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东战争

合集下载

43第四次中东战争过程和结果

43第四次中东战争过程和结果

“赎罪日战争”是以色列及西方国家,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叫法,而阿拉伯人则把这次战争叫作“斋月战争”。

从攻击日的选择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的这次战略反击,计划有多么的细致。

作为犹太教最重要的节日“赎罪节”,犹太人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一是全天禁食;二是向上帝祈祷赎罪。

很显然,犹太人在这一天的战斗力和防范心是最弱的。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将这一天作为法定假日,以使国民能够专心向上帝倾诉自己一年当中所犯下的罪过。

在这种情况下,赎罪节这天也成为了以色列全年当中,动员能力最差的一天。

既然萨达特他们清楚赎罪节是以色列的国家防御力最弱的一天,那么以色列的军事家们,也不可能不知道这点。

只是历史给了阿拉伯人一个很好的掩护,那就是这一天,也正处在穆斯林的“斋月”当中。

说起来,斋月和赎罪节,其实是系出同源。

其典故都来源于犹太人了阿拉伯人共同的祖先“亚伯拉罕”(伊斯兰教中称“易卜拉辛”)。

按犹太圣经(也就是基督教旧约)的说法,就是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让他杀子献祭。

而亚伯拉罕到达了指定地点,并准备照做的时候,上帝相信了他的忠诚,并指示用一只公羊来代替他的儿子献祭,代替人类赎罪。

这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引用的“替罪羊”一词的由来。

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的时候,由于将其与犹太教的切割点,放置在了亚伯拉罕之后,因此犹太人关于亚伯拉罕的记录,也成为了穆斯林的记忆。

不过作为拥有后发优势的伊斯兰教,其有机会在宗教影响力上更进一步。

将“赎罪日”扩充为“斋月”就是技术上的一项改变。

当然,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饿一天是没问题的,饿一个月估计也没命想问题了。

所以除了和犹太人一样的祷告以外,穆斯林每日只是在日出与日落之间这段时间禁食。

解读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亲缘关系,总是会让我想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诗。

不过这也不是这两教之间的问题了,但凡世人的关注点,主要在意识形态上了,那些细微的差别,都有可能导致分裂和对抗。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四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第四次中东战争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new)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四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第四次中东战争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new)

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

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

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

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

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六日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

《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

在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和平协议是自1948年的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进行对话。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硬币上的战争(三):第四次中东战争

硬币上的战争(三):第四次中东战争

硬币上的战争(三):第四次中东战争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前前后后一共发生了5次冲突,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至第五次中东战争。

这5次战争在军事上都是以色列获胜。

其中第一、三、四、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为了争夺巴勒斯坦地区进行的战争,也是阿以冲突贯穿始终的主线。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了获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带上以色列和埃及进行的一场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是一场老牌殖民帝国不甘丢弃其殖民地利益发动的战争)。

对于以色列来说,影响最大的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而对整个中东地区多个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48年,是以色列和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对抗,结果是以色列获胜,奠定了其国家独立的基础,所以也叫以色列独立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67年,也称六日战争,是一次经典的先发制人的快速偷袭战,战争只持续了六天,以色列以极微小的伤亡压倒性的优势彻底击败埃及、约旦、叙利亚联军,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改善了以色列的战略劣势。

第四次中东战争而今天咱们要讲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73年,以色列方面称其为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世界称其为斋月战争或十月战争。

这场战争阿拉伯世界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第三次中东战争被偷袭),是做了十足的准备的,而且是阿拉伯这次先出手,但还是失败了。

此次失败使阿拉伯国家意识到他们根本不是以色列的对手,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也只能认怂)。

首先就是阿拉伯世界的带头大哥-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所有军队和殖民者,以交换与埃及的正常关系与长久的和平。

