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抗菌防臭
AEM 5700抗菌防臭加工生产工艺

剂 .有效 杀 菌成 份4 2%( 甲醇 中 ) 在 。化学 名 为3 一 ( 甲氧 基硅 丙基 ) 甲基 十八 烷基 铵 的氯 化物 。 三 二 A M5 0 与纤 维 的结 合方 式 为 化学 结合 ( 价 E 70 共
11 细 菌在 纺织 品上 的繁 殖 .
性 格 兰 氏 阳性 和 阴性 菌 、 黄 色葡 萄 球 菌 、 金 大肠 杆 菌、 白色 念珠 菌 等病 毒均 有抑 制 和杀 灭作 用 。
A M5 0 是 一 种 硅 酮 季 铵 盐 结 构 的抗 菌 整理 E 70
细 菌 的繁 殖需 要 四个 基本 条 件 : 营养 、 份 、 水 氧 气 和温度 [ 2 ] 在合适 的条 件下 . 细菌在 纺织 品上 的繁 殖 速度基本 上每 1 n 能增长 一倍 。 0mi就 十分惊 人 。作 为 家居用 品的纺织 品 .它 提供 了细 菌合适 的生存 环
维普资讯
第0年 2 曼月 0 7 3 8
何 清AM 0 菌 臭 工 产 艺 … E50 防 加 生 工 丽 :… 抗 … 7
1 9
AE 5 o 抗 菌 防 臭 加 工 生 产 工 艺 M 7 o
何 丽 清 (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584) 201
键 结 合 ) 离子 结合 ( 电结合 ) 和 静 。其 化学 结 构 中 的
三 甲氧基 硅 烷 [i ( C 。。具 有硅 氧 烷 的特 性 , S一 O H )] 当 A M 7 0 水稀 释 时 甲氧 基加 水 会分 解 . 生脱 甲 E 50经 产
醇 反 应 形 成 硅 醇 基 S一 0 i ( H)。纤 维 上 的 活 性 基 团
抗菌防臭纺织品

() 2 抗荫防臭剂 吸附 固定 于纤维表 面。代表商 品如 内
外棉 的 O o t dy e
2 1 菌剂 的整 理技 术 .
2 11 微胶囊技术 ..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微胶囊技术 , 该 技术是将一种或几种植物药 的活性成分 , 包裹在微粒子胶 囊中, 再固着在 织物 的纤维 里, 使其成 为卫 生保 健织物 。
形成配位键结合 , 特别 是上述分子 中均含有孤对 电子对 , 故除臭效果极好 。另外 , 过渡金属对 s 2H Ic2 o 、 C、 l等也具
一
22 抗菌 防臭 的加 工方法 .
目前 国内外纺织 品抗茵 防臭加工方法 大致 可分为抗 茵剂后整理法、 纤维改性法 、 共混法三大类 。
221 抗菌剂后整理法 ..
用不 妨采 用 以 两 种 方 法进 行 试 验
12 防臭机 理 .
解决除臭历来从两方 面着手 , 一是 消除臭源 , 二是附 加香味。其 中最行之有效 的办法是去除臭分子的来 源。 以 获防臭 的效 果。消臭机 理主要 有物理 吸 附和化 学反应
物理吸附存在再放 出的问题 , 而化学 反应 , 则应考虑化学
维普资讯
2 62 ( O . 总第7期) O 0
《 陕西 纺 织 》
4 3
抗 菌 防臭纺 织 品
耿亮
1 抗菌 防臭 织物整理机 理
11 抗菌机 理 .
