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四次中东战争
硬币上的战争(三):第四次中东战争

硬币上的战争(三):第四次中东战争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前前后后一共发生了5次冲突,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至第五次中东战争。
这5次战争在军事上都是以色列获胜。
其中第一、三、四、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为了争夺巴勒斯坦地区进行的战争,也是阿以冲突贯穿始终的主线。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了获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带上以色列和埃及进行的一场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是一场老牌殖民帝国不甘丢弃其殖民地利益发动的战争)。
对于以色列来说,影响最大的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而对整个中东地区多个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48年,是以色列和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对抗,结果是以色列获胜,奠定了其国家独立的基础,所以也叫以色列独立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67年,也称六日战争,是一次经典的先发制人的快速偷袭战,战争只持续了六天,以色列以极微小的伤亡压倒性的优势彻底击败埃及、约旦、叙利亚联军,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改善了以色列的战略劣势。
第四次中东战争而今天咱们要讲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73年,以色列方面称其为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世界称其为斋月战争或十月战争。
这场战争阿拉伯世界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第三次中东战争被偷袭),是做了十足的准备的,而且是阿拉伯这次先出手,但还是失败了。
此次失败使阿拉伯国家意识到他们根本不是以色列的对手,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也只能认怂)。
首先就是阿拉伯世界的带头大哥-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所有军队和殖民者,以交换与埃及的正常关系与长久的和平。
此举令其他阿拉伯国家恼火,“带头大哥”先自己和敌人讲和了,等于是抛弃跟随自己的小弟了。
因此许多阿拉伯国家对此非常不满,埃及被从阿拉伯国家联盟里驱逐。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张羽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
这场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4日。
参战的一方是以埃及、叙利亚为主要参战国的阿拉伯国家,另一方为以色列。
在阿以的背后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
战争以埃叙两军为夺回被占领土向以军发起突然袭击,给以军以重创,获得初期胜利而开始;以以军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迅速进行动员,利用埃叙军作战指挥上的失误,坚决地予以反击,迅速扭转战局,以后连战连捷,最终双方坐到谈判桌旁而结束,前后只有18天的时间。
这场战争集中显示了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爆发突然、持续时间短、消耗巨大、技术含量高等诸多典型特征,由此成为第二次世界结束以后局部战争的典型战例。
其中动员在这场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为世人所瞩目。
有西方的军事评论家认为:“如果说埃及的渡河是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一、阿以双方的战争动员潜力一国动员潜力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可动员的资源状况和组织动员的能力。
以色列的资源相对贫乏,但组织动员的能力较强;阿拉伯方面虽资源相对雄厚,但组织动员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以色列方面。
十月战争前,以色列的总人口仅为318万。
与阿拉伯国家相比,在人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为此,以色列建立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完全不同的武装力量体制──“一支小型的常备军和一支庞大的后备军”。
当时,以军现役部队仅有10万人左右,而后备役部队则在25万以上。
特别是它的陆军,在有编制番号的36个旅当中,现役旅只有12个(7个满员旅、5个半满员旅),而后备役旅却有24个。
以军的空降兵、坦克兵、机械化步兵和突击工兵等第一线战斗部队的90%来自一级后备役部队(29岁以下人员编入一级后备役部队,30岁以上编入二级后备役部队)。
现役部队平时的任务就是向后备役部队提供训练有素的骨干,战时的任务主要是阻止和迟滞敌军的进攻,为后备役部队的动员并投入战斗赢得时间。
第四次中东战争—前苏联海军和美国海军在地中海的空前对峙

第四次中东战争—前苏联海军和美国海军在地中海的空前对峙进入20 世纪70年代,前苏联海军已经入役了包括“莫斯科”级载机巡洋舰(西方国家认为这是一艘准航母)、“金雕”级大型反潜舰(相当于巡洋舰)等远洋水面作战舰艇,使前苏联海军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前苏联海军的战略方略也由近海防御向远洋进攻方向上发展,和以美国海军为首的北约海上力量展开全面的对抗。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1973年),前苏联海军为了配合阿拉伯联盟的作战,阻止在地中海的美国第6舰队可能的干预,派遣了大量作战舰艇前往地中海,和美国的航母舰队展开了“刺刀见红”式的对抗。
