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及评价-最新国标

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及评价-最新国标

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及评价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处理、检测结果计算、性能评价、检测报告和注意事项等。

本文件适用于纳米抗菌粉末以及以纳米抗菌粉末为抗菌功能组分(结构单元)的材料,如纤维、织物、塑料、涂料和陶瓷等。

其它材料的抗菌性能检测也可以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9266建筑涂料涂层耐洗刷性的测定GB/T13221纳米粉末粒度分布的测定X射线小角散射法GB19258紫外线杀菌灯GB/T19619纳米材料术语GB/T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ISO20743)GB/T21866-2008抗菌涂料抗菌性测定法和抗菌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范》(2017年版)T/CIAA抗菌专业名词和术语3术语和定义GB/T19619中的术语及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3.1抑菌具有抑制或妨碍细菌或真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作用。

3.2杀菌具有杀灭细菌或真菌生长繁殖的作用。

3.3抗菌采用化学或物理等方法杀灭或妨碍包括细菌、真菌在内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3.4纳米无机材料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1-100nm)的无机材料,可以是粉末形式或分散在溶液中存在。

3.5纳米抗菌材料纳米抗菌粉末以及以纳米抗菌粉末为抗菌活性组分(结构单元)的材料。

4试验方法4.1试验方法4.1.1纳米粉末抗菌性能的试验方法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

4.1.2纤维、织物、塑料粉体和微孔滤材等材料抗菌性能的试验方法按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

4.1.3塑料、陶瓷、漆膜、板材和金属等硬质表面材料抗菌性能的试验方法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

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检验检疫标准管理信息系统

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检验检疫标准管理信息系统

《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标准方法的制定工作,是根据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达的制标任务,计划编号2008B034,由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起草研究。

二、编制依据本标准方法是根据 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是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经研究、改进和大量的验证后而制定的。

经检索查新,国际标准尚无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的标准,国内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三、方法概述国内外研制了各类无机抗菌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但该类材料的抗菌性能检测在国内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大多参照国外的行业标准,因而检测结果不具有权威性。

日本抗菌制品技术协会SIAA(Society of Industrial-technology for Antimicrobial Articles )1995年推出并于1998年修订了《抗菌制品的抗菌力评价试验法-薄膜密着法》。

该标准于2000年12月编入国家工业标准JIS Z 2801-2000《抗菌加工制品-抗菌性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

在国内,2001年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负责制定了抗菌建材产品第一个行业标准《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JC/T 897-2002),2002年轻工业部制定了《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 ( QB/T2591 -2003)行业标准,2003年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负责制定了抗菌建材产品第二个行业标准《建筑用抗细菌塑料管抗细菌性能》,200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负责制定了GB/T 21866-2008 抗菌涂料抗菌性测定法和抗菌效果。

但是,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检测的系统、完整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鉴于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系统、完整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方法,迫切需要建立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性能检测的标准检验方法。

木丝板的抗菌性能评价与杀菌改进方法设计

木丝板的抗菌性能评价与杀菌改进方法设计

木丝板的抗菌性能评价与杀菌改进方法设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卫生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木制材料作为一种天然、环保的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木丝板作为一种常见的木制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隔音性能,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室内装饰等领域。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木丝板可能成为细菌和病菌的滋生地。

因此,评价木丝板的抗菌性能并设计改进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评价木丝板的抗菌性能是保证其使用安全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抗菌性能旨在评估材料对细菌和病菌的抑制能力,通常通过抗菌率和抑菌圈直径来进行评估。

抗菌率是指材料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百分比,可以通过将材料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计算生长细菌数量与对照组数量的差异来获得。

抑菌圈直径是指细菌在材料表面生长的范围,可以通过将细菌悬液滴在材料表面后观察形成的清晰区域直径来测量。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木丝板的抗菌性能。

在评价木丝板的抗菌性能的基础上,设计杀菌改进方法是提高其使用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杀菌改进方法可以基于不同的机制进行设计,如物理杀菌、化学杀菌和生物杀菌。

