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公共停车场选址布局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城区为例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停车场三步优化选址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停车场三步优化选址研究
总 第 297 期 2019 年 第 6 期
交 通 科 技 TransportationScience & Technology
DOI10.3963/j.issn.16717570.2019.06.020
SerialNo.297 No.6优化选址研究
王 佳等:基于 GIS的城市公共停车场三步优化选址研究
89
适宜性的筛选以及基于条件限制的优选。 2.1 网 络 成 本 与 选 址 适 宜 性 分 析
对采集到的 数 据 进 行 筛 选、分 类、属 性 提 取、 重构等处理[9],主 要 包 括 网 络 成 本 栅 格 分 析 和 综 合选址适宜性分 析,其 中 网 络 成 本 栅 格 分 析 是 根 据不同土地利用 类 型 的 行 进 时 间 成 本 不 同,考 虑 道 路 、铁 路 、河 流 水 系 、坡 度 、地 形 起 伏 度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用 费 用 成 本 加 权 的 方 法 ,综 合 各 要 素 进 行 分 析,可得到反映 搜 索 停 车 泊 位 难 易 程 度 的 网 络 成 本 栅 格 图 ;综 合 选 址 适 宜 性 分 析 是 考 虑 人 口 密 度 、 学校 医 院、主 要 文 体 娱 设 施、重 要 交 通 节 点、商 圈 分布等因素的影 响,将 各 类 影 响 因 素 的 适 宜 程 度 从高到低进行分 级 排 列,并 赋 予 各 级 相 应 位 置 的 适宜性分值,根 据 每 类 因 素 对 选 址 影 响 的 重 要 程 度 ,为 每 个 数 据 集 指 定 不 同 的 权 重 ,可 得 到 反 映 建 设适宜程度的综 合 选 址 适 宜 性 地 图,分 析 的 结 果 作为后续步骤的基础。 2.2 基于 POI核密度的初选
基于上述选址 因 素 和 关 键 数 据 的 分 析,选 址 模型构建的思路如下。

重庆市主城区桥下空间公共停车场规划探讨

重庆市主城区桥下空间公共停车场规划探讨
i 麟


重 庆 市主 城 区桥 下 空 间公 共 停 车场 规 划 探 讨
曾 丽 程 坦
( 重庆 市 交 通规 划研 究 院 , 重庆 4 0 0 0 2 0 )
摘 要: 通过 分析 国 内外 相 关 城 市利 用桥 下 空 间 设 置 公 共 停 车 场 的 经 验 , 结合 重庆 实际 , 提 出 重 庆 利 用桥 下 空 间设 置公 共停 车 场 的规 划 原 则 , 并进行案例分析 。 关键词 : 重庆 ; 桥 下空间 ; 停 车场 ; 规 划 中 图分 类 号 太大 , 便于投入实施 。 ( 2 ) 满足净 空 高 限制 。桥下 停 车场 的选 址上 应考 虑桥下净空较大 , 至少 大 于或 等于 2 . 2 m, 以确保 小型 车辆 出入桥下时不至于对桥梁造成危 害。
车场可按约 4 0 0 7 白 位 进行 规 划 。
建筑类型 建筑体量 ( 平方米) 总停车需求 ( 泊位)
公共停车需求( 泊位)
1 引 言
2 . 2 上 海
测:
Q— R ・k +B ・ k b 上海利用高架桥桥下空 间设 置公共停 车场 主要考 R: 住宅建设规模 B : 公共 建筑 建设 总规模 ( 主要 虑 四个方 面 : 一是设置在停车需求 较为集 中的居 住 区、 ; 学校、 医院等行 人 、 车流集聚 区域 及郊 区新城 。二是停 指 办 公 商业 ) k : 单位 面积 住 宅 车位 需 求率 , 一 般 取值 1 . 0 车设施 与轨道交 通配套 、 重点设施 配套 的需求相 结合 。 1 0 0 平 方 面积 ; 三是桥下 空间要 满 足安全 、 使 用 和管理 条件 。 四是 配 车 位 / k b : 单位面积公建 车位需求率 , 一般取值 1 . 0 —1 . 2 置智能识别 系统 和公共 重点设施 。 车位/ l O O 平方 面积 。 3 重庆利用桥下空间设置公共停车场的规划原则 综合考虑居 住 、 商业、 办 公等 , 该 片 区总停 车需 求 通过 总结 国内相关 城市利用桥下 空 间设 置公共 停 3 8 8泊位 , 按照 “ 配 建停 车为 主 、 公 共停 车为辅 、 路 车场 的相关经验 , 同时结合 重庆 的实 际情况 , 重庆利 用 为 9 内停车为补充” 的停车结构 , 公共 停车作 为停车设 施 的 桥下空 间设置公 共停 车场 除 了满足 《 建 筑工 程 交通设 辅助手段之一 , 可 占停 车位总量 的 8 一1 0 9 / 6 , 本 案例 计及停车库 ( 场) 设置标准 》 的相关要求 外 , 还需 考虑 以 按 1 0 取值 , 则公 共停 车需 求为 9 3 9泊位 。现规划 有 下要求 : 公共停 车场 2处 , 可提供约 5 2 0 停 车泊位 , 则 该桥 下停 ( 1 ) 具有 良好 的地形条件 。地势相 较平坦 , 地形 高