叙述这一对峙事件之前,有必要先回忆下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由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唯“核导弹”论,严重阻碍了前苏联大型水面舰艇的发展,结果就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只有4艘携带核鱼雷的柴电常规潜艇和庞大的美国舰队相抗衡,尽管这些潜艇官兵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但是前苏联海军还是在这一冲突中颜面尽失。
事实证明,仅靠远洋核潜艇不可能在大洋上和强大的美国航母舰队抗衡,这些苏联核潜艇需要水面舰艇的支援和配合。
当时常驻在地中海的是美国第6舰队,拥有3艘航母和2艘反潜直升机航母的强大兵力,而前苏联海军的舰艇随着在地中海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也在地中海组建了第5分舰队,各类舰艇由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提供,第5分舰队只有一个常设的司令部。
根据地中海局势的紧张程度,前苏联海军为第5分舰队提供各种规模的兵力配置。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为了支援阿拉伯联盟的作战,阻止美国第6舰队的干预,苏联开始向地中海大量增派军舰,第5分舰队也变得空前强大,到后期第5分舰队各类舰艇达到96艘,包括34艘水面作战舰艇和23艘潜艇,莫斯科号反潜巡洋舰和导弹核潜艇都包括在内。
双方在地中海展开了空前的对峙,这也是第一次前苏联海军在和美国海军的正面对峙中取得了势均力敌的态势。
地中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域,利用这一地理特性,前苏联以巡洋舰、反舰舰和驱逐舰组成数个“侦查—突击群”抵近美国航母战斗群进行跟踪和监视。
第四次中东战争

1、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国家发动 突然袭击,以色列仓促应战
叙利亚军队在空军和防空部队的掩护 下,分三路向戈兰高地发动突然袭击, 迅速突破以军防线。至10月9日,叙军 全线推进至叙以边界附近,歼灭以军1 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的大部。 以军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先北后南、 避免两线作战、重点用兵的方针,调
对峙
战前阿以之间兵力对比 国家 总兵 力 11.5 万 31.5 14万 预备 役 坦克 防空导弹 飞机 舰艇 发射架 360 30艘 75部 架 600 109 880部 架 艘 270 24艘 360部 架
以色列
埃及 叙利亚
48万
50-80 万 50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0 辆 2200 辆 1800 辆
除此之外,阿拉伯国家还有大量防空高炮、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火炮等。
邓国雄 20111020165
目 录
• • • • • • 战争背景 战争简要经过 战争结果及特点 战后影响 四次中东战争小结 参考文献
战争背景
(一)战争起因 1、阿以矛盾进一步激化
2、超级大国加强对中东的争夺 3、阿拉伯各国更加团结
以色列空袭埃及机场和导弹阵 地
2、超级大国加强对中东的争夺
1、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国家发动 突然袭击,以色列仓促应战
1973 年 10 月 6 日 14 时,埃及 军队对苏伊士运河东岸发 动突然袭击,一举突破以 军在西奈的巴列维防线。 至 10 月 9 日,埃军在运河东 岸的兵力增至 6 个师,控制 东岸 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 并击毁以军坦克约 300 辆。 以军陷入到极度被动的地位。
三是、对制空权的争夺非常激烈;
四是、海上作战采用了导弹战和电子战。
五次中东战争概况:

五次中东战争概况:中东,是西方国家对地中海东部与南部的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
几十年的斗争使双方意识到,战争解决不了阿以冲突。
从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中东地区开始了漫长曲折的和平发展道路。
1991年,中东和平会议终于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举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前。
1993年,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首先在部分地区实现自治的原则宣言,中东地区的和平出现了曙光。
但是,不断发生的暴力冲突,时断时续的和谈,表明了中东和平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
以色列全面获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最终单方面撤军,第五次中东战争告终。
在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能够取得四次胜利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民族意识、优秀的军事战略和指挥、先进的武器装备、高度的警惕性和机动性、强大的后备力量和民间支持、地理优势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战略失误等等,但在诸多因素中,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也可能才是最重要根本原因。
