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说明及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篇一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一说于江阴)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小学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语文_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燕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燕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燕子》教学设计一、猜谜,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春天来了,鸟儿们都从南方飞回来了,老师给大家个谜语,看看能猜的出来是哪种鸟?(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二、介绍作者,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梳理大意。

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总结下每段都写了什么,小组里讨论一下。

四、检测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五、讲读课文,理解感悟。

第一段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第二段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

(出示放大插图)2.读文感悟。

这一段写到了春天的那些景物,读一读,画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风柳草叶花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

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

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吧》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吧》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10)
伊·安·克雷洛夫(1769-1844)是俄国最杰出的寓言作家。他写过诗、喜剧、讽刺性散文,当过进步刊物的编辑,只是在晚年才开始写寓言。一生共写寓言二百零三篇,均以诗体写成。他在寓言中运用和提炼了大量反映俄罗斯人民智慧的童话和谚语,而他的一些警句又反过来变成了新的谚语在人民中间传诵。克雷洛夫的作品丰富了俄罗斯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称他是当时“最富有人民性的诗人”。
【设计意图:交流阅读的感受和收获,教师指导阅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阅读,热爱上了阅读。】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叶公好龙》
伊索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
克雷洛夫 克雷洛夫寓言 :《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
(板书: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的展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爱上寓言,产生想读的渴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三、交流感受,指导阅读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阅读寓言故事的收获和感受。
2.教师小结,指导阅读。
(1)我们应该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再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还要边读边想,联系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板书:伊索 伊索寓言 )
(二)交流 克雷洛夫寓言。
1.(课件出示7)克雷洛夫寓言的多幅图片。
2.引导学生观察:从图片内容你都想到了什么样的故事?
3.小组同学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幅图片进行交流,讲述寓言故事。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按小组发言的顺序教师借助课件进行小结。
(1)(课件出示8)其中的一幅插图,字幕显示故事内容,学生配乐朗读。(板书:《狐狸和乌鸦》)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龙,就决定去拜访他。霎时间,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真龙到了叶公家里,把头伸进了南窗,把尾巴绕到了北窗。

2024年春季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火烧云》教学设计

2024年春季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火烧云》教学设计
19.1对于火烧云的形成原因有了基本的认识。
20.个别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的运用。
20.1学生对火烧云的特点有了基本的理解。
21.个别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
22.对于火烧云的形成原因有了基本的理解。
22.个别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
23.对于火烧云的特点有了基本的认识。
23.个别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
3.教师宣布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火烧云》,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火烧云的特点和作者对火烧云的描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熟悉课文《火烧云》的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3了解火烧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2.1通过观察火烧云的变化,培养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选择一篇关于自然现象的短文,进行阅读并分享阅读感悟。
九、教学反思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学习方法和策略。
十、板书设计
```
《火烧云》
一、火烧云的特点
-颜色:红、橙、黄等
-形状:变化多端
16.1对于火烧云的形成原因有了基本的理解。
16.2个别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的运用。
17.教学目标的实施:
17.1对于火烧云的特点有了基本的认识。
17.2个别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
