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

合集下载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环境规划包括对环境的现状、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则是指根据环境规划制定的目标和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调控和保护。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进行规划和管理时,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

要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持生态平衡。

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植被和森林资源等。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

3. 预防环境污染: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要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限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

4.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 跨区域合作与协调: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利益和责任。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共同制定环境规划和管理措施。

总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

一、环境法律责任
环境民事责任 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财产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在一般法律中,实行过失责任原则: 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包括4个方面: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结果、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行为人没有过错的,即使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构成侵权行为、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在环境法中,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 除了对因不可抗拒力、受害人自身行为以及第三者或受害人的故意、过失等法律免责事由所引起的环境损害免予承担责任外,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也不论行为是否合法,只要造成了危害后果,行为人就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国务院) 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 到2015年,万元国内总产值能耗下降到0.869t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t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t标准煤下降32%; 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t、2086.4万t,比2010年的2551.7万t、2267.8万t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t、2046.2万t,比2010年的264.4万t、2273.6万t分别下降10%。
(一)产业政策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一)产业政策
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业、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10大产业
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风电设备、多晶硅产能过剩,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发改委,2009年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可持续发展原理
持续发展原则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在环境规划中 ,应遵循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 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即各国、各地区都有平等的发展权; 代际公平则指世代人之间的公平,即 后代人享有与前代人相同的发展机会 和资源。在环境规划中,应遵循公平 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和每个地区都有 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
《环境规划与管理》 ppt课件
•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 环境规划基本原理 • 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 环境管理实践与案例分析
目录
0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活动与自然 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和控 制的一系列活动。
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推广垃圾资源化 利用。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源保护
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村供水安全。
农村生态恢复
加强生态恢复和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 量。
国际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国际环境政策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政策和实践,分析其优缺点。
04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总结词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 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的技术。
详细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一 项重要技术,旨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项目实施后的 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环 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为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内涵:其实质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内涵:其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关系:(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主要应该是“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

“五要素论”研究对象:人(第一个主要对象)、物(重要研究对象)、资金(重要物质基础)、信息(重要对象)和时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4主要手段有: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技术手段⑤宣传教育手段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6.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①“预防为主,防护结合”政策②“污染者付费”原则③“强化环境管理”政策7.环境法律责任: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环境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8.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概念1、人类在安排经济发展同时不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2)环境规划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环境权。

2、为什么要对环境进行规划?①人口持续增长,生产集中化,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自我恢复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②人类消费观念随着经济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大幅变化,人们过渡浪费的行为,造成废弃物大量产生。

逐渐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3、环境规划的作用①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③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依据④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4、环境规划的特征 1. 综合性2. 整体性和地域性3. 目的性和目标性4. 广泛性 5. 长期性6. 政策性 7.科学性8. 可操作性5、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1)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3)建立完善环保四项制度6、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①环境规划强调大气、水、噪声、固废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整治、管理等;生态规划则强调区域内部各种关系质量的提高,以及居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消耗对居民生存状态的影响,而且关注区域功能、结构等区域内在机理的变化和发展对区域生态变化的影响。

②由于生态系统的社会性,相对于环境规划而言,生态规划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因子,而且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因子的作用。

因此,环境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考虑作为生态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

7、8、功能区类型9、环境功能区划概念环境功能区划是从整体空间观点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10、环境功能区划目的规划中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其目的主要有:(1)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2)落实环境规划目标;(3)科学使用环境投资,使治理方案有效实施得到保证;(4)使各种法律制度得到正确实施;11、环境预测的概念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旨在保护和改善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目标和方法,并且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在于保护自然环境、保障人民生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协调。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环境规划与管理对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它可以保障我们的健康和福祉。

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综合性任务。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自然环境。

保护自然环境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可以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大气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2.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方向之一。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降低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环境质量,我们可以降低人们患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1.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规。

环境政策和法规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它们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

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和法规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2. 进行环境评估和监测。

环境评估和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和问题,并且评估我们的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的效果。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现代社会对环境的管理和规划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

第一,环境管理的必要性现代城市发展快速,但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垃圾处理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环境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第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管理采取了许多重要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并建立监管机构来监督执行。

同时,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意识,推动环境友好行为的发展。

此外,环境管理还依赖于科技进步,如环境监测设备和净化技术的发展,以提高环境质量。

第三,环境规划的目标环境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来优化环境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环境规划包括城市规划、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第四,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是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合理布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这样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减少能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红线划定的重要性红线划定是环境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划定合理的红线,限制城市扩张,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红线划定不仅能保护农田和生态系统,也能避免城市过度扩张所带来的设施不足和环境破坏。

