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五世纪)1:要历史事件三国时期,曹魏王承袭汉制,在新疆的海头(罗布淖尔)、高唱设西域长史和戊己校(xiao)尉,在哈密以南置伊吾县隶属敦煌郡。
这是中原郡县制推行到西域的最早记录。
公元316年(四世纪)西晋灭亡。
前凉在吐鲁番地区设高长军,任命太守管辖,郡以下设县、乡、里。
四世纪中叶(382年),苻坚(fu jian)派吕光率军进驻龟兹,不久吕光回到凉州,建立后凉王朝。
后又命吕覆为西域都护,驻守高昌。
386年,鲜卑拓拔部首领建立北魏,逐渐统一中国北方。
曾遣使者二十輩使西域,北魏还在罗布淖尔设置鄯善镇、焉耆镇。
命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驻守鄯善管辖西域。
在这期间高昌、焉耆、疏勒、竭般陀、于阗、鄯善等地多次派人到内地对北魏、西魏和萧凉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
2:宗教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入西域,当时西域少数民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
四:隋唐时期——多元化民族大融合时期1:主要历史事件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隋朝在西域专门设立了西戎校尉,负责处理有关西域的事物。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
唐朝在西域实行两种管理制度:(1)实行郡、州、乡、里制度,主要在新疆东部,包括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
(2)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制。
安西都护府所属的十六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南路和葱岭以西地区。
北庭都护府所属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其又分三十多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北麓和巴尔喀什湖在内的地区。
唐玄宗(李隆基)推行节度使以后,西域置安西四镇(和田、喀什、库车、焉耆)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与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并存。
并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兵府制、稽查户口。
公元840年,唐后期原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人由于遭到雪灾、瘟疫、内战被迫西迁或南移,大部分进入西域与原来的土著居民相融合,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新疆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当时西域传入内地及内地传入西域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技术:西域传入内地的商品主要有:牲畜、毛织品、玉石、香料、药材。
【中国史学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13

三、“史才三长”论
……子玄掌知国史,首尾二十余年,多所撰述,甚
为当时所称。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曰:“自古
已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
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
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
金满籯,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
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
宝之末,其有要须议论者,亦便及以后之事。
《食货典》
三、《通典》在史学上的地位
1、创立了典制体的通史体裁 2、以食货为首,高度重视社会经济活
动 3、贯穿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 4、朴素的历史进化观
《通典》
全5册类书 二、类书的种类 三、类书的作用 四、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
《法显传校注》
章巽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出版。
《大唐西域记》
玄 奘
《大唐西域记校注》
季羡林等校注 中华书局 2000年4月版
家史、谱牒和别传
《颜氏家训 》 北齐·颜之推
《元和姓纂》
唐宪宗元和年间 林宝 修撰
谱牒:专门记录 历代家族成员及 其血缘关系的书 册。
显庆元年五月四日,史官修梁陈齐周 隋《五代史》三十卷,太尉无忌进之。
——《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修前代史》
第三节 刘知己与《史通》
一、刘知几 二、《史通》
三、“史才三长”论
二、《史通》
《史通》共20卷,分内篇和外篇,各为10 卷。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内篇(36篇):讲历史编纂学 外篇(13篇):史官和史书沿革,评论过
《史通笺记》
程千帆 著 中华书局,1980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官制)
(1)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 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官所评定的品级成为 授官的依据 (2)标准:家世 品德 才能 (3)评价:以门第为主要依据,强化门阀制度,导致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导致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压制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考点聚焦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 和“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和汉人的繁文缛 节。……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 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朽,严重 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 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应北魏国 情和族情,是北魏统治危机的开始,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腐 朽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深刻的。——《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认为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的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民族消亡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过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可能性)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2.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 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 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个人因素: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授课题目: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史学发展的特点、史籍类型的演化以及重要历史著述的内容、特点及史料价值;了解隋朝修史对唐朝修史的影响、唐初史馆及监修制度的确立及对后世修史的影响,了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及杜佑《通典》体例、内容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志》的内容、特点;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特点;《后汉书》在沿袭《汉书》体例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唐修“八史”的条件;唐代设馆修史;刘知几与《史通》;杜佑与《通典》。
△授课对象:历史专业一年级△授课时数:6学时△授课方式:讲授第一节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一、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史学成长起来以后走向发展的时期。
700年左右历史的时代特点,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史学的发展。
首先,门阀政治的形成,政权的更迭和对峙,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发展,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的盛况;同时也推动了姓氏之学的发展,谱学之书的撰述成为这个时期史学活动的时尚。
这是门阀地主政治在史学上的突出反映。
