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的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 原创-PPT文档资料
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ppt

建议按生态功能分级分区管理办法对库区陆地生态 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认真落实相关的生态 建设规划和工程, 如重庆市的森林工程、三峡库区 的生态屏障工程。
三峡水库自蓄水以来, 每年的3-5月和9-10月, 库区一级支流大宁河、神女溪、大溪河、抱 龙河、梅溪河、草堂河、澎溪河等多条次级 河流的回水区藻类大量生长, 出现水华, 其中 大宁河最为严重。2007年, 库区支流7个断面 中4个河口断面受总磷影响, 水质均为地表水 Ⅳ类水。
2、库区水环境保护 库区蓄水后干流和次级河水文情势发生
(三) 库区消落带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三峡水库按175—145—175米水位方案 运行后, 形成总面积为349平方公里, 落差 30米的消落带, 其水位消涨季节逆自然枯丰水 期规律。这种特殊的大面积消落带, 带耒了许 多环境和生态问题, 如低水位露出的土地有大 量的淤泥和漂浮垃圾, 正好遇上夏季高温季节, 蚊蝇磁生;高水位时, 水深, 5-10月份低水位 时生长的植物残体腐烂, 形成严重的内源污染, 所以消落带的生态修复非常重要, 同时又非常 困难。
(3)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库区的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建议以流域
为单元单位, 从小流域到大流域, 从上游到下 游, 从小河到大江。 对陆域无法单独净化处 理的污染物, 可通过所在河流进行河道水环 境污染末端处理, 确保达到水环境功能标准, 做到上游、小河和小流域水质比下游、大河 和大流域好。
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中点源治理应包 括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畜禽废水、养 殖废水、垃圾填埋场渗出液等废水的处理, 面源治理应包括农村污水、农业废水、地表 径流水、土壤侵蚀渗出营养物等的净化处理。 面源整治中还应注意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 建筑垃圾等的管理,认真收集,及时转运, 无害处理。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摘要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9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4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建成10年后,中国三峡集团坚持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展项目建设与运营,注重工程保护与自然养护的协调统一,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保护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三峡大坝,水生生态,鱼类1.水生生态1.1水质建库后,随流速的降低,水流扩散能力减弱,某些近岸局部区域污染物浓度会有所增加。
水库蓄水后,库水流速减小,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净化;但同时库水的复氧能力减弱,降低对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接纳能力;由于入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负荷远小于水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容量,近期水库总体水质不致恶化。
就总体而言,水库不致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对干支流局部流速很缓的库湾水域,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1.2鱼类的影响三峡大坝的修建,使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两个环境单元,造成了生态景观的破碎,对鱼类造成的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阻隔了洄游通道。
这对生活史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范围迁移的种类往往是毁灭性的;对在局部水域内能完成生活史的种类,则可能影响不同水域群体之间的遗传交流,导致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丧失。
据统计,三峡库区原有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鱼、圆口铜鱼、鲤鱼、草鱼、黄颖鱼(黄腊丁、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大口鳃鱼、青鱼、鳙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最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
三峡工程的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精品

三峡工程的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精品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位于中国长江中游的三峡地区。
这个庞大的工程对沿江地区的水文和水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中,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三峡库区的水位变化对鱼类的繁殖和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和放水调度,库区的水位不断变化,给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带来了困扰。
一方面,库区水位的升降对鱼类的产卵地选择和卵的孵化都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水库的蓄水和放水,导致了底栖动物和鱼类洄游的场所和路径发生了变化,影响了鱼类的繁殖和生长。
