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特色的重塑——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传统手工技艺——以徐州剪纸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传统手工技艺——以徐州剪纸为例作者:唐俊杰金洁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7期唐俊杰金洁徐州剪纸作为苏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在2008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名录,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典范代表。
因此,从这徐州剪纸切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探索无疑是有益的。
本文提出徐州剪纸的保护策略的重点应该是针对技艺的传承和技艺的运作制定切实的保护措施。
引言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支持。
非遗的申报、批准和保护,让非遗得到了空前的关注,非遗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和仪式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面完整的调查和研究还很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世代相传的精神文化,代表着一种认同感和历史记忆。
徐州剪纸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而创作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早在2008年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徐州剪纸世代相传,取材丰富,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至今依旧保持着原生艺术的剪纸技法,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而它的濒危性使得这种研究成为迫切的要求。
徐州剪纸在苏北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它主要的还是分布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邳州、新沂、沛县、丰县等地。
其中,邳州市、新沂市是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深受南北文化影响,使得徐州剪纸作品具有浓厚的乡村剪纸风格,有时会大面积的留白,给人遐想的空间,有时会在留白处镂出戏剧人物形象,粗犷中又不乏细腻。
一、徐州剪纸的特征徐州剪纸具有南秀北雄的风格。
南派的风格精致细腻,代表着严谨、内敛。
而北派剪纸在风格上不仅造型古朴、粗犷,而且构思不拘泥于传统,剪纸没有固定的章法,作品生动、鲜活,充满了童趣。
(一)徐州剪纸的内容题材徐州剪纸的题材内容,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苏北特色农村地区的场景,如农耕渔樵、丰富果实、鸟语花香等,它是对生活的讴歌,对自然的赞颂;二是寄遇理想的,一般以吉祥隐喻、借物传情、托物言志等,集中体现了人民朴素的愿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徐州剪纸艺术研究

纸论坛 ■ Paper Forum造 信息68No.6 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徐州剪纸艺术研究徐州是国务院批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彭城”,是彭祖文化的发源地,具有鲜明的“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特质,其中徐州剪纸被列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从古延续至今说明其具有极高的艺术生命力。
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对徐州剪纸进行继承,让其在现代社会里焕发活力,对保护和发展徐州剪纸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1 徐州剪纸的历史发展渊源及表现形式1.1 徐州剪纸的历史渊源徐州物产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徐州剪纸形成规模大约在明朝初期。
古代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在农闲时节往往会采取各类庆祝或祭奠活动,剪纸艺术则是在民间产生与年节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同时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张,剪纸作为商品性艺术不断地覆盖各个地区,主要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地区,直到民国中期才形成了切实的谱系及剪纸商业网络,也代表着徐州剪纸工艺步入了里程碑阶段。
1.2 徐州剪纸的表现形式徐州剪纸作为民间艺术,常常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根据研究发现当地的画像图案受到了剪纸艺术影响,同时各类艺术的不断融合也让剪纸工艺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自信的艺术态度,而其他艺术种类的不断繁荣发展也给剪纸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徐州剪纸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装饰剪纸、绣花纹样、特种剪纸等,其中装饰剪纸涵盖的内容最为丰富,例如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
艺术的发展与与时代风貌密不可分,进入到现代时期徐州剪纸内容也从传统的表现手法转变为现实生活题材,既反映了新时代下百姓安居乐业的精神态度,同时也会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提供艺术创作启迪,主要包括农业、林业、建筑业以及戏剧人物及舞台故事等。
其中著名剪纸艺人有王桂英、衡瑞侠等,剪纸艺人大多从小跟随长辈学习,世代相传。
1.3 徐州剪纸的主题风格剪纸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创造上的差别,其自身可根据创作者观察进行快速剪切,因此成型速度较快,同时会受到地域主题风格的影响,因此一直被誉为民间的艺术样式,可以体现出自然风貌和人物形象等。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路径探索——以徐州“曹氏香包”为例

62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路径探索——以徐州“曹氏香包”为例刘彤瑶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措施。
