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两篇》教案3
《时评两篇》教案360文档中心

《时评两篇》教案360文档中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评论与随笔”,具体内容为《时评两篇》。
其中包括《论责任》和《说自信》两篇文章。
通过对这两篇时评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评论性文章的写作特点,掌握评论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论责任》和《说自信》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篇评论性文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重点:掌握评论性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3. 课文学习:a.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论证方法。
c. 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讲解其写作技巧和论证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文,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锻炼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时评两篇》a. 论责任论证方法:因果论证、举例论证b. 说自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2. 评论性文章写作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针对近期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多阅读评论性文章,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重点:掌握评论性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3. 课文学习: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论证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讲解其写作技巧和论证方法。
社论两篇ppt解析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在这场夺宝大战中,丹麦还只能算是小角色,俄罗斯、加拿大、美国、
挪威大秀武力甚至兵.戎.相.见.,瑞典、芬兰和冰岛也跃跃欲试。( √ ) 请说明理由:_“__兵__戎__相__见__”__是__战__争__的__委__婉__说__法__。__注__意__和__“__短__兵__相__接__”__区____
zhèn震
耳欲聋
不屈不náo挠 xiāo骁 勇善战
壮志难chóu酬 一chóu 筹 莫展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申明 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如:申明理由。 辨析 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如:郑重声明;②声明的文
大片土地及附近岛屿。为收复香港,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多次谈判,于 1984 年
12 月 19 日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决定于 1997 年 7 月 1 日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政府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宣布了
对香港的基本政策五十年不变。其中包括恢复行使主权后,设立香港特别行政
轴线 压轴戏
刹
c h à s h ā
一刹那 刹车
模m ó m ú
模式 模具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2 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五zhōu洲 四海 神zhōu州 大地
zhèn振 奋人心
_可__以__很__容__易__地__得__到__解__决__。__符__合__语__境__。__要__注__意__和__“__茅__塞__顿__开__”__区__别__开__。__“__茅__塞___ _顿__开__”__是__形__容__忽__然__理__解__、__领__会__。__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新闻阅读与实践》第5章第12课社论两篇

12.社论两篇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对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重大问题,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事件和问题发表的具有很强指导性的重要评论。
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
同其他的评论文体比较而言,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
社论是报刊编辑部最重要的指导性言论。
它集中地反映政党、政府、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
本课选取了两篇最具典型性的社论。
1.新闻评论的写作有怎样的特点?提示: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明确的思想问题,以及人们迫切需要明确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
论点不鲜明,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觉得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
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
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增加文采,使读者爱看。
2.《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这篇社论饱含深情,从中我们能体会出怎样的情感?提示:香港回归,举世瞩目;“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对这百年盛事,值得大书特书。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似长篇叙事抒情诗,句句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时至今日,再次捧读,仍觉酣畅淋漓、倍感振奋和自豪。
3.在写作方法上,《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这篇社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提示:饱含激情,气势磅礴。
第一段直奔主题,连续两句感叹,令人热血沸腾。
通读全文,大气磅礴;叙事抒情,明快激昂;行文简洁,言简意丰。
《时评两篇》教案

《时评两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评论与随笔”中的《时评两篇》。
详细内容包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两篇文章。
通过学习这两篇时评,使学生了解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性,以及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两篇时评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论证方法,并学会分析时评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篇时评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理性思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两篇时评,了解文章大意,标注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两篇时评的内容展开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代表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5.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两篇时评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时评两篇》2. 板书内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 观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2.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1. 观点: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2. 论证方法:理论论证、实例论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论两篇ppt5 人教课标版

规范自由裁量空间。这不仅是保证高校“评德”的合理性,更是对考生
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走近文本
文本导读
1.《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 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热烈”的。
回顾中华儿女这一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探 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 要性,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的承诺,同时也是保证香 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高度; 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 振兴”。全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 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爱国热情。
问题探究 迁移应用
2.有人认为,从欣赏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稍有唱高 调之嫌,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意。因为新闻评论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有较浓的 政治色彩,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声音。这是由宣传任务决定的。本 文格调高扬,动人心魄,很好地完成了社论的引导作用、监督作用、 深化作用、表态作用。
问题探究 迁移应用
写新闻点评 1.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 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 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 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 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思维提示: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新闻材料本身的理解、概括和分 析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对材料蕴含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评价,是更高 层次的考查。新闻由“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 猜测,可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缺乏信任感。由此,不难想到这种信任 危机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 现状。
人教版语文选修《社论两篇》ppt课件1

