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整理供打印(一)

文学概论整理供打印(一)

文学概论整理供打印(一)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第一节文学的本质一、文学的含义1)广义:泛指一切见诸于语言文字的材料2)狭义:借助于想想所虚构的语言艺术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3)折中:包括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史论等体裁二、两种文学观——再现论与表现论1)再现论: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再现(摹仿说)2)表现论:文学是作家心灵的自我表现三、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1)审美反映的含义:审美反映是审美主体面对美的食物,精神上获得的愉悦和享受,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

2)审美反映的特点:①审美反映是在审美情感中的反映,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过去的体验进行的沉思、梳理和加工而升华了的第二种情感,它是一种既具有鲜明形象又超越世人利害可供心灵享受的情愫。

②审美反映同时是对审美主体的反映,审美反映同时是作家、艺术家人生境界的反映③审美反映是在审美理想观照下的反映。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文学形象,表达思想意蕴,所以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二、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1)意丰言寡:具有丰富心里感受而语言平凡浅陋,另一种极端为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

2)言不尽意: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3)言滞后于意:语言的发展滞后于意识形态三、语言艺术的特征1)形象感知的间接性2)反映现实的广阔性3)表现情思的深邃性第三节文学的社会功能一、文学对社会的影响1)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2)干预生活与改造灵魂二、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1)文学的认识作用①对生活知识、生活现象的认识《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对人类自身的认识③同时帮助读者认识自己的灵魂2)文学的教育作用①通过英雄人物对读者有影响作用②通过揭露、暴露不良品行是接受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起到教育作用③代表社会进步的艺术形象对读者的启迪作用3)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得到娱乐和休息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分析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语言、形象、意蕴】第一节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1)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语言,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语言。

文学概论一至四章

文学概论一至四章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性质
二、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形象性 第四次,祥林嫂听信柳妈”赎罪”的办法,用一年有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 但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四婶仍然不准她动手拿祭品,于是: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 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 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 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 米。 第五次,祥林嫂被鲁四老爷家赶出门后,沦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 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 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意境论的两大因素与一个空间: 1、意:情+景=象(实) 2、境:审美想象的空间=象外之象(虚)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生命律动 4、韵味无穷
第三节 文学意境
1、情景交融: ①景中藏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情中见景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情景并茂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是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时代 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同时也指支配人物行动、星恒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 会发展趋势。 典型人物要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示:18世纪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 来决定。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三章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三章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三章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自然主义: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

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概论讲话 (第三版)

文学概论讲话 (第三版)

文学概论讲话 (第三版)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加工,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一、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第二,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文学创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精神活动,涉及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等诸多艺术心理要素。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条件和追求。

文学创作虽然是一种自由度很高的个体精神活动,但其产品——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消费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生活积累和鲜明的创作个性。

一、文学创作过程可以概括为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三部分。

(1)创作动机是指作家的生活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1、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由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构成。

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是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

韩愈“不平则鸣”说认为人心中有所不平才会通过创作来表达,曹雪芹写《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是指驱使作家的那些非个人需求。

中国古代诗人强调“美刺”“教化”作用,鲁迅《药》《明天》受五四时期社会情势的驱使,陈忠实《白鹿原》是对自己所处生活时代的感发之作。

所以,文学创作实际上是一种由个体性面貌呈现的社会性行为。

作用:创作动机不仅仅起到激励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作用,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左右着作品的风格与基本价值取向。

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1)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2)影响作家对于创作技巧的选择(永明体讲究声律,白居易“讽谕诗”通俗易懂)、(3)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歌风格、西方中国现当代的“先锋派”)2、创作冲动,是指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迫切愿望和心理躁动。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经典复习概要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历史上主要的五种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文学概论》第三章

《文学概论》第三章
1938年11月17日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 小结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阿多诺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 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 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阿多诺
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 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 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 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 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 现象的。
附录: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 法式,谓之文学。” —— 章炳麟:《国故论衡· 文字论略》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研究和文明史研究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 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 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 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 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第三章 文学与审美
第一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 雕塑等艺术活动。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要在具体的语言 组织中显示特定社会生活的种种情状。
•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 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 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 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 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 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 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 在一起的。
(三)19世纪以后,文学审美含义的发展阶 段 1、文学研究的对象更多限制在具有审美性质 的文学作品中。 2、黑格尔强调艺术的心灵化,建构了一个空 前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论述各种艺术门 类,奠定现代艺术的分类体系。 3、韦勒克和沃伦合著《文学理论》,把文学 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虚构性、创造性和想象 性。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第一编本质论第一章文学是什么一、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1、文学的意识性1)文学创作体现了人类的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方向性(显意识)2)文学创作中也有无意识的参与,重点表现在以诗歌为代表的抒情文学上。

隐意识文学创作是显意识与隐意识的统一。

2、社会性:1)意识的本性具有社会性,文学具有意识性,因此文学也具有社会性。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社会创造物。

3)文学的对象是人和人的生活。

4)作家是社会的一元,他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以作家具有社会性,而作家的创作也具有社会性。

5)文学通过读者的接受活动产生社会影响,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并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读者产生影响。

3、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关系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宗教、道德、哲学、文艺等意识形态。

2)文学和经济基础的关系(间接)A、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为社会存在所决定,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起最终的支配作用,而且多半是间接发生的。

对文艺发生直接影响的是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哲学等。

C、文学艺术在受到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的同时,也对他们发生积极影响,不过它对经济基础的影响也是间接的。

且不能离开其自身特点。

二、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多边关系。

它包括了从生活到作家,从作家到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到读者,再由读者进行反馈的双向过程。

