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张雷)公开课:老子的人生智慧知识点

合集下载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

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

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

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

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

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

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

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

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

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

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

老子的人生智慧讲解

老子的人生智慧讲解

老子的人生智慧讲解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而被传颂不衰。

老子的人生智慧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及“德治天下”。

“无为而治”,是老子对于治理国家与个人生命的观点。

他认为,要想治理好国
家或生命,必须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去强行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而是尽可能地让事物自然地发展。

在老子看来,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能够让事物自然地展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

“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看法。

在他看来,宇宙本质上是由道组成的,道是万物的本源。

而道的运行方式是依据自然规律、不断变化演化的。

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之道,让自己与宇宙和谐共处。

“德治天下”,是老子对于国家治理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德
行为先导,而不是以法律为基础。

这是因为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存在局限性,而德
行则能够涵盖更广泛的范畴,包括品德、情感、文化等等,更能灵活应对各种变幻。

老子的人生智慧,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真正可行的人生指导规范。

它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宇宙和谐相处;没有必要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尽可能地让它自然地发展。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发扬德行治理国家,建立一个人人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社会。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通过对这些智慧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启示,指导我们的人生。

正文内容:1. 顺应自然1.1 了解自然规律:《老子》强调人应该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明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1.2 尊重自然:《老子》提倡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应该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保护环境,避免过度开辟和污染。

2. 无为而治2.1 放下功利心:《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要过于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

惟独心无所求,才干达到真正的宁静和自由。

2.2 尊重自然发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发展,不做强行干预。

惟独让事物自然发展,才干达到最好的结果。

3. 保持谦虚3.1 谦逊待人:《老子》强调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不要自大自傲。

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对方,不要妄自尊大。

3.2 学习谦虚:《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惟独保持谦虚,才干不断提高自己,获得更多的智慧。

4. 追求简朴4.1 淡泊名利:《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惟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才干真正获得幸福。

4.2 简化生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追求奢华和浪费。

惟独简化生活,才干减少物质压力,享受真正的自由。

5. 守持平衡5.1 平衡人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守持平衡,不偏不倚。

在面对各种难点和挑战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所动摇。

5.2 平衡工作与生活:《老子》主张人们要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要过度追求事业成功而忽视家庭和个人的需求。

惟独平衡发展,才干获得全面的幸福。

总结:综上所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无为而治、自然和谐、谦虚谨慎、包容宽容以及淡泊名利。

正文内容:1. 无为而治1.1 顺应自然《老子》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能够使人们更加从容自在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和挑战。

1.2 少即是多《老子》中提倡“少即是多”的理念,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只会让人们陷入无尽的欲望和困扰之中。

相反,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能够让人们更加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2. 自然和谐2.1 尊重自然《老子》中强调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过分侵犯和破坏自然环境。

惟独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干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2.2 追求内心平静《老子》中提倡追求内心平静的境界,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要被外界的纷扰和诱惑所干扰。

惟独保持内心的平静,才干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夸姣。

3. 谦虚谨慎3.1 谦虚待人《老子》中强调了谦虚待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不要自负和傲慢。

谦虚待人能够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2 谨慎行事《老子》中提倡谨慎行事的原则,认为人们应该在做出决策和行动之前,深思熟虑,避免冲动和轻率。

谨慎行事能够减少错误和懊悔,使人们更加理智和成熟。

4. 包容宽容4.1 包容他人《老子》中强调了包容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宽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不要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包容他人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4.2 宽容自己《老子》中提倡宽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苛求自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

宽容自己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使人们更加自信和积极。

《老子的智慧》笔记

《老子的智慧》笔记

《老子的智慧》笔记引言概述:《老子的智慧》是一本关于老子思想的经典著作,它深入探讨了人生哲学、道德伦理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老子的智慧》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一、道法自然1.1 自然无为: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能自然而然地运行,无需人为干预。

人们应该效仿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涉。

1.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即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让社会自然而然地发展。

1.3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返璞归真,摒弃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二、无为而治2.1 政府的作用:老子认为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最小化的,它应该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而是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让社会自然而然地运行。

2.2 领导者的品质:老子强调领导者应该具备谦逊、宽容和智慧等品质,他们应该以身作则,引导人民向善,而不是强制控制。

2.3 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社会将实现和谐稳定,人们将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相互尊重,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养生与修身3.1 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注重养生,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他强调饮食有节制,保持适度的锻炼和歇息,以及保持内心的宁静。

3.2 修身之道:老子主张人们应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摒弃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

3.3 自我反省:老子提倡人们进行自我反省,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

四、慈祥与无私4.1 慈祥他人:老子强调人们应该慈祥他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自私自利的心态,以慈祥之心对待他人。

4.2 无私奉献:老子主张人们应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他人服务,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

4.3 和谐共处:通过慈祥与无私的行为,人们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

五、自然哲学5.1 万物互补: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互补的,相互依存。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读《老子》的启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老子》成书于西周末年的社会动荡时期。

