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功都离不开辛勤劳动。
正如古人所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句话用来形容努力奋斗,付出艰辛劳动去改变命运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同样适用,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人生道路上无论多么艰难曲折,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穿越重重困难,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人们总是习惯于用金子作为成功的象征,而忽略了金子的形成是需要经历千淘万漉的磨难。
正是这种精神塑造了成功者的坚韧不拔与不屈不挠的毅力。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像淘金一样去努力。
我们要经受苦难,去努力,去克服一切困难,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我们要像勇士一样去战胜一切困难。
在学习上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面对更高深的知识时游刃有余。
工作中,我们也是“千淘万漉”,我们需要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努力,才能最后得到成功。
即使是再小的工作,也应当怀着匠心精神去完成,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靠着一次次的辛勤劳动,我们才可以吹尽狂沙,最终得到金子。
生活中的路总是艰难险阻的,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成功是需要用汗水和努力去换取的,只有不断地淘金,不断地努力,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在路上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其实在成功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只有不断的淘金,不断地挑战自己,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有时会让人感到疲惫或者迷茫,但这些困难都是我们成长的踏脚石,也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这些困难,我们就无法克服自己的惰性,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逐步的走向成功。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一帆风顺地取得成功,而是那些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人最终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含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含义1.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就好比我们爬山呀,一路上累得气喘吁吁,但当我们终于登上山顶,看到那壮丽的景色,一切辛苦都值了呀!就像运动员们为了夺冠,每天拼命训练,流了多少汗,最后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不就是吹尽狂沙始到金吗?2. 你想想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就跟我们追求梦想一样吗?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会伤心会难过,但只要坚持下去,最后实现梦想的时候,那种喜悦简直无法形容啊!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那么多次,不还是成功了嘛!3. 哎呀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呀,这不就是在说学习嘛!每天早起晚睡地学习,做那么多练习题,可真辛苦,但当我们考上理想的学校,那感觉多棒呀!就像学霸们,都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学习才换来好成绩的呀!4.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跟创业不是很像吗?一开始会遇到各种难题,资金紧张啦,人员问题啦,但只要不放弃,最后成功了,那收获多大呀!就像马云,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才创建了阿里巴巴呢!5. 嘿,“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简直就是在描述我们减肥的过程呀!天天要控制饮食还要运动,多累呀,但当我们瘦下来,变得美美的,那一切都值了呀!就像那些减肥成功的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呀!6. 你们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不是就像学一门手艺呀?开始的时候笨手笨脚的,可能还会受伤,但慢慢熟练了,最后成为大师,多有成就感呀!就像那些工匠们,精心打磨出一件完美的作品。
7.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就好像在说追求爱情呀!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拒绝,会伤心,但最后找到真爱,那不是幸福死了嘛!就像那些经历过很多感情挫折最后找到真爱的人。
8. 想想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不就是我们努力工作争取升职加薪嘛!加班加点累得不行,但拿到丰厚奖金的时候,哇,一切都值了呀!就像那些职场精英,都是这样拼出来的呀!9.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跟考研是不是很像呀?备考的日子多难熬呀,起早贪黑的,但考上了,那未来多美好呀!就像那些考上名校研究生的学长学姐们。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话出自于明代诗人辛弃疾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诗道出了一种努力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这句话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广泛流传,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经典语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获得金子的过程。
金子藏在淘金的沙石之中,淘金者需要经历千淘万漉,吹尽狂沙才能得到金子。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耐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正是辛弃疾想要表达的意愿。
在人生中,我们也需要经历千辛万苦才能获得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追寻梦想,不怕艰难不怕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在狂沙之后触摸到金子,收获成功与成就。
这句话还可以引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学业、职场还是人际关系,都需要经历种种磨难和挑战,才能够获得成功。
在学业上,需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接受失败,不懈努力,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在职场上,需要锤炼自己的能力,勇于面对困难,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人际关系中,需要宽容和理解,需要付出和奉献,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和爱情。
种种磨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去不断尝试,去吹尽狂沙,方能获得金子般的成功和幸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告诉我们成功的道路上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人生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曲折和艰辛,而那些能够吹尽狂沙,才能走向成功的人,往往也是那些能够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
正是因为他们不肯放弃,才使得他们最终成功,也他们才会引起人们的注目和关注。
同样地,我们也需要具备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去经受磨难,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因为有的人放弃了努力,有的人在磨难面前选择了逃避,有的人只停留在表面上投机取巧而不去真正付出。
可是,那些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却都经受过艰辛,耐心和毅力,在逆境中努力拼搏,去吹尽狂沙,不断地跨越障碍,最终走向了辉煌的成功。
浪淘沙其八的意思

浪淘沙其八的意思浪淘沙其八全文(原文):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其八全文翻译(译文):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
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浪淘沙其八字词句解释(意思):谗言:毁谤的话。
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漉:水慢慢地渗下。
浪淘沙其八全文拼音版(注音版):mò dào chán yán rú làng shēn ,mò yán qiān kè sì shā ch én 。
qiān táo wàn lù suī xīn kǔ,chuī jìn kuáng shā shǐ dào j īn 。
浪淘沙其八赏析(鉴赏):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
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
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
二是杂文。
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
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
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
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
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哲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哲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句话源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这句话所表达的哲理,可以被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能够获得成功。