基于GIS技术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基于GIS技术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2 1 人 口预 测 .
人 口预测 的方法 一般有 指数增 长法 、回归 预 测法 、逻辑 斯第 函数 预测 法 、人 口年 龄 推算 法 等 ,根据 县
间扩 展 E益 成为 现在乃 至将 来 的 土地 利 用 变化 的 主要 特征 ,成 为 重 庆 市 主城 区 耕地 减 少 的 重要 的原 因 之 l
一 ,
威胁 着粮食 安全 .城 市化 在位 于重庆 市主 城扩展 区 的南岸 区尤为 明显 。 本文 利用 GI S空 间分 析技 术 ,通过 指标 因子 网格空 间模 拟 加强 该 地 区城镇 建 设 用 地扩 展 的相 关 研 究 ,
王 生 吴 彦 山 , ,
1 .西南 大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重 庆 4 0 1 ; .西 南 大 学 国土 资 源 研 究 所 ,重 庆 4 0 1 0 75 2 075
摘 要 :在 对 南 岸 区 人 口和 建 设 用 地 指标 科 学 预 测 的 前 提 下 , 采 用 G S空 间 分 析 技 术 ,通 过 指 标 因 子 网 格 空 间 模 I
南 面与巴南 区接壤 , 于东经 163 0 。8 、 纬 2 。7~2 。8之 间 , 区幅员 面积 2 10 m .2 0 年 介 0 。1~164 北 92 93 全 6 .8k 。 0 5 全 区总人 口 6 。 6万人 , 中城镇 人 口 5. 6万人 , 67 其 52 农村 人 口 l。 O万人 , 口密度为 25 7 k 2 0 5 15 人 5 人/ m .2 0 年
收稿 日期 :2 0 —1 —0 07 1 1
作 ,山 东 潍 坊人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事 国 土资 源 管 理 与 区 域 开 发 方 向.
通 讯 作 者 :廖 和 平 ,教授 .

北碚区位分析报告

北碚区位分析报告

北碚区位分析报告一、引言北碚区位于重庆市的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本文将对北碚区的区位进行分析,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网络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北碚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

二、地理位置北碚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位于重庆市的西北部,东临渝北区,南接江津区,西连涪陵区,北靠巴南区。

北碚区地处长江两岸,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同时也处于丘陵地区,地形地貌多样。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北碚区在旅游和生态环境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

三、交通网络 1. 铁路交通北碚区拥有便捷的铁路交通网络。

主要有渝怀铁路、渝万铁路和重庆北站等重要铁路设施。

这使得北碚区与重庆市中心及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公路交通北碚区的公路交通发达,主要有G75兰海高速公路、G65包茂高速公路和G42沪蓉高速公路等。

这些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北碚区与重庆市内外的联系更加紧密,为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3.水运交通由于北碚区处于长江两岸,水运交通发达。

北碚港是重庆市内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与长江上的其他沿岸城市有着频繁的运输往来。

这使得北碚区的物流行业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经济发展北碚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主要有以下特点:1.工业经济北碚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为煤炭开采和煤炭化工等行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北碚区还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产业结构较为完善。

