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应对网络色情、低俗和不良文化的措施

应对网络色情、低俗和不良文化的措施网络色情、低俗和不良文化是当前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给青少年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针对网络色情、低俗和不良文化,国家应该及时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对于发布违规内容的个人和机构进行严肃追责,从根本上遏制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
其次,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过滤、屏蔽和识别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应该广泛应用于网络平台。
对网络上的色情、低俗等不良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和过滤,将其屏蔽在用户视野之外,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接触不良内容的机会。
同时,应该加大对技术手段的研发投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与专业性,以更好地应对新形式的不良内容。
第三,强化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家庭和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
家长应该增加对子女的关心和关注,及时与子女沟通,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加以解读和引导,提高子女的辨别能力和抵制力。
学校应该加强网络文化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讨论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提高他们对网络不良内容的防范意识。
第四,建立和完善举报机制。
很多时候,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不良内容时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往往苦于无处申述。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网络不良内容举报的机制,包括举报途径的公开化和便捷化,举报奖励制度的建立等,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信任和便捷的平台,让他们的声音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回应。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网络并不受国界的限制,因此要想净化网络环境,仅仅依靠国内的努力是不够的。
我们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在网络色情、低俗和不良文化防控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共同应对全球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挑战。
总之,应对网络色情、低俗和不良文化是一项严峻且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
大学生安全教育——文明上网,拒绝不良信息

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大 学生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性和如 何防范,增强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和能力。
02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网络安全?
•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入侵和破坏,确保 网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追溯性。它涵盖了防 病毒、防黑客、防拒绝服务攻击等多个方面。
识别正版与盗版软件
购买正版软件,避免使用盗版软件。
识别合法与非法网站
避免访问非法网站,警惕网络钓鱼和欺诈信息。
安全下载和使用
从官方网站或可信来源下载软件,使用安全软件进行安全扫描,确 保无病毒和恶意软件。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分析网络安全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
某大学生因点击可疑链接导致个 人信息泄露
案例二
不良信息包括色情、暴力、赌博、毒品等违法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会危害大学生的 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文明上网,拒绝不良信息,对于保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和目标
目的
通过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文明 上网,拒绝不良信息主题活动,提高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我 保护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方法三
制作网络安全宣传片,通过网络 平台推广安全上网的意识和技能
07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安全教育的主题和重点
主题:大学生安全教育——文明上网,拒绝不 良信息
01
02
重点
了解网络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
03
04
掌握安全上网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识别和防范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等安全威 胁
05
06
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拒绝传播不良信息
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控制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控制对策互联网上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
学生俨然已经成为网络交往行为的最有力的践行者,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给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网络不良信息的特征与类型网络不良信息,是指互联网上那些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给人的精神带来污染,使人的思想产生混乱,让人的心理变得异常的垃圾信息,包括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反动信息、伪科学与迷信信息、诱赌信息、厌世信息等。
这些信息大多具有粗鲁、庸俗、虚假、怪异、矫情等性质,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十分有害。
网络不良信息纷繁复杂,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六大类型来论述。
1)淫秽色情信息。
即包含性内容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色情资料,网络信息传播在时间上的瞬间性和空间上的无边界性,使得色情信息可以毫无障碍地传播;2)暴力信息。
即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宣扬喋血、斗殴、绑架、强暴、凶杀和战争恐怖等内容,让人丧失同情心,日益变得好勇好斗,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信息;3)反动信息。
即以一种煽动的方式宣传违背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谬论,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意志、情操的有害信息;4)伪科学与迷信信息。
即以一种非科学的方式封闭人的思维、奴役人的精神、毁灭人的情感、扼杀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非理性信息;5)厌世信息。
就是渲染对人生的悲观情绪,使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反社会信息。
2 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2.1 网络沉溺很多不良网络主页制作美轮美奂,内容包罗万象,它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精良的影视图像、巧妙的连接机制及友好的界面形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他们好像走进了一座永远充满新奇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化迷宫,在不同诱惑的交替中沉溺。
这些网络沉溺者将网络当做补充他们身心的血液,只要一天不接触网络,就会感到手足无措,无法有效实现现实社会和网络时空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问题。
不良的网络信息对人心理负面影响