在学习方面,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不停地探索,才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
而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
但是,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才能够从中领悟到更深刻的道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
在工作方面,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追求,才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成就。
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抱怨自己的不幸和命运。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寻找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我们付出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无论是面对爱情、家庭还是人际关系,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而这样的调整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总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哲理,告诉我们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追求,才能够获得成功。
我们应该不断地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够走向成功的彼岸。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翻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翻译
意思是: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八》
原文: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
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
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
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被誉为琅琊体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是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名句,它带有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这句诗中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描述了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也暗喻了人们在追求成功和成就时会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
正如黄金被人们珍视和追逐一样,成功也需要经历艰辛的努力和付出。
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砺和坚持,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这句诗的意义深远,不仅是对刘禹锡个人经历的抒发,更是对人们奋斗和努力的精神激励。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和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最终就能够获得成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成功往往隐藏在困难的背后,只有经历过千淘万漉,吹尽狂沙,才能发现那闪耀的金光。
刘禹锡的这句名言也体现了他在写作中的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触动人心的诗意表达。
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卓越的才华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被后人称道不已。
因此,这句名言不仅仅是一个诗句,更是对人生的智慧总结,对追求成功的精神鼓舞。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都应该坚持不懈,经历千淘万漉,吹尽狂沙,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2.正文2.1 第一个要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意思。
我们将通过分析文中使用的比喻和形象描写,解读这一句诗的深层含义。
同时,我们将探讨刘禹锡在这句诗中表达的情感,以及他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
2.2 第二个要点这一部分将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诗的背景与意义。
我们将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学术成就、政治经历以及对文学艺术的贡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一句出自《西游记》中的成语,意为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才能到达目标。
这句话已经成为了用来形容一个人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最终获得成功的情景,也常常用来鼓励和勉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小说以佛教经典《大唐西域记》为蓝本,讲述了孙悟空等四大护法跟着唐僧师徒一起西天取经的故事。
而这句成语出现在小说的第八回。
这句成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哲理,即成功是需要经过付出和努力的。
实现一个目标不会一帆风顺,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最终成功。
就像人们在沙漠中寻找黄金一样,沙漠中风沙滚滚,要把沙子吹尽才能寻找到藏匿的黄金。
同样的道理可以运用到人生的各个方面。
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千淘万漉。
一个好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反复的复习、钻研来巩固知识,通过不断的试错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只有在不断坚持努力的过程中,才能逐渐领悟和掌握知识,最终获得好成绩。
在工作上,也需要吹尽狂沙。
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都需要耐心和毅力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创业者要想成功,需要不断尝试和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找到市场需求,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而在打工的过程中,要想有所突破和晋升,同样需要经过各种辛苦和磨砺,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在人际关系上,也需要付出努力。
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双方的理解、包容和宽容。
有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地付出,忍耐和包容,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妥协,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各种挑战和困难,要有毅力和耐心的精神。
只有经过付出和努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真正的成功。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际关系,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到达我们心中的金子,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马玲徐萍严琼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08期2014年8月,盛夏酷暑,怀着对教育新技术的热情,我们相聚在山东大学,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
短短三天,我们在NOC竞技场上接受着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新教育、新理念、新技术,我们尽情呼吸着教育的新鲜空气,感受着教育的活力与生机。
感谢NOC赛场,让我们对教育有了崭新的认识;感谢NOC赛场,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无限潜能,看到了团队合作的巨大力量,更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创新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天的赛程,有喜有忧,有笑有泪,难忘遭遇挫折时的无助,难忘取得成功时的欢跃,而大家团结协作、挑灯夜战的一幕幕更是让人铭刻在心。
再次回眸那紧张而刺激的比赛,或许“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我们此刻的心情。
● 教学设计:各抒己见,博采众长在大家紧张而急切的期盼中,比赛的试题于8月7日上午揭晓。
拿到试题,我们选手立即组织讨论。
这次比赛中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题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二课。
对于人教版教材我们是陌生的,因此拿到试题后我们立刻通过网络大致了解了人教版品社教材的编写特点,并着重分析了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作用。
通过浏览、分析、讨论,我们明确了本课所在的单元主要反映了我国近代遭受列国侵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史,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以及为祖国强盛所作的探索历程,其中重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本课内容属于本单元的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所进行的不屈不饶的斗争,通过林则徐、邓世昌以及三元里抗英等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