2.旅游业北碚区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如天生三桥、武隆天坑、南山风景区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北碚区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农业北碚区的农业发达,主要以水稻种植和水果种植为主。

北碚区的农产品以优质、新鲜而闻名,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五、发展潜力北碚区在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方面具备了巨大的潜力。

1.旅游业发展北碚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丰富多样,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加大旅游业的投入,提高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北碚区经济的发展。

基于GIS和POI数据分析的城市服务设施空间格局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基于GIS和POI数据分析的城市服务设施空间格局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基于GIS和POI数据分析的城市服务设施空间格局研究──以
济南市为例
杨婷;杜景莉;肖铁桥
【期刊名称】《科技视界》
【年(卷),期】2024(14)8
【摘要】以济南市购物服务POI数据为例,采用平均最近邻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济南市中心城区的购物服务设施进行了空间布局特征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中心城区的购物服务设施空间分布表现出了集聚特征,在形态上呈现为东西向带状形态,在空间上跟随着城市发展战略方向,呈现逐渐向东发展的外扩趋势,呈现以经十路为发展轴线呈现带状发展形态的布局形式,不同类型的购物服务设施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

分析结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中心购物服务设施的分布情况,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杨婷;杜景莉;肖铁桥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研究院;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基于GIS方法的特大型城市酒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基于广州酒店POI数据分析
2.基于POI数据的城市服务设施分布与空间格局研究
——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3.基于POI的南京市城市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研究4.基于POI数据的沈阳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空间格局研究5.基于POI数据的济南市菜鸟驿站空间格局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的重庆市主城区充电站布局评估与优化

基于GIS的重庆市主城区充电站布局评估与优化

基于GIS的重庆市主城区充电站布局评估与优化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充电站的布局对于电动车的普及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重庆市主城区的充电站布局进行评估与优化,以提升充电站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效率。

一、研究背景随着电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充电设施的供应紧缺已成为制约电动车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此,充电站的合理布局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对充电站的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进行评估与优化,我们将收集重庆市主城区的道路网络数据、充电站数据和人口分布数据。

通过GIS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可以得到区域内各个点的具体经纬度坐标,以及道路网络的连通性信息。

三、评估指标选择在充电站的布局评估中,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指标:覆盖范围、服务半径、道路可达性和充电需求量。

覆盖范围指标用于评估充电站的服务面积;服务半径指标表示离充电站一定距离内的电动车能够享受到快速充电的服务;道路可达性指标用于评估充电站的交通便利程度;充电需求量指标考虑人口密度、行车路线和充电设施利用率等因素,从而评估充电站在不同区域的需求程度。

四、模型建立与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和选择的评估指标,我们可以建立评估充电站布局的模型。

首先,利用GIS软件根据充电站的位置信息生成服务范围图。

然后,根据车辆行驶路线和道路网络的连通性,计算出每个充电站的服务半径。

此外,通过考虑人口密度和充电设施利用率等因素,结合GIS分析功能,得出充电需求量的分布情况。

最后,将以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估当前重庆市主城区充电站布局的优劣,并提出优化方案。

五、优化方案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针对重庆市主城区充电站布局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方案。

例如,如果发现某个区域存在充电站覆盖不足或服务半径过小的情况,可以考虑在该区域新建充电站;如果发现某个充电站的充电需求量偏高,可以考虑增加该充电站的充电桩数量或者优化其位置。

基于GIS的西安市主城区公共停车场选址研究

基于GIS的西安市主城区公共停车场选址研究

基于GIS的西安市主城区公共停车场选址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停车难成为了现代城市中的一大困扰。

为了缓解停车难的问题,西安市主城区亟需开设更多的公共停车场。

本文将基于GIS技术,对西安市主城区的公共停车场选址进行研究,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优化公共停车场的布局,有效解决停车难题。

一、GIS技术在公共停车场选址中的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位置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结合起来,并进行分析、管理和展示的技术。

在公共停车场选址方面,GIS技术可以帮助分析城市人口分布、道路网络、商业区等因素,为公共停车场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在进行公共停车场选址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

包括西安市主城区的人口分布数据、交通流量数据、商业区分布数据等,以构建一个全面的数据集。

然后,通过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出相应的人口热力图、交通流量热力图、商业区热力图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主城区的空间分布情况。