世易时移,书中的某些论述虽然已不太适应当今的时代现实,但老子深邃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永远闪耀着哲学的光芒和人生智慧的丰富内涵,对我们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认识论、军事思想、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的主要观点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的道,就不是道。

从哲学的意义讲,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

任何话,都只能是因时因地,适合某些情况,把它放大,就会出现谬误。

道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老子强调“无为”。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遵从事物的规律办事,不施加外力。

做到“无为”,才能“无不为”。

“见素抱朴”,保持事物虚静、纯朴、天真的状态,要“致虚极守静笃。

”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对于充满着选择、诱惑、竞争、痛苦的当今社会来说,老子的思想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副清肠、清心的良药。

孔子对老子给予极高评价。

孔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最近又重读《老子》,感悟到老子的以下人生智慧。

一、获得的智慧《老子》: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义:万物开始兴起而不施加外力,万物生长成熟而不据为己有,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自恃有恩,做成事而不居功自傲。

正由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劳永不磨灭。

启示:对任何事不要总想去占有。

拼命想占有,反而会失去。

不要想着哪些事是我做的,有恩不思图报,有功劳而不去夸耀,这样反而能长久。

二、说话的智慧《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话说得越多,越加速失败,不如保持虚静。

启示:话不在多,而在精。

别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别人不懂,滔滔不绝,这样给别人夸夸其谈的印象。

聪明的人少说多做,反而显得有城府、有涵养,有功劳。

爱课程作业——上善若水

爱课程作业——上善若水

《老子的人生智慧》课程作业——上善若水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道”的思想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张雷老师讲解老子的人生智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上善若水”。

老子用有形的水来指代无形的道,高度赞扬了水的各种优点,并且以此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深刻的人生处世哲学,使我受益颇深。

“上善若水”一词出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如老子所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在这里总结了水的两大优点:滋养万物而不争夺什么,随遇而安而不讨人厌。

人类社会生存的地球最初是一个“水”球,经过“水”上万年的滋养,如今的地球上,有川流不息的河流,有如茵的草地,有雄伟壮丽的山川,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还有充满智慧与朝气的人类,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之景。

水不争,不争人类向往的金钱,但它愿居于洼地默默奉献;水不争,不争人类处心积虑的权利,但它能洗涤污垢,还人类一方干净。

这便是老子先生的大道,“上善之人”即“拥有最高境界的行为的人”,拥有“若水”般不争.随遇而安的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钱权风靡的现实生活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居善地”。

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

水的特性是向下,“水往低处流”,但“人往高处走”。

所以水“处众人之所恶”。

海乃百川,正是由于处于低地,所以会有源源不断的河水流进来。

所以我认为“居善地”的人,是能深刻体会人间疾苦的。

如《老子》第三十九章所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贱下之地是高贵之人的基础,同样,“居善地”也是“上善”的基础。

“心善渊”。

水心空虚,渊深清明。

渊,表面平静实则深不可测。

做人正应如此,要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不断学习,不断增长见闻和知识,增加自己的内部涵养,但不要表露于外。

所以“心善渊”的人,更具细腻思维,更能在紧要关头深思熟虑,处变不惊,,一鸣惊人,成就大事。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顺应自然1.1 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而非逆其道而行。

1.2 自然的无为而治《老子》认为自然是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运行,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顺其自然。

1.3 顺应自然的益处顺应自然能让人心境平和,减少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内涵《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不要强行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其自然。

2.2 无为而治的实践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让事物自然发展。

2.3 无为而治的效果通过无为而治,人们能够减少争斗与纷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三、谦逊谨慎3.1 谦逊的重要性《老子》强调谦逊,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自负自大。

3.2 谨慎的必要性《老子》提倡谨慎,认为人们应该慎思慎行,不要轻易行事,以免后悔。

3.3 谦逊谨慎的益处谦逊谨慎能让人避免冲动决策,减少错误与后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四、无为而无不为4.1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无为态度,不受外在干扰。

4.2 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无为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4.3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为而无不为,人们能够实现内心的超然与自由,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五、至简至真5.1 简朴的生活态度《老子》提倡简朴生活,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不要被物质所累。

5.2 真诚的处世态度《老子》强调真诚待人,认为人们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不虚伪不做作。

