山脉、河流、三江源、地形区;青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农业类型、主要能源、进藏公路、青藏铁路、农业类型、牧业、人口民族、信仰。 学习重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发展的影响。 学习难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铁路、青藏地区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中的地图、图表,加强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把课本知识拓展出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地图 五、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课题研究拓展 六、教学过程 课件播放“青藏高原”歌曲,营造气氛 青藏高原.mp3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9341739.html,/data2/music/2299015/2299015.mp3?xcode=24ad 4fac5f66bd54a7d100c9b652dcea&mid=0.65387681845838 在悠扬婉转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青藏高原浓浓的民族风,以及青藏高原令人神往的高原风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新走进神秘的青藏高原。下面拿出导学案看到课前预习案,来巩固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导学案已经在前天晚上发下去,学生们已经根据自主复习提纲复习过课本。)下面我们来明确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1 西北地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现在,请大家欣赏某个地区景观图。(展示课件)请思考: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 样吗?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使用“学乐师生”APP 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师:请同学们,看课件西北地区图。 思考: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含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和相对位置不同角度引导。) 小结: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指导学生用地图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__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因此,干旱成 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想一想: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到水汽深入西北内陆呢?(地形)本区 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读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__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说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师:本区主要地形区有__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__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部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滩上形成奇形怪状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塔里 森盆地中部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码干沙漠,沙漠地区随处可见绵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见,西北地区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为主。 提问:请同学们在地形图上找找新疆境内的主要山脉、盆地,说说新疆地形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板图:新疆“三山夹两盆”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并指导学生在书本上画)。 指图讲解:新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畺”,从北向南三条横线依次 代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脉,两个“田”分别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结构特点,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

八年级地理下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新)湘教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概况,从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说明地理事物。以及农业、交通的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概况,包括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事物。 2.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特征和形成原因以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3.掌握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与农牧业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牲畜。 4.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读图、析图、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

学生的综合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概况。 2.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特征及形成干旱的原因。 3。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 1.西北地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提问:上面两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观?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师:对,诗人用凝练的得寸进尺墨,描绘了西北地区苍凉壮阔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 中的西北地区。 (一)西北地区的自然概况 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大兴安岭、古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 明确位置: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3.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案

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讲述】本区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内蒙古高原地势较平坦,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滩上形成奇形怪状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在沙漠地区,随处可见绵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 【板图】新疆“三山夹两盆”示意图(在黑板上画,并指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画)。【指图讲解】新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从北向南三条横线依次代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脉,两个“田”分别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提问】本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图讲述】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丰美,马牛羊成群。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 植被更替变化原因是:本区东部降水稍多,越往西降水越稀少。 【提问】荒漠地区生长哪些耐旱植物?牲畜以什么为主? 【讲述】荒漠地区,地面主要为石质戈壁或沙丘,只生长极少数的胡杨、芨芨草、骆驼刺等耐旱植物。牲畜以耐渴的骆驼为主。 【读图】读课本插图“胡杨林”。 【讲述】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板书】(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读图】在“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上找出塔里木河。观察本区河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讲述】本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与南方地区的“水乡泽国”形成鲜明对照。 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板书】(3)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提问】本区的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讲述】因为本区气候干旱,水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近水而作,择水而居。东部集中在黄河沿岸平原,呈带状;西部集中在沙漠边缘的绿洲,呈点状。铁路沿线的工矿区也呈带状。 【板书】(4)农田、村镇、城市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板书】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1.主要畜牧业基地的分布

青藏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授课人:孙璐 工作单位:句容二中 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1.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的要求是:①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自然地理差异;②说出其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课时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而构建学生的地理学科意识成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2.教材内容 本课属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的第一节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地理的两大特性——区域性和综合性。通过本节要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各区域特征的形成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生产、生活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这是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最好教材,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的最好素材。而且已到了初中地理学习的最后阶段,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对地理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与梳理,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能力、方法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3.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初中地理已学到后期,学生的学习地理能力差别就更明显了。如何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是圆满完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可回避的问题。 4.设计思路 采取“雪域高原之旅”的设计思路,应用大量青藏地区的图片、文字材料等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②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③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④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学习法、谈话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开始我们的新的旅程之前,我要给大家看一看一位叫卓玛同学写给我们全班同学的一份邀请信。