不良的网络信息对人心理负面影响摘要】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与数量也在随之增长,为了降低网络谣言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应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安全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降低人民群众因为听信谣言所收到的伤害。
本文从网络谣言对民众身心危害以及国家心理安全维护两个方面展开了分析探讨,旨在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安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谣言;国家心理安全;分析研究【中图分类号】R3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256-03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有关于自身利益的事情极为关注,网络谣言传播的常是错误且负面的信息,容易把网络舆情带往错误的发展方向,引起群众的非理性行为,甚至引发群体性网络事件。
为了减少网络谣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要遏制传播谣言的源头,还要加强人民群众的心理安全建设与维护。
1.网络谣言1.1 网络谣言的含义网络谣言指的是利用网络各种工具,如社交软件、论坛贴吧、各类邮箱等,来传播缺乏事实依据,凭空捏造的具有一定攻击性与目的性的言论和信息。
网络谣言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突发事件、社会公共领域、社会公众人物、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悖等方面的内容。
因为目前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网络通信的基础结构完善,网络谣言传播的速度变得极快,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正常秩序,需要国家通过法律等强硬的手段来制止这种恶意现象产生、传播和蔓延。
1.2 网络谣言的分类网络谣言有多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谣言的分发也不相同。
从内容上来看,可将谣言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社会生活谣言、军事谣言与自然现象谣言。
政治谣言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相关的谣言,是各个意识形态,国家和政体在权力与利益相互争斗中产生出来的,政治谣言通常是为了满足某些政治需求而故意捏造,诽谤或攻击政治公众人物或政治集团的虚假谣言;经济谣言指的是有关于日常经济生活的谣言,这类谣言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通过投资导向,引起恐慌,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经济利益;军事谣言指的是与军事各方面相关的谣言;自然现象谣言是与自然界的一些特殊神秘现象有关,如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言或即将发生自然灾害的谣言等。
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措施

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措施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扰和问题,如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
这些内容和信息可能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基础。
各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于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界定和处罚力度。
同时,建立相关的法律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上行为的监管,依法追究违法行为的责任。
其次,加强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也是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网络过滤、关键词屏蔽、人工审核等方式来控制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传播。
同时,建立健全的互联网监管、管理机制,加强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社交媒体平台等的监管,确保他们遵守相关规定,不传播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
第三,加强公众教育也是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冒险和危害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危害性,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网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重要举措之一。
互联网的特点在于信息的跨境传播,因此,各国应当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技术手段等方式共同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的挑战。
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执法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网络犯罪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
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开展公众教育,加强国际合作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应对互联网不良内容和违法信息,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每个个体也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及对策思考

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及对策思考谣言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非官方来源”是其构成特征之一。
根据法国学者卡普费雷的定义,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这一中性视角的界定,并不关注谣言内容的真伪,而是突出谣言来源与官方信息源之间的对立。
这表明谣言具有反权力的一面,它的传播干扰了权威声音的社会传达。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谣言的功能是消极的,它可以混淆视听削弱政治信任,甚至损害主流意识形态。
特别是进入全媒体时代,媒介在全媒体时代与经济、政治、技术等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也拓宽了信息受众的范围,对谣言的扩散起到“放大镜”“扩音器”“加速箱”的效用,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
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治理网络谣言,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新特质谣言的形式、内容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当前,网络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对谣言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传统社会,谣言传播一般受物理条件限制,破坏力仅局限于特定范围、特定群体,但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呈现出更强大生命力,无论是其内容深度,还是传播广度,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1.技术助推:谣言传播强效化进入全媒体时代,技术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强势助攻。
随着网络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诸类谣言随技术的创新亦快速蔓延。
“网络技术对社会各方面渗透和介入有所加强,借助于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以及各种跨越国界的政治攻击和渗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从而不断加剧社会稳定风险特别是国家政治安全风险。
”在此背景下,技术已成为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以技术与科学作为自己的灵魂和核心原则的现代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内涵、特征和起作用的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融合了技术与科学两大重要元素的意识形态,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作用方式上,都彰显了其独特的时代气质。
技术创新不仅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崭新方式,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网民间的互动程度更加深化;而且为网络谣言的批量生产与信息的裂变传播提供另一片沃土,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网络不良信息的应对策略