第六,生态保护的意义生态保护是环境规划的核心之一。

生态保护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濒危物种等。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我们能够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第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

公众参与不仅能够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还能够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环境保护的落实。

因此,鼓励公众参与是有效的环境管理和规划的重要环节。

第八,科技创新与环境规划科技创新对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清洁生产: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清洁工艺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生产清洁的产品。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问题:严格来说,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元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环境信息: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

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

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规划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四)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简答题)1)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在传统的GNP核算中,未考虑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

经济学家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考虑环境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I)。

2)建立自然资源帐户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

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

3)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

4)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a、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b、环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c、用户成本。

5)环境资源价值公式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须的。

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前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

4、导致市场失效的主要原因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垄断竞争的存在以及非对称性。

5、环境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1)排污收费2)产权交易3)排污许可交易4)排污标准6、环境预测方法1)头脑风暴(BS、思维共振)法2)特尔菲(Delphi)法3)逻辑型规律(趋势外推)法4)指数曲线法5)龚帕兹预测法6)回归分析预测法7)决策树图法8)交叉影响分析预测法9)马尔可夫预测法7、环境规划管理与管理方案的生成(简答题)(一)前期准备与调研主要内容包括:接受任务、确定规划的时域与空域范围、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课题组、编制规划提纲与调研提纲、进行广泛的咨询、吸取各方意见并采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其中收集资料与咨询工作涉及面最广、历时最长、工作量最大。

数据的采集工作包括资料查找和踏查两部分。

主要资料来源有统计年鉴,环保、土地、水利、农业、工业、矿产等部门统计年报及年度工作总结,资源调查分析报告,以往的规划成果,相关的课题成果,环境年鉴,污染企业的污染统计年报以及对自然状况、污染状况、自然资源状况所作的实地监测与调查等。

(二) 评价、预测与主要问题辨析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资源利用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及预测,摸清区域环境的污染和资源可利用程度,掌握环境系统的动态趋势,找出目前及将来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及症结所在,从而为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质量目标、污染综合整治对策、生态建设措施及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方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并预测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 2) 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及预测;3) 水、土地、生物、矿产等资源的存量、开发利用量、破坏程度、自我更新速度与能力; 4) 环境区划与功能区划分;5) 区域环境容量及环境承载力评估;6) 区域人口的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趋势;7) 区域发展的速度、效益、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变化趋势; 8) 区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空间布局状况;9)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 10) 环境污染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坏;11)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布、主要污染行业和污染物及他们的动态变化。

(三) 方案的开发设计这是在上一阶段对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并分析了主要环境问题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成因的基础上,对本区域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目标、重点、对策与实施步骤做出规划,这是整个规划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围绕一个规划目标,可以多方位、多层次的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要遵循最小费用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深刻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能实现规划目标的费用最小方案即为可行性方案。

方案确立下来后,仍需要在方案优化与实施监控过程中,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调整。

(四) 方案的优化规划管理方案的优化,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规划管理总目标和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环境经济大系统出发,以环境污染和资源保护的综合整治作为指导思想。

9、层次分析法(简答题) 重量比矩阵An 是A 的特征向量,如果A 是精确比值矩阵,则其特征值λmax =n ,即AW =λW ,但一般情况下A 是近似估值,故有λmax ≥n ,因此可用λmax 与n 的误差来判断A 的准确性。

10、水环境功能分区根据 GHZBl---1999标准规定,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名目如下:[]11121212221212/////////,,,n n 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A w w w w w w W w w w AW nW⎡⎤⎢⎥⎢⎥=⎢⎥⎢⎥⎣⎦==1)自然保护区及源头水(执行II类标准保护)2)生活饮用水区(执行III类或IV类标准,一般情况下,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可分别按II类和III类标准保护)3)渔业水域(执行II类或III类标准)4)风景游览区(执行III类或IV类标准)5)工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用水区(执行III类或IV类标准)11、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模型的最优化问题排污口最优化处理、最优化均匀处理和区域化最优化处理12、水环境管理制度(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三同时”制度(三)排污收费制度(四)排污许可证制度(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限期治理污染制度13、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一、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技术与方法(一)实现区域大气污染集中控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a、集中供热b、普及型煤c、煤气化(二)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a、烟尘治理技术b、二氧化硫治理技术c、氮氧化物治理技术d、其他有害气体治理技术(三)发展生物净化技术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三、区域大气环境污染控制规划模型四、区域大气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14、固体废物按来源分为哪几类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居民生活废物15、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遵循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1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步骤现状调查、趋势预测、系统分析、模型构建与运算、方案形成与评估、规划决策、规划实施及后续管理17、三种水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零维模型:对河流,表现形式为河流稀释模型;对于湖泊与水库,主要有盒模型;符合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环境问题可概化为零维问题:●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大于10~20;●需考虑污水进入水体的混合距离。

