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五代词优质教学课件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 一、燕乐的兴起 • 1、词的概念。词原配合对隋唐以来新兴燕乐 歌唱的歌词,后来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 长短句的诗体。在唐代称为曲子词,后来简 称词。曲子时就音乐而言的。词又叫诗余、 乐府、长短句;亦称乐章、歌曲、倚声、琴 趣等。 • 2、词是“倚声填词”,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 起的燕(宴)乐。燕乐是中原音乐融合胡乐 (主要是西域音乐)的产物。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砣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 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日头。
• 此词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它以不可 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 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上邪!我欲 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 地合,乃敢与君绝。”其命意与构思或为此词所本。但《上邪》是一 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此词中的誓言发自男方抑或女方,却任人 想象,因而更见灵动活泼。不言而喻,此词的抒情主人公是在两情最 为浓烈与炽热的欢娱之际向对方陈词的。发愿于“枕前”,表明他们 是已结连理的伉俚。而所发誓愿多达“千般”,则见出主人公发愿时 为激情所驱滔滔不能自已,作者再现于笔端的只不过是其中的片言 语罢了:他时而指譬日月星辰(“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三更见日头”),时而引喻河流山川(青山烂、黄河枯),时而又 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实例(“水面上秤錘浮”),而它们无一例外,都 是绝无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借以比况拳拳爱心的坚贞不渝,是极为 确切而又富于联想的。作者省略了比喻之词,而直接托出喻体,一气 排开,直贯到底,不稍停顿,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际留下鲜明而又深刻 的印象。这正是此词在艺术上显著特点。同时,此词无意象文人词那 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 遣词造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 的本色。
试述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一、唐代燕乐的起源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首先要从其起源谈起。
燕乐起源于北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
燕乐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主要音乐形式之一。
二、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1.音乐性强:燕乐歌舞大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节奏感闻名于世,各种乐器演奏融洽,音乐性极强。
2.歌词优美:燕乐的歌词清丽婉转,充满着浓厚的民族风情,歌词常常描绘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种种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3.舞蹈表演引人入胜: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精彩的舞蹈表演,热烈的气氛、独特的舞姿吸引了大批观众。
三、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1.文化繁荣:在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文化艺术不断蓬勃发展,燕乐歌舞大曲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蓬勃发展。
2.政治稳定:唐代政治相对稳定,社会风气明朗,各类艺术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燕乐歌舞大曲的民族特色:燕乐歌舞大曲具有浓厚的汉族文化特色,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四、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影响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2.对后世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的音乐形式和表演艺术风格对后世的音乐、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艺术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不仅在唐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的音乐舞蹈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五、燕乐歌舞大曲的现状1.传承与发展:在当代,虽然燕乐歌舞大曲已经不再是主流,但在一些传统文化保护的项目中,燕乐歌舞大曲仍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2.保护与传承:政府、文化界和民间纷纷加大对燕乐歌舞大曲的保护力度,使得燕乐歌舞大曲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国际交流:随着我国文化走向国际,燕乐歌舞大曲也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欢迎,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六、结语唐代燕乐歌舞大曲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当时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音乐、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五代北宋词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附录一、词的起源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
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
