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绪 论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中国民族的特点
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民族学研究院参考书目

民族学研究院参考书目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063民族学研究院参考书目
民族学通论《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杨建新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文化人类学》[美]威廉.A.哈维兰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志》杨圣敏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谢立中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费孝通著,中央民大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吴仕民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周传斌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民族史》王钟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修订本),杨建新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达力扎布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藏学通论《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西藏通史——松石宝串》恰白.次旦平措、陈庆英、格桑益西著,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藏学概论》王尧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马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民族社会学》赵利生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民族情况和历史经验而形成的。

这一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团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差异和特点,因此,党的民族政策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

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族发展道路。

这一理论主张,不同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共同的进步和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认为,各民族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平衡的、可持续的,都要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都要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各民族都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强调,要坚持中央和地方相统一、全局和局部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

在中国,有许多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主张,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要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实现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这一理论认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文化优势,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形成多元一体的国家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传播力。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绪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只因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揭示了民族之间关系的实质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解释了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基本条件,指明了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其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的6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十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医院时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第2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2、三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3、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2、民族的政治发展;3、民族的文化发展;4、民族文化的发展;5、民族的人口发展。

民族同化:之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目前,我国有(A)个民族。

A、56B、75C、400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B)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

A、《神圣家族》B、《德意志意识形态》C、《论波兰》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B)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4、(C)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5、(A)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

A、列宁B、周恩来C、斯大林6、(B)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

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A)A、邓小平B、刘少奇C、毛泽东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AC)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ABCD)。

A.民族差异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C、阶级问题的影响D、国家政策的影响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ABCD)。

A.一切民族平等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C、消灭阶级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B)。

A.民族平等B、团结C、民族文化自治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ABC)。

A、地方民族主义B、大汉族主义C、大民族主义D、种族歧视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A)族人口最多。

A、壮B、古C、回D、满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C)年颁布的。

A、1979B、1952C、1984D、1956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ABC)。

A.维护祖国统一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BCD)。

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B)的顺序组成。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常考点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常考点

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

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枫树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个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是试试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

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

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以《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少数民族经济部分为本

