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之通假字
单招单考文言文复习之通假字汇总

单招单考文言文复习之通假字汇总4.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 暴:同“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 桮: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7.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9. 被:通“披”,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10.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11. 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2. “敝”:通“弊”,弱点。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13.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14.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5. 不:同“否”,不。
畐恫。
“或师焉,或不焉。
”16. 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17.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18.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9. 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0. 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21. 廛:通“缠”,量词。
“胡取禾三百廛兮?”22 .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23.钞:同“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24.讎: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25.鉏:同“锄”,锄头。
名词。
“鉏擾棘矜,非铦xin (锋利)于钩戟长铩也。
26.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27.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28.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通假字 教用

3因击沛公于坐
4芳菲菲其弥章。 5举酒属客 6合从缔交
悯 猝 座 彰 嘱 纵
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8君子生非异也,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府吏见丁宁 12北冥有鱼
曝 性 熟 否 叮咛 溟
13曹军不能抵当。 14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
至于古今字,不论是为本字造今字,还是 为借字造今字,大都是由字形演变而来。因为它 们大都有本字可寻,而且古今是相对的,谁先谁 后有的也不易查清,所以也列入通假字一类中来, 不另述古今通假了。
通假字和古今字,一般都写成 “×”通 “×”,前边是通假字或古字,后边是本字或今 字。读时,通假字读本字字音,古今字读今字音。 例如:“趣”通“促”,“趣”读cù,不读q ù; “县”通“悬”,“县”读xuán,不读xi án,等 等。
二、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 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庭”通 “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倍”通“背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与”与“欤” 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尊”通“樽”
2、 声母相同。
“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劝学》) “有”通“又” “要”通“邀”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韵母相同。
“乡”通“向”, 先前
举酒属客 “属”通“嘱”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从”通“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阅读通假字复习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一、概念辨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着严格的区别,初学者常常将之混为一谈。
但现实中前三者确有相似之处,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三种难以区分,所以对于不够明确的情况,也往往用“通假字”统称。
1.古今字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
如“莫”为“暮”之古字,因“莫”被用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有临时作用。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4.假借字通假字常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
而六书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二、通假字的类别及特点1.从语音方面来看(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畔”通“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蚤”通“早”)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通“背”)(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文言文复习之通假字

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通“无”)
而(而,通“能”)征一国者
积累 那些曾经练习中出现的通假字
1、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趣”,通“促”,催促。
2、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卒”,通“猝”,仓猝。
(新高考《明史·左光斗传》) (联考卷《明史·王守仁传》)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 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1:御六气之辩
“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例2: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氓》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
“于”是“吁”的借字,“说”是“脱”的借字。
如果我们没有看出通假现象,只照它们字面上 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把句意解错。因此, 必须掌握通假字的基本特点。
“内”通“纳” ,接纳、使··进入
②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③召有司案图
“案”通 “按”,审察,察看,动词。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本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 是一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 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夙遭闵(通“悯”)凶;
零丁(通“伶仃”)孤苦;
常在床蓐(通“褥”)
赢粮而景(通“影”)从
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通“否”)焉
云销雨霁(“销”通“消”)
涂(通“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乃瞻衡(通“横”)宇
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通假字

通 ,含义:
。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通 ,含义:
。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通 ,含义:
。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通 ,含义:
。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通 ,含义:
。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通 ,含义:
。
<14>《诗经》两首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必修1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1.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3.归通馈,赠送。 4. 匪通“非”,不是。 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 6.无通毋,不要。 7.于通吁,表感叹。 8.说通脱,解脱。 9.泮通畔,边,岸。
第四|、音近形异 例1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huán——旋xuán
例1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quē——缺què
例2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yào——邀yāo
第五、音异形似 例21: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被bèi——披pī
文言文复习
考点解说:
理解常见实词 理解常见虚词 理解常见句式 理解并翻译句子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一、什么是通假字?
例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 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
“逝”跟音同(shì)形似的“誓”字相通; “女”跟字音(nû——rû)相近、字形相似的“汝” 字相通。
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4: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文言文阅读复习通假字(wode)