物理杀菌是通过温度、紫外线辐射和高压等方式对细菌进行灭活。

在木丝板制造过程中,可以使用高温或高压杀菌技术,以减少细菌的存在。

化学杀菌则是利用化学物质对细菌进行消毒,如使用消毒剂或添加抗菌剂等。

生物杀菌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产物对细菌进行杀灭,如使用生物源性的抑菌物质。

除了物理、化学和生物杀菌方法,还可以将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增强木丝板的抗菌性能。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含有抗菌成分的防腐剂,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

物理杀菌方法和化学杀菌方法也可以相互配合,如高温处理后再使用消毒剂进行杀菌。

同时,注意使用环保和食品级的杀菌剂,以确保木丝板的使用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此外,杀菌改进方法需要在实际使用中进行不断优化和验证。

可以通过对不同细菌菌株的评价,以确定改进方法的广泛适用性。

同时,还可以建立木丝板抗菌性能的标准,以确保其符合卫生安全的要求。

抗菌测定国标标准

抗菌测定国标标准

抗菌测定国标标准一、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抗菌性能术语和定义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

抗菌性能: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抑制能力。

防霉性能:塑料材料及其制品对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抑制能力。

二、抗菌性能的评定抗菌率:在一定时间内,样品对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抑制率。

以百分比表示。

微生物死亡率:在一定时间内,样品对微生物的致死率。

以百分比表示。

抑菌环:在培养皿中,样品对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抑制圈。

以毫米表示。

最小抑菌浓度(MIC):样品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最小浓度。

以百分比表示。

最大耐受浓度(MCC):样品对微生物的最大耐受浓度。

以百分比表示。

三、试验方法和试验报告试验样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切割成规定尺寸和形状,表面清洁干净。

试验菌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菌种,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试验方法:采用规定的试验方法,如抑菌环试验、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等。

试验条件:根据不同试验方法的要求,设置适当的试验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试验报告:记录试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试验报告。

四、塑料材料及其制品的防霉性能测试样品准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塑料材料或制品,切割成规定尺寸和形状,表面清洁干净。

试验菌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霉菌菌种,如黑曲霉、黄曲霉等。

试验方法:采用规定的防霉性能测试方法,如砂浆盘法、三角瓶法等。

试验条件:根据不同试验方法的要求,设置适当的试验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防霉等级评定:根据试验结果,评定塑料材料或制品的防霉等级。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抗菌和抑菌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和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抗菌和(或)抑菌功能产品的抗菌、抑菌效果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79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FZ/T 73023 抗菌针织品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282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抗菌 antibacterial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可减少其数量以及活性的过程。

3.2抑菌 bacteriostasis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3.3持续抗菌作用 sustained antibacterial action具有抗菌作用的消毒产品涂于物体表面,持续7d以上仍具有杀灭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作用。

3.4中和剂 neutralizer在杀灭微生物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以及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4 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4.1 抗菌试验与抑菌试验区别抗菌试验:测定抗菌产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抗菌作用,试验过程中需要用中和剂终止杀菌作用。

抑菌试验:测定抑菌产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抑菌作用,试验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中和剂终止抑菌作用。

4.2 根据产品性能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4.2.1 抑菌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抑菌类产品选择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液体抑菌产品选择悬液定量抑菌试验,膏体或半固体凝胶类、黏稠状抑菌产品选择载体浸泡定量抑菌试验,湿巾类或其他自身含有抑菌成分的产品选择载体抑菌试验,肥皂类固体抑菌产品选择抑菌环试验,含有可溶性抑菌成分的纺织品选择浸渍抑菌试验,含有持续抑菌作用的抑菌洗液选择滞留抑菌试验。

化妆品中的抗菌剂的筛选与性能评价

化妆品中的抗菌剂的筛选与性能评价

化妆品中的抗菌剂的筛选与性能评价化妆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改善肌肤问题,还能够提升个人形象。

然而,由于化妆品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人体皮肤接触,因此需要确保其不会滋生细菌或其他有害微生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抗菌剂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化妆品中抗菌剂的筛选和性能评价。

一、抗菌剂的筛选1. 抗菌活性抗菌剂作为化妆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备良好的抗菌活性。

筛选抗菌剂时,可以通过测定其对常见细菌、真菌和酵母菌的抑制能力来评估其抗菌活性。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透明圈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