探 究 与点拨 之后,社论利用一组数字——50年、150年、400年,一个世 纪、四个世纪,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中国。数字的对 比,说明解决问题的艰难,然后总结原因,落脚于中国领导
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及“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
上。既提出了观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这种清新活泼的语言,很不容易。
就事件的重要性而言,这篇社论文字再长一些似也在情理之
中,但作者却力求写得精短、简洁。这种努力是成功的。文
章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扎实,概括力极强,非常顺畅。
探 究 与点拨 6.与《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相比,《时代的轴线在此拉
开》立论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高瞻远瞩,重点论述了
导下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好。全文激情浩荡,大气磅礴,一气呵
成,振奋人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探 究 与点拨
2.应如何理解《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开头两段中“历史的
轴线”和“时代的轴线”?
分析:
400 年前,澳门被葡萄牙占领,从此开始了 4 历史的轴 个多世纪的屈辱历史。 用“历史”包含着对澳 线 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 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 统治将成为过去。 “ 时代的轴线 ” 既指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 时代的轴 线 代, 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 的生活新的发展时代。 同时结合全文, 这里的 “时代”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预示着整个亚洲 结束西方统治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开始。
探 究 与点拨
语言清新、活泼而又不失严谨、准确也是这篇作品的一大特
色。如“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圆了
中华民族期盼了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回归梦”,这样气魄很大、 情感炽热的句子,在社论中很多,就像是一串串多彩的音符, 形成了恢宏的交响诗。很明显,作者在创作这篇社论时在语 言提炼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政论特别是重要社论,能够
社论两篇ppt课件(自制)3 〔人教课标版〕

