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教案 鄂教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宿建德江》2 鄂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宿建德江》2 鄂教版

《宿建德江》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让学生在感受诗人笔下特殊风光的同时,了解诗歌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诗歌的不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美,并得到情感的体验,以及进一步提高对美的认识。

3、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获得情感的体验。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式、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

山水诗的创始人是:谢灵运、陶渊明;田园诗的开拓者是:王维、孟浩然。

介绍山水田园诗。

它是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二、作者介绍。

孟浩然生活在开元承平年代,一生经历简单,40岁在老家隐居,后来赴长安考进士落第,到吴越一带漫游,几年后回到家乡,曾在张九龄幕中任从事。

他既有魏晋名流清朗潇散的风神仪表,又追慕陶源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怀有盛唐大多数终生不达的失意文人共同的精神面貌。

他的田园诗侧重描写隐居的种种高雅生活和闲情逸致,诸如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登临的清兴、静夜的相思。

他的山水诗注意对生活的领悟,不雕琢,浑然而就,创造出许多清空的意境。

艺术上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

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三、鉴赏诗歌。

这首诗是诗人南游吴越时写的,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全诗的诗眼是“愁”字。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

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作准备。

“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标题: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营造出宁静、神秘的氛围。

2. 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江河景色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是否听说过古诗《宿建德江》?知识讲解: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包括作者杜牧的生平背景和写作动机。

2. 诗歌分析:解读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活动实践:1. 合作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古诗进行朗读,并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以体现古诗的意境。

2. 情感表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进行表达。

总结反思: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分享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2. 思考提问: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或者新的发现,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拓展延伸:1. 探究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例如杜甫、白居易等,让学生拓宽对古代诗歌的认识。

2. 创作古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古诗,可以选择某个场景或者情感作为创作的主题。

教学资源:1. 古诗《宿建德江》的课文材料。

2. 音乐播放器及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

3. 绘画工具、纸张、笔等。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合作朗读、情感表达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估:评价学生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的作品,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创设情境、知识讲解和活动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古诗《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宿建德江》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收集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2. 收集学生的分析,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宿建德江》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活动】1.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结果,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3 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3篇

《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3篇

《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3篇《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加深对诗人的了解,感悟诗人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美。

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山水田园诗呢?二、介绍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三、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四、赏析《宿建德江》。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二)赏析诗歌1、初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如:渚zhǔ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句。

(1)词语解释(2)基本解读:先解释每句话地意思,再解释整体的诗意。

(3)思考讨论:①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②“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③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3、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三)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五、作业设计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篇2一古乐入境,直入课题一段优美的民乐为教室增添了古香古色,也把我们带到了“古诗诵读”天地。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小学语文《宿建德江》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宿建德江》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宿建德江》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韩愈的生平和作品背景;2.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通过韩愈的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2.掌握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4.进行韩愈的诗歌创作,写作一篇与《宿建德江》相关的作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2.品味韩愈的诗歌,感受其胸怀壮志和豪情顿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观看与江河相关的图片,并问学生对江河的印象是什么?二、温故知新(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宿建德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2.询问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3.导读《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逐段讲解(25分钟)1.讲解诗歌的第一至第三段,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讲解诗歌的第四至第六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3.讲解诗歌的最后一段,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抒情情感和自我表达。

四、诗歌赏析(15分钟)1.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景抒怀、形象描写、意象运用等;2.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感悟和认同。

五、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整理对诗歌的感悟和反思,然后展示给全班;2.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评测,选出本组认为最好的一篇,并说明理由。

六、诗歌创作(2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以《宿建德江》为题材,也可以自拟题目;2.要求学生运用诗歌创作中所学的基本功,如形象描写、对景抒怀等;。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宿建德江》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诗中的意境,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羁旅之愁。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典故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宿建德江》。

(2)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在旅途中感到孤独、忧愁的经历,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以及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字、生词,如“建德江”“移舟”“泊”“烟渚”“客愁新”等。

(2)结合注释和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2)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3)通过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6、赏析名句(1)重点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名句,让学生体会其意境之美和表达之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难点: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诗文的打印页,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渚”,后鼻音“旷”。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字吗?3.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五、全诗回读、情感共和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

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齐背古诗)【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建德江》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诗歌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1.相关图片2.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小中高精品教案试卷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涧泛舟》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

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洞庭湖寄阎九》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

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江上别流人》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梅道士水亭》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

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小中高精品教案试卷《采樵作》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樵牧南山近,林闾北郭赊。

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

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

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