此举令其他阿拉伯国家恼火,“带头大哥”先自己和敌人讲和了,等于是抛弃跟随自己的小弟了。

因此许多阿拉伯国家对此非常不满,埃及被从阿拉伯国家联盟里驱逐。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胜利者是谁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胜利者是谁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胜利者是谁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叙利亚和埃及蓄谋已久的一场战争,战争是由埃及和叙利亚联军挑起的,埃及和叙利亚联军选择了在犹太人的节日赎罪日发动进攻,因为这一天是以色列全国的节假日,军队也都放假了,所以这一天以色列的防御能力是最弱的一天,但是非常讽刺的是由于这一天以色列的军人都待在家里或者是在犹太人的教堂里过节,所以这一天对军队的动员也要比以往任何一天的动员更加简单容易。

双方开战之后由于以色列军队猝不及防,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处于下风,被埃及和叙利亚联军打败,但是后来以色列军队经过整顿之后,迅速的恢复了自己强大的攻势,在西奈半岛上到了10月19日,在埃及军的密集炮轰下,以色列仍然在大苦湖北边的运河上架起了4座浮桥。

到战争结束时,以色列部队已经大量攻入埃及,距离首都开罗只剩下101公里了。

在戈兰高地上从10月11日至10月14日,以色列部队攻进了叙利亚本土,在叙利亚的巴珊攻克了20平方里的土地,在那里以色列得以用重型火炮开始炮轰大马士革的市郊,距离只有40公里。

从战争的最终结果来看,应该是以色列军队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因为这次战争爆发的10月6日正是犹太人的赎罪日,所以又被称为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或者是十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军队首先发起了进攻,但是最终却被以色列人打败。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对这场战争蓄谋已久,埃及和叙利亚联军选择在以色列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10月6日赎罪日发动战争,赎罪日是以色列犹太人所有的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这天包括虔诚的犹太教徒和一般现世的犹太教徒都会实行禁食,同时会避免使用武器、电子器材、引擎、通讯设施等等,道路交通也会停止。

许多士兵在这天离开岗位返家过节,以色列在这一天可以说正处于一年中战备最脆弱的状态,尤其难以进行全国军人的紧急复员。

正是因此所以埃及和叙利亚联军在这一天突然发动了对以色列的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了。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争动员(上)张羽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

这场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4日。

参战的一方是以埃及、叙利亚为主要参战国的阿拉伯国家,另一方为以色列。

在阿以的背后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

战争以埃叙两军为夺回被占领土向以军发起突然袭击,给以军以重创,获得初期胜利而开始;以以军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迅速进行动员,利用埃叙军作战指挥上的失误,坚决地予以反击,迅速扭转战局,以后连战连捷,最终双方坐到谈判桌旁而结束,前后只有18天的时间。

这场战争集中显示了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爆发突然、持续时间短、消耗巨大、技术含量高等诸多典型特征,由此成为第二次世界结束以后局部战争的典型战例。

其中动员在这场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为世人所瞩目。

有西方的军事评论家认为:“如果说埃及的渡河是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一、阿以双方的战争动员潜力一国动员潜力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可动员的资源状况和组织动员的能力。

以色列的资源相对贫乏,但组织动员的能力较强;阿拉伯方面虽资源相对雄厚,但组织动员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以色列方面。

十月战争前,以色列的总人口仅为318万。

与阿拉伯国家相比,在人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为此,以色列建立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完全不同的武装力量体制──“一支小型的常备军和一支庞大的后备军”。