另一方面,水库的蓄水和放水还使水温、溶解氧和水中富营养物质的分布发生了改变,对鱼类的生长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水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捕鱼活动对库区鱼类资源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在三峡库区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库区的安全和航道的畅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捕鱼活动。
这些捕鱼活动对库区的鱼类种群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库区鱼类资源的减少和种类的减少。
此外,三峡水库的水质变化对库区鱼类生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水库的蓄水,库区的水质发生了变化。
水库的蓄水导致了水体的静止和富营养化,使得水中的氧气含量下降、水温升高,对鱼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水库蓄水还导致了水体的淤积和富营养化,使得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影响了鱼类的食物供应。
这些水质变化不仅影响了库区鱼类的生活和生长,还可能导致鱼类的疾病和死亡。
针对以上问题,三峡工程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例如,加强鱼类资源调查和监测,对鱼类的数量、种类和繁殖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科学的蓄水和放水调度制度,合理调整水位变化幅度和频率,减小对鱼类生态的影响;同时,进行生态修复和鱼类放流,增加库区的鱼类资源;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减少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的风险。
总之,三峡工程对库区鱼类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水位变化、捕鱼活动和水质变化方面。
三峡工程对四大家鱼的影响

表3.1三峡水库运用后宜昌站年内流量变化 m3/s 3.1三峡水库运用后宜昌站年内流量变化
3.1.2
含沙量沿程变化
三峡水库运用初期(1a),坝下游含沙量沿程变化较大: 三峡水库运用初期(1a),坝下游含沙量沿程变化较大: 出库年平均含沙量为0.348kg/m 较天然值(宜昌1950出库年平均含沙量为0.348kg/m3,较天然值(宜昌19502006年平均值1.126 2006年平均值1.126 kg/m3)减小69%左右,宜昌以下含沙 减小69%左右, 量沿程增加,监利站含沙量为0. 量沿程增加,监利站含沙量为0. 553kg/ m3,说明宜昌至 监利段河床发生大量冲刷 。 含沙量沿程变化与河床冲刷发展相应, 含沙量沿程变化与河床冲刷发展相应,强烈冲刷基本 完成的河段, 完成的河段,含沙量沿程变化较小。 含沙量沿程变化小,反映了该河段河床组成较粗, 含沙量沿程变化小,反映了该河段河床组成较粗,或者 是卵石、粗砂覆盖,限制河床冲刷, 是卵石、粗砂覆盖,限制河床冲刷,或者床沙中细沙补 给很少, 给很少,冲刷下移。
产卵场的分布图
1.2 长江水利工程的分布 长江流域水库密集 按2004年统计数据,大约有4.56万座,其 2004年统计数据,大约有4 56万座,其 中大型水库147座,中型水库1 066座,其余 中大型水库147座,中型水库1 066座,其余 皆为小型水库。
长江水利工程分布图
1.3 三峡工程概况
产卵场分布如下: 产卵场分布如下:
重庆至三斗坪江段,分布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 重庆至三斗坪江段,分布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 占全江的29.6% 占全江的29.6% 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有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占 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有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占 42.7% 城陵矶至武穴江段,有产卵场8 城陵矶至武穴江段,有产卵场8处,产卵量约占 27.7% 27.7% 富池口、九江、湖口、彭泽4 富池口、九江、湖口、彭泽4处也分布有小规模 的产卵场
三峡工程对鱼类洄游造成的影响

对长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的影响 对于源自类资源的影响最为显著三峡工程引起的水域环境改变,对长江物种 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影响在工程完 成后便显示出来,有的则要经过较长时期才 (一)对鱼类洄游产生了阻 能觉察。 生物的适应性是有限度的 当环境因素改变 超出了他的适应范围时, 将很难逃脱灭绝的厄运。
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 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建库 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 ,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 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 三峡库区因淹没土地、移民开发和工程施工对库区植物 种及珍惜特有种类造成一定影响。库区陆生动物极为丰 富,在三峡水库建库后,淹没了大片生境,水面扩大, 导致某些不易迁徙的种类个体减少,与水有关的种群数 量增加,直接对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产生一定影响;移民 搬迁、土地开垦也造成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
库区鱼类的生态现状 据统计,三峡库区有鱼类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 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 鱼、圆口铜鱼、鲤鱼、草鱼、黄颖鱼(黄腊丁、 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大口鳃鱼、青鱼、 鳙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 最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
生态措施
3.设立渔业增殖站 三峡水库蓄水后, 水生物的增加对鱼类产量有良 好作用, 但也破坏了一些鱼类的繁殖场所从发展库区 渔业资源和作为补偿措施, 设立鱼类增殖站是十分重 要的对于经济鱼类主要建立人工产卵场, 设置孵化育 苗车间, 养殖水面和经济鱼类鱼苗产区, 定期定点向 水库投放鱼苗。
生态措施
库区鱼类变化 大坝对于鱼类的影响
