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农村是国家的基础,农村建设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不仅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乡村公路、供水设施、电力设施等日益完善,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新型农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农业模式在农村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农业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新型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的推广,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农村旅游的兴起近年来,农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许多乡村都通过开展农家游、特色农业观光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
农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
四、新农村建设的存在问题尽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交通不便等问题。
其次,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素质不高,这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重视表面工程而忽视实质问题的倾向。
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
首先,农民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将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不仅关注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环保性,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此外,新农村建设将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六、政府角色的变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上,政府在农村建设中主导地位非常重要,但未来政府将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鼓励农民自主乡村振兴。
描写新农村建设的景象

描写新农村建设的景象1. 新农村的面貌1.1 农田的变化说到新农村,大家脑海里是不是立马浮现出那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这可不是梦,是真实的变化。
以前的田地,或许是杂草丛生,现在可好了,农民们种上了高产的良种,打理得井井有条。
走在田间小路上,耳边都是小鸟叽叽喳喳的歌声,简直就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听着心里特舒服。
要知道,现在的农田不仅丰收,还讲究环保,化肥用得少,农药用得精,搞得大家都说“这地儿真有生机”。
1.2 村庄的变化再说说村庄,那真是焕然一新,颜值暴涨!以前那土坯房、破瓦房,现在可都是崭新的洋房。
白墙黑瓦,红花绿树,走在村子里,简直像是在逛小区。
每家每户门口都栽上了花草,邻里之间就像是一场小型的花卉比赛,谁家花开得好,谁家就笑得最灿烂。
更别提村里那条小河了,以前是臭气熏天,现在水清了,鱼儿都回来了,孩子们还在河边捉蝌蚪,玩的不亦乐乎。
2. 村民的变化2.1 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农村建设可不止是房子和田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大大改观。
以前大家都忙着种地,辛苦一天也赚不了几个钱,如今村民们纷纷加入了“致富大军”。
有的开起了小超市,有的做起了农家乐,甚至有人把自家的特产放到网上卖,真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听说,村里的“网红”大妈靠着直播带货,赚得盆满钵满,成了全村的传奇,大家都叫她“带货女王”,哈哈!2.2 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光是挣钱的方式变了,大家的思想观念也跟着变。
村民们开始重视教育,孩子们都被送到镇上的学校读书,家长们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有的还自发组织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这在以前可想都不敢想。
村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这话真是一点都没错。
大家的眼界变宽了,思想变活了,村子里的气氛也跟着活跃起来。
3. 未来的期待3.1 发展蓝图说到新农村的未来,那可是美得很呢!村民们的心中都有一幅蓝图,大家都盼望着能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
有的人提议要搞生态旅游,把大山大水的美景和农田结合起来,吸引外面的游客。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一、农村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施新农村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1. 农村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向现代农业、农村特色产业转变,推动农村经济的提质增效。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
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4.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宜居的农村居住环境。
四、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展望1. 农村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生活环境将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将会有显著提高。
2.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 农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
新农村建设将改善农民的经济条件,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
4.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新农村建设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五、新农村建设的挑战与问题1. 资金问题。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何有效筹措资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 农民培训问题。
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农民培训工作还存在不足。
3. 农业面临的环境压力。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农业环保问题。
六、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对策1. 完善资金筹措机制。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2. 加强农民培训力度。
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3.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

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不同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从今昔对比的角度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过去,中国农村的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现代化设施和服务。
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文化娱乐设施,教育医疗资源短缺。
农村劳动力空心化严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全面实施农村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等工程,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渐展开,村庄环境整治有序进行,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农村教育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农民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明显提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然而,新农村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市和乡村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资源禀赋不足,发展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花架子”和“政绩工程”,一些项目落实不到位,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亟需加强。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展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让农村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农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愿新农村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贡献力量。
【1580字】。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阶段演变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阶段演变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演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主要的工作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这包括修建和改造农村公路、供水管网、电力设施以及通信网络等。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的交通、水源和能源等条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2.农业发展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之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了农业发展。
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并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3.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阶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农村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损失等问题。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通过推行农村生态工程,改良农田土壤、保护水源和植树造林等措施,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品质。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也可以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旅游和乡村休闲的发展。
4.产业多元化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始强调农村产业多元化的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的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加值的提高。
此外,也鼓励农民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5.乡村治理和社区建设阶段新农村建设不只是简单的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还包括改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在这一阶段,重点是加强乡村治理和社区建设。
通过推行村民自治、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使农村社区成为一个相互支持、和谐发展的社会单位。
6.移民搬迁和农村改革阶段在一些山区和贫困地区,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开始实施移民搬迁项目。
通过将贫困地区的农民安置到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群众带来的福利变化