当时,以军现役部队仅有10万人左右,而后备役部队则在25万以上。

特别是它的陆军,在有编制番号的36个旅当中,现役旅只有12个(7个满员旅、5个半满员旅),而后备役旅却有24个。

以军的空降兵、坦克兵、机械化步兵和突击工兵等第一线战斗部队的90%来自一级后备役部队(29岁以下人员编入一级后备役部队,30岁以上编入二级后备役部队)。

现役部队平时的任务就是向后备役部队提供训练有素的骨干,战时的任务主要是阻止和迟滞敌军的进攻,为后备役部队的动员并投入战斗赢得时间。

第四次中东战争—前苏联海军和美国海军在地中海的空前对峙

第四次中东战争—前苏联海军和美国海军在地中海的空前对峙

第四次中东战争—前苏联海军和美国海军在地中海的空前对峙进入20 世纪70年代,前苏联海军已经入役了包括“莫斯科”级载机巡洋舰(西方国家认为这是一艘准航母)、“金雕”级大型反潜舰(相当于巡洋舰)等远洋水面作战舰艇,使前苏联海军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前苏联海军的战略方略也由近海防御向远洋进攻方向上发展,和以美国海军为首的北约海上力量展开全面的对抗。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1973年),前苏联海军为了配合阿拉伯联盟的作战,阻止在地中海的美国第6舰队可能的干预,派遣了大量作战舰艇前往地中海,和美国的航母舰队展开了“刺刀见红”式的对抗。

叙述这一对峙事件之前,有必要先回忆下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由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唯“核导弹”论,严重阻碍了前苏联大型水面舰艇的发展,结果就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只有4艘携带核鱼雷的柴电常规潜艇和庞大的美国舰队相抗衡,尽管这些潜艇官兵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但是前苏联海军还是在这一冲突中颜面尽失。

事实证明,仅靠远洋核潜艇不可能在大洋上和强大的美国航母舰队抗衡,这些苏联核潜艇需要水面舰艇的支援和配合。

当时常驻在地中海的是美国第6舰队,拥有3艘航母和2艘反潜直升机航母的强大兵力,而前苏联海军的舰艇随着在地中海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也在地中海组建了第5分舰队,各类舰艇由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提供,第5分舰队只有一个常设的司令部。

根据地中海局势的紧张程度,前苏联海军为第5分舰队提供各种规模的兵力配置。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为了支援阿拉伯联盟的作战,阻止美国第6舰队的干预,苏联开始向地中海大量增派军舰,第5分舰队也变得空前强大,到后期第5分舰队各类舰艇达到96艘,包括34艘水面作战舰艇和23艘潜艇,莫斯科号反潜巡洋舰和导弹核潜艇都包括在内。

双方在地中海展开了空前的对峙,这也是第一次前苏联海军在和美国海军的正面对峙中取得了势均力敌的态势。

地中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域,利用这一地理特性,前苏联以巡洋舰、反舰舰和驱逐舰组成数个“侦查—突击群”抵近美国航母战斗群进行跟踪和监视。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怎么样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怎么样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怎么样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发生在以色列和以埃叙联军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发生的时间为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之间,而具体的经过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5068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希望大家喜欢!第四次中东战争经过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发生在以色列和以埃叙联军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发生的时间为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之间,这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对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领土争议,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埃叙联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后来以色列扭转了战局,埃叙联军战败。

下面介绍一下第四次中东战争经过。

埃及和叙利亚联军选择在10月6日犹太人的赎罪日发动这场战争,因为赎罪日是犹太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放假,很多军人也放假回家过节,并且这一天以色列会避免使用武器、电子器材、引擎、通讯设施等等,道路交通也会停止。

可以说这一天是以色列军备防御最脆弱的一天,这一天埃及在西奈半岛,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双方在以色列的东西两方同时向以色列发动了进攻。

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埃及在西奈半岛,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是因为埃叙联军打了以色列一个猝不及防才出现的。

后来以色列迅速的调兵遣将,分别在东西两线迎战埃叙联军,很快扭转了战局,最终以色列分别攻入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境内,到战争结束时,以色列部队已经大量攻入埃及,距离首都开罗只剩下101公里了。

