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中东战争

合集下载

40张图彻底看懂中东恩怨情仇为什么老打仗

40张图彻底看懂中东恩怨情仇为什么老打仗

图注:传教区域,公元 0 至 600 年 红箭头:犹太教 天蓝箭头:密特拉教 深蓝箭头:基督教 蓝点:密特拉传教地点 粉色区域:公元 600 年时信仰基督教的区域 深蓝区域:改为信仰拜火教
4.默罕默德的伊斯兰教是何时征服中东的?
公元 7 世纪初,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所在地区,先知默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 原意为顺从、和平)。此后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很快覆盖了整个阿拉伯半岛。从 6 世纪后半叶 开始,由于埃及政权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 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 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商业城市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 来。公元 632 年,阿拉伯帝国正式建立。从公元 632 至 652 年间,阿拉伯帝国已将领土扩展至 整个中东、北非、波斯以及南欧的部分地区。在帝国范围内,他们传播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以 及中东的概念,这些都为日后中东的伊斯兰教兴起奠定了基础。
3.中东在历史上曾三度向欧洲地区传教?
算上伊斯兰教,中东地区历史上曾四度向欧洲地区传教,但图上只标明了前三次,第一次 是犹太教,最初是在公元 1 和 2 世纪之间,随自然迁徙的移民传向欧洲,还有一些则是由被罗 马人强制驱逐的犹太人所传。第二次是密特拉教,时间在公元 3 世纪,主要在今天的土耳其及 亚美尼亚地区传播,当时这两个地区均属于罗马帝国。后来基督教完全取代了密特拉教,并成 为了罗马帝国官方认可的国教。之后的几百年间,基督教也成为了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场规模空前的暴力运动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横扫中东,所有阿拉伯国家几乎无一幸免,但 是,除了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埃及(埃及革命)、利比亚(利比亚内战、后演变为利比亚 战争)、也门(也门起义)、叙利亚(叙利亚内战)的动荡和更迭比较激烈之外,位于海湾和西 非的君主制阿拉伯国家,如沙特、卡塔尔和巴林等则在短暂混乱后平稳过关。

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那么你了解中东战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东战争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在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向以色列主动发起了侵略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军队伤亡大约1.5万人,而以色列军队伤亡大约6000人,最后这第一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获胜。

那么凡事必有因果,中东战争的原因有那些呢?第一次是因为巴勒斯坦土地被不平等的分割了,和剥夺了巴勒斯坦人们的权利。

因此导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发生战争,在战争刚开始的初期阶段,阿拉伯国家初占优势,可是双方停火以后,美国在资源上援助了以色列,最终致使阿拉伯国家的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时间是1956年10月29日。

历史上称为西奈战争或者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其原因是因为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强行收回,而后又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蒂朗海峡和运河。

致使双方为争夺海上的通行权而发生战争。

最后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取得了对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先派出全部空军进行偷袭,其次又出动陆军进行进攻。

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消灭巴勒斯坦的组织,占领巴勒斯坦。

后来在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发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起源是叙利亚和埃及分别打算收复失地,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将巴勒斯坦居民赶出他们曾经居住的家园,致使这些百姓无家可归。

阿拉伯为了收复失去的土地资源,于是发动了战争。

第五次战争是在1982年6月6日。

巴勒斯坦武装因暗杀英国大使,以色列机乎出动海陆空全部军队,对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

这次目的主要原因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准备在巴黎嫩建立新的政权。

中东战争的影响四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之间爆发的战争,交战的双方在战争中都损失严重,战争对双方造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同时对中东格局也产生了影响。

第四次中东战争,让战争双方对和平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为现实的考量,也为埃及和以色列的谈判创造了条件。

世界著名战争赏析论文

世界著名战争赏析论文

中东战争的历‎史根源分析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

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定居。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

战争的起因--萨达特这场战争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自1948年‎以来已经造成‎多场战争。

在稍早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发起战‎争,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乃至苏‎伊士运河的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吞并了整个的‎巴勒斯坦,占领了约旦的‎大量领土。

在战争前几年‎里,以色列在西奈‎和戈兰高地上‎建立了许多防‎御工事。

1971年以‎色列花费了5‎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堡‎垒系统,这座堡垒被命‎名为巴列夫防‎线(Bar Lev Line),名称来自以色‎列将军哈伊姆‎·巴列夫(Genera‎l Chaim Bar-Lev)。

埃及和叙利亚‎都想取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层‎却不想归还这‎些通过这种手‎段夺来的土地‎,并且对联合国‎关于归坏土地‎的决议不予理‎睬。

埃及总统纳赛‎尔于1970‎年9月去世。

继承他的是萨‎达特,萨达特决定经‎由战争手段取‎回在六日战争‎中的失土。

中东战争简介

中东战争简介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 过“联大181号决议案” 决议(33票赞成,13票 反对,10票弃权), 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 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 独立的国家,决议文 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 积的57%划给占32%人 口的犹太人(原本只 拥有7%土地)。
第一次中东战争
•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 起因:阿拉伯国家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 且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剥夺。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 国家联盟(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沙 特阿拉伯、也门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向以 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1949年7月20日 全面停火。 • 结果: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 地,达2.07万 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 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万巴勒斯 坦人。
第二次中东战争
•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 起因: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 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发动战争与埃及争夺通行权。 1956年,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的军队向埃及发动 进攻。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 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10月31日, 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 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 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 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 以军也撤出埃及 。 结果:这场战争虽然以侵略者的 失败而告终。但以色列取得了 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中东战争简介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Arab–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第一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1948年阿以战争,是发生在1948年5月15日至1949年3月10日之间的一场重要冲突。