能阻止或抑制微生物如细菌 、 真菌或原生动物 的活性 物质被称为抗 菌剂 . 主要抗 菌机理 : 1 释放机理 , () 经过整 理 的织物在足够 的湿度下能有控制地释放 出抗菌剂 , 其质 量分数足 以杀死或抑制细菌和真菌 的生长 ;2再 生机理 , () 抗菌织物 , 在含漂 白剂 的水 洗过程或 经紫外线照射后 , 能 再生形成有效的杀菌剂 , 使织物表面的抗菌剂能维持在一 定浓度而具有持久抗菌性 ;3 阻隔机理 , 过将某种 阳离 () 通 子物质与纤维结合 , 在织物 表面生成生物 障碍体 , 防止微 生物穿过织物 , 到静态抑茵的效果 。 达
抗菌防臭和除臭纤维

抗菌防臭和除臭纤维应091-4 刘敏(200921506220)摘要旨在介绍抗菌防臭、除臭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及机理、纳米无机抗菌防臭、除臭剂及其作用机理还有抗菌防臭除臭纤维和纺织品的制备与性能。
关键词纳米无机抗菌防臭除臭机理制备前言人类生存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菌和霉菌,常见的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黄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另有一些是对人体汗液等代谢物起作用而滋生繁殖的“臭味菌”。
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状菌常见于内衣、内裤,导致外衣裤异味的菌类一般是杆菌孢子和少量表皮葡萄球菌。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这些微生物在衣物上大量繁殖时,纤维容易受到其酸性或者碱性代谢物的作用而发生降解、变色,并生成挥发性恶臭物质,如醋酸、氨气等,还容易引发人体某些皮肤病,因此,抗菌和防臭历来是息息相关的。
为满足人们对纺织品卫生功能的高要求,纤维制品的抗菌防臭、除臭加工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抗菌防臭、除臭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及机理纺织品实际上上是一种多孔材料,容易吸附气相、液相和固相物质。
在穿用过程中容易沾上汗液、皮脂等人体分泌的物质,也容易吸附环境中的。
所以,纺织品是微生物繁殖和传递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营养源。
而纺织品因受到微生物的酸性或者碱性代谢产物的作用会降解、变色,微生物能分解汗液中的糖分、脂肪酸和皮屑等物质,生成了不饱和脂肪酸和氨等有臭味的物质,产生异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各种功能性纺织品应运而生。
抗菌防臭纺织品是在纺织品使用状态下,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抑制微生物产生异味,达到避免纤维制品变质,从而保持卫生状态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抗菌剂,纺织品的抗菌机理有:①使细菌内的各种代谢酶失活,从而杀死细菌;②与细胞内的蛋白酶发生化学变化,破坏其机能;③阻断细菌DNA 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④破坏细胞内的能量释放体系;⑤破坏蛋白质结构,产生代谢障碍;⑥通过静电场的吸附作用,使抗菌剂分子渗入细胞内部,使其破裂,内容物泄露而杀死细菌。
抗菌防臭袜技术要求

抗菌防臭袜技术要求1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抗菌防臭袜、消臭袜的抗菌防臭性能要求和消臭性能要求,以及安全要求、外观和内在质量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及其混纺或交织制成,经抗菌防臭加工或/和消臭加工的袜子。
本技术要求不适用于3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要求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401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 20944 (所有部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GB 31701 婴幼儿与儿童纺织产品技术规范GB/T 31713 抗菌纺织品安全性卫生要求GB 5296.4 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FZ/T 73001 袜子FZ/T 73023 抗菌针织品ISO 17299-2 纺织品消臭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检知管法ISO 17299-3 纺织品消臭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气相色谱法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3.1 臭味人类生存空间存在的令人不舒适的异味,如厕所臭、汗臭、老人臭和糞臭等[ISO 17299-1:2014,定义3.1.1]3.2 抗菌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术语1.3.23]3.3 防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抑制臭味发生或散发的过程。