虽然美国的支持对以色列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将以色列的胜利完全归因于美国的支持。
以色列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决心、战略智慧和军事实力等因素也是其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与其他因素共同促成了以色列在五次中东战争中取得四次胜利。
四次中东战争的来龙去脉

四次中东战争与两次石油危机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但不久被灭亡。
公元前65年罗马帝国入侵该地后,曾三次镇压犹太人的大规模反抗运动,大批犹太人被屠杀,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
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
19世纪末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英国的支持,英国企图借此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
一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托管地,大批犹太人涌向巴勒斯坦地区。
1922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叫外约旦(1946年5月,英国被迫承认外约旦独立),西部仍称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想在这里建国,双方矛盾非常尖锐。
二战后英国的统治难以为继,因而被迫于1947年2月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
同年11月,在美苏控制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该决议因分裂巴勒斯坦、偏袒犹太人而引起阿拉伯人强烈的不满。
l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
次日,埃及、果,阿方失败,以色列乘机占领了巴勒斯坦 4/5的土地,比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的要多4850平方公里。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由约旦和埃及军队控制,上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此后,以色列进一步靠拢美国,并不断侵犯阿拉伯国家,使阿以矛盾更加激化。
埃及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失败,国内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引起人民、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1952年埃及爆发了由纳赛尔领导的“七月革命”,次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 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法令。
为了破坏这一行动,英法以三国首脑在伦敦制订了入侵埃及的计划。
1956年10月 29日晚,以色列出动4.5万人的兵力,向人民的谴责,美苏两大国也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表示反对。
1956年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英、法、以军队撤出埃及,埃及终于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
五次中东战争

五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地缘政治和宗教矛盾的集中地,这些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五次中东战争。
以下是关于五次中东战争的详细介绍: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发生在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期间。
这次战争主要是由于阿拉伯国家反对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的立场而引发的。
在战争中,以色列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际支持,占领了包括阿拉伯加沙、耶路撒冷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在内的阿拉伯领土。
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英伊战争或赎罪日战争,发生在1956年10月至1957年3月期间。
这次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入侵埃及,以推翻埃及总统纳赛尔。
在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但最终在联合国的要求下撤退。
第三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至7月期间。
这次战争的起因是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并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以及埃及的西奈半岛等地区。
这次战争导致了许多难民的流离失所,并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发生在1973年10月至1974年2月期间。
这次战争是由于埃及和叙利亚试图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而引发的。