这场战争主要涉及以色列与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问题、民族主义和领土争端等多个方面。

一、战争背景1.历史问题: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历史上一直是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来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征服和流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立国历史几经波折。

2.联合国决议: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计划的第181号决议,即《关于巴勒斯坦将来处置的分治计划》。

该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阿拉伯国、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市三部分,并规定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分别享有约56.4%和43.6%的领土,耶路撒冷市则由联合国管理。

这一决议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不满,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二、战争过程1.初战阶段:1948年5月15日凌晨,阿拉伯国家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政府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向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国宣战。

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军)初战取得节节胜利,以色列军队(以下简称以军)全线溃败。

随后,美、英、苏三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为以军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提供了时间。

2.反攻阶段:以色列在停火期间扩充兵员、采购武器并进行军事改组。

1948年7月9日,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行动代号为“十天进攻”。

以军经过一系列战斗,不仅扭转了战场形势,还打通了耶路撒冷的走廊并改变了自身的战略地位。

3.决战阶段:1948年10月15日,以军为了进攻加利利地区和内格夫,发动了三次战役。

历次中东战争简介

历次中东战争简介

历次中东战争简介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

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定居。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

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在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

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

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结束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

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中东战争危机

中东战争危机

中东战争危机近年来,中东地区的安全形势备受关注,各国间的紧张局势持续升温,导致中东战争危机的出现。

本文将就中东战争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一、中东战争危机的原因中东地区一直是政治、宗教和经济等多重利益交织的高度敏感区域,造成中东战争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地缘政治因素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成为地缘政治争夺的焦点。

各国在此地区争夺地缘政治利益,导致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1.2 宗教冲突与分歧中东地区众多宗教群体的存在,以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为主要信仰。

其中,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冲突和分歧长期存在,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争端,成为中东战争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资源争夺与经济利益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成为全球能源需求的重要供应地。

各国为了争夺资源控制权和经济利益,在中东地区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使得中东战争危机不断升级。

二、中东战争危机的影响中东战争危机对该地区及全球的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地区安全形势恶化中东战争危机导致地区安全形势急剧恶化,战争和冲突屡禁不止。

战乱不仅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加剧地区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严重威胁到该地区国家和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2 国际社会关注度上升中东战争危机的不断升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参与调解与斡旋,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危机,避免地区乃至全球的进一步动荡。

2.3 经济影响波及全球中东地区是全球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因此,中东战争危机对全球能源市场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争和冲突导致石油价格波动,给全球经济稳定带来不确定性,部分国家的经济甚至陷入困境。

三、解决中东战争危机的途径为了化解中东战争危机,缓解紧张局势,各方需共同努力,寻求和平的解决途径。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建议:3.1 通过外交对话解决分歧各国应当摒弃冲突和对抗思维,通过外交对话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

• 对法国的戴高乐来说,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 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制造第三股 平衡力量。此外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也让法国下定决心,必 须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对埃及的纳塞尔来说,虽然埃及在 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胜利,埃及成 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是泛阿拉伯民族 主义的根据地。
当事国的领导人需要调整历史民族宗教和政治传统方面的固有思维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和面向未来的胸怀需要权衡眼前利弊和长远得失需要平衡民族国家利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区整体和平与发展的关系需要高度一致的政治决断力
邓国雄 20111020165
目录
• • • • • • • • 中东概况 第二次中东战争简介 战争背景 战争过程 美苏态度 战争结果及其影响 我的思考 参考文献
• 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苏联宣誓: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 美国为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 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 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7 日宣布停火,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在埃及应 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 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 所遗有争议的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由 “联合国军”暂时管理。
埃及与英法联军交战
英法空袭埃及和埃军撤出西奈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挡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开进西奈 并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10月30日下午6 时,英法两国借 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 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
• 遭埃及拒绝后,英法空军在10月31日下午对埃及的15个机场、 一些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 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 炸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 • 10月31日,以军在英法空袭埃及后向开始准备撤退的埃军进 攻。但沿途遭到埃军顽强阻击,至11月2日凌晨以军进至阿里 什时,埃军主力已撤退西奈半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曼土耳其被削弱,世界大战爆发后。

相比之下,一直在外流浪的犹太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在强大的阿拉伯人的围攻下生存下来,除了美国及西方大国的大力援助之外,自身的忧患意识也迫使犹太人努力发展国防科技和寻求外援。

因为犹太人把他们自己看作一支特殊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的民族,如今以色列国防军已成为中东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并有了同阿拉伯国家局部抗衡的能力。

另外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

直接起因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

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

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

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然而事实上,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可是这不是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

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综述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中东,是西方国家对地中海东部与南部的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伙同英国法国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埃及最终获胜。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发动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侵略,以色列战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

第五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入黎巴嫩从事抵抗占领活动,同时以色列为了在黎巴嫩扶植一个亲以色列的基督教政权,进而悍然入侵黎巴嫩。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前犹太人通过武力驱逐巴勒斯坦原住民,而且阿拉伯国家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剥夺。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主动向以色列发起侵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

由于以色列建国时间过短,国家各职能机构并没有完全正常运行,为争取时间,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

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操纵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

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

7月9日阿拉伯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防御联军进攻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

以军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

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

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

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埃及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

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

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6日宣布停火。

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

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

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以色列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2](亦称六日战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

从此,法塔赫为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断的袭击以色列,这支力量在六日战争前已初具规模,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

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

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

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以色列军队首先攻击,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事打击当中。

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

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

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

结果,以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

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

埃军眼看以色列大部队闯入叙利亚,认为时机已到,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对以展开总攻.以军则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0月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

10月24日,埃及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决议停战。

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

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

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对以色列形成极大威胁。

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

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

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

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

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

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