透明圈法通过观察抗菌剂对细菌的抑制区域大小来评估其抗菌活性,而最小抑菌浓度法则通过测定抗菌剂对细菌的最低有效浓度来评估其抗菌活性。

2. 安全性在选取抗菌剂时,安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化妆品必须与皮肤接触,并且可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抗菌剂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在筛选抗菌剂时,可以通过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和动物试验来评估其安全性。

细胞毒性实验可以评估抗菌剂对细胞的影响,而动物试验则可以评估抗菌剂在体内的毒性和安全性。

3. 相容性化妆品由多种不同成分构成,因此筛选抗菌剂时需要考虑其与其他成分的相容性。

抗菌剂不应与其他成分发生不良反应,否则可能会影响化妆品的效果或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在筛选抗菌剂时,可以通过混合抗菌剂和其他常用成分,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来评估其相容性。

二、抗菌剂性能评价1. 抗菌持久性化妆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抗菌持久性,即能够长期有效地抑制细菌的滋生。

为了评价抗菌剂的持久性,可以通过测定抗菌剂在不同条件下的抑菌效果。

例如,可以模拟不同的温度、湿度和污染程度,观察抗菌剂在这些条件下的持久抑菌效果。

2. 微生物感受性在化妆品的使用中,皮肤可能会受到微生物的感染。

因此,抗菌剂需要对常见的皮肤微生物具有较高的感受性。

为了评价抗菌剂的感受性,可以采用微生物感受性试验,根据抗菌剂对常见皮肤微生物的抑制能力来评估其感受性。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对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抑菌浓度是指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常用的MIC 测定方法有两种:管法和板法。

管法采用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与细菌进行反应,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确定最小抑菌浓度。

板法则是将抗生素涂于琼脂培养基上,再将细菌接种于上面,通过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来确定最小抑菌浓度。

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可靠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二、抗菌圈直径法抗菌圈直径法是通过测量药物在琼脂培养基上抑制细菌生长所形成的抗菌圈直径来评价抗菌效果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抗菌药物的评价,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临床。

通过测量抗菌圈直径,可以判断药物对细菌的抑制程度,进而评估其抗菌效果。

三、抑菌率法抑菌率法是通过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与细菌进行反应,然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计算抑菌率来评价抑菌效果的方法。

抑菌率是指抑制细菌生长的百分比,通常使用百分比作为评价指标。

抑菌率法可以较直观地反映药物对细菌的抑制能力,但其结果受到实验条件和操作方法的影响,需要注意标准化实验条件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四、细菌存活率法细菌存活率法是通过测量抗生素处理后细菌存活的比例来评价抗菌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平板计数法和浊度法。

平板计数法是将处理后的细菌溶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计算细菌的存活率。

浊度法则是通过测量细菌溶液的光学密度来评估细菌存活率。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较准确地评估抗菌效果,但需要注意操作的严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五、细菌增殖曲线法细菌增殖曲线法是通过测量细菌在不同浓度抗生素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来评价抗菌效果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药物对细菌生长的抑制程度,并且可以确定最佳抑菌浓度。

研究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试验方法

研究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试验方法

研究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试验方法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研究抗菌剂及抗菌材料抗菌活性试验方法。

通过正确的试验方法,可以评估材料对细菌的抗菌性能,并提供实验数据用于进一步研究。

试验材料在进行抗菌活性试验时,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抗菌剂或抗菌材料样品- 合适的培养基(如大肠杆菌培养基)- 需要进行实验的细菌培养物- 无菌培养皿、培养管等实验用具- 实验室安全设备(如手套、护目镜等)试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清洗并无菌处理所有实验用具,确保实验环境的洁净。

- 培养并扩增细菌培养物,确保细菌的生长状态。

2. 试验前处理:- 将抗菌剂或抗菌材料样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没有其他污染物。

- 为了控制组的可靠性,设置正常生长的菌群作为对照组。

3. 试验过程:- 在无菌培养皿上,加入适量的培养基,并均匀涂布于培养皿表面。

- 将待测的抗菌剂或抗菌材料样品放置于培养皿上,以确保材料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 在已经培养好的细菌培养物中接种一定量的细菌,并加入到培养皿中。