文言文阅读复习之通假字【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操作性细化目标:一、了解通假字的基本概念。
二、明确通假字的认知需要。
三、掌握课内出现的通假字。
四、辨析课外出现的通假字。
【学情分析】一、本节课为竞赛课,教学环境非常陌生,面对的更是抽签选定的素未谋面的学生。
如果不能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最大程度地打消师生间的心理隔膜,教学流程必将出现阻滞。
因此,“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
二、“文言文阅读”是一个庞大的复习体系,在中考复习的实际操作中,至少要花费两个周课时的时间,在仅仅40分钟的竞赛课时内是根本不可能完成所有面上的复习的。
与其贪图所谓“全面”强人力而不支,不如抓好一个细节实有所获。
这是把“通假字”这一相对集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的初衷。
三、从知识性的角度来分析,通假字是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必然遇到而老师必然讲解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对这个知识点已经非常熟悉。
复习过程中,重点不应该是原有知识的重复,而应该是更为高效的归纳。
四、九年级的学生在中考将近时,急需获得的是如何应考的信息,所以可以考虑带领他们研究中考的近几届考题,找到应考的捷径。
【教学媒体】PPT课件演示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策略】〈课件演示1〉一、导入。
〈导入语设计〉我班上的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引用了一句歌词“流动的美丽充满着朝气”,可是他不小心把“朝气”写成了“潮气”。
讲评作文时,我给他指出了这个错别字,当时他笑笑,接受了。
前两天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背诵,复习到“对联六副”,他拿着书来找我了:“老师,你看!‘山海关孟姜女庙联’的注释上明明白白写着‘朝’同‘潮’。
怎么古人写了就叫‘通假字’,我写了就叫‘错别字’?”〈课件演示2〉那么,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板书课题〉通假字的复习二、追源溯流说通假。
汉字的通假是文言文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先秦文献中尤为常见。
通假字复习-新人教..

同“挥”;指挥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同“拣”;挑选,选 拔
10、距关,毋内诸侯。
同“暮”;日落的时候,晚
1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上
12、距关,毋内诸侯。
同“纳” 接纳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通“擒”捕捉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大军卻,离城三里止营。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 亲
2、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班” “斑” 头发 花白
同“杯” 酒器
4、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背叛,忘 同“披”;记覆盖在肩背
上
6、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7、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同“遍”遍及,普遍
8、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9、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同“傧”;迎接客人的 人
通“才”;刚刚
1、屈平既绌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5、盖亦反其本矣。 6、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7、秦王还柱而走。 8、麾众拥豪民马前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距关,毋内诸侯。 1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12、距关,毋内诸侯。
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 “早” )
通假字的类型:
一、双声通假 二、叠韵通假 三、同音通假
四、形近通假
一、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1、孰为汝多智乎 ? (“为” 通
“ 谓”)
2、没死以闻
(“没”通“冒”)
3、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县”通 4、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悬物”)力必屈。
高考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复习(简单实用)

卡通风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
文
言
实
词
的
考
查
重
点
】
1
.
通
假
字
;
2
.
古
今
异
义
;
3
.
一
词
多Leabharlann 义4.偏
义
复
词
;
5
.
词
类
活
用
。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 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 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 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造成古今异义的原因
06
名称说法发生 改变
05
词义强化或弱
化
04
感情色彩变化
03
( 三) 词 义
转移
02
( 二) 词 义
缩小
01
( 一) 词 义
扩大
( 一) 词 义 扩 大
01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 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01
音同形似
音近形似
04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
03
0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音同形异。
01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不太区分,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 一系列近义词。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 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 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 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例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氓》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
“于”是“吁”的借字,“说”是“脱”的借字。
如果我们没有看出通假现象,只照它们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 会解释不通或把句意解错。因此,必须掌握通假字的基本特点。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海”的意思。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①距关,毋内诸侯 “内”通“纳” ,接纳、使··进入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高考复习专题-(文言文)
文言文复习
——实词之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题型: 一、实词虚词
括理解
一、实词虚词
五、句子翻译
1、通假字
实词: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偏义复词
文言实词的特点
•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 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例如:
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夙遭闵(通“悯”)凶;
零丁(通“伶仃”)孤苦;
常在床蓐(通“褥”)
赢粮而景(通“影”)从
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通“否”)焉 云销雨霁(“销”通“消”)
涂(通“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乃瞻衡(通“横”)宇
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
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通“无”)
而(而,通“能”)征一国者
练一练 1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张良出,要项伯
邀
2、君子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性
3、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叛
4、臣以险衅,夙遭 闵凶
悯
5、拜送书于庭
廷
6、唯大王与群臣 孰计议之
熟
7、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暮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嘱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披 “身披铠甲,手执利器”
怎样辨别通假字
方法—— “形声辨义法” 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等特点,
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
背
8、扁鹊望桓侯而 还 走
旋
练一练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 或师焉,或不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句读之不知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C.河曲智叟亡以应
B.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②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③“召有司案图”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
④〔一厝(cuò)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同“措”,放置。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 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 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 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 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