在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了成功的进攻,但最终由于美国的干预和阿拉伯内部的矛盾而未能收复失地。
第五次中东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发生在1982年6月至9月期间。
这次战争是由于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地进行的突袭而引发的。
在战争中,以色列对黎巴嫩进行了全面的入侵,并消灭了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黎巴嫩长枪党等抵抗势力。
五次中东战争的爆发都与地缘政治、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等有关。
在这些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阿拉伯国家在其中的一些战争中取得了局部胜利,但以色列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际支持,始终能够保持其在中东地区的优势地位。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怎么样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怎么样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发生在以色列和以埃叙联军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发生的时间为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之间,而具体的经过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希望大家喜欢!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发生在以色列和以埃叙联军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发生的时间为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之间,这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对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领土争议,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埃叙联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后来以色列扭转了战局,埃叙联军战败。
下面介绍一下第四次中东战争经过。
埃及和叙利亚联军选择在10月6日犹太人的赎罪日发动这场战争,因为赎罪日是犹太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放假,很多军人也放假回家过节,并且这一天以色列会避免使用武器、电子器材、引擎、通讯设施等等,道路交通也会停止。
可以说这一天是以色列军备防御最脆弱的一天,这一天埃及在西奈半岛,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双方在以色列的东西两方同时向以色列发动了进攻。
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埃及在西奈半岛,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是因为埃叙联军打了以色列一个猝不及防才出现的。
后来以色列迅速的调兵遣将,分别在东西两线迎战埃叙联军,很快扭转了战局,最终以色列分别攻入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境内,到战争结束时,以色列部队已经大量攻入埃及,距离首都开罗只剩下101公里了。
从10月11日至10月14日,以色列部队攻进了叙利亚本土,在叙利亚的巴珊攻克了20平方里的土地,从那里以色列能够用重型火炮轰击大马士革的市郊,距离只有40公里。
后来约旦和伊拉克也加入到叙利亚的战队中,但是却无法击退以色列军队。
同时在海上的战斗中以色列也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埃及的第三军团。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特点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场阿拉伯国家与犹太人的以色列之间的再一次激烈冲突,冲突的根本原因是领土争议,埃及和叙利亚在这场战争中分别从以色列的东西两方发动了对以色列的攻击,以色列被迫在东西两线作战,在这场战争中拥有着许多以往战争所没有的特点,下面就介绍一下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第四次中东战争内容提要: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埃及和叙利亚发动了反对以色列侵略、收复失地的正义战争。
这次战争,虽然是一次规模有限、持续时间很短的局部战争,但是由于双方都有大国作后盾,并使用了一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分别反映了苏美两霸的军事思想和作战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战争突然、速决、剧烈和消耗巨大等战争特点,为我们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提供丰富的内容。
现将第四次中东战争简要情况作一介绍。
关键词:中东战争历史渊源战争经过看法一、战争渊源(一)中东地区的地理概况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地带。
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地带,是欧洲的翼侧。
在历史上,中东地区不仅是新老帝国主义侵略亚非国家的重要门户,而且是南下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之一,当前是苏美两霸争夺的焦点。