3.4 抗菌防臭通过更有效的抑制微生物滋长,达到防臭效果的过程。
3.5 消臭性能通过将吸附、中和、分解异味成份的能力较高的物质添加或加工到制品上从而达到减少空气中的臭味的性能。
[ISO17299 .1 纺织品消臭性能,术语3.1.4]3.6 抗菌防臭袜通过抑制脚部微生物滋长达到防臭效果的袜子。
3.7 消臭袜通过将吸附、中和、分解异味成份的能力较高的物质添加在纤维中或加工到面料上,从而具有消臭性能的袜子。
抗菌防臭纺织品相关基础性问题

b e e o td i u n i e n r p re n q a tt y,b tc n ume s a e wo r i g a o tt e s f t n h fe tv n s . Th a r u o s r r ry n b u h ae y a d t e ef cie e s e p pe d s u s st e fu sc q e t n n l d n h uma k n mi r e oo y e vr n n ,t e f r ain a d ic s e h o rba i u si s ic u i g t e h o n s i c o c l g n io me t h o m to n o o oe u e ft u a n e s n do , t e ai n h p a o k n b c e i n u a d ra d d rm l c l so he h m n u pla a to r he r lto s i m ng s i a tra a d h m n o o n
・
18・ 4
纺 织 学 报
第 3 2卷
具 有重 要 意义 。
成挥 发性气 味产 物所 致 。人 体皮 肤 的主要分 泌器 官
是汗腺 , 主要有 小汗腺 和顶 泌汗腺 2种 , 前者分 泌 的 汗液 9 %是 水 , 后 者 分 泌 液 为 白色 黏 稠 状 脂 类 9 而 物质 。
丙酸 杆菌 , 是保 护人 体免 受有 害微生 物侵袭 的 屏障 ; 2 过 路菌 群 , 金 黄色 葡 萄球 菌 、 肠 杆 菌 、 ) 如 大 白色 念 珠 菌及真 菌菌 群 , 往是致 病 菌或条 件致病 菌 , 往 在数
量 或种类 上经 常变 化 , 中金 黄 色 葡萄 球 菌 较 为 常 其
新型永久性抗菌防臭纤维——康特丝(Chitcel)

新型永久性抗菌防臭纤维
康特丝 ( h te) C ic 1
C i e —A n v t eP r n n ni a t r I n ni d r ie ht I nI o ai e ma e t t b ce i d t o o b r c n v A - aa A - F
i e t a t— a tr lp o et fb rwi n ib c e a r p ry—Ch te , i hi d r m htn teo l n ma h i ic lwhc sma efo c i ,h n ya i l i
i rwih p st ec a g v rd s o e e n t en t r . td s us e h c a i a fbe t o i v h r e e e ic v r di h a u e I ic s ste m e h n c l i p o e y t ea t— a tra r p rya dwe rn r p ryo i b r n o sf r r d r p r , nib ce l o e n aigp o e ft sf e dl k o wa t h i p t t h i a o
从 理论 上说 , 对致 病菌 有作 用 的抗菌 整理 品 , 可能 也 对与之 接触 的皮肤 正 常茵 群有 抑制 或杀 灭作 用 。 果抗 菌 如 织 物破 坏 了皮肤 正常 菌群 之 间的微 生态平 衡 , 就不 是一 种 理 想 的产 品。因抗 菌药 物 的不 当使 用 而对人 体 皮肤 正常 菌
e sr q iea da t— a tra rb ce i ttcf n to st xie . t— ce a b r r e ur d n ib ce l a trosai u ci n t tls Aniba tr l e s i o oe i f i
抗菌防臭再生纤维素纤维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培养箱2 4 / J ' , 时,观察纤维旁细菌的生长情况。
1 . 3 l 2 纤维 横纵 向结构观 测 将 纤 维沿 纵 向横 铺 ,在 MC M一 1 O 0 溅 射镀 膜 仪 进 行 镀 金 ,将 镀 完后 的 原料 置 于 扫描 S N G 一 3 0 0 0 电子 显微 镜 下观 测其 纵 向结构 。 将 纤维 横 向置 于 刀 片 中横 向切 下 ,将 切 下的 那部 分
抗 菌 防 臭纤 维 是指 对 微 生物 具 有 灭 杀或 抑 制其 生 长 作 用 的纤 维 。 它不 仅 能抑 制 致 病 的细 菌 和霉 菌 ,而 且 还
・
干时 ,将实验对象一普通粘胶纤维和抗菌防臭纤维置于
培 养皿 上 ,最 后把 两个 培 养皿 置 于C H P 一 1 5 0 C 数 显光 照
1 . 2 实验仪器
X F H 一 3 0 MA 电热式压 力蒸汽 灭菌器 、S W— C T 一 1 F D 净 化 工作 台 、C H P 一 1 5 0 C 数显 光照培 养箱 、C H A — S A 数显气
的查找出其静摩擦 系数 ,再开启摩擦辊 ,在转动的情况
下 记 录 指 针 所 指 的 数值 ,在 表 中查 出对 应 的 动 摩擦 系
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 萄球 菌都 有一定程度 的抗性 ,该研 究结果为今后新型抗菌 防臭再生 纤维素纤维 的研发提供