其次,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推动了各民族对国史的撰述,隋唐时期将其列为正史,扩大了民族史撰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这时期的许多历史著作突出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历史记述反映在地域上和内容上更加宏富了。
其三,民族大融合反映在思想领域中,是“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的观念形成,在唐代的许多历史撰述中都有突出的反映,比秦汉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了更多的对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自觉意识。
其四,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外交通、域外情况撰述的发展(《法显传》、《大唐西域记》、《高僧传》等)。
其五,不少王朝重视以皇家的力量组织官书的撰述,并做出了成绩。
3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5)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 主要少数民族: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 ①军事征服,安定边疆 ②设置管理机构 ③册封爵位 ④和亲 ⑤会盟 (6)对外关系----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波斯和大 食等都有密切交往。 特点: ①范围广泛,连续性强。 ②交往领域全面,途径 众多。 ③兼容并蓄,互通有无。 作用:①唐先进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影响,促进了世界文 明进步;②频繁的对外交流,更促进了唐的繁荣,也丰富 了人民经济、文化生活。③加强了中国与亚、欧、非洲各 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增进了了解和友谊。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 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 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简史
1、世卿世禄制: 西周时期盛行、后逐渐消亡 2、军功授爵制: 商鞅变法时确立,有利于打击旧贵族 的势力和提升地主阶级的地位 3、察举制:
西汉武帝时确立,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 为官的制度。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
(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 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 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 有利于北魏的统治。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 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 城形成威胁。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 得缺乏朝气。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 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 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
B
5 《新唐书· 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 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回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此材料 说明( )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B.唐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C.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D.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 6 因是 A.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唐朝经济文化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唐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政治上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

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
1、发展过程 2、职责
中书 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省 三 尚书 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 省 省 门下 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省 职 责 吏部 官吏的考核、任免 户部 户口、赋税等 六 礼部 国家的礼仪制度 部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法
(4)、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全国商业大都会; (5)陆上丝绸之路出现楼兰、敦煌等城市; 海上丝绸之路出现泉州、明州杭州、扬州 等城市。 (6)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 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使商人的也位有所提 高。
特别提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 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 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封建经济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繁荣景象。
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白居易讽喻诗《新乐府》 中唐 50首是其代表 被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 晚唐 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唐代诗歌出现繁荣的原因 •解读提示:应从社会政治经济原因、文化素 质的提高及其对前代的继承与发扬等方面去 全方位多角度思考。 •(1)唐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 展的基础。 •(2)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从他们中 间涌现出的知识分子比士族子弟更有才能和 抱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 1、发展过程 2、职责职责
3 特点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 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②宰相增多(三省长官均是宰相), 权力分散; ③皇权进一步加强
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 1、发展过程 2、职责职责 3 特点
4、 作
用
五 隋唐总结
第3讲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与民族关系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与民族关系本讲重要知识点1 三国魏(220266=46;洛阳)蜀吴(221-263=42;成都)(229280=51;建业)东魏北齐2西晋(266316=50年)北方: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南方: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睿)3东晋:317420=103;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士族政治。
4隋(581618=37年)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581北周外戚杨坚称帝,589灭陈统一全国。
5唐朝(618907=289)①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②唐与东突厥、西突厥、吐番、靺褐关系:天可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和亲、会盟、册封。
③安史之乱、外重内轻、藩镇割据知识点一:政权更迭1三国:魏曹丕洛阳220266=46蜀刘备成都221263=42;263年,曹魏司马昭灭蜀。
吴孙权建业229280=51;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266316=50年;266,司马炎代魏建西晋;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3内迁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知识点二1 东晋:317420=103;317年,司马睿建东晋2南朝:420590=170;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宋、齐、梁、陈合称“南朝”,都定都建康,再加上吴和东晋,统称六朝。