埃及境内有一条世界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它沟通了两洋(印度洋、大西洋),四海(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东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
据美国公布的材料,世界总储油量为八百七十八亿吨,中东地区储油量五百零六亿吨,占世界总储油量的百分之五十八以上。
中东地区年产石油将近十一亿吨,百分之九十以上供出口,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
(二)阿、以国家的历史纠结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后,六年多来,埃、叙为了收复失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指望美、苏出面“政治解决”中东问题。
但是,美苏两霸为了保持各自在中东的势力和既得利益,既争夺又勾结,千方百计地束缚阿拉伯人民的手脚,竭力维持“不战不和”的紧张局面,使阿拉伯国家处于“欲战不能、欲和不得”的困境,从中大发战争之财,埃、叙军民对此强烈不满。
为了打破“不战不和”的僵局,埃、叙两国领导人秘密商定,乘联大开会之际,于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实质,是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中东地区各种矛盾,特别是阿、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这次战争,以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为主要战场。
阿拉伯方面参战的有十一个国家:埃及、叙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约旦、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
以埃、叙为主,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参战。
以方就是以色列一个国家参战。
二、战争经过战争分三个阶段:(一)埃、叙两面夹击,以军仓卒应战(十月六日至九日)十月六日十四时半,埃、叙军队乘以军过“赎罪日”之际,在西、北两线同时发起猛烈进攻。
西线:埃及出动飞机,火炮,对西奈半岛以军的重要目标进行了重点突击,在空军、防空部队和炮兵的掩护下,埃军进行了激烈的渡河战斗。
当日仅用一小时就渡过了运河,占领了“巴列夫”防线上的第一个支撑点,尔后继续投入兵力,扩张战果。
二十四小时内,埃军攻占坎塔拉和夏特两城。
开战时,以色列在埃军绝对优势兵力进攻下,战斗失利。
九日,埃军一线部队已全部到达东岸,攻占福得港以南、伊斯梅利亚以东和陶菲克一线,控制了运河以东十至十五公里地区。
北线:叙军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下,向戈兰高地实施突击。
在叙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打击下,战斗第一天以军防线被突破。
经过四天激战,埃、叙两线作战取得了巨大胜利,逼得以总理梅厄向美国呼救。
(二)西线埃军进攻受阻,北线以军反击得手(十月十日至十五日)北线:十日,以色列按着重点用兵、先北后西、各个击破的方针,加强了局势严重的北线,一面使用第一线兵力仓卒应战,一面从纵深抽调战略预备队,并快速动员后备力量,在北线反击,越过一九六七年停火线约三十公里,形成直接威胁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态势。
直至伊拉克、摩洛哥等国援军赶到,才阻止了以军的反攻,形成对峙局面。
西线:十日,埃军突然停止了进攻,巩固既得阵地,调整部署,出现了“战斗间隙”。
以军抓住这个有利战机,在基本稳住北线战局后,主力立即向西线转移,进行了一次坦克大会战。
由于以军充分利用了埃军的“战斗间隙”,迅速把作战重点由北线转向西线,使以军在西线的兵力增至二十三个旅,巩固了纵深防御,加上地形对以军有利,埃军攻而不克,十五日被迫退到原出发地区转入防御。
(三)西线以军转入进攻,北线继续对峙(十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西线:以军根据美国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的情报,以一支特遣队乔装偷渡运河,突入西岸。
以军到达西岸后,迅速建立了桥头堡,摧毁了埃军在陶索姆、伊斯梅利亚地区的对空导弹基地和高炮阵地。
十八日,潜入西岸的以军沿运河西岸往南发展进攻。
二十二日,联合国曾作出停火决定,但以军无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继续扩大突破口,不断往西岸增加兵力,使以军在西岸的兵力继续增加,阻止了埃军二线部队的增援,包围了苏伊士城,切断埃第3军团后路,达成了对第3军团的合围,打乱埃军的战略部署,扭转了战局。
北线:基本上仍是对峙状态,二十四日,双方转入停火谈判。
三、战争结果在这次战争中,阿方击毙敌人五千余人,俘五百余人,击毁敌坦克近千辆,击落飞机二百余架,击毁舰艇三十余艘。
但是,阿方损失更大,伤亡一万五千余人,被俘九千余人,被击毁坦克二千余辆,被击落飞机四百余架,被击毁舰艇二十九艘,一并丧失运河西岸一千九百多平方公里和戈兰高地四百四十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和平协议是自1948年的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进行对话。
这场战争震惊了整个以色列,在两面战线大量敌军的突袭下,以色列还未开始动员,在紧急情况下,以色列仍然迅速在一天内站稳了脚步,并在两周内便进行了反攻直接威胁了两个国家的首都。
不过,以色列也承受了比例极高的人员伤亡,以人口比例而言,以色列在三周内便承受了美国十年越战的伤亡比例。
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