了有效 的理论依据 。
关键词 :抗菌 防臭 粘胶纤维 结构 性能
在人类生活环境 中存在着无数各种各样 的细菌 ,它
们 在 多湿 的环 境 中迅 速 繁殖 。不仅 会 使 纤维 制 品变色 、 仪 、F A 2 1 0 4 5 电子 天平 、1 0 1 型 电热鼓 风恒温 干燥 箱。
纺织品抗菌消臭标准比较

一、纺织品抗菌性测试常用定量测试方法:日本和美国是较早开发抗菌纺织品的国家,我国抗菌织物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抗菌剂的多样性和织物性质的差异,很难用统一的测试方法来评价真实的抗菌效果。
所以目前国际上还无统一的定量测试标准。
主要有震荡法、吸收法、转移法和转印法,都是利用菌液和样品充分接触,经一段时间培养后测得样品中的活菌数,通过计算抑菌率或减少率来评价抗菌性能,主要测试标准有:国标:GB/T20944.2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二部分吸收法、GB/T20944.3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三部分-震荡法、FZ/T 73023-2016抗菌针织品欧标:ISO 20743-2013 纺织品抗菌性的测定日标:JIS L 1902-2015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检测与评价美标:AATCC 100-2012 抗菌纺织品的评价方法ASTM E2149 在动态接触条件下测定稳态抗菌剂的抗菌行为检测方法差别:吸收法:吸收法是一种静态测试方法,起初是评价溶出型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一种方法。
它的测试原理是将一定量的细菌液接种在抗菌试样上,试样吸收菌液后,抗菌剂与菌液直接接触,以达到抗菌效果。
它要求试样在1min 内将接种菌液完全吸收,若菌液未被完全吸收、试样不平整或试样孔隙大等原因而使接种上去的菌液滑落或渗漏在试样外,则测试结果不准确,故其对试样的吸水性及形状都有要求,使用条件有所限制。
振荡法:振荡法是一种动态测试方法,起初是评价非溶出型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一种测试方法。
它的测试原理是通过样品在一定浓度的菌液中不断振荡,使细菌与抗菌式样密切接触已达到抗菌的效果。
故其对试样形状及吸水性要求不高。
AATCC100和JIS L 1902都属于吸收法,二者实验条件大致相同,都是在纺织品上接种细菌后在”0”时和18~24时从纺织品上回收细菌。
不同之处:1、AATCC100未提及细菌的接种方式,也没有抗菌评定基准,JIS L 1902则在AATCC100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对试验条件也有明确的规定,便于人们去操作;2、AATCC100 只做一组平行样本,JIS L 1902做三组平行样本再取其平均数来计算;3、在结果计算以及报告形式上,AATCC100用百分率来表示抗菌活性的相对结果,易于被人理解;JIS L 1902 结果用活性值来表示,评价基准为大于或等于2.0即有抗菌防臭功能,但是用对数差值表示抗菌活性,不能一目了然地体现织物的相对抗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A、抗菌谱的问题: • 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生物结构,单一抗菌剂很
难具备广谱的抗菌作用。 • B、耐久性的问题:许多抗菌剂与织物的结合不
牢固,抗菌性能随着水洗的次数增加,效果减弱。 • C、安全性的问题:有些抗菌剂虽然有良好的的
抗菌性能,但是不符合环保性能。
组织感染等
第4页/共107页
大肠杆菌
第5页/共107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6页/共107页
第二节:抗菌纺织品的发展
2.1 抗菌纺织品产生的背景
A、最早的抗菌纺织品——木乃伊的裹尸布 B、二战时期——人们开始注意杀菌剂 C、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发抗菌整理剂 D、 20世纪70-80年代——抗菌纺织品发展、也受到置疑 F、20世纪90年代以来——抗菌纺织品进入一个新的地发展时期
• 金属元素抗菌剂有银系、钛系、铜系、锌系等,与有机抗 菌剂相比具有耐高温性(>600℃) 能。
第20页/共107页
• 无机抗菌剂主要是利用银、铜、锌、钛、汞、铅等金属及 其离子的杀菌或抑菌能力制得的抗菌剂。
• 银离子无毒、无色,属抑菌能力较强的品种之一,所以目前
通过将某种阳离子物质与纤维结合,在织 物表面生成生物障碍体
第12页/共107页
3 抗菌剂的分类与作用机理
第13页/共107页
• 3.1 抗菌剂的概念 • (1)、抗菌剂、消毒剂、灭菌剂 抗菌剂:能够在一定时间内பைடு நூலகம்使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
酵母菌、藻类及病毒等)的生长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 以下的化学物质 消毒剂:能够杀灭一般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消毒。消毒 通常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而对芽孢无杀灭作用,具 有消毒作用的药物称为消毒剂 灭菌剂:将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和非病原菌) 的繁殖体和芽孢全部杀灭,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叫 灭菌。