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
汉魏乐府所配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乐。
北朝时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
胡乐以音域宽广的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能形成曲折多变的曲调。
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予听众以鲜明的节拍感受。
后来逐渐与汉乐想渗透融合,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燕乐日渐兴盛,满足着日常娱乐的需要。
有乐有曲,一般也就相应地需要与之相配的歌辞。
词正是在燕乐的这种需求下产生。
但宫廷用的大曲虽属燕乐,却因规模过大难于入词。
孳生出词曲的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
其中大量转变为词调的是教坊曲。
唐五代所用词调,总共一百八十调左右,半数皆可见于《教坊记》的曲名表中。
此外,除了以词配燕乐中的杂曲小唱,另一种是选择齐言的五七言诗配乐,因所配乐调也是俗乐,所以也是燕乐的一种。
不同的只是先有词后有乐。
在配乐演唱中又杂以泛声、和声,后逐渐填为实字,于是也成为长短句的词调,这种形式的词调在唐五代中约占十分一。
第三,词的兴起还与酒令著辞有关。
盛极一时的饮宴娱乐风气,培育幷发展了精彩丰富的酒令艺术。
有些歌舞化的酒令,则近于或已经成了词。
今存词调中,留下了种种“令”词的名目,共一百多调。
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
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词体初步建立。
当时是依曲谱直接制作文辞。
与其他花间词人

在唐代发展繁荣的同时,中国诗歌又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新形式 ──词。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 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一、词的起源
1、诗乐之关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先秦时代 《诗经》全部和《楚辞》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 配乐演唱的。
1、简介 李璟的儿子李煜(937—978)即李后主,字重光,是五代最有
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洞晓音律,工书善画, 尤擅于作词。
2、李煜词的真情性与丽质天成
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显得很突出: (1)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2)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 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 (3)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二、李璟
李璟(916—961)字伯玉,是南唐第二代国君,他治国软弱无 能,却有较高的文艺修养,词也写得很好,《浣溪沙》是其中最出 色的一首:
菡萏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 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 干。(《浣溪沙》)
三、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征人妻子的歌咏——对征人的怨思与 对和平的祈求
《凤归云•闺怨》二首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 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拟塞雁行。孤眠鸾 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飏。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 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 无那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3、咏物词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 枝折,坠金钗。
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伴随着什么而兴起来的

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伴随着什么而兴起来的
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伴随着燕乐而兴起来的。
燕乐其实一开始的叫法是宴乐,也就是以前宴会时的观赏音乐。
在历史上,主要是从隋唐一直到宋朝这段时间,才有了蓬勃发展。
宋朝的时候,词伴随着燕乐而兴起,也出现了很多伟大的词人,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流传至今。
比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的词作一直到现在,还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李清照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在那个时代中,很难得的勇敢创新的精神,为她赢得了重要的文学地位。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又叫“片”或者“阕”。
“片”即“遍”,
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词这种诗歌新形式,产生于民间,确立于中唐,成熟于晚唐五代。
词是唐代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学。
当时称之为“曲子”或“曲子词”,先有曲子(音乐),后有词(文辞),因此要以辞配乐,即按照定型的谱式(词调;分片;定字句;押韵)填写歌词。
一、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1 燕乐的兴起诗与歌是合二而一的。
诗经配的是雅乐,汉魏乐府配的是清商乐,都是先有辞后配乐;唐五代曲子词却是先有乐(配的是燕乐)后有辞。
燕乐是胡乐与中原音乐结合的产物。
胡乐以琵琶为主乐器,配以鼓、板等节奏;中原音乐在保留原先南北音乐因素的同时,更多地吸收胡乐的成分,形成了节奏明快、节拍鲜明、风格新颖的流行音乐。
这就是隋唐燕乐。
2 词的起源词起源于民间,证据是敦煌曲子词。
早期民间词,短小,朴素无华,不拘于字数、韵脚,有民歌味。
早期文人词,小令,如张志和《渔父》、白居易《忆江南》,通俗流畅。
二、花间词人:温庭筠1 《花间集》第一部文人词总集。
18位作家,500首词。
编成于十国后蜀时期。
其中既收晚唐作品,也有后蜀词作。
主要内容是男女情爱,风格艳丽。
这就是花间派的由来。
2 温庭筠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作家,是词由民间转入文人手里的确证。