生产性保护能够兼顾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有效传承,与产业化项目创新开发、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在促进非遗合理、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塑造区域性、特色化知名文化品牌,促进区域非遗影响力的扩大和传播效应的增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本文以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徐州“曹氏香包”为例,立足实践,紧密结合区域非遗现状,探索徐州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提出非遗创新发展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我国在“非遗”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先后形成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四种保护方式。
“生产性保护”由王文章于2006年首先提出:“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
”生产性保护是重要的非遗保护方式,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方式。
前三种保护方式倾向于通过外部手段对非遗进行保护,而生产性保护则能够形成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传承主体的文化认同,激发创造激情,保护并延伸非遗的文化功能。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发展,相关理论探索亦不断推进。
目前,国内学界对生产性保护的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宏观层面通常对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原则、方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问题[作者简介] 刘彤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进行阐释。
如佟玉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探析》中,深入探讨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和实质,认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及产业开发要坚持以传承人为本,具体实施中不可死守僵化的底线,而要与时俱进,适度借助现代工业科技。
徐州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智库时代 ·171·智库观察徐州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黄 洁(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搭建传统文化与文化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成为了地方性文化表述迈向世界的通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认为可以实现向文化产品的转化,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徐州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通过分析徐州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创新, 提出徐州“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徐州市;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2-0171-002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创造的,其辉煌成就中蕴含了同质化时代缺失的文化基因、民族思维、传统技艺和群体个性。
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球化、现代化格格不入,甚至被忽略。
而与之生存困境相对应的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和发展。
它易与其他产业发生既广泛又复杂联系的独特形态和运行方式,使其自兴起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被提升至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战略高度,同时将文学、音乐、表演与视觉艺术置于核心位置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与传统结合起来。
在此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在理念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当的契合性,比如同样基于文化传统的创造,融入生活的现实需求,以及对于文化内涵的再生产,等等。
因而被视为“非遗”保护与发展传承的重要手段。
一、“非遗”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我国在确立“非遗”概念之初就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并将之与创造性做出了关联,2009年对“非遗”提出的“生产性保护”则强调了它的文化生产理念。
近些年,特别是2013年以后,大量的“非遗”衍生品以各种渠道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和日常生活中。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传播策略——以扬州、南京、徐州、苏州为例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传播策略—以扬州、南京、徐州、苏州为例尹钱铖沈欣怡周晶晶賡倩倩(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扬州225000)摘要:自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迄今为止国家已经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政府于2006年9月公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但是很多普通百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足,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和微信平台推送相关非遗信息相 的方式,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文化传承微信公_、概述(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1.按级别分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 申报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世界级和国家级;根 据我国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除了国家级之外还 有省级、市级和县级,共计四类。
这样的分类有利于中央对 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也有利于地方对于所辖范围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重要性有明确的标准,通过建档 和数字化的方式成立保护传承机构,更好地推动国家和地 方文化事业的 。