三、主城区公共停车需求评估基于收集的人口分布数据,可以评估主城区各个区域的停车需求。

人口密集的区域、商业中心区、学校周边等地往往停车需求较大。

通过GIS技术,可以量化分析各个区域的停车需求,并绘制相应的热力图,直观地展示停车需求的高低分布。

四、道路网络与交通流量分析在选址过程中,道路网络和交通流量是重要考虑因素。

通过分析主城区道路网络的情况,可以找到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和交叉口,为选址提供参考。

同时,交通流量数据的分析也能帮助确定停车场容量和设计。

五、商业区与停车需求匹配分析商业区的停车需求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在选址过程中,需要将公共停车场与商业区进行匹配分析。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主城区的商业区分布进行精确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商业区的停车需求指数。

根据停车需求指数高低,可进行优先级排序,优先选址停车需求较大的商业区周边建设公共停车场。

六、环境因素评估除了交通需求和商业需求,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对公共停车场选址的影响。

基于GIS密度分析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估——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基于GIS密度分析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估——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173基于G I S 密度分析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估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蒋东霖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3)作者简介:蒋东霖(1998.10),男,土家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南京大学,研究方向:城市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㊂[摘 要] 城市韧性是城市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好的城市韧性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影响㊂基于城市数据,利用G I S 密度分析,本文从经济㊁社会㊁生态㊁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案例进行定量评估,探讨并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的呈现特征㊂[关键词] 城市韧性;评估分析;G I S 密度分析[中图分类号]T U 98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4)07-173-031 引言城市韧性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评估城市面临不确定扰动的抗性能力㊂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不断遭受在来自于外界和自身不确定风险的威胁和侵扰,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稳定,金融冲击等等㊂由于城市发展空间和规划结构正越来越成熟和科学,人口分布越来越密集,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多元,所以城市面临的不确定风险空前复杂,这种风险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极有可能冲击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㊂因此好的城市韧性是城市建设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㊂城市韧性强能够较好的抵御这些风险和灾害,降低灾害后果和损失,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㊂在近年的研究中,城市韧性被认为是城市系统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正是在城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风险的冲击背景下,城市消化和吸收外界风险的能力逐步成为社会㊁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㊂其中,城市韧性的概念也不断发展,城市韧性的能力建设和评价也被更多的人重视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城市数据也逐步有了大数据和G I S 的支撑,这些数据更加真实客观,更能支撑复杂城市的相关研究㊂2 城市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2.1 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尽管研究城市韧性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如何系统动态地准确定义城市韧性却一直难下定论㊂本文借鉴国内学者构建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遵循系统性㊁科学性㊁代表性和可获取性原则进行指标选取,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进行城市韧性评估㊂从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四个子系统共20个指标,评估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城市韧性㊂其中,经济韧性占据主导地位,基础设施韧性㊁社会韧性㊁生态韧性列居其次㊂2.2 数据来源成都市中心主城区包括锦江区㊁青羊区㊁金牛区㊁武侯区㊁成华区㊂本次研究数据采集自高德地图,包括成都市行政边界,金融保险㊁科教文化㊁公交站点㊁停车场㊁住宿餐饮等多方面城市功能的兴趣点㊂2.3 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G I S 密度分析,根据研究数据的数量和每个位置处采集的数量以及所采集数量的位置空间关系,将其展现在整个地图中㊂G I S 密度分析的计算公式为:D e n s i t y =1(r a d i u s )2ðni =11-d i s t i r a d i u s 22其中,i =1, ,n 是输入点㊂如果它们位于(x ,y)位置的半径距离内,则仅包括总和中的点㊂p o p i 是i 点的po p u l a t i o n 字段值,它是一个可选参数㊂d i s t i 是点i 和(x ,y )位置之间的距离㊂本研究先确立好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行政边界,然后在该研究范围内,将各类型P O I 数据叠加,其中各类P O I 数据包括经济方面㊁基础设施方面㊁社会方面与生态方面,在研究范围内对成都市中心城区进行密度分析,并根据各方面评级标准重分类赋值,按照 经济韧性*0.36+基础设施韧性*0.28+社会韧性*0.22+生态韧性*0.14的权重准则计算出成都市主城区内城市韧性的相对程度(表1),作为本次研究的城市韧性的特征图㊂城市韧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当区域的经济㊁人口㊁土地㊁市场等多个要素共同协调㊁组合更优时,该区域的城市韧性就会更高㊂3 城市韧性综合评估3.1 经济韧性评估分析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经济韧性评估结果来看(图1),并没有呈现出很明显的大块区域化特征,而是呈现点状式和连带式相结合的特征,可以看出中心城区的经济韧性两极分化较为明显㊂经济韧性从金融保险㊁科教文化㊁写字楼㊁公司企业四个指标衡量(图2)㊂其中,各个公司企业几乎遍布整个中心城区的同时,也集中点状式地抱团;金融保险和科教文化服务散布整个中心城区的同时也集中地分布在中心环路;写字楼地集中分布更加突出,中心区域化的特征明显㊂174 |R E A L E S T AT E G U I D E表1 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表格图1 成都市中心城区经济韧性相对程度图2 成都市中心城区经济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3.2 基础设施韧性评估分析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韧性评估结果来看(图3),整个中心城区都有不错韧性表现,中心区域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集中,呈现整体和过渡都较柔和的特征,与经济韧性两极分化的评估结果截然不同㊂基础设施韧性从公共设施㊁公交点㊁加油站㊁停车场㊁公路网㊁铁路网㊁交通设施七个指标衡量(图4)㊂其中公共设施包括公共厕所㊁公用电话㊁紧急避难场所㊂3.3 