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唐诗宋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诗意与解释

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诗意与解释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
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
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原文: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赏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原文: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赏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导语】古诗词是语⽂课程⾥最重要的考试题⽬,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语⽂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译⽂、注释和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译⽂ 淳熙年丙申⽉冬⾄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
进⼊扬州,⼀⽚萧条,河⽔碧绿凄冷,天⾊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
我内⼼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创了这⽀曲⼦。
千岩⽼⼈认为这⾸词有《⿉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有游览胜地⽵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从⾦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的⼤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惊。
纵使有⾖蔻芳华的精⼯词采,纵有歌咏青楼⼀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四桥依然完好毫⽆损伤,桥下波⼼荡漾⼀弯冷⽉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 注释 ⑴扬州慢:词牌名,⼜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度曲,后⼈多⽤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冬⾄。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的麦。
弥望:满眼。
⑸戍⾓:军营中发出的号⾓声。
⑹千岩⽼⼈:南宋诗⼈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
姜夔曾跟他学诗,⼜是他的侄⼥婿。
⿉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离”表⽰故国之思。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译文(标准版)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译文
【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原文扬州慢⑴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①,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②,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③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②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③杜郎:即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题目8.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9.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答案及解析8.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9.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
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
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姜夔 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扬州慢宋·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_扬州慢 姜夔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_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扬州慢▪淮左名都》由姜夔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
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
但由于过于渲染战争的后果,怀念过去的风月繁华,情绪比较低沉。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扬州慢▪淮左名都》作者: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
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
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弥望:满眼。
④戍角:军中号角。
⑤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
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1⑥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⑧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初霁(jì . ) 荠麦(jì ) .
怆然(chuà nɡ) . 戍角(shù ) .
豆蔻(kò . u) 窥江(kuī) .
二、词语释义 ①夜雪初霁:___________ . 天气转晴。 ②予怀怆然:________ .. 悲伤。 满眼都是野麦。 ③荠麦弥望:______________ ④自度此曲:___________ 自己创作。 .. ⑤杜郎俊赏: .. 杜牧善于游赏。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 ⑥纵豆蔻词工:___________ .
四、文学常识
南宋 姜夔(约1155~1209),______词人、音乐家。字 白石道人 尧章 ______,号___________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 武康 阳)人。寓居_______。一生未仕。往来鄂、赣、 皖、苏、浙间,与当时诗人词客交游,卒于 精通音乐 杭州 _______。工诗,词尤有名,且___________。
[三楼] 两首诗的作者,都是灾难后果的目击者和叙述人, 并试图扮演民间话语的代言人角色。他们都对废 墟的过去存有美好的回忆,都感慨今昔巨变而又 无可奈何。他们心中的苦衷恰恰是全民族灾难后 的隐痛——“黍离之悲”是历史的伤疤。
艺术特色鉴赏
1.虚实相济,情景交融 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 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杜牧 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 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 的写法。“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词人 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 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在这种昔盛 今衰的景物对比描写中,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 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 ”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 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 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 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随堂练笔 请展开想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将“过春 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扩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 文字。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 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设“行人” 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 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 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艺术特色鉴赏 第十四课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词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 游之作,《扬州慢》等作品,感时伤事,情调较 为低沉。词集《_____________》中,其自度曲 白石道人歌曲 注有旁谱,琴曲《古怨》中并注明指法,是现存 的一部____________的合集。又著 词和乐谱 《______________》,未见传本。其他著作有 琴瑟考古图 《______________》 、 《 诗 说 》 、 白石道人诗集 绛帖平 《_________》、《续书谱》等。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 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 其侄女为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 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 人交往,藉此谋取生计。
夔为人清高,荦荦不羁。曾与抗金主战的大臣名 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并长期得其资助。鉴 死后,夔生计日绌,但仍清贫自守,不肯屈节以 求官禄。当寓居武康时,与白石洞天为邻,有潘 转翁者号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诗云:“南 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 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 饱经颠沛转徙的困顿生活后,病卒于临安(今杭 州)。幸得友人捐助,始获就近安葬。姜白石一生 命运多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 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 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 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 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 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 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 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 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 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兴趣爱好”“执着 ”“淡泊名利”“精神与物质”等相关话题。
2.鲜活素材速递 征求民意也是一种行政艺术 2011年3月19日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 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 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 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 词人昔盛今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今昔对比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 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 “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 《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 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 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 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沙发] 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毁灭者亦即文明的破坏者,都 是由外部的夷狄扮演的,一个是来自西北的犬戎, 一个是来自东北的女真。他们贪婪,残暴,肆无忌 惮,烧杀抢掠,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可怕的后 果。然而,这股力量过于强大,难以制服。 [板凳] 还有一个相似点在于过失者都是灾难发生时当朝的 君王,但他们在诗人追述历史时又都已辞世,一个 是昏庸无耻的周幽王,一个是贪生怕死的宋高宗。 他们置国人利益于不顾,不能及时地阻挡、抵御入 侵者,给臣民带来灭顶之灾。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 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 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 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 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 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 景。
3.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提示】 交代写作背景(扬州残破),点明题旨
(黍离之悲),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悲)的感情基凋。 对全词的内容起到了概括作用。
4.作者为什么多次用到杜牧的诗句? 【提示】 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 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文人荟 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 首诗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面对 如此萧条、寂寞和冷清的扬州,词人抚今追昔,忽 然间沟通了唐宋两个时代和空间,想起了杜牧诗中 描写扬州繁盛的情景,用凝重的词语,通过今昔鲜 明对比,表现扬州的昔盛今衰,从而表达“黍离之 悲”。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 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 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 娇· 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 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 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 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 美趣味。
[细剖· 深析] [楼主] 淳熙丙申年(1176年),姜夔22岁,他也像许多前 辈一样,远足遍访神州,但此时扬州已接近他此 行的北限了,因为不远处就是金人的占领区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来到了梦牵魂绕的扬州城,眼 前景象震撼了他的心灵,痛苦凄怆之情不能自已。 姜夔用类比联想将“镐京遗址”与“扬州废墟”联系 起来,从而导出“胡马窥江”与“黍离之悲”的因果 关系。这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 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 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 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三、名句默写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解鞍少驻初程。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 青楼梦好 纵豆蔻词工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赋深情。 波心荡 冷月无声 ④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下阕仍以“空 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分两层写:先是虚写,以杜 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 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是实写,写扬 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今日更是满目凄凉,使人 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 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年年知 为谁生?”
第14课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鉴赏宝典 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 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 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 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 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 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 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 黑暗。
5.简要分析本词“对比鲜明”的艺术特色。 【名师点拨】 上片“名都”与“空城”、“
春风十里”与“荠麦青青”对比;下片以杜牧当 年写扬州风月繁华,与今日扬州的冷落萧条对比。 今昔对比,既概括又鲜明,艺术感染力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