- 将培养皿盖好,确保无菌环境,并进行培养。

4. 试验结果分析:- 观察培养皿的细菌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数量、大小和形态。

- 通过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抗菌剂或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

- 进一步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

注意事项在进行抗菌活性试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实验操作要准确、规范,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 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设备。

- 需要进行对照组的设置,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结论通过本文档介绍的抗菌活性试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评估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合理使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推动抗菌材料领域的发展,并为抗菌剂的研制提供参考。

以上是研究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试验方法的文档内容,希望对您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伊芳紅美藍瓊脂(EMB)
• 成分:蛋白胨20g,牛肉膏5g,蔗糖10g,葡 萄糖1g,:氯化鈉5g,硫酸亞鐵氨 「Fe(NH4)2(S04)2.6H20」0.2g,硫代硫 酸鈉0.2g,瓊脂12g-, 酚紅0.025g。
• 製備: 同營養瓊脂
• (3)SCDLP肉湯瓊脂培養基
• 成分;酪素胨17.0g,大豆蛋白胨3.0 g,氯 化鈉5.0 g,磷酸一氫鉀2.5g,葡萄糖2.5g, 卵磷脂 1.0g, 瓊脂15.0g。
• 具体操作是:選用定性濾紙製成直徑約6-mm的小 圓片,將接種一定濃度菌的培養基傾注平板並凝 固,將濾紙圓片置於平板培養基上,稀釋不同濃 度的抗菌劑溶液以每片濾紙吸水量為0.01mL滴加 在濾紙上,放置30min後,在一 定溫度下培養1624h,觀察並測量抑菌環的大小。通常會發現抗 菌劑的濃度對數值與抑菌環的直徑成正比(在實驗 誤差範圍內)。
• 一、抗菌劑的抗菌性測定
• 抗菌劑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殺死 細菌或真菌作用的藥物,其作用倚賴于使 用的濃度。因此對抗菌劑的研究通常根據 抗菌劑的效果即抑菌和殺菌作用進行抗細 菌和抗真菌的評價。
• (一)抑菌作用的評價
• 抑菌作用是抗菌劑抑制生長的微生物群體的正常 繁殖,如抑菌作用超過一定時間,最終就會導致 死亡。
• 如無法形成溶液,能得到一個彌散很好的 懸浮液或乳濁液即可。
• 1.連續稀釋法
• 一般進行幾何系列稀釋,用恆定比例(通常 是2倍),將液體從一試管轉移到另一試管的 稀釋方法。由於誤差是累積的,稀釋小於 4 倍無意義。該方法可定量測定抗菌劑的最 低抑菌濃度(MIC), 可在液體培養基或固體 培養基中進行,通常用mg/L表示。
• 對于細菌和真菌的檢測可用此方法,只是培養基 和培養時間有所不同。
• ( 二 )殺菌作用的評價
• 殺菌作用是由於微生物和抗菌劑接觸後產生了一些不可逆 的致死過程,如脢失活、膜破壞或氧化。殺細菌/真菌試 驗是使大量微生物與抗菌劑接觸,培養不同時間後測定活 菌數,是一種定量方法。
• 在該試驗中經活菌計數無菌落生長並不意味著無菌,未發 現活菌可能是因菌落體積太小而影響觀察結果。大量重複 試驗發現結果相當差異,取平均值才有意義。