网络不良信息的应对策略范文1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对策研究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中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对策之一:净化网络资源环境。
个体家庭的电脑上网,可通过专用杀毒软件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选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街上随处可见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各式“网吧” ,要想使之净化就较为复杂:首先,“网吧”业主要有理性的认识,不仅要看重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到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其次,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督查机构,规范管理网络技术的正确应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如文化,城管等单位要加大管理力度,使“网吧”管治规范化、文明化。
对策之二:增强学校家庭防范。
学校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觉悟,培养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侵蚀,自觉抵制不健康思潮的精神污染;要对学生讲清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复杂性,讲清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让学生对网络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要以适当的性教育、道德教育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情感沟通,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自我保护办法,使他们能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欲望,提高个人修养;要办好家长学校,专门讲解网上不良信息的严重影响,增强家长的防范意识。
学校要和家庭联合管理学生的课余生活,对有条件上网的家庭通过家访或其他方式进行联系,联合家长一起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控制学生到不规范、不健康的“网吧”上网,严格限制学生访问网站站名,正确引导学生游览有利于学习、生活的健康向上的优秀网站。
对策之三:加强自我心理教育。
由于一部分中学生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混乱,是非、善恶不分,盲目崇拜影视作品中的“大侠”、“英雄”、甚至反面人物,带着心理误区和好奇心理来看待网络世界中出现的种种不良信息。
这样就难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鉴于以上原因,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显得甚为必要。
社交媒体不良事件分类