从10月11日至10月14日,以色列部队攻进了叙利亚本土,在叙利亚的巴珊攻克了20平方里的土地,从那里以色列能够用重型火炮轰击大马士革的市郊,距离只有40公里。

后来约旦和伊拉克也加入到叙利亚的战队中,但是却无法击退以色列军队。

同时在海上的战斗中以色列也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埃及的第三军团。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特点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场阿拉伯国家与犹太人的以色列之间的再一次激烈冲突,冲突的根本原因是领土争议,埃及和叙利亚在这场战争中分别从以色列的东西两方发动了对以色列的攻击,以色列被迫在东西两线作战,在这场战争中拥有着许多以往战争所没有的特点,下面就介绍一下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特点。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1、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国家发动 突然袭击,以色列仓促应战
叙利亚军队在空军和防空部队的掩护 下,分三路向戈兰高地发动突然袭击, 迅速突破以军防线。至10月9日,叙军 全线推进至叙以边界附近,歼灭以军1 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的大部。 以军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先北后南、 避免两线作战、重点用兵的方针,调
对峙
战前阿以之间兵力对比 国家 总兵 力 11.5 万 31.5 14万 预备 役 坦克 防空导弹 飞机 舰艇 发射架 360 30艘 75部 架 600 109 880部 架 艘 270 24艘 360部 架
以色列
埃及 叙利亚
48万
50-80 万 50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0 辆 2200 辆 1800 辆
除此之外,阿拉伯国家还有大量防空高炮、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火炮等。
邓国雄 20111020165
目 录
• • • • • • 战争背景 战争简要经过 战争结果及特点 战后影响 四次中东战争小结 参考文献
战争背景
(一)战争起因 1、阿以矛盾进一步激化
2、超级大国加强对中东的争夺 3、阿拉伯各国更加团结
以色列空袭埃及机场和导弹阵 地
2、超级大国加强对中东的争夺
1、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国家发动 突然袭击,以色列仓促应战
1973 年 10 月 6 日 14 时,埃及 军队对苏伊士运河东岸发 动突然袭击,一举突破以 军在西奈的巴列维防线。 至 10 月 9 日,埃军在运河东 岸的兵力增至 6 个师,控制 东岸 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 并击毁以军坦克约 300 辆。 以军陷入到极度被动的地位。
三是、对制空权的争夺非常激烈;
四是、海上作战采用了导弹战和电子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爆发。

由于这月为伊斯兰教历的9月(斋月),阿拉伯国家称之为“斋月战争”,而战争爆发当天为犹太教的赎罪日,故以色列称它为“赎罪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失地而对以色列的战争。

以色列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侵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约旦管辖区、加沙地区(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加上原来的占领地区,使其实际控制面积达8.57万平方公里)。

以色列疯狂推行犹太化计划,在占领地区建立了许多准军事性的移民点,大量增加以色列移民,并把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180余万阿拉伯人赶走,妄图永远侵占这些地方。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制造“不战不和”的局面,使中东问题长期悬而不决。

这样,它们既可利用紧张和混乱的机会,插手中东,争夺势力范围,又可通过有限的战争,推销军火,试验新武器。

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给埃及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上百万阿拉伯难民流离失所。

苏伊士运河关闭后,埃及每年就要损失5.7亿美元的税收。

同时,军费负担较重,1971年军费预算高达14.95亿美元,占总预算的1/4。

埃及政府负债累累,1971年仅是偿还到期的外债即达3.3亿美元。

1970年10月,萨达特担任埃及新总统后,为了反击以色列侵略者,收复被占领的土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决定在1971年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

经过认真准备,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人民,在1973年10月6日(即伊斯兰斋戒节和犹太教赎罪日)突然发起攻击以色列的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场战争共分三个阶段,历时17天。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埃叙两国军队两面进攻,以军仓促防御。

战争开始时,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有军队55万人,坦克4100辆,作战飞机1040架,舰艇140艘;以色列有军队11.5万人,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360架,舰艇40艘。

阿拉伯国家占有实力上的明显优势。

埃叙方面的战略意图是用突然袭击、初期获胜的有限军事行动,收复部分失地,以唤起国际重视,并迫使以色列接受谈判,以利和平地解决中东问题。

以色列军的战略企图则是在埃叙军队突然进攻下,先稳定阵势,争取时间,然后采取多个击破方针实施反击,恢复原态势。

10月6日、14日埃军在西线、叙军在北线同时分别对西奈半岛、戈兰高地以军展开进攻。

西线,埃军以200架飞机袭击西奈半岛以军前线指挥部、机场、炮兵阵地、雷达通讯设施等发动突然袭击,以2000门大炮对以军阵地进行火力准备,并以8000人强渡苏伊士运河;以军则由于上一次战争的胜利而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反攻放松了警惕。