3政治经济:①士族政治(士大夫家族),东晋时,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争权夺利,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有关词语:等级、门阀、出身、身份、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庶族。
②经济:江南经济开发:原因、表现、影响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造纸业影响:交融拓展思考、背诵:见P12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1政局: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和稳定。
2政权政策:江南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一系列轻徭薄赋、发展经济的措施。
第三讲 魏晋南北隋唐史

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考试范围(《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讲魏晋南北隋唐史※【时空定位】三国: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266年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263年亡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280年亡230年,孙权派卫温浮海至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古文献中最早纪录)两晋:266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西晋,统一中国;316年匈奴攻破长安俘晋愍帝,晋亡317年,司马睿在东南地区建康建东晋;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这一时期称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帝立宋,后又经齐、梁、陈,合称南朝(刘宋、萧梁、萧齐、陈)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被北齐、北周取代隋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隋,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605——610年,隋炀帝于开通大运河618年,贵族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开始贞观之治;后历经武则天时代、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907年,节度使朱温称帝建后梁,此为五代十国之始【知识网络整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一)社会经济1、农业:①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 3、唐朝时,假设政府要颁发一道诏令,废 除隋炀帝时期的“严刑酷法”,其运行程 序应该是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刑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 • D.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 4、从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 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获 取的信息是 • A.诸葛亮重视煮盐业 • B.诸葛亮发展织锦业 • C.曹操实行屯田 • D.孙权发展丝麻纺织
知识梳理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 • • • • • 1、政治制度: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社会经济 农业:北魏均田制。耕耙耱技术。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 3、文化成就 • (1)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必修三P13) (2)农学(必修三) • 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 术”指谋生方法。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 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 (3)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必修三P31) • ①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 ②东晋王羲之的楷书、草书成就? • ③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
• 二、隋唐时期
• 1、隋唐时期的政治 • (1)三省六部制: • 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提高行政效率。 • (2)选官实行科举制: • 隋朝创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特点 形成 发展 世官制 官位世袭 先秦 察举制 以官举士 西汉形成、 魏晋发展为九品中 正制 科举制 考试选拔 隋创立、唐完善。以 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 度,明朝发展为八股 取士。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情形,扩大了 统治阶级的基础,提 高了行政效率。但它 是一种文化专制,到 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 士,不利于人才培养 和科技的进步。
• 2、隋唐时期的经济
• (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 曲辕犁;出现了筒车。 • (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 (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①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 ②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 易。 • ③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 • ④最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 2、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 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 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 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 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 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 “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 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 二、隋唐时期 •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 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等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选官制度 发生重大变化。 •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 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兼并更加集中。 • 文化上,由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 和对外交流频繁,唐代文化的全面繁荣,影响 亚洲,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 5、假设唐代一位商人到长安做生意,其活 动中不可能出现 • A.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 督管理 • B.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 安贩卖 •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 D.在市里卖瓷器
• 6、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 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 为畎亩之勤” •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 3、隋唐时期的文化
• (1)诗歌创作繁荣的原因和成就 • (必修三43)
• (2)传奇小说。
• (3)绘画(必修三P48) • ①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 国最早的山水画; • ②初唐阎立本《步辇图》; ③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 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 (4)书法:讲法度 •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 草书:张旭、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