社会韧性评估社会韧性从餐饮服务㊁购物服务㊁教育服务㊁体育健身服务㊁休闲娱乐服务㊁医疗保健服务㊁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七个指标衡量㊂从本次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社会韧性评估结果来看(图5),社会韧性呈现区域化特征,中心区域社会韧性强,各类服务设施丰富多元㊂社会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见图6㊂图3 成都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韧性相对程度图4 成都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3.4 生态韧性评估生态韧性从风景公园㊁水系水域两个指标衡量㊂从本次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生态韧性评估结果来看(图7),生态韧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175性的点状式特征非常明显,这是由于中心城区的风景公园都呈散点式分布,水系水域则呈带状式特征(图8)㊂这说明该区域的生态公园数量和分布较合理㊂图5 成都市中心城区社会韧性相对程度图6 成都市中心城区社会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图7 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韧性相对程度图8 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3.5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评估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城市韧性由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四个子系统共同影响㊂从本次评估结果来看(图9),成都市中心城区的中心韧性相对强,边缘韧性相对弱的特征十分明显㊂图9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相对程度(来源:自绘)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的特征一部分源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成都市初始建成区主要发源于五大主城区(锦江区㊁成华区㊁金牛区㊁青羊区㊁武侯区)的中心,随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建成区形状扩张较为规则,基本呈现 圆环 状分布,中心化特征十分明显㊂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的特征还匹配了该城市的土地㊁人口㊁产业㊁政策等的要素配置策略㊂随着城市建成区进一步向外扩张,尽管成都市的城市布局由原来的单一中心逐渐向多中心结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空间结构已经较为稳定,所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呈现多中心一体化的特征㊂4 结语本文基于G I S 密度分析,尝试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城市韧性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构建了城市韧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城市资源和城市功能多元丰富,本研究搜集的城市功能数据难免存在滞后和缺失;其二,影响城市韧性的指标很多,本文仅选取20类指标进行分析,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韧性评估的结果等,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其三,城市韧性的评估,不仅仅是涉及城市的物质空间建设,同时也兼顾社会文化㊁社会治理等复杂因素,因此对于城市韧性的评估研究,未来可以从全要素量化的角度做更深入的分析,不仅仅停留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㊂参考文献[1] 白立敏,修春亮,冯兴华等.中国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06):77-87.[2] 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48-54.[3] 胥向阳,伍世代,叶尚钰.成都近三十年城市建成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03):290-298.D O I :10.16246/j.i s s n .1673-5072.2021.03.0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quantifiable factors affecting public parking location layout, the introduction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through ARCGIS9.3 software, integrated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the main use of the GIS buffer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the function such as network analysis and overlay analysis, through the instance of Beibei in Chongqing urban area, determine the Beibei public parking location weights of affecting factors, and concluded that Beibei in suitability classification map of public parking location layout, in the e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ased on GIS is proved the feasibility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public parking location, site layout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provide the ideas and method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public parking location; GI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city of Chongqing Beibei
2 GIS 在公共停车场选址的运用
2.1 GIS 与空间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2],是在计算机软硬 件支持下, 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 存储、 管理、 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和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 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 分析和处理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解决复杂的规划、 决策和管理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是一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它的基础是地理对象的空间位 置及其形态特征,它以提取并传输空间信息为目的[3]。 通过将空间数据与空间模型联合起 来一并综合分析,空间分析可以挖掘出地理对象的潜在信息 ,人们利用这些潜在信息解 决实际问题。GIS 基于基本地理要素的空间分析基本地理要素包括点、线、面,利用相 关的空间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对这些地理要素进行分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机动车数量也越来越多 , 很 多大中城市都出现了交通拥挤堵塞的情况,停车乱、停车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解决以 上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城市社会公共停车场 ,而我国大部分城市现有的城市社 会公共停车场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选址布局不合理、规模不适宜、车位多少设 置不合理等方面。