第8页/共107页
3 抗菌作用总机理概述
第9页/共107页
3.1 有控释放机理
• 整理后的织物,在一定的湿度下,会缓慢地、有控制地 释放出抗菌剂。
• 除了用化学方法来产生有控制的释放杀菌剂外,还可使 用微胶囊技术。
• 将有效的化学药剂包在树脂防护层中间,经水淋或紫外 线照射。
第10页/共107页
第1页/共107页
1.2 微生物对人体的危害
• 1.2.1 微生物的种类 • A、细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 • B、真菌:包括霉菌,日常所吃的蘑菇类也属于真菌 • C、病毒:它是一种具有蛋白质外壳的非细胞性生物,属
于专性寄生生物,进入宿主细胞才能存活和自我复制,, 对人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 病病毒等等。 • D、藻类: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有水和阳光才能生长可 以在织物上生长。
第17页/共107页
• 抗菌剂有多种分类方法,这里按照材料来源分为 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天然抗菌剂
第18页/共107页
3.1 无机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 优点:耐热性、持久性、连续性和安全性等 • 缺点:添加量较大、成本较高、易变色等
第19页/共107页
3.1.1 金属元素抗菌材料及其抗菌机理 3.1.1.1 金属元素抗菌剂
第16页/共107页
3.2 抗菌剂的作用原理和方式
• (1) 抗菌剂的作用原理: • A、使细菌细胞内代谢失活 • B、与细胞蛋白酶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机能 • C、抑制孢子生长,阻断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 D、极大的加快磷酸氧化还原体系,打乱细胞正常生长 • E、破坏细胞内的能量释放 • F、阻碍电子转移体系及氨基酸生成
第一节:织物微生物学
1.1 卫生微生物学
A、人体离不开微生物:人体上微生物无所不在 B、水与微生物:水是微生物传播的重要介质 C、医院内感染:医院是微生物交叉感染的重要场所,同时,医院内的
纺织用品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媒介。 D、织物与微生物:
日常使用的织物一般都存在着微生物, 汗水是微生物在穿着的织物上快速繁殖的重要介质 合成纤维比天然纤维更容易滋生微生物 普通的洗涤对致病的微生物无法有效去除
2.2 再生机理
• 在织物上加一层化学整理剂,再生形成有效的杀 菌剂。
抗菌织物,在含漂白剂的水洗过程或经紫外 线照射后,能再生形成有效的杀菌剂,使织 物表面的抗菌剂能维持在一定浓度而具有持 久抗菌性
第11页/共107页
2.3 阻隔机理
• 在织物表面生成生物障碍体,防止微生物穿过 织物,达到静态抑菌的效果。
• B、埃希氏菌属:革兰氏阴性,需氧,能运动的,如大肠 杆菌;常引起腹泻,败血症等
• C、沙门氏菌:革兰氏阴性,常引起伤寒,败血症等 • D、假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常引起软组织感
染,败血症等 • E、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革兰氏阳性,如:金黄色葡
萄球菌,常引起伤口感染,腹泻等 • F、白色念珠菌菌属:一种容易感染的真菌,常引起痢疾,
第2页/共107页
1.2.2 微生物的危害
• A、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带来异味 • B、真菌的大量繁殖造成香港脚,浴室发霉,床
褥真菌感染等 • C、致病微生物通过织物感染伤口
第3页/共107页
1.2.3 常见的对人体危害的微生物
• A、志贺菌属:革兰氏阴性,需氧,无芽孢的杆菌,常引 起人类细菌性痢疾
第14页/共107页
(2)评估抗菌剂的两个重要指标
•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系指抑制细胞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一般用抗菌药物的最 低抑菌浓度来表示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简称药敏), 常用μg/ml或mg/L表示 。
最低杀菌浓系指度(Minimum Bactericial Concentration,MBC): 系指杀死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常用μg/ml或mg/L表示
第15页/共107页
(3)抗菌剂应具备的特点 :
a.抗菌能力强和广谱抗菌性; b. 特效性,既耐洗涤、耐磨损、寿命长; c. 耐候性:既耐热、耐日照,不宜分解失效; d. 与其他整理剂的相容性好 e. 安全性好,对健康无害,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f. 细胞不易产生耐药性。 g.加工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h.对织物性能无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