社交媒体不良事件分类1. 虚假信息传播虚假信息传播是社交媒体平台上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它包括了虚假新闻、谣言、欺诈性广告等。
虚假信息可以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给用户带来误导和困惑,甚至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2. 仇恨言论和骚扰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存在大量的仇恨言论和骚扰行为。
这些不良事件包括种族歧视、恶意攻击、人身攻击等。
这种言论和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破坏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和谐氛围。
3. 色情、淫秽内容色情、淫秽内容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种内容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违背了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准则。
4. 隐私泄露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隐私泄露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不法分子通过盗取账号、暴露个人信息等手段获取用户的隐私,给用户带来安全风险和财产损失。
5. 不实评价和恶意竞争在商业竞争过程中,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会故意发布不实评价、恶意攻击竞争对手。
这种行为破坏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同时也给受害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6. 网络暴力和自杀事件网络暴力和自杀事件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生。
这些事件可能涉及谩骂、诋毁、人肉搜索、自残或自杀等,给当事人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7. 恶意软件传播恶意软件传播是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散布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
这些恶意软件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电脑中毒、财产损失等问题。
以上是社交媒体常见的不良事件分类。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这些不良行为的监管和打击,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提供一个真实、健康且友善的社交环境。
在此文档中,我们对社交媒体上常见的不良事件进行了分类,包括虚假信息传播、仇恨言论和骚扰、色情淫秽内容、隐私泄露、不实评价和恶意竞争、网络暴力和自杀事件,以及恶意软件传播。
这些不良事件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这些不良行为的监管和打击,以保护用户的权益,提供一个真实、健康且友善的社交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rst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网上的不良信息还是以“知识型”信息为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 不断发展,上网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不良信息也随之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不良信息开始从单纯的“知识型”信息开始向“谋利 型”转变,而且手段多样、形式复杂,其中不乏很多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不良信息。
2.思想道德衰败
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的东西以及 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随信息大潮 汹涌而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 量地接受这类信息,势必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 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 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 显示,上网学生当中, 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过淫秽影碟或 访问过色情网站。
害。暴力信息让人丧失同情心,日益变得好勇好斗,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 段的信息;反动信息动摇了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意志、情操的有害信息;伪科 学与迷信信息,封闭人的思维、奴役人的精神、毁灭人的情感、扼杀人的尊严 和自 由的非理性信息;厌世信息。使人对人生产生悲观情绪,使人的心理健康 产生问题的
1.网络沉溺
不良信息的危害
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互联网上那些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给人的精神带来污染,使人的思想产 生混乱,让人的心理变得异常的垃圾信息,包括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反动信 息、伪科学与迷信信息、诱赌信息、厌世信息等。这些信息大多具有粗鲁、庸 俗、虚假、怪异、矫情等性质, 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十分有
如何防范不良信息
遏制源头 遏制不良信息的源头 ,通过立法及执法手段严惩不良信息制造者,对发布不良信息的网民或是网站进 行相应的经济制裁,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要让他们知道“疼”,感到“怕”,从重打击那些制造 不良信息的不法份子。 监管传播
监管不良信息的传播,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要求互联网从业者自律自查外;设立举报制度,发 动网民的巨大力量进行监督和举报。
控制访问 控制对不良信息的访问 ,在网民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任何场所,例如公司、学校、酒店、网吧等地方 加装网页过滤技术和产品,对不良信息进行封堵和过滤,使得访问者不能接触到不良信息。失去读者 的不良信息也将失去生存的空间。 互联网内容过滤技术一定要灵活运用,不能一刀切。首先要根据文化背景、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应 用领域、上网习惯等,进行全面采集、多级分类,然后根据内容访问者的不同需求,灵活的、针对 性的进行过滤。例如允许访问与色情相关案件、新闻类信息,但是不允许访问色情视频、图片、文字 等信息。
很多不良网络主页制作美轮美奂,内容包罗万象,它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 音乐旋律、精良的影视图像、巧妙的连接机制及友好的界面形象,对学生具有 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好像走进了一座永远充满新奇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 化迷宫,在不同诱惑的交替中沉溺。这些网络沉溺者将网络当做补充他们身心 的血液,只要一天不接触网络,就会感到手足无措,无法有效实现现实社会和 网络时空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问题。他们徜徉在 迷离的虚幻中,对网络保有一 种无法逆转的思维攻势,在寻求心理慰藉的过程 中人的心理便产生难以摆脱的依附感。
4.暴力色情行为泛滥
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和 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很容易让他们感到网络“特别自由” 并产生“为所欲为”的冲动,从而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如在留言薄上撒谎、 攻击、谩骂他人、网上多恋, 等等,网上不良行为随处可见。同时学生进入青 春期后,伴随身体的迅速成长和生殖系统的发育完善,他们开始关心性的问题, 对性充满了幻想、好奇、探究。学生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性知识,大都是不准确 和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不健康的。受网络黄色信息的影响,他们的性观念被 误导,性心理被扭曲,出现性心理障碍,甚至 性犯罪。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 学生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动机。
不良信息是什么
一、以性保健、性文学、同性恋、交友俱乐部以及人体艺术等内容构成的成人 类信息。 二、是与暴露隐私相关的信息。 三、容易引起社会争议,钻法律空子的“代孕”、“私人伴游”、“赴香港产 子”等信息。 四、“代写论文”、“代发论文”等学术造假、学术腐败信息。 五、与风水、占卜相关的迷信类信息。 六、与黑客技术交流、强制视频软件下载等相关的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信息。
2016.4
3.人际交往脱节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 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人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 为载体,以虚拟 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 由的特点。中学生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 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