他生活在晚唐,并未到蜀中与后蜀词人相处。
但是,后蜀词人奉他为宗主,所以他在《花间集》中,名列首位,入选66首词作,占1/8多。
他的词作以写女性情态之作最突出,脂粉味太重,香喷喷软绵绵,给人以性的暗示和挑逗。
花间派词人中,“温韦”并称。
韦庄词风格近于温庭筠,表现上虽有区别,内容上大致雷同。
三、南唐词人:李煜十国中的南唐词人没有合集。
重要词人有三位:冯延巳,李璟,李煜。
他们的作品共同写的是相思和忧伤之情。
后主李煜的作品有个性有特点。
李煜词发展了词的白描和直抒胸臆的手法。
他的真情实感,在词中得到了流畅自如的表达。
表现在:A 国破家亡的不幸,让人感动;B 挥洒自如的本色美,让人叫绝;C 人生悲剧性的反思,让人共鸣。
四、花间、南唐词人比较在创作倾向上,花间重娱乐,南唐重抒怀;在词作表达上,花间重场面,南唐重辞意;在风格上,花间艳丽,南唐疏淡;在格调上,花间俗气,南唐雅致;在影响上,花间婉约,南唐深情。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 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 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脱口而出,用白描作直接而分明的叙写, 不借重重迭迭的意象隐约暗示。真切动人 • 《菩萨蛮》其二: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 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 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词的起源 • 由整齐的声诗转化成词的约占十分之一。 • 词有词之曲。曲调成为词调是有条件、有 选择的。供宫廷用的大曲,虽属燕乐,规 模过大难于入词。如此的是短小轻便的杂 曲小唱。以教坊为代表的俗乐机构,以及 以教坊妓为代表的歌舞艺人,在众多词调 创制、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词的兴起,以及某些具体格律和修辞特征
• 筠远绍齐梁、近师李贺不同。二人都有花 间词人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如“红 楼别夜勘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 门时,美人和泪辞”,清丽秀艳,温柔缠 绵。但韦庄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 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等人。温词是客 观描绘,虽有寓意,却非常隐约;韦词则 直抒胸臆,显而易见。温词绵密而韦词疏 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如《女冠子》:
也有较为清新疏朗,甚至通俗明快之作,如 《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 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州。但就总体而言,温词主人公的活动范 围不出闺阁,作品风貌表现为秾艳细腻绵 密隐约。《菩萨蛮》: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 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 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南唐中主李璟,存词四首。词中蕴含的忧 患意识比冯延巳更深: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 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 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 倚阑干。 • 李煜,字重光,25岁嗣位南唐国主,39岁 国破被俘,囚居汴京三年,被宋太宗赐药 毒死。今存词三十余首。他多才多艺,诗
文学史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前 蜀 907 ~ 925 , 后 蜀 933 ~ 965 , 南 唐 937 ~ 975。
14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二、李璟
词中忧患意识更重。 写景于庄严中见凄寒。 ➢代表作:《浣溪纱·菡萏香消》。
15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三、李煜
以词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所突破。
8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一、花间集 作者:后蜀赵崇祚。 时间:940年(后蜀933-965)。 内容:18名词人,500首词。集中作
品沉醉于描写女性,充溢脂腻之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重雕饰,婉媚柔艳。 评价:最早的文人词集,体现了词在
格律方面的规范化,词的特性进一步 确立,具有典范意义。
9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题名李白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 月。年年柳色,坝陵伤别。乐游原上 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7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五、词的特点
有词调,“依声填词”。 本与燕乐相配,后来按词谱填词。 可分片,句式长短不一。 内容偏重抒情,特别是表现男女之情。 ➢词的别名及其含义:曲子词,诗余, 乐府,长短句等。
二、词的起源
燕乐流行是演唱曲子词的基本条件, 主要是杂曲小唱用作词调。
五七言诗歌繁荣促成词的形成。 城市文化发达是词产生的土壤。 酒令影响了词的格律和修辞特征。 敦煌民间曲子词起自武后朝。 中唐较多诗人填词。
4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三、唐代民间词
现所见唐代民间词多出自敦煌石室。 敦煌词多写男女之情,形成词的传统。 亦有其他内容,与诗歌无分。 敦煌词体制粗备,格律要求不严。 民间词风格素朴,富有生活气息。 ➢代表作:《望江南·莫攀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
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
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与成长,提供了温床,“歌酒家家花处处”(白居易《送东都留守赴任》)的都市生活,不仅孕育了词,而且推进其发展与传播。
但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
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这些异于一般诗歌的特点,是由它“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五)所造成的。
所以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但各阶段辞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有所不同。