0.5%新潔爾滅菌消毒劑。
第二節 試驗設備和器皿
• 一. 常用的儀器設備 • 抗菌性能檢測實驗室一般常用的儀器設備
有恆溫恆濕培養箱 (37。C±1。c)、冷藏箱 (0-5。C)、超淨工作台(1000級)、生物光學 顯微鏡、壓力蒸汽滅菌器、水浴振蕩器、 離心機、電熱乾燥箱等。
• 二.常用的玻璃器皿和器具
• 皮革上常分出的真菌是枝頂孢霉、白曲霉、黃曲霉、煙曲 霉、芽枝霉、橘青霉、常見青霉對短柄帚霉等。
• 因此在抗菌檢測中這些真菌的有關菌常用做試驗用菌。霉 菌的試驗用菌也常根據抗菌製品的具體使用場合由具體用 戶指定。.
第四節 試驗方法及評價標準
• 目前國內外研製開發的抗菌材料種類很多, 對這些材料的微生物性能主要是通過做生 物實驗對材料抗菌性能進行定性和定量的 評價,並需要根據材料的具體使用環境進 行毒理實驗,評價材料的安全性。本節主 要介紹抗菌劑對抗菌織物對抗塑膠、抗菌 涂料和抗陶瓷的抗菌性評價方法及標準。
• 二‧對無菌條件的要求
• 為確保試驗用菌在保藏和試驗過程中無污 染。而且試驗器材和受檢樣品不污染,試 驗應在無菌狀態下操作:
• (1)實驗室的空氣潔淨度應儘可能達到 10000級,接種過程應在超淨台中進行,
• (2)對不同器皿和樣品應採用不同的滅菌或 消毒方法處理(見表9-1)。
三、安全和預防措施
• 當進行微生物實驗時,由於試驗用微生物 物都是潛在有害的,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項 是應保證實驗室中工作者的安全和避免環 境的污染。
• 為保證試驗的準確性和對結果的有效評價, 以下兩點也非常重要
• 一 對人員的要求
• 操作者應符合生物操作規程對生物試驗人 員的要求,並接受過相關微生物知識的培 養訓練,具有實際操作的經驗。在操作時 嚴格按照標準中的規範執行。
• (3)麥芽汁培養基 可直接購買,使用前分裝, 置壓力蒸汽滅菌器內,于115。C滅菌 30min
(二) 培養液和洗脫液
• 培養液通常用于接種和培養微生物,洗脫液是 抗菌試驗和微生物試驗中從樣品中洗脫微生物 所用溶液。
• 營養肉湯培養液(NB) 成分是營養瓊脂(NA)不加 瓊脂的成分,製備方法也相同。
• 但由這一新型材料發展時間較短,對其評價標準 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
• 國內外研究發現,對抗菌材料評價的研究 主要是從材料抗細菌和抗真菌(主要是霉菌) 作用效果方面著手,
• 透過對抗菌劑、抗菌織物、抗菌塑膠、抗 菌涂料、抗菌皮革、抗菌陶瓷等材料進行 微生物 (主要是細菌和真菌)試驗評價其殺死 或抑制微生物的作用效果。
• 製備: 溶解後用NaoH溶液 調PH為6.8-7.2., 于115oc滅菌 20 min.
2. 培養真菌常用培養基
• (1)馬鈴薯一葡萄糖瓊脂(PDA) 馬鈴薯用水 洗淨,去皮切小塊。稱取200g,加1000mL 蒸餾水,加熱煮沸1h。 然後用雙層紗布擠 出濾液,將濾液加蒸餾水1000mL,加入葡 萄糖20g。瓊脂20g,加熱熔化,用0.1mol/L NaOH溶液調節pH值,使滅菌為6.06.5,于115oc滅菌30min。
• 1.抗菌材料評價試驗使用的微生物主要是 致過敏菌或致病菌,例如能使人感染和產 生疾病。
• 必須採用必要的和合理的預防措施,以免 除對實驗室人員和周遭環境及有關人員的 危害。
• 當進行微生物操作時,應穿戴防護服、防 護面具和手套,並應實施以下預防措施.
• 2.實驗室內應戴安全眼鏡; • 3.所有的化學品應小心放置,, • 4.隨時準備眼藥水/護眼液,以備緊急使用戴.: • 5.有污染的樣品和試驗材料應在處理之前滅菌,. • 6.本操作中使用的暴露的化學品必須嚴格控制: • 7.菌室內應備有3%-5%來蘇水、70%乙醇溶液、
• 2.培養基擴散法
• 本法是將抗菌劑置於巳接種待測菌的固體 培養基上,抗菌劑通過,向培養基內的擴 散抑制菌的生長,出現抑菌環。由於抗菌 劑擴散 的距離越遠達到該距離的抗菌劑濃 度越低,故可根據抑菌環的大小判斷細菌 對抗菌劑的敏感度。該方法適用於溶出型 抗菌劑,對于在培養基中擴散能力差的抗 菌劑不適用。