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群众带来的福利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也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通过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农民群众带来了许多福利变化。
1. 提供就业机会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限制了农民的就业选择,而新农村建设引入了农村创业和就业的多元化发展。
例如,在农村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酒店和民宿等行业,农民不仅可以找到更多的工作机会,还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创业项目增加收入。
2. 改善居住环境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传统农村房屋多为传统的土坯房或简陋的砖瓦房,居住条件差,生活不便利。
而新农村建设通过政府的补贴和支持,鼓励农民进行新型农村建设,提供农村住房改造和改善的资金支持。
这使得农村房屋变得更加美观、舒适,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3. 促进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农民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新农村建设也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业,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
这些举措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带来了福利的增加。
4. 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新农村建设注重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
在过去,农民的子女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通过新农村建设,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设和改善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了教师待遇,并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这使得农民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未来发展机会。
5.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地区推行了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例如,政府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
此外,还加强了对农业保险的投入,为农民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业损失提供保障。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农民的风险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6. 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传统农村地区的文化娱乐活动比较有限,农民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
新农村建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
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
安徽省滁州市施集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所在的家乡安徽省施集镇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大韩农村的宽阔的水泥街道上,一幅幅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百鸟齐鸣、绿树红叶、宽敞的楼房、交织成网的水泥路、绿色蔬菜示范园、笑逐颜开的农民、实实在在的新生活,见证了近几年来施集农村的新变化。
新变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在我小的时候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
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
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
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历史回顾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而城市化的进程让农村面临许多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大量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尽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它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很难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电力、水供应等问题仍然存在。
再次,农村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困扰。
四、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面对这些挑战,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发展。
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五、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多元化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机会,降低农村经济的风险。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还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优质的电力、水供应以及道路系统等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应该采取多种方式。
例如,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增加附加值;发展农村旅游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八、解决农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年轻人到农村发展。
此外,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供更好的养老福利等措施,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九、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摘要】:建国之初,中国一穷二白,社会百废待兴,我国是个落后农业大国。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当然实际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于农村建设来说,更为亟待的是打破目前城乡二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字】:“十一五”;“三农”;“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变化
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四位一体”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四位一体”的中国农村社会,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组成,每个方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存于农村社会这个整体之中。
生产方式分散、公民素质不高、农耕意识厚重、公共产品短缺。
长期以来,为保证城市工业化顺利进行,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城乡分治的惯性思维方式。
在粮食短缺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通过农村内部的各种途径安排,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基本上还能维持,然而,在农村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就显得难以为继了,特别是在城乡差别日益加大的状况下,甚至还引发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重新思考以及对社会未来的担心与忧虑,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在国家政策、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农村农民百姓的艰苦奋斗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部的各个部分、各要素、各环节都是密切相联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举全社会之力量建设新农村,农村和农业发展了,又会给工业和城市带来新的发展。
因此国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方针。
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
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跨越农业时代的重要标志。
2007年秋季,全国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务”。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务院一号文件是针对“三农”问题,这是连续几年国务院一号文件针对于三农,足以证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
因此,国家政府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出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引导和帮助农民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等。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新农村建设以前,农村还很不和谐。
很多农村是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畜禽乱跑,但如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村村通上宽阔的柏油路,农家
小院干净整洁,部分农民住上了小楼房,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高效环保的天然气。
农民腰包鼓了,生活宽裕了,农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新农村建设期间,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明显。
粮食生产单产提高、总产稳定,蔬菜、西甜瓜等经济作物发展迅猛,畜牧养殖生产稳定,产销衔接。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村容村貌大有改观。
更重要的是,农村居民收入连年攀升,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如:衣服消费成衣化,膳食结构更加合理,住房宽敞、华美,交通、通讯费用增加,文化娱乐及服务消费支出大幅提高,电脑、空调、微波炉等高档的奢侈消费品已进入平常老百姓的家庭,农民在物质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日益充实。
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也给我国农村的消费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这一切并非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国家、地方及农民百姓一起努力奋斗下取得的辉煌成绩。
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镇街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依然突出。
例如,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等。
诸多的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方面的不足,也有当地政府盲目追求政绩的表现,脱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的原因。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三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问题。
作为农村区域发展大三的一名学生,可以说要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如何来建设新农村,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
说起新农村,有的实现了农民的搬迁上楼人均产值也很高可是农民的再发展问题困难重重;有些表面看起来朴素内部却形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环;有些正在蓬勃发展;有些却还是处于最原始甚至连吃饭问题都没解决的状态。
这样一种最广大农民生活的村庄现状,正反映出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结构日趋凸显。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应当要寻找一种能适合现在一些落后贫穷农村发展的对策。
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建设的城市化,而是呈现出外在朴素、内部软硬件建设全面发展的现象。
也就是说农村的建设是完全在尊重已有环境的基础上,以不改变既有资源,着重于如何进一步保护、高效利用已有空间的理念下面开展的。
比如说德国,一个在世界大战中重创了的国家,发展的速度是如此的惊人,其中的建设思路是否很有待探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
这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涉及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
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