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为本课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①知道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曾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体会中国人民顽强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②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③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
三个目标中,我们将了解历史、感受抗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作为教学的重点。
究竟该如何借助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徐萍】儿童的品德是在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品德教育只有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巧妙融合,通过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时代背景中,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受到触动。
爱国情感的教育不应该依赖于老师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生动可感的史实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严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思考,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六年级孩子已经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马玲】品德的发展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课教学,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将社会热点新闻、时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对社会生活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打下基础。
本课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材重点介绍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即使在和平时代也应该是学生必须具备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相关的社会时事作为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深入地讨论,我们的设计思路渐渐明晰,大家一致认为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爱国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他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
因此,本课的设计是按照“课前预学—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思路,重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每一个教学板块中都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前预学。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前,我们设计了一个预学活动,通过设计预学单(如上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
◇展示交流。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设计展示交流的环节,鼓励学生用图片、图表、PPT、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组织交流感受。
在交流分享环节,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生生对话,通过设计模拟采访、走进历史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的实效。
◇拓展延伸。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走进相关网站,对历史事件、时代背景有更深入地了解。
同时,将“钓鱼岛事件”吸纳进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思路明确后,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板块:◇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播放国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环节从不同角度设计了走近林则徐、分享爱国故事、畅谈学习感受、唱响爱国歌曲等四项活动。
看一看、讲一讲、说一说、辩一辩、唱一唱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的各个板块在讨论中逐渐明晰,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初稿。
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传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流程图。
看着“上传成功”的提示语,三个人都如释重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 评价修改:且行且思,不断完善比赛紧锣密鼓,下午进入互评阶段。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们打开了1号团队对我们团队作品的评价建议:整合点的分析清晰,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关键问题,利用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代的背景……看着一句句肯定的评价,我们三人不禁喜笑颜开。
针对1号团队提出的“部分环节导向性不明确的问题,建议删除钓鱼岛事件的引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讨论。
的确,“钓鱼岛事件”并不属于教材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即使不引入,也不会影响本课的学习。
那么,是否应该删去,究竟哪种方式更适合学生呢?【徐萍】品德课程的宗旨是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钓鱼岛事件”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利用品德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钓鱼岛事件”,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必要。
因此,“钓鱼岛事件”的拓展是符合学情的,应该予以保留。
当然,事件的导入要进行精巧的设计,要自然贴切,需要进一步完善。
【严琼】对方团队之所以会提出质疑,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初稿设计过于简单,未能写清楚引入“钓鱼岛事件”的意图。
我们应该根据对方团队的建议,对导入环节进行重新设计,要把拓展“钓鱼岛事件”的意图通过设计体现出来。
【马玲】我认为“钓鱼岛事件”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品德教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并学会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社会时事。
通过讨论,我们三个人达成共识:在导入环节,适时引入“钓鱼岛事件”,让学生畅谈感受,了解学生对这件事的感受和看法。
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后,再结合教材上的爱国故事让学生来谈对“钓鱼岛事件”的看法,使其真正感受到品德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在对方团队的建议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设计的细节。
◇导入设计更加自然贴切。
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习充满乐趣。
◇环节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受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然后再安排“模拟采访”环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学情,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在思考中完善,在研讨中改进,最终的教学设计完整、清晰地展现了我们的教学意图。
阅读着图文并茂、层次清晰的教学设计,欣赏着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所有的辛苦刹那间都化为乌有。
● 陈述答辩:沉着应对,尽显风采陈述答辩环节是整个赛事中难度最大的一项,需要选手在短时间内,脱稿对自己团队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进行陈述,并现场回答评委的提问。
我们三人再次进行了分工,一人负责陈述,另一人负责答辩,还有一人负责制作课件。
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意图更加清楚、明确地呈现出来,我们三人一直研讨到深夜,才把陈述提纲列出来。
【徐萍】一堂课、一篇教学设计的关键是目标的确定,因此在陈述时一定要把教学设计的目标以及确定的依据陈述清楚。
目标的确定必须做到以标定标、以生定标,因此,科学制定目标是我们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严琼】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科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品德学科关注的是学生品德的成长,课堂宜采用活动的方式推进,设计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灵的感悟,获得生命的拔节。
因此,凸显学科特色是我们教学设计的又一亮点。
【马玲】就这一课内容来说,学生是陌生的,仅靠教材的介绍难以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我们通过媒体技术,再现时代背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感悟。
因此,媒体技术与学科内容的巧妙融合是我们教学设计应该着重呈现的亮点。
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确定陈述稿的主题为:科学制定目标,凸显学科特色。
1.科学制定目标本次教学设计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二课。
在与编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