四、对此次战争的几点看法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战略指导上双方都具有许多值得重视的经验和教训,对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有很大参考价值,从军事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突然袭击会影响战争进程,但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不能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叙突然袭击之所以成功,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在战争初期造成极大被动,主要原因:一是埃、叙从政治到军事,从战略到战役战术,采取了一系列的严密伪装措施和迷惑手段;二是以色列轻敌麻痹和分析判断错误。
但是,战场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以军不仅顶住了埃、叙优势兵力的进攻,而且还顺利地转入攻势作战,其原因除了以军战略战术灵活、指导正确外,主要是由于埃、叙领导人制定的战略目的有限,既没有打到底的决心,又无全面战争的准备,只是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引起两霸干予进行政治解决,并把整个战争的胜利,寄托在突然袭击上。
因埃、叙战略指导上的过失,导致战争过程中的不良后果:在战略目标上,各有各的打算,埃及的战略目标是夺取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戈兰高地,都是以夺取地方为主,而不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在作战协同上,互不相顾,没有“一盘棋”的思想,在对以色列重点反攻时,缺乏协调一致的行动,出现了严重失调现象;在作战行动上,消极保守,不敢大胆地向纵深穿插迂回,扩大战果,贻误了战机;在作战方法上,一线平推,多路出击,分散兵力,形不成拳头,被西方称为典型的“压路机滚碾战术”;在兵力部署上,顾前不顾后,埃及第2, 3军团不仅接合部间隙地比较大,而且一线部队过河后,河西岸墓本上没有多少兵力防卫,结果被以军所乘,使自己陷入困境,丧失主动,被迫接受谈判。
第四次中东战争表明,对突然袭击如丧失警惕,毫无准备,确实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但突然袭击只能取得战争的暂时胜利和局部优势,而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在于指导战争的人们,能否善于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和全体参战人员的智慧、勇敢及顽强战斗到底的精神。
(二)现代化侦察通信工具的使用,并未失去隐蔽作战行动的可能性。
战前,阿、以双方仅是一河之隔,相距二百米,对峙六年之久,相互情况都掌握得比较清楚,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隐蔽作战企图,达成突然性。
其原因除埃、叙利用了以色列轻敌麻痹情绪、巧妙伪装隐蔽作战行动外,主要是以色列对情况分析判断错误。
临战前,美、以情报机关通过各种手段,已经获得埃、叙部队调动频繁的情报,但以对这些大量情报没有采取“去伪存真”的分析态度,却产生错觉,做出了错误的结论,使以色列遭到了严重损失。
以色列当局在总结这次教训时认为:遭受突然袭击的原因不是由于缺少可靠的情报,而是因为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特别是对敌方作战意图的判断。
以色列也利用埃军战略指导上的弱点和初战获胜的骄弛情绪,在大量使用现代化侦察工具条件下,仍成功地偷渡到运河西岸,突入了埃军的后方,扭转了战局。
这说明,在现代战争中,对方大量使用电子技术、雷达、卫星等比较先进的侦察技术,能获得比过去更及时更准确的情报,能迅速发现各种军事行动,但只要决心正确,措施得当,行动巧妙,仍然可以隐蔽自己的军事行动,达成战争的突然性。
反过来说,要避免遭受突然袭击,不仅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全面地了解敌情,包括敌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所获得大量情报,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及时查觉敌人真实企图,及早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单纯依靠所谓“坚固防线”,是阻挡不住对方进攻的。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侵占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后,在国防上,制定了永久占领的政策,在军事战略上,转用新的防御战略。
以军参谋长巴列夫极力主张战略防御,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修建坚固防线上,认为只要在前沿构筑坚固的工事,就可挫败敌人的进攻。
因此,仅在西奈半岛方向上,就花费巨资,在运河东岸修筑了坚固防线,不惜折毁运河东岸的铁路,用钢轨加固防线上的支撑点工事,吹嘘“巴列失”防线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断定埃军在没有空中优势情况下强渡运河等于“自杀”。
由于以色列在战略指导上单纯依靠“坚固”防线,忽视了机动作战,致使所谓“坚不可摧”的巴列夫防线,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就瓦解了。
失利后,以色列迅速成立了最高军事指挥小组,负责调整作战计划和实施集中统一指挥,纠正原来单纯依靠所谓“坚固”防线,而忽视机动作战的倾向,决定在坚守防御的同时,适时地实施大纵深的反攻和进攻,特别强调了机动作战。
在西奈半岛方向上,以军充分利用三个山口有利地形和预设战场,有效阻止了埃军的进攻。
当发现埃第3军团接合部间隙很大和后方兵力空虚的有利战机时,大胆地向埃军纵深穿插迂回,实施机动作战,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
事实说明,单纯依靠绵亘的堡垒防线,是挡不住对方进攻的,只有把坚守防御与机动作战紧密结合,而且根据战争发展变化的情况,灵活运用坚守防御和机动作战两种作战形式,才能有效地制止对方的进攻,摆脱被动局面。
(四)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是摆脱被动局面的重要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