大坝截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使栖息地破碎化,原有的水 文规律和江湖关系均发生改变,影响了长江的鱼类资源, 有些鱼类种群数量受到威胁,有些甚至从此消失。 大坝的隔离使产卵场规模萎缩,江湖关系的改变使江湖 洄游鱼类所占比重越来越小,鲤鱼等定居性鱼类明显增 长。
三峡水库对鱼类的影响

三峡水库对鱼类的影响三峡蓄水对四大家鱼的影响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2班苏恩俊 222011317011036摘要:三峡工程是长江中游干流最大的骨干工程,蓄水后下游水文情势发生明显改变。
分析水库运行后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情况,将为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和开展生态保护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和帮助。
本文选择宜昌站作为研究对象,四大家鱼为典型代表物种,研究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
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坝下宜昌站生态水文条件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多年平均水温上升,多年平均流量、水位和含沙量下降;非汛期的水温以及汛期的流量、水位和含沙量月径流过程明显改变;下游生态水文条件的改变,四大家鱼产卵适宜度明显降低;栖息地内生态水文条件的变化是影响四大家鱼产卵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影响四大家鱼鱼卵孵化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三峡蓄水;生态影响;四大家鱼1、三峡工程及其蓄水情况简介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东流注入太平洋,全长 6 300 多km,流域面积 180万 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9 616 亿 m3,多年平均年输沙量 4.32亿吨[1],是世界上长度第三、流域面积第九、年径流量第三和年输沙量第四的河流。
据不完全统计[ 2],截止到 2000 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已建水库的总库达 1 586 亿 m3,其中 134 座大中型水库的总库容占 1 064 亿m3,这些水库的修建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调查和评估水库运行对河流水体的影响可以为河流管理和修复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信息。
水库的调节作用改变了河流的天然水流情势,其下泄水体流量、水温、泥沙等过程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下游河床的稳定,导致下游河床侵蚀,从而显著改变水生生物的物理栖息地和水质质量[3]。
因此,水利工程的修建将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新陈代谢、繁殖行为以及种群的结构和分布,并最终影响着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结构以及功能。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资料一、背景资料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举行七届五次会议,审议三峡工程立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亨顺仍清楚地记得,相关部门出具的几个专题研究报告中,防洪发电等方面得出的结论均为“利大于弊”,唯独环境报告是“弊大于利”。
最后,全国人大代表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弃权者之众,为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之首。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组在大坝表面发现了80多条裂缝,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上对三峡工程质量的纷纷议论。
2005年1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三十个未办理环保手续就违规开工的工程项目名单,其中包括三峡电源电站和三峡地下电站。
三峡总公司一开始对此极力争辩,并不顾环保总局的停工命令,继续施工,双方形成顶牛之势。
后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解下,三峡总公司被迫认错停工,缴纳罚款。
直到2005年4月,在补办完所有手续后,方又重新开工。
三峡工程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有媒体报道其中存在部分贪污腐败现象。
到2004年末,查处的贪污资金已有4000多万,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PPT精品课件

减小洪水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血吸虫病防治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 增加水量,改善水质 调节气候 减轻污染酸雨危害
淹没耕地和文物 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诱发地震和滑坡 泥沙沉积加重 影响自然景观 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环境 蚊虫孳生
生态与环境对策
不可逆转的----补救和挽回 影响较大的----有效控制 影响较小的----有效防治
5.3三峡工程 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
影响及对策
单击鼠标进入……
❖教学目 1.了解并标学会分析三峡工程对生态
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明白针对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 态与环境、自然景观与文化古迹的 不利影响,政府已采取积极有效的 防止或补救措施,使其不利影响减 少到最低限度。
3.通过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 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的学习和分析, 培养和发展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综 合地分析问பைடு நூலக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箭头?方向?“——”? 4.中途不能停止!