社会公共停车场作为社会服务的场所,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十分巨大, 因此,对社会公共停车场的选址布局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合理社会公共停车场布局在 缓解交通拥挤、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合理利用土地规划、构建和谐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 重要意义。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了解和追求,GIS 在全 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其应用于选址具有全面、直观、有效、定量等优 点。在国内外,美国的 Anon[1]在早期对公共停车场的布局做出过探讨,但将 GIS 技术应 用于城市社会公共停车场选址中较少,因此,本文将基于 GIS 对公共停车场的选址布局 进行研究。
A Study on Public Parking Location Planning Based on GIS
——illustrated by the City of Chongqing Beibei
Yang Guolia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4] 析可得到一些新的信息。 针对于对公共停车场进行选址这一特定问题,所需用的空间分
2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析方法有重分类、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 重分类是对数据进行再次分类和提取,重分类有两种情况[5]: —种是将对象目标的 非空间信息属性比如性质、经济总量进行再次分类;另一种通过将对象目标的地物属性 信息再次分类和提取产生新的特征信息。 缓冲区分析[6]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建立缓冲多边形,然后将这 个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分析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结果。缓冲区是地理空 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在尺度上的表现。 叠加分析[2]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用来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方法之一,叠加分析 是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 其结果综合了原 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同时叠置分析不仅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而且还 将输入的多个数据层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属性关系。 网络分析[2]是对地理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地理化和模型化,基于它们本身 在空间上的拓扑关系、内在联系、跨度等属性和性质来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满足必要的 条件得到合理的结果。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基于 GIS 的公共停车场选址布局研究
——以重庆市北碚主城区为例 Nhomakorabea学 专 年 学 姓 成
院 业 级 号 名 绩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 2011 级 222011318210044 杨国梁 陈杰 副教授
指 导 教 师
2015 年 4 月 25 日
目录
摘要 ............................................................................................................................................ 1 ABSTRACT ............................................................................................................................... 1 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2 2 GIS 在公共停车场选址的运用 ............................................................................................. 2 2.1 GIS 的空间分析 ................................................................................................................. 2 2.2 GIS 在选址中的运用 ......................................................................................................... 3 2.2.1 层次分析法 ................................................................................................................... 3 2.2.2 基于 GIS 的层次分析法的选址模型 .......................................................................... 5 3 基于 GIS 的公共停车场的选址 ............................................................................................ 5 3.1 影响公共停车场选址的因素及分析 ................................................................................ 5 3.2 基于 GIS 的公共停车场选址的实例研究 ....................................................................... 6 3.2.1 数据准备 ....................................................................................................................... 6 3.2.2 构建基于 GIS 的层次分析模型 .................................................................................. 7 3.3 决策分析 ............................................................................................................................ 9 4 结论与展望 ........................................................................................................................... 16 4.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16 4.2 进一步思考 ...................................................................................................................... 16 参考文献 .................................................................................................................................. 17 致谢 ..........................................................................................................................................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