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以《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少数民族经济部分为本
【 摘 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社会 经济的发展是 支撑 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是 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 少数 民族 目
前状况及经济发展 的现状 , 旨在探讨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 于解决 民族 问题的措施 和意义。
【 关键词】 少数 民族 经济; 民族理论 ; 新编 ; 民 族 问题
经济是少数 民族存 在和形成 的基础 . 少 数民族经济 因特殊 的政 治、 文化而具有 特殊性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以某一少数 民族为主体 . 具有共同历史、 共同特 征、 共 同利益关系的群体的经济 。 具有 内部共 同 性和外部差异性的特点 . 中国少数 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存在形态多 种多样 , 但从民族与区域的关 系看 , 由“ 大杂居 、 小聚居” 的特点决定 了 存在不 同范 围和层 面的特定地 区内单一 民族经济和特定地 区内多 民 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 对解决 民族问题具有重要 意义 由吴仕 民主编 , 中央民族 大学 出版社 出版 的《 中国 民族理论新编》 是一部新世纪新阶段探讨 民族理论 的佳作 全书从不同的视 角全面 的 阐释和解答 了有关民族的一系列 问题 . 使我们在学习 的过程 中不断增 强对于 民族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全 书共分为十二个部分 . 其 中第十部 分少数 民族经济的发展 . 对本 文论述我 国少数 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 理论和实践性的指导作用
的过程之中 而政 治关 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形成的 . 并随着各 民族 的经济发展而发展 在民族问题中 , 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问题 的解决是 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 发展经济是解决 民族 问题 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 曾经指出 : “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 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 ” 民族 的发展表现在政治 、 经济、 文化等方 面, 其 中起决 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民族是社会性群体 . 物质 资料 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基 础.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 . 是社会前进 的动力 . 也是 民族发展 的内在 动力 , 并决定着 民族的外部特征。社会经济 的发展是支撑 民族存在 和 发展 的基础 . 是 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是 民族 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为 民族发展的能量累积提供 了 基础条件 . 只有有了足够的能量 , 一个 民族 的族体规模 才会逐渐地 扩 大. 其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社会 主义的本质 , 是解放 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 . 消 除两 极分化 . 最终达 到共 同富裕 我 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 目标是实现各 民族共同繁荣. 现阶段 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各民族人 民希望加快发展经 济、 文化的要求 , 缩小 民族 间的发展差距。邓小平强调 , 在认识什么是 社会主义的问题上 , 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在东部地区与西部 民族地 区的发展战 略上 . 邓小平提 出了“ 两个 大局” 的重要 思想 , 即东部地 区利用有利条件 , 先发展起来 , 这是大局 , 大家都要 服从。到 了一定 时候 ( 2 0 世纪 ) . 发展西部 地区少 数民族经 济, 大家也要服从。本世纪头 2 0年 。 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时期 . 也是加快 民族地 区发展 . 促进各 民族共 同繁荣 的重要 机遇战略 时期 。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 . 各种生产要素 的自由流动 将更加频繁 . 各 区域 间合作与交流将进 一步扩大和深入 . 这为少数 民 族地 区发挥 自身的优势创 造了有利条件 . 同时随着“ 科教兴 国” 战略的 实施 . 民族地 区充分利 用科学技术进 步的后发优势 . 加快 推进产业 的 结构 化 . 经济 增长方式 的转变 。 进 一步加 强 自我创新 、 自我发 展 的能 力。 而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的和谐稳步推进 , 平等 、 团结 、 互助 、 和谐的 民 族 关系更加 巩固 , 也为 民族地 区的加快发展创造 了条件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识记部分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1.民族的基本特征: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P12.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内容:中央十二条P13.中国民族的特点:P2-4(1)民族人口特点: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P3(3)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①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并建立起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伙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联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 P3(4).不同的社会形态:①封建制度②封建农奴制③奴隶制④原始公社制 P4 4.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P23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一、民族的基本特征(填空或名解):①共同历史渊源②共同生产方式③共同语言④共同文化⑤共同风俗习惯⑥共同心理认同(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同的心理特质)心理认同—精神纽带 P31-32二、民族类型的划分: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依据 P35①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程度)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发展中的民族;②从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也是民族划分的基本历史类型三、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P36-37区别:①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是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②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的物质力量,而与宗教的产生发展直接联系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联系:①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②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③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四、最后识别的一个民族是:基诺族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P50-51(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结合课本P5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是形成的。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 P52-54(一)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二)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普通形式也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三、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异态发展、跳跃式发展。

P65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民族发展的趋势可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

P66民族发展的总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四、民族消亡民族同化: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的类型: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民族同化的特点:①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②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③民族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④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然同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学习过程的一种特殊现象⑤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⑥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P71民族组合:指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P71 民族融合: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的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P72民族消亡: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

P74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②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④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P77二、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 P85民族特点主要指的是民族实体的自身差异;民族差异则是基于民族特点而形成的民族间的差别。

①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表现在民族诸多构成诸要素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上②经济生活中的差距长期存在③文化发展的差距长期存在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长期存在⑤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差异长期存在⑥许多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是由民族的特性、发展规律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

①这是民族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所决定的;②这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③这是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的。

第四章民族问题一、民族问题的内涵: P100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民族问题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第二种认为:凡是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它包括民族内部和外部的矛盾,也包含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第三种认为:民族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发生在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是狭义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包含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是广义的民族问题。

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揭示了民族的内涵问题:至少包含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P112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②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二)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②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③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总之,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三、民族问题的特性 P116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②民族问题的长期性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第七章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P175 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①主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②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力给予更多的保护;③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

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这是马克思的民族平等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④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⑤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P198-200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则;②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③从中国近代史考虑,鸦片战争以后,整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④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对历朝历代传统民族政策的研究与借鉴。

三、①1936年10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族自治政权,已是民族区域自治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践。

P202②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这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P204③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此外,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还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

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

P206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P206-208①民主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法治原则④实事求是原则⑤团结统一原则⑥发展繁荣原则五、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P208-209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六、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

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的三种类型:①单一型②复合型③联合型(二)建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事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三)行使自治权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第九章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一、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世纪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二、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它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凝聚智慧,集中力量、促进发展、推动繁荣。

四、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发展的全局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2.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