4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都 会影响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如某一种生 物数量减少,被捕食者会先增加后减少, 捕食者会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达到新的平 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 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 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非生物因素:
阳光、空气、水、土壤
• 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提依供存牧又草必相需互的制生约存的条关件 系。
树
草
害虫 鸟 细菌 蘑菇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
生物部分 动物
生产者 吃与被吃
消费者
细菌、真菌
分解者
土壤、 空气、 水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库区生态现状概况
• 库区鱼类的生态现状
据统计,三峡库区有鱼类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 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
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鲤鱼、草鱼、
黄颖鱼(黄腊丁、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
大口鳃鱼(Silurus meridionnalis)、青鱼、鳙
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
——以三峡工程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为例
内容提要
1
三峡工程概况
2 三峡库区的生态现状 3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4
生态措施
三峡工程概况
三峡水库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 镇,距下游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约38km, 坝址控制水面积100万km2,多年平均流量 4510亿m3,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防洪限制 水位145m,枯季消落低水位155m。
2.4库区鱼类密度
陶江平等人(2019),利用水声学探测法对库区的鱼类空间分布特征进 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从坝前到巫山-奉节江段,鱼类的平均密度都非常低,波 动范围不大,相差不到0. 1尾/m3;但是巫山-奉节到忠县-丰都江段,鱼类密 度增加非常快,平均密度从8. 12尾/dam3增加到2597. 06尾/dam3,变化 趋势很明显。因此从三峡水库的库首到库尾,鱼类密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 的趋势。支流中小江和长滩河密度相对较高,香溪河次之,抱龙河和大溪河 密度最低。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 1.3蓄水后对库区干流水质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 2.鱼类资源的影响
• 2.1鱼类总数的年际变化
(王波,2009)
三峡工程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
2.2鱼类种数的变化
据吴强(2019)对库区的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与历史 资料比对,以往记载而调查未发现鱼类为50种,以往未记 载而调查发现的种类为12种。
库区生态现状概况
• 库区气象概况
– 库区一月平均气温3.6-7.3℃,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 高4℃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4℃左右。
– 该区夏季炎热,一般长达 140-150d,最热月7、8 月平均气温28℃-30℃,极端高温42.6℃,无霜期 230-340d。
– 年降水997-1347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 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 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 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
12-4月
库水位不得 低于155m, 以保证上游 航道必要的 水深
三峡库区示意图
东经106°50′-110°51′,北纬29°16′-31°25′ 海拔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 坝址控制水面积100万km2 多年平均流量4 510亿m3 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 防洪限制水位145m 枯季消落低水位155m
三峡水库的调度运行
下泄流 量增加
水库下泄 流量等于 入库流量
腾空防洪库容 低水位
蓄水
出库流量大 于入库流量
放水发电
5-6月
水库水位降 至防洪限制 水位145m
6-9月
10-11月
当入库流量较大 时,根据下游防洪 需要,水库拦洪蓄 水,库水位抬高, 洪峰过后,库水位 仍降145m
库水位逐步 升高至 175m
•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 白鳍豚(Lipotes vexilif鱼
江豚
白鳍豚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 1.气候与水文变化 • 1.1气温的变化
(三峡工程建设年鉴,2019)
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影响
1.2.径流量年际间变化
(三峡工程建设年鉴,2019)
吴强等人(2019)以鲢、铜鱼、圆口铜鱼、南方鲇为例, 显示了它们在不同江段渔获物总重中所占的比例, 从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水环境变化后喜静水鱼类、喜流水鱼类、底栖 鱼类受到的影响。秭归至巫山段、万州江段的水体转为静 水水体,故而静水鱼类捕获量很大,而喜流水的鱼类捕获 量减少,南方鮎为底栖鱼类,在各个江段都可以捕获,可 见受到的影响不大。
3.目标强度大于31d;鱼体的体 长约为60 cm。
生态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物动物和特 有鱼类资源,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投入力度。目 前长江流域已建立了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大鲵 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市县级30多个。
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最 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
(长江水系鱼类资源,1990)
四大家鱼
青鱼
鲢鱼
鳙鱼
草鱼
铜鱼 鲤鱼
南方大口腮鱼
库区生态现状概况
7种水生生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包括 • 白鲟(Psephurus gladius) •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 大鲵(Anadrinas dacidiamus) •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2.5不同区域鱼体大小的分布
陶江平(2019)研究发现整个库区探测到 的鱼类个体大小呈现偏态分布,小型鱼体占 绝大多数,中大型鱼体很少,特大型鱼体极少。
Footel提出鱼体 体长与目标强度 关系计算得
1.当鱼体目标强 度为-60~-50dB, 其鱼体的长度范 围为4-13 cm;
2.目标强度为50~-34 dB鱼体 的体长范围为 10-60 cm;
以往较多的的胭脂鱼、岩原鲤、鳡、鳗鲡等鱼类数 量锐减。其中,胭脂鱼为国家三级保护鱼类。
南方长须鳅、斑条、兴凯、福建纹胸、成都栉、虎 鱼、四川栉为首次在库区内发现, 胡子鲇、琵琶鼠鱼等 为外来物种。
虎鱼
南方长须鳅
三峡工程对库区鱼类生态影响
• 2.3蓄水对库区主要经济鱼类分布的影响
三峡工程一期工程完成后库区水位为135 m, 回 水达到丰都高镇江段, 丰都以下江段水流逐渐变缓, 上游江段仍为流水水体; 2019年10月, 库区水位 蓄水达156 m, 回水达重庆江北区铜锣峡, 水位的 升高进一步导致部分江段的流水水体转变为静水 水体, 水环境的变化已深刻影响到库区中的鱼类的 生存及繁衍。吴强(2019)设了12个采样点,对 鱼类进行采样,采样点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