二、写准字形
借jiàn鉴 (1)qiān签 到 破fǔ釜 沉舟
亚zhōu洲 (3)兰zhōu州 五sà卅 运动
高zhān瞻 远瞩 (2)shàn赡 养
屋yán檐
锦旗送给好法官 在“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临沂市河东区人 民法院陈玮副庭长急当事人之所急,想当事人之所想,充分利 用当事人举报财产线索这一执行机制,成功地为群众执结了一 批陈年积案,受到当事人的赞许。 2005 年的一起执行案中,被执行人张某因交通肇事一案致 使申请人肖某重伤,该院判决书中已判决张某赔偿 37 万元。但 被执行人一直下落不明,该案始终未能执行。该院执行局执行 二庭的陈玮始终没有忘记这起陈年积案。肖某一家的贫寒,
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4)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5)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6)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7)兵戎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武装冲突的婉辞。 (8)壮志难酬 :伟大的志愿难以实现。 (9)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关注着,形容影响很大。 (10)至理名言 :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5)刹刹 刹. .那 车schhāà
(6)省发 省.人 略深s h省.ě nxɡǐ n ɡ
(7)落落大.实大落.lu落ò lu ō
落.忍là o
2.一言辨异 (9)小李和.(hé)小张一唱一和.(hè)。 (10)他庄重.( zhòng )地说:“我要重.( chóng )新开始。”
1997 年 7 月 1 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 重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 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社论两篇导获奖学案新人教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社论两篇导获奖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1〕这首诗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试加以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实,写眼前所见,诗人选择了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非常具体鲜明。
然后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启发读者将金陵的现状与历史作以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2〕赏析“伤心庾开府〞的“伤心〞包含的深刻内蕴。
庾开府即庾信,他的身世反映南北朝时的动乱变化,写了许多思乡诗歌,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也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多年,思乡之情甚切。
所以,诗人借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含蕴丰富。
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文本研读]1.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
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艰难和不易,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傲之情.这样的议论角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2.《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
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论两篇》教案*教学指导*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作为评论的一个重要类型,社论更多地反映媒体的政治倾向,其作用就在于表明立场,引导舆论。
而党报的社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同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本课编选的是来自于《人民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的两篇社论。
《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的事件、问题也更严肃、重大。
《大公报》1902年创刊,现在在香港出版发行,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刊。
《大公报》把报纸作为论政的工具,带着宽广的社会责任感,用针砭时弊﹑扶正驱邪的方式体现真诚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社论的特点以及两文涉及的相关背景,作好铺垫后再来阅读两篇社论。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这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热烈”的。
香港回归,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举世瞩目。
面对这么重大的选题,社论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论述角度──香港回归走过的风雨历程。
以香港回归这一天为一个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
欢庆,又不只是欢庆,在激动喜悦的同时有回顾、有赞颂、有承诺、有展望,这构成了文章的结构线索。
回顾中华儿女这一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探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要性,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以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的承诺,同时也是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高度;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全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爱国热情。
一般情况下,称颂赞扬的评论远没有批评性的容易出彩,比起歌功颂德,读者们(受众)更喜欢揭露、抨击的文字。
因此,这种纪念型的社论要想在实现其赞誉效应的同时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仅立论上要有突破,还必须在语言结构上下功夫。
本文之所以脱离了一般大型社论的枯燥乏味,其对语言的锤炼功不可没。
(富有激情的语言是学生应该体会的,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相应的段落,用心去感受这种激情。
)从“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的神圣,到“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炽烈;从“洗雪百年耻辱”的扬眉吐气,到“中国的明天会更好”的殷切期盼。
洋溢着自豪激情的文字,将发自国人心底的情感表现得酣畅淋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这不只是一种文风,也是一种精神。
另外,这篇社论结构精巧。
文章以追忆香港回归走过的艰辛历程为引子,盛赞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巨大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其中,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写出了中华儿女由斗争、挫折到探索再到解决的艰辛历程,打破了一般社论呆板的格局,形成文章的气势,纵横捭阖,荡气回肠。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社论就是它的脊梁。
在这种重大事件中,像《人民日报》一类的党报,都会尽力为自己所属的党派服务,发表的大型社评都会有其政治目的,这是党报的喉舌作用决定的,世界各国概莫能外。
本篇社论虽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突破,但是其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渲染什么样的气氛,引起什么样的反应,造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当前的任务决定的。
因此,虽然从欣赏角度来看,本文稍有唱高调之嫌,但这却是其宣传任务决定的。
作为一篇社论,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社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这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与《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相比,本文立论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高瞻远瞩,重点论述了澳门回归和“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
文章笔法大开大阖,气势磅礴,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标题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时代的轴线”──将澳门的回归,看做一条“轴线”,一条可以“拉开”时代的“轴线”,营造了一种略带诗意的恢宏气势。
“时代”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从现实的时间而言,澳门回归正值世纪之交,人类马上就要跨入新千年新时代;同时,回归对于澳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就不只是时间层面的了。
而且,“拉开”一词也很耐人寻味,可以理解成是向前拉开了一个时代,就像拉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门,强调的是新时代新气象;也可以理解成是拉“开”了一个时代,强调的是回归后的时代对回归前的时代的脱离。
此外,本文结构布局清晰、紧凑,论述方式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评论的重点及谋篇布局,可以结合“思考与探究一”让学生进行讨论,将两篇社论作比较阅读。
社论前三段概述事实,渲染激情,是一般礼仪、纪念型评论经常使用的手法。
开篇两句“400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
400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开”,是对标题的承接和解释,也同样为回归的澳门铺垫了一个宏大的场面。
“远离母亲400年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比喻传情,道破饮尽苍凉后的欣慰与感慨。
第3段是对澳门回归情景的描述,虽然只有一句,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濠江—全市—神州大地—全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烘托出一种举世瞩目、万众欢腾的气氛。
接下来,进入评论的主体部分,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中国发明“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
文章站在一个很高的立足点──世界,举出了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三国的表态作为事实论据,横向说明了“一国两制”为世界上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各国指出了一条和平解决之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之后,社论利用一组数字──50年、150年、400年,一个世纪、四个世纪,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中国。
数字的对比,说明解决问题的艰难,然后总结原因,落脚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及“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上。
既提出了观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弱国无外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一国两制”政策成功的有力证明,在此形势下,“中国最后的一个统一问题──台湾问题,势必提上议事日程”。
社论采用纵向的论述,顾及了政策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向台湾问题,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信心。
《大公报》与《人民日报》相同,也是党报,它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在这里提及台湾问题,既是对统一的规划,对未来的前瞻,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又不片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社论最后3段,总结澳门回归的意义:“澳门回归祖国,不只标志外国殖民统治在中国领土的彻底终结,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彻底洗雪,也标志西方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
”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澳门问题放在亚洲大背景下来论说。
回顾历史,尖锐抨击欧洲国家“对亚洲的无情掠夺”;展望未来,告别屈辱、扬眉吐气的“新的亚洲将伸出有力的双手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结尾与标题呼应,使“时代”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不只是属于澳门的新的时代,属于整个亚洲的新的时代就此到来!这种胸襟与气度,非一般文字所能及。
*思考与探究*一、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
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评论选取议论角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艰难和不易,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傲之情。
这样的议论角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二、《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
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溢着骄傲与自豪。
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
在回顾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时,社论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具有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气势。
三、《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拉开”的有历史,也有对未来的思考。
那么,文章开头两句中“历史的轴线”和“时代的轴线”应该怎样理解呢?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历史的轴线”指400年前葡萄牙开始统治澳门的历史,用“历史”既包含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
“时代的轴线”既有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的生活新的发展时代;同时结合全文,这里的“时代”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预示着整个亚洲结束西方统治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开始。
四、任选课文中的一篇社论,就文章的写作特点,用200字左右写一段分析文字。
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写作、欣赏评论文章。
提示:在充分阅读并完成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欣赏,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语言、结构或仅仅是标题本身等。
也可以进行比较欣赏。
*相关资料**一、社论的类型*阐述型: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以及党和政府最近的某项重大决策、方针政策的实质、依据和意义。
启迪型: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并给人们以启迪。
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或重要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深刻揭示本质,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论辩型: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意在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礼仪、纪念型: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以及外交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等外交礼节性活动,要求立论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时代使命,展望前景等。
本课的两篇社论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关于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香港回归*1898年,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提出租借新界(即今天的香港)。
当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7月1日生效。
从1982年起,中、英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于1984年9月26日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