2.式分类根据《中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一、传承和 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传统美、书&&舞蹈、戏曲、曲艺和杂技;三、传统 、医药和历法;四、传统 &%、传统 和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3.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 地明:于江苏北部,当地楚汉文化,文化的 ,成了 地方色的“文化”;通 地,方的利和南方的 中,成了 的“文化”;,文化 合,形成了包容万象的“金陵文化”;太湖流域 的无锡 ,依托于古代的吴地,孕出富有创新的“吴文化”。
(2)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江苏省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经济达、物产丰富,作为 ,古代吸引了 批优秀的手工艺人云集于此,扬州也依托有利的水运航交通逐渐成为繁华的市。
彰显文化自信的徐州力量

°佔T•发展要论彰显文化自信的徐州力量冯其谱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徐州资源禀赋丰厚,区位优势明显。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品牌,彰显城市特质,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徐州力量。
一、聚焦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更加坚定文化强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信心决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指明了奋斗方向。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对徐州转型发展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指示,特别是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徐州发展,省委主要领导明确要求徐州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打造世界级的大汉文化名片,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
文化强市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突出地域特色,立足创新实践,全力推动文化振兴繁荣。
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
彭祖文化、两汉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书画文化等享誉全国,尤其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名扬海内外,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
如何深挖历史文化“富矿”,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我们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实践主题。
让徐州文脉“兴”起来,复建云龙书院“百年学府”,徐州博物馆提档升级,音乐厅、艺术馆、名人馆、民俗馆、珠山艺术街区、户部山历史街区等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出版发行《汉学大系》《徐州通史》《徐州简史》等一系列经典著作。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实践报告——文学院“汉风余韵”赴徐州开展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目录调研论文:传承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采访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实践报告 (17)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问卷调查实践报告 (20)传承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撰写人:参与撰写:——文学院“汉风余韵”赴徐州开展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昨天徐州古称彭城,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
徐州的汉画像石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的明清园林并称“江苏三宝”,又与汉俑、汉墓堪称徐州“三绝”。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
”戏马台、泗水亭、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每处历史胜迹,都讲述着一段动人的英雄故事,使人不禁回想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
徐州不仅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民间艺术之乡。
数千年来,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无数勤劳而智慧的人民群众生息劳作,创造出灿若繁星的地域文化。
柳琴戏、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多彩生活的生动反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竞争力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列的徐州,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徐州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贡、邳州跑竹马等8个项目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
此外,还有沛县武术、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睢宁落子舞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徐州剪纸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著名艺人有王桂英、衡瑞侠等。
2009年12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徐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剪纸,作为中国剪纸(扬州剪纸、南京剪纸、徐州剪纸、金坛刻纸)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与文创社区的发展探索——以徐州市马庄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与文创社区的发展探索——以徐州市马庄村为例发布时间:2021-03-29T13:29:21.803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月1期作者: 1何颖2 蒲颖 3罗露 4李怡萱[导读] 徐州市马庄香包非遗是一个中华文明,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社会主义 1何颖2 蒲颖 3罗露 4李怡萱四川农业大学 625014摘要:徐州市马庄香包非遗是一个中华文明,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智慧和人民群众精神的追求。