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
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
汉魏乐府所配
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云: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沈括指出迄至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
雅乐属于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跟配合俗乐的词没有多大关系。
清乐在汉魏有平调、清调、瑟调,称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即宫调、商调、角调),行于中原。
“晋朝播迁,其音分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四),清商乐又与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在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得到长足的发展。
成为南朝音乐的主体;复又随政治上的南北统一,成为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乐中的一部。
但实际上南朝所传清商乐,到唐代也渐渐受冷落。
“长安(武则天年号,701~704)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转缺。
能合于管弦者,惟……八曲”(《旧唐书·音乐志》)。
这种唐初已被看作“古曲”的南朝旧传清商乐,与词关系也不大。
至于广义上可算属于清乐系
统的南方音乐,虽然始终未曾消歇,但它与胡乐、中原音乐不断交融,作为唐代俗乐总称的燕乐,正包含了南方音乐成分。
燕乐之起,可以追溯到北朝。
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
其中有宫廷乐舞。
唐代十部乐,高丽、天竺、安国、康国、龟兹、疏勒、高昌七部,皆有来自外域的源头,是通过异国进献、王室之间通婚,以及战争缴获等渠道输入的。
此外,还有伴随贸易等途径传入的西域民间乐舞,以及伴随宗教活动传入的西域佛教乐舞,内容十分丰富。
胡乐以音域宽广的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能形成繁复曲折、变化多端的曲调。
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予听众以鲜明的节拍感受。
由于西域音乐悦耳新鲜,富有刺激性,给华夏音乐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一方面,中原音乐吸收了胡乐成分;另一方面,胡乐在接受华夏的选择过程中,也吸收了汉乐成分,融合渗透,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有新有旧,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
它拥有鲜明的时代风格,适
合广大地域和多种场合,特别是以“胡夷里巷之乐”的俗乐姿态,满足着日常娱乐的需要。
有乐有曲,一般也就相应地需要与之相配的歌辞。
词正是在燕乐的这种需求下产生。
当然,词随燕乐而起,具体过程是复杂的,途径也并不单一。
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辞并非一种,除长短句形式的歌辞外,还有齐言的声诗。
前者依乐曲制作文辞,后者选诗配乐,两者并行于世。
同时又有一部分声诗,乐工在演唱过程中,为与乐曲更好配合,杂以和声、泛声等成分。
这些和声、泛声处,后来逐渐被人填成实字,即可能演变成长短句词调。
这一部分词在产生过程中,经由声诗一环过渡而成,在唐五代词调中约占十分之一。
考察词的起源,既应看到部分词调这一形成过程,又不可以偏概全,认为词即由五七言近体诗进化而成。
词有词之曲,曲调成为词调是条件、有选择的。
燕乐产生,不等于就有了适合于入词的形形色色的曲调。
特别是供宫廷用的大曲,虽属燕乐,却因规模过大,难于入词。
唐五代时期,孳生出词的乐曲,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
这些乐曲小唱的产生,与唐代设置教坊有一定关系。
据现存资
料,隋代已有入词的曲调产生,但为数很少。
后世沿用的词调,名称虽同,乐曲未必即隋代所传。
唐代所传主要曲乐资料为太常曲和教坊曲。
太常曲是太常寺下属大乐署的供奉曲,为朝廷正乐,不容杂曲小唱一类俗乐。
太常曲二百馀曲中,转为词调的,仅少数几个曲调,大量转变为词调的是教坊曲。
开元二年,喜爱俗乐的唐玄宗,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为借口,“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自此教坊成为女乐和俗乐集中地。
它创制了许多新乐曲。
来自民间和来自各地方的乐曲,也总汇于教坊,并通过教坊,加速了在社会上的传播。
唐五代所用词调,总共一百八十调左右,半数皆可见于《教坊记》的曲名表中。
说明以教坊为代表的俗乐机构,以及以教坊妓为代表的歌舞艺人,在众多曲调的创制、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词的兴起,以及某些具体格律和修辞特征的形成,还与酒令著辞有关。
“新翻酒令著辞章”(花蕊夫人《宫辞》),盛极一时的饮宴娱乐风气,培育并发展了精彩丰富的酒令艺术。
有些歌舞化的酒令,则近于或已经成了词。
今存词调中,留下了种种“令”词的名目,共一百多调。
酒令在不断翻新过程中,常常设计出种种令格,这些令格,有的被继承下来,
成了词的某些体式或修辞特点。
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
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
刘禹锡有《忆江南》词,标云:“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表明不再是按诗的句法,而是依照一定曲调的曲拍,制作文辞。
这是文人自觉地把诗和词两种创作方式区分开了,有了真正属于词的创作意识和操作规范。
刘禹锡的同时代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强调,韵文中有“由乐以定词”与“选词以配乐”两大类。
前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
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
元稹这番议论,与当时声诗与词并行的局面有密切关系。
证明刘禹锡“以曲拍为句”,是从已经较为普遍的词的创作实践中概括出来的,足以作为词体成立和“曲子词”的创作走向自觉的标志。
“因声以度词”、“以曲拍为句”,当然是依曲谱直接制作文辞,与后世据词谱填词仍不是一回事。
这中间的演变,是由于曲谱失传,或虽有曲谱而后世难得通晓,只好以前代文人传世之词作为范本,进行创作。
而以具体作品为范本,毕竟不够便捷,于是学者又将前代同调词作集中起
来加以比勘,总结每一调在形式、格律方面种种要求,制订出词谱。
至此,词的制作便由最初的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
词也由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转变为单纯文学意义上的一种抒情诗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