• 營養鹽培養液成分是營養鹽瓊脂不加瓊脂的成 分,加入 0.05%潤濕劑配製。
• (3) 磷酸緩衝液(PBS);成分是磷酸氫二鈉2.83g、 磷酸二氫鉀1.36g、蒸餾水1000mL,使用濃度 為.0.03-mol/L。
• (二)中和劑
• 進行微生物試驗時,樣品取出時即完成微 生物接觸培養後,殺菌過程應隨之停止, 用于中和抗菌作用的物質稱為中和劑
• 目前國內外涉及抗菌材料的相關檢測標準 有30余篇,涉及化工、紡織、材料、電子, 衛生等領域
• 國際ISO/IEC標準,美國ASTM和AATCC兩 大協會標準,日本國家工業標準J1S ,英 國國家標準BS、德國國家標準D1N以及我 國的國家標準GB和行業標準等做了較為全 面的調研和分析
第1節-試驗條件要求
• 其中試管液體培養基稀釋法最為常用。具 體操作是;細菌檢測培養基通常採用營養 肉湯培養,將約為104-105個/mL濃度的接 種菌液分裝13個試管中,第一只試管中加 入一定量的抗菌劑,並做2倍連續稀釋至第 12只試管,第13只試管作為生長對照,放 置在37。C培養16 24hr,觀察結果,無菌 增殖的最高稀釋管的、抗菌濃度,為最低 抑菌濃度(MIC)。
第12章-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評價方法
•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 的提升,在利用有益微生物的同時應更加認識和 警惕致病微生物的危害。
• 自20 紀80年代以來,以日本、歐美為代表的工業 發達國家在家用電 、電信通訊、化學建材、日用 品、食品包裝等領域中開始使用抗菌防霉材料。
• 隨著抗菌材料及其製品的研製開發,抗菌材料抗 菌性能評價方法的探討也是多年來研究的重點。.
(二)常用真菌.
• 研究表明,織物上常分離出的真菌是綠色木霉、土曲霉、 黃曲霉、黑曲霉、煙曲霉、球毛殼,繩狀青霉、褚色青霉、 宛氏擬青霉等。
• 塑膠上常分離.出的真菌是黑曲霉、土曲霉、雜色曲霉、 橘青霉、常見青霉、宛氏擬青霉、球毛殼、綠色木霉、出 芽短梗霉、青霉等。
• 涂料上常分離出的真菌是薩氏曲霉、曲霉、黑曲霉、白曲 霉、構巢曲霉、紫色青霉、宛氏擬青霉、木霉等。
• 要客觀地評價抗菌材料,首先應了解微生物的影 響。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佈很廣,是生態平衡不 可缺少的一員。
• 絕大部分微生物不會影響人類生活和健康,但部 分微生物如致過敏菌和致病菌會影響人們健康, 甚至威脅人們生命,還有部分微生物會危害動物 和植物,破壞各種材料以及污染人們的生活環境。
• 微生物的這些負面影響引起了社會和研究人員的 廣泛關注,科學家們認識到研製開發抗菌 材料是 保護人們生活健康及其環境的一項重要任務。
• (2)營養鹽瓊脂
• 成分;硝酸鈉2.0g,磷酸二氫鉀,0.7g,磷酸氫 二鉀0.3g,氯化鉀0.5g,硫酸鎂(MgS04-7H20) 0.01g, 硫酸亞鐵(FeSOo.7H20) 0.01g,蔗糖30g,
• 瓊脂15-20g。
• 製備: 取上述成分,加人1000-L蒸餾水中,加熱 融化,用 0.1ml/L NaOH溶液調節pH值,使滅菌 後為6.0-6.5分,後置壓力蒸汽滅菌器內,于 115oC滅菌30min.
• 對于真菌檢測也可用同樣方法,但應採用PDA培 養基且培養溫度為28。C。由于該方法受培養溫 度對pH值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試驗前必須選擇 適宜的條件,另外接种量即菌液濃度和培養時間 的不同直接影響MiC值。
• 如抗菌劑對同一菌株,接種量小時為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即M1C 值也小。
• 試驗觀察一般要在12-18 時進行,如時間過長, 輕度抑制的細菌可能會開始繁殖,另一 方面一些 抗菌劑因時間過長作用減弱,受抑制的細菌會再 次繁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