社会生活不可能直接产生文学,必须经由作家的中介,即由作家的创造才得以实现。

在这里,作家,也即创作主体是文学得以产生的中心环节。

另一方面,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文本,也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活动才得以成为审美对象,发挥社会作用。

在这个复杂问题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结为“再现说”、“表现说”、“能动反映论”。

(一)历史上关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说法。

文学概论 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 大学经典课件

文学概论 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 大学经典课件

二、艺术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 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 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 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 过程。 1.构思的一般步骤。艺术构思是创作过程的核心部 分。一般有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一是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 二是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 三是情节的演变发展。
2、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 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 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 艺术综合就是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 术形象的过程。鲁迅说他的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 “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就是艺 术综合。 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 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 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例如《红楼梦》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 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 出来。例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卡夫卡的 《变形记》写主人公。
2、创作动机的分类: 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又 可以将其分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主导动机是 在整个创作过程起着主要作用,决定着创作方向的 动机;非主导动机则是起着从属作用的动机。 从动机内容的价值属性来看,又可将其分为积 极动机与消极动机。积极动机指那种指向比较高尚 的目标的创作动机,消极动机则是那些指向较为低 级目标的创作动机。 总之,创作动机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因素,在 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多种动机构成一种“合 力”起作用的。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 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 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 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他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 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 蕴含于其中的非凡意蕴,从极平凡极平淡的形式中 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艺术发现又被称为“艺 术家的眼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与人的关系是多元的。 文学活动中,人与自然发生的是诗意的情感 的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过程)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合目的性”就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 有计划、有目的活动。“合规律性”就是 符合自然的规律和人的规律,即“人的尺 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 人的生活活动体现着人的自觉意识。文学 活动就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自觉能动的 创造,是全面性的生产,是感性与理性的 共同作用,是先天与后天的共同结果全面 表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第三章 文学活动论




运动 维持生命本能 自由自觉 物质性生活活动 活动-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 精神性生活活动 审美 质 生物 人类 其他艺术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文学 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的人。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活动



第二节,反映是能动的创造,创造是文学的 生命。 中国古代文论都重视作者的作用。作品是作者创造的 产物,既是情感的产物,又是认识的结果。“诗言 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乐也,人之情所 不免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朝 卢延让)。 西方文学理论中,古典文艺理论强调模仿与再现,浪 漫主义思潮中,强调作者的决定作用,认为文学是作 者心灵的表现,作者对作品的意义有生成的作用,文 学创造能力来于作者的“天才”。华兹华斯认为:诗 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福科关注作者在文本中的“出现”与“消失”,不是 “出席”而是“缺席”,是表示社会中某些话语的存 在、传播的运作的特征。

精神活动的活动形式按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


1.以理论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如哲学、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2.以宗教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如巫术、宗 教等 3.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如伦 理、道德等 4.以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如各门艺术, 包括文学。 按意识形态性来说,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形态精神活 动和非意识形态精神活动。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形 态精神活动。
一、人类的活动 1.人类活动的特点 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 动的适应过程。 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是,人的活动有意 识有目的自觉的生命活动.活动中,人一方面适 应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改造着环境使其适 应人的需求,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2.人类生活活动的内涵: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 证(结果) 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蕴含在人的本性中的各 种能力的总称。人的生活活动就体现了人 的本质力量,包括想像力、意志力、创造 力等,如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 对象符合人的要求,从而体现出人的力量。



二、人类活动的美学意义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物质的 能量的信息的交换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 作用于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适宜于 人类的生存,并体现了人肉体与精神的力量;同 时自然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提供了条件,进 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人的感觉可以与自然 中的各种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种自由的 关系可以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审美的关系。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蒹葭》
冰心诗集《春水》

《论语· 子罕》 李煜《虞美 人》、《浪淘 沙》


动物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单一的,自发本能 的,为满足生存需要的,适应而无创造性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多元的,自觉有意识的, 为满足生活需要的,自由的创造性的。 多元:物质与精神的,宗教与哲学的,文学 艺术的。





三、作品 作品是文学世界的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承载 着符号化的世界。西方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形式, 文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文学性,即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形式决定和创造内容,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具有陌 生化(defamiliarization )的特征。 传统说书艺术不仅关注说的内容,还关注说的方式,文学 创造了一种观照社会人生的方式,使表达形式具有了意义。 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语言、结构、 样式等)。 文学本体论是一哲学术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 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伍尔夫创造。 兰塞姆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 新批评的代表兰塞姆的“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 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于世界或作者,关注的是文 学的形式,如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了解形式 美的方式是“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 。 结构主义重视作品的深层结构,强调作品的独立性与自足 性。
3.生活活动的意义: 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因为从发生学来说,人类 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 发展延续的基础.生活活动中的劳动在人类进 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劳动改变了自然也 改变了人类自身;从认识论的角度,只有通 过人的实践的社会的活动才能认识到人的特 性,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与物质的 生产是联系在一起的。 4、文学活动的定义: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 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作为 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是人所从事的 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
创造和接受,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展现出来。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 产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精神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生产活 动,是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对物质实践活 动有反作用。


按意识形态性来说,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形态 精神活动和非意识形态精神活动。非意识形 态的活动可以为任何不同的经济基础服务。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精神活动,“更高 的即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世界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人 是文学反映世界的中心。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与人有关 各种关联,因此成为了文学表现的对象。 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世界和宗教世界。人存 在于在世界中,是文学反映的世界的中心。主观世 界与客观世界是互动互生的。 客观世界源泉论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主观世界 源泉论则强调文学的源泉是作家的主观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