徐州马庄村若想实施香包乡村振兴的战略,就必须继续传承和发展香包文明,通过建立香包文创社区,来走一条乡村经济文化繁荣之路。
这正启示了我们,加强马庄村文旅社区建设,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徐州马庄村香包这个优秀的非遗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把文化保护传承与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相互地结合了起来,让非遗古风文创社区的现代化变得更加有根之魂,在新的时代下呈现出一个更加历史悠久的徐州马庄香包非遗的独特魅力和风采,从而促进徐州马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徐州马庄香包因文创社区带动旅游的发展而更好传承,旅游因徐州马庄香包的渗透而更有内涵,既发展了旅游业,又传承了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关键词:徐州马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文创社区1现状分析1.1徐州马庄村现状马庄村,镶嵌着苏北大陆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
如今的马庄村,从苏北一个相对较为贫穷和落后的村庄,摇身而过地变为了中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鲜艳旗帜。
30多年来,马庄村已经走出了一条"文化平台、经济剧"共同发展的新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合力互赢,成为自下而上新型乡村社区建设的典型。
虽然近年来,马庄村紧紧抓住融入风景名胜区的契机,大力开发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且现已发展成为潘安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民俗文化和体验区组成部分,将传统的香包手工艺文化作为马庄具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文化和旅游景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 民群 落所 崇 尚 的节 俗 、 庆 和艺术形 式等 文化形 节 态中, 是隐性 的 、 间的 , 两种不 同的形 态共 同构 民 这
势 、 文底 蕴 和 精 神 指 向E3, 人 1 7 因而 也 无 法 根 本 凸 3
显 一个 城 市 的 特 色 。徐 州 城 市 的 建 设 是 在 中 国 城 市化 进 程 的大 潮 中进 行 的 , 何 寻 找 和 塑 造 徐 如 州城 市 特 色 , 现 城 市 的个 性 气 质 , 破 千 城 一 展 突 面 的发 展 困境 , 断 提 升 城 市 的 文 化 魅 力 , 目 不 是
中 国矿 业 大 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Z1 O 0年 第 3期
J un l f hn ies yo nn o ra iaUnvri f oC t Miig& T c n lg ( oil c ne) eh o0 y S c i cs aSe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 市特色 的重塑
为 例 ,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传 承 的 角度 出发 , 出延 续和 弘扬 城 市 文 脉 , 入 挖 掘 城 市 文 化 的 空 间 , 显 独 具 特 色 从 指 深 彰
的城市形象, 不断 提 升 市 民的 文 化 素 养 , 塑造 城 市独 特 风 格 , 高城 市 竞 争 力 的 重要 途 径 。 是 提
关 键 词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市特 色 ; 州 城 徐
中 图分 类号 : 2 ( 5 ) G1 7 2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1 5 2 1 )30 1一5 1 0 — 0 X( 0 0 0 — 1 5 O
特色 是城 市 的魅 力 所 在 和 生 命 力 的标 志 , 是
出了“ 传统 ” 小 传统 ” 大 和“ 这一 对概 念 。所 谓“ 大传
统” 是指 一个社 会 里 上层 士 绅 、 识 分 子 所创 造 和 知 代表 的文 化 , 即精英 文 化 ; “ 而 小传 统 ” 是指 一 般 则 社 会 大 众 , 别 是 乡 民 或 俗 民所 代 表 的 生 活 文 特 化[I。雷德 菲 尔 德 所 提 出 的 小 传 统 似 乎 与 我 们 2。 8
成 城 市 的 文 脉 , 为 城 市 的灵 魂 。 成
中 国城市 化 进 程 和 城 市 文 化 建 设 提 供 鲜 活 的 地何 塑 造徐 州 城市 文 化 特色 的问题 上有 重要 的启示 意义 。以往 , 我们 谈论 徐州
美 国芝 加 哥 大学 人 类学 家 罗 伯特 ・ 德 菲尔 雷 德 ( o et e f l) 1 5 R br R di d 在 9 6年 发 表 的《 民社 会 e 乡
与 文 化 》 P aa t o i ya dC l r) 书 中 , ( esn c t n ut e 一 S e u 提
— —
以江 苏省 徐 州 市 为 例
史修 永 , 齐 颖
( 国矿 业 大学 文 法 学 院 , 苏 徐 州 2 1 1 ) 中 江 2 1 6
摘 要 : 随 中 国城 市化 进 程 的 加 速 , 市 建 设 日益 趋 同 , 致 了城 市 个性 衰 退 和 特 色丧 失 。 文 章 以徐 州 伴 城 导
前徐 州 城 市 建 设 和 中 国 城 市 发 展 中必 须 认 真 解
决 的重 要课 题 。笔 者 以 为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传 从
承 的角 度 出发 , 延 城 市 文 脉 , 掘 城 市 文 化 空 绵 挖 间, 彰显 独 具 特 色 的 城 市 形 象 , 断 提 升 市 民 的 不
城 市在 其 发 展 过 程 中逐 渐 形 成 的 区别 于 其 他 城
一
、
依 托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造 富 有 特 色 塑
的城 市 文 化 空 间
市 的个 性特 点 , 城 市 自然 环 境 、 史 文 化 、 济 是 历 经
社会 发 展 的整 体 性 客 观 反 映 。但 是 , O世 纪 9 2 O 年代 以来 , 随着 全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进 程 的加 快 和 中 国城 市化 进 程 的快 速 发 展 , 市 建 设 趋 同 现 象 日 城 益严 重 , 致 了 城 市 个 性 衰 退 和 特 色 丧 失 , 象 导 形 差异 也 越 来 越 模 糊 。有 学 者 曾 仔 细 比 较 江 苏 省 辖 市 提 出 的“ 市 精 神 ”口号 , 现 1 城 发 3辖 市 的 城 市 精 神 的正 式表 述 , 含 “ 包 创业 创 新 ” 的有 I 1个 , 像 团结 、 创新 、 实干 、 自强 之 类 的 表 述 几 乎 可 以存 在 于所 有 城 市 , 种 概 括 使 得 城 市 的 特 点 大 同小 这 异 , 能 充 分 体 现 特 定 城 市 的历 史 传 统 、 位 优 未 区
城 市 文 化 空 间 是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文 化 维 度 , 是
逐 步生 成并伴 随社 会发 展进 程 同步成长 的 , 主要 以
物 质性 和非 物质 的表 现 形 式 记 录着 城 市 的 精神 追
求 和价 值取 向 , 很大 程度上 反映 城市 整体特 色 的 在
重要 内容 。
所谈论 的城 市文 化空 间关 系不大 , 是从文 化传 承 但 的角度 来看 , 城 市 文化 发 展 的过 程 中 , 传 统 与 在 大
小传统 共 同构 成 了城 市 文 化 的历 史 空 间 维 度 。大 传统 是 主流 的、 权威 的 , 由典籍 、 制度 和精英 文化 的 记忆 等形式 保存 下来 , 而小 传统 主要是 散落 在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