5.3 至简至真的境界通过追求至简至真,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结语:《老子》的人生智慧贯穿于整部经典之中,通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谨慎、无为而无不为、至简至真等理念,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在,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人生智慧——张雷 南京大学
第一讲 道法自然
一、老子的生平、著作和影响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自知之明,慎终如始”
2、公元前2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个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更是达到了高潮,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这样的诸子百家,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古代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
《庄子》“闻在(自在)宥(宽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第三讲上善若水
1、《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老子认为水的本质最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孔子观水,水的德行、义、道、勇、法、正、明察、志向操守、善于教导和感化
水不拘泥于外在形式、万物,平等对待,洗涤和滋养万物
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之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韬光养晦“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郭靖(谦卑 )
13、《道德经》得到广泛的流传得益于它使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尽管篇幅精炼,但是内涵深邃,言语古朴,给后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14、从战国以来,历代学者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著作有千百家,林语堂《老子的智慧》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迷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
7、三国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8、魏晋时期王弼《道德真经注》“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如同《了凡四训》中所言“‘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9、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产生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为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如同《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老子看望尝枞,老师问他我的牙齿、舌头还在不在,老子明白舌头之所以还存在是因为它柔软。
6、老子“以柔克刚”: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水滴石穿、抽刀断水水更流、退一步海阔天空、太极拳借力打力
4、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违反天时地性人心
“为无为,则无不治”,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遵循客观规律
5、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诫:“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6、“无为”怎样实现天下大治,老子认为统治者不恣意妄为才可使民富国安
“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本是陪嫁奴隶,帮助其消灭夏建立商,之后的一些典章制度也是在其帮助下制定的,第二、三代君主也得到其辅佐;第三代太甲违反祖宗制度被流放,之后反思、悔过自新,被伊尹接回执政,商超又进入稳定发展
《毛传》“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2、老子著作被称为《道德经》,但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德道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韩非子在他的两篇注释老子的文章《解老》和《喻老》中也是先讨论德的问题;由此一些学者推断,魏晋以前《德道经》,德道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并未定论
17、老子《道德经》还得到了历代皇帝们的大力推崇,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都曾经亲手批注《道德经》;唐朝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道德经》列为科举取士的必读书目,清朝的康熙皇帝还将这部书列为是文武百官的必读书目
二、道法自然
1、《道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无中生有),有名万物之母。”“道”这种东西是可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名”这种东西也是可以讲得出来的,但是可以讲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老子看来,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个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它们都是天地万物和一切奥秘总的源头
8、两晋时期的道家学者们杜撰了一部《老子化胡经》,说是老子西行去了印度,收下了释迦牟尼为徒才产生了佛教,这显然是道士们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而编造出来的
9、《史记》中司马迁估计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又说活了二百岁,他认为老子长寿的原因是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还说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之后,周朝的太史儋这个人可能就是老子也可能不是,迷惑的他感叹:老子,隐君子也
6、《史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7、汉代《列仙传》记载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望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以为是有圣人驾到的吉祥征兆,不久见到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到了关前,于是有了五千四百六十七个字的《道德经》(成语紫气பைடு நூலகம்来)
12、孔子弟子曾参(鲁)曾子,儒家《大学》。《韩非子》中记载“曾子杀猪守信”
1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4、《庄子》:周文王在其管辖地视察,此地管理混乱、百姓怨声载道,见到一位钓鱼的漫步尽心,觉得是一位贤人,假说自己做梦派其治理当地,钓夫以不治之方使当地恢复太平,周文王封其为太师,询问其“无为”可否推广全国,但他连夜就逃跑了,这是因为他只是不以个人喜好来选择治国政策,根本不懂(百姓以自然状态发展,消除人为)
15、为《道德经》做注释比较有名的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他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神仙传》中说“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16、东汉时期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创制了道教,他讲《老子》一书改名为是《道德真经》作为主要经典,从此,老子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太清道德天尊,民间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3、老子和孔子被美国的《时代杂志》列入历史上100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列
4、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5、老子在历史上对其事迹记述不多,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级再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馆长)也。”
15、《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讲无为而治
1、北京故宫交泰殿取自《易经》“天地交合,康泰美满”
1748年乾隆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方印章全放在了交泰殿,大殿内挂“无为”匾额
2、安徽省无为县,北宋书法家米芾祖籍
3、“无为”的本质是顺“道”而为(顺应自然、不妄为)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河上公章句》“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麟,不敢挠,恐其糜也”
《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7、商朝相国伊尹——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厨圣,在中华饮食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辅佐商汤,被后人尊称为第一个圣人、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元圣;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9、《史记》中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见到一妇人在坟前痛哭,孔子让子路去问她,原是她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便问虎患这么严重,你怎么不逃到别处呢,她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告诫子路“苛政猛于虎”
10、老子认为国家治理出现问题就在于统治者虚伪的仁慈后面贪婪的欲望
10、儒家《礼记•曾子问》曾经记载了四次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的故事,第一次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在鲁国的巷党,第二次大约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在周都洛邑,第三次是孔子五十三岁的时候在沛,第四次在苦县
11、第二次问礼《史记》记载孔子不远万里从鲁国道李耳求教什么是礼,事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5、春秋时期晋国琴师俞伯牙弹奏的曲子是惟恍惟惚,楚国的樵夫钟子期能听明白,分辨出其中的象、物、精、信,说出琴声的主题,孔子叹颜回和高山流水,成了知音;庄子《齐物论》记载了庄周梦蝶,生和死、物和我之间的界限是惟恍惟惚的
6、道的本体是虚空的,它的功用是中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河上公章句》解释冲为中,在《易经》六爻之中居中位的二五爻吉辞最多,恪守了中庸之道;“道冲”是说道总是处于一种不溢不满的平衡状态,避免过犹不及,不要锋芒毕露,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10、《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月盈而缺月亏而盈;《易经》中的乾卦寓意了物极必反(亢龙有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