以军前线士兵认为凭借着沿运河修建的“巴列夫防线”就足以阻止埃及军队的进攻。

埃及先头部队用高压水枪冲开运河东岸沙堤,打开60个缺口,架设10座浮桥。

经24小时激战,埃军两个师的部队突破“巴列夫防线”,攻占15个据点,建立5个桥头堡,向东推进3-5公里。

至9日,埃军又渡河6个师,约10万人和1000辆坦克开进东岸,前进10-15公里。

以军一面顽抗,一面进行反击。

埃及军队击退以军反击,并全歼以军“王牌军”第一九○旅,俘虏该旅旅长。

北线,叙军3个师向戈兰高地以军进攻。

经3天多激战,至9日,到达马萨达、库奈特拉、菲格一线,前锋进至叙以边境。

以军一面抵抗,一面向戈兰高地增兵。

阿拉伯国家对埃叙发动的收复失地的战争表现出空前的支持。

许多国家派兵参加了战争。

一些国家提供财政、物资援助。

第三世界人民也广泛支持埃、叙等国的反以战争。

第二阶级(10月10日至15日),埃军进攻受挫,以军在北线反击得手。

西线,埃及军队13日继续进攻,向前推进7-8公里。

14日,埃军3至4个师和坦克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出口、吉迪山口和米特拉山口发起全面进攻,双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坦克交战,投入坦克1600辆,结果各损失200辆。

14日以后,埃军退回原位置。

北线,叙军被迫于10日退出戈兰高地。

以军分三路威胁大马士革,至10日,进至阿尔纳、萨萨、艾尔哈拉一线。

13日,叙军在伊拉克、摩洛哥、约旦、沙特阿拉伯等国军队支援下,阻止了以军的进攻,出现了对峙局面。

第三阶段(10月16日至24日),西线以军进攻,北线继续对峙。

北线对峙后,以军向西线不断增加兵力,使西奈半岛部队由10个旅增到23个旅。

16日,以军向苏伊士运河中段和南段进攻,同埃军进行激烈的炮战和坦克战,并以5个旅西渡苏伊士运河,侵占西岸大片土地。

埃军被迫转入守势。

22日,以军夺占北线叙军最后一个阵地老头山。

24日,阿拉伯国家被迫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

埃及、叙利亚同以色列分别于1974年1月18日,5月31日签署第一阶段脱离军事接触的协议。

按照协议,以色列军队于3月5日撤至米特拉山口和吉迪山口;撤出这次战争和“六五战争”占领的叙利亚领土。

这次战争,埃叙方面损失8500人、2200辆坦克、450架飞机、10艘舰船;以色列损失2800人、850辆坦克、110架飞机、1艘舰艇。

在这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上达到了战略目的。

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地区。

十月战争一爆发,美苏就开始了频繁的接触和调解。

美国一方面向以色列紧急空运了大批武器,另一方面与前苏联磋商在联合国提出停火协议。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紧急飞往中东,在阿以有关国家之间进行“穿梭访问”。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中东问题的338号决议。

其主要内容是:要求有关各方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有关各方立即执行安理会242号决议(1967年)的所有内容;在有关各方停火的同时,立即开始进行谈判,旨在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

埃及和叙利亚分别于10月22日和24日发表声明,宣布接受338号决议。

但是,以色列却故意拖延执行协议,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包围了埃及的第三军团。

以色列受到美、苏和其他国家的压力,被要求停火。

10月28日,由基辛格牵线,埃以两国的军事代表就停火和交换战俘等问题达成了六点协议,战争至此结束。

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间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战争还有爆发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