一维模型:对于河流而言,一维模型假定污染物浓度仅在河流纵向上发生变化,主要适用于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河段:●宽浅河段;●污染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能混合均匀;●污染物浓度在断面横向方向变化不大,横向和垂向的污染物浓度梯度可以忽略。

二维模型:当水中污染物浓度在一个方向上是均匀的,而在其余两个方向是变化的情况下,一维模型不再适用,必须采用二维模型。

● 适合于饮用水水源地河段的纳污能力计算;● 实际上,污水进入水体后,不能在短距离内达到全断面浓度混合均匀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 实际应用中,水面平均宽度超过200m 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计算。

AP 值法:设某市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区总面积为1369.9km 2,全部为二级功能区。

其中一区、二区和整个控制区的面积,各区二氧化硫实际年排放量,低架源、中架源、高架源的实际年排放量等数据见例表1,点源高度(作为有效高度处理)及个数见例表2。

试求各区二氧化硫总量控制限值及P 的实施值(该例中以H<25m 为低架源)。

● ①查得 A=4.0,α=0.25,P=60, ρBSi =0.15mg/m 3①查表 A (地区总量控制系数, 104km 2/a ) α(低源分担率) P (点源控制系数) ρBSi (国家和地方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与第i 功能区类别相应的年日平均浓度限值,mg/Nm 3 ); ● ②Ⅰ、Ⅱ功能区允许排放总量和控制区总允许排放量 ● ③各区低架源(H<25m )排放量●④各功能分区中架源( H<100m )的总允许排放量441481.84.00.15 1.33(10/)87.074.00.15 1.41(10/)4.00.1522.21(10/)aI BSi aII BSi na BSi BSi i S Q A t a S Q A t a S Q A A t a ρρρρ==⨯=⨯==⨯=⨯==⨯=⨯=⨯⨯=∑4440.251.330.33(10/)0.251.410.35(10/)0.2522.21 5.55(10/)bI aI bII aII b a Q Q t a Q Q t a Q Q t a ααα=⨯=⨯==⨯=⨯==⨯=⨯=266222244410600.1510(25324096609802)1.9692(/) 1.96923652410(10/)mI ej BSi jQ P H t h t a ρ---=⨯⨯⨯=⨯⨯⨯+⨯+⨯+⨯==⨯⨯⨯∑● ⑤调整系数βi 、β的计算● ⑥计算P 的实施值;● ⑦计算各功能区点源新的允许排放率限值 线性规划:题目一:有一条通过市区的河流,水流量为400万m 3/d 。

COD 含量为14mg /L ,河的上游有A 厂和B厂。

A 厂每天排放污水40000 m 3,COD 含量140 mg /L 。

B 厂每天排放污水25000 m 3,COD 含量130 mg/L 。

河水自A 厂到B 厂能自然净化COD 5% 。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该河允许含COD 15 mg /L 以下。

根据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上述二厂排放的污水COD 含量均应在150 mg/L 以下。

1) 各厂达标排放设A 厂减少排放污染物X 1 t , B 厂减少排放污染物X 2 t ,则有125.61500.043.251500.025X X -≤-≤1.330.330.581.731.410.350.244.5122.215.55 1.3417.11 5.331aI bI i mI aII bII i mII a b m h Q Q I Q Q Q II Q Q Q Q Q ββββ--===--===--===>++=600.58134.8600.24114.4I iI I I iII I P P II P P ββββ=⨯⨯=⨯⨯==⨯⨯=⨯⨯=2610pi i Bsi eq P h ββρ-=⨯⨯⨯⨯⨯2) 各厂废水与河水混合后,河水水质达标 对A 、B 厂分别应满足3 )各厂排放量为正值题目二:有两个城市计划联合建设一个区域固体废物处置系统,处理城市垃圾,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卫生填埋、焚化和投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