八年级地理下册 6.4《青藏地区》教案 (新)

《青藏地区》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青藏地区的相关知识.教材主要讲述了青藏地区的范围,界线气候状况,耕作制度等.在本节最后部分,重点讲述了青藏地区深居内陆和资源丰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明青藏地区的范围和界线以及地形特点; 2、了解青藏地区深居内陆特点和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地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分析青藏地区的范围、界线、气候、河流、山脉和资源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青藏地区的讲解,总结青藏地区的特点,培养学

【教学重点】 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2、掌握青藏地区的独特地形和资源情况。 【教学难点】 1、掌握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牧业。 1、这种类型的地图和教学挂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经济区分布图等; 2、准备一些典型地区的图片; 3、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在前几节中,我们已经学过了东部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在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青藏地区。 板书:第四节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上一节的相关内容,重点是重要的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矿产资源,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件说一下,青藏地区的范围,分界线各又是什么呢? 生:学生们讨论回答。 师: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河祁连山以南。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图6。31中找出本地区边缘的主要山脉和区内的主要山脉、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并观察他们的海拔高度。 生:学生们讨论回答. 师:(课件展示)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与纬度相当的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这里气温低,冰川广布,湖泊众多,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 和青藏地区》教案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教学法 教学参考书: 教师教学用书 教具: 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爱吃哈密瓜吗?见过青藏高原上的牦牛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有关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情况! 【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西北地区的地形”找出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由风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以及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 西北内陆干旱的原因? (1)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太行山等等; (2)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抵达——“春风不度玉门关”; (3)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东西经度大,离海洋远。 活动(1)西北地域天气干旱,但其干旱的程度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植被和土壤方面。 西北地区:东→西景观: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高寒的青藏地区】 西北地域是以干旱为主要特征,而“高”、“寒”就是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天下屋脊”之称。 一、读图,找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东——横断山区 北——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 南——喜马拉雅山 二、世界屋脊及高寒气候

1.为什么成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最高的高原。 2.天气特点:高寒天气,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降水少,冬季气温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8~20摄氏度,夏季气温8~18摄氏度,降水分配不均匀。 活动:1.拉萨和成都大致在同一纬度上,两者年内气温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度引发的 2.(1)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本。 (2)因为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高山上冰雪融化,冰雪融水汇聚,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牧场和主要畜种又各具特色: 内蒙古:温带草原牧场 新疆:山地牧场 青海和西藏:高寒牧场 XXX: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细毛牛 青藏:牦牛、藏绵羊

湘教版八下地理 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案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3. 对比和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用具:POWERPOIN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图演示]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四大区域A、B、C、D的名称。我们前面讲解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来研究西部。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讲授新课] [图片演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图和青藏高原景观图。 [学生活动]描述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图是沙漠景观,说明西北气候比较干旱。而青藏地区的图片中,我(学生)看到了山脉,说明青藏地区多高山,山上是白色的,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山上有积雪。 [教师总结]两幅图片中,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 [提问]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干旱的原因。 [地图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大陆的大洋。相比较而言,哪个大洋近点?──太平洋 [教师引导]较近的是太平洋,太平洋的水汽千里迢迢想给西北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西北地区有没有创造有利条件使水汽容易进入呢?──(没有)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高大山脉阻挡。 [地图演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明确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的位置,认识西北西部的三山夹两盆和东部的内蒙古高原。 [学生活动]通过认识西北地形,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称为西北地区。 [启发提问]观察西北地区的山脉,大多位于西北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主要位于边缘地带。 [提问]这样分布的山脉对气候有什么影响?(阻挡了海洋湿润气流的推进) [地图演示]中国季风的行进动画图。 [教师讲解]中国的夏季风主要是东南季风,东南风把海洋的湿润气流带到中国内陆,但是当它运行到东北时,(指图)受到什么山脉的阻挡? [学生活动]看图知道大兴安岭、阴山、祁连山等高大山脉的阻挡。 [教师总结]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再加上山脉的阻挡,使西北地区降水很少,

湖南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一等奖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游集中学姜德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和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理解青藏地区因“高”生“寒”,导致了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的独特性,从而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 3、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得出本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显著递变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能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联系时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同时更进一步理解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2、通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藏羚羊”的保护等知识的介绍,树立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环境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中的内容。包括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两大地理分区。青藏地区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及其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对西北地区的介绍,教材也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特点。 建议安排2—3个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分析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展示、讲述、讨论、引导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五、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资料收集工作。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藏羚羊”保护方面的知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时事。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共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同游览了我国东半部的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旅程。(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 环节一:感知青藏——青藏印象

全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共68页)

全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共68页) 目录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五节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第五节黄土高原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 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概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2.分析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3.能根据所学知识体会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高寒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高寒环境对人口、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我国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后,学生们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规律,为本节课的课前自主预习奠定了基础。但因为本区离我们太遥远,缺乏生活实际中的体验,需要同学们在课前广泛搜集网络资源,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同学们分组考察,并将获取的信息制作成幻灯片,到课堂中展示、学习,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 四、媒体选择和设计 本节课使用的电教媒体为幻灯片,在幻灯片中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文本、图片、音乐、视频。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手段,整合大量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展示了雪域高原的魅力,置学生于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欣赏、感悟中学习新知识。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附注释:我迷路了,哪位同学带我回家?)由这 导入:展示一幅动物(牦牛)图片。 (学生)这头动物是牦牛,我知道它的老家在青藏高原,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认识青藏地区特色的农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特色农业。 难点: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 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直观印象。 PPT图片自动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图片,配乐音乐《天路》。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生:(自由)说出对青藏高原的印象。

师: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为它高,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湖泊星罗,沼泽连片,还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大家说说有哪些河流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青藏地区》就高耸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赏欣赏那里的美景。 (板书)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讲授新课】: 师:在旅行开始之前,咱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生: 师:我认为咱们得先去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课本P85,了解以下知识要点: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显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气候特征。 4、太阳辐射强度。

八年级地理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优秀教案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根本情况。 2、了解地区青藏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开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三〕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青藏高原》歌曲引入。 2,青藏地区概况。 结合课本第82页图“青藏地区地形〞图,完成第83页读图的3个问题,了解本区的根本情况。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思考。教师巡视,催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课件展示本区地图,指导学生完成第83页的3个题。要求学生在地图上熟练地找出各个地理事物。学生欣赏藏族风情,见课件。 3,世界屋脊。 学生活动,第84页,指导学生读图讨论书上的两个问题。学生自学第83到第84页,勾书。指名学生复述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美称,自然环境特征,拉萨“日光城〞,河流发源地,高原湖群。 4,高寒农牧业。 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指名学生复述青藏高原的主要的生产方式,两大牧区,主要畜种,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学生阅读,“高原之舟〞牦牛,课件展示图片。

学生活动,第86页。学生讨论后面两个问题。 5,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参照课件讲解。 6,课堂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局部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四〕学生练习。课件上“你能行〞。 〔五〕学生作业。练习册。

202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大全

202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大全 202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202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读图分析,请说出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1 一节中国的疆域(两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看图A,找出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长江、黄河、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教师画出区域空白图,抽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名称。理解、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认识秦岭,看图B,结合文字说明,记住秦岭的基本情况。 2)认识淮河,看图C,结合文字说明,了解淮河的基本情况。 3)读图D,找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降水和气 温有什么不同。 明确:降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是半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结合课文,分析原因)

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河流要封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暖,河流 不封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3.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 1.看图L,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教师画出四大区域划分空白图,抽学生填出我国的四大区域。 2)看图H——P,将图示的景观图填在相应的位置。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 3.生活的 难点是 异? 图片展示:展示教材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 问题情景: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自然差异?(指导判读景观图)教师讲述:学习区域,我们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可以从地形、气候、河 流、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我们来品读——慧眼识图 品读一:“南、北方地形图” 分组活动:1.读图说出南北方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的地形区,并能在图中定位。 2.思维拓展: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意义? 分组竞赛:出示南北方地区空白图,填出主要地形和分界线。看哪个组填的又对又快。 教师小结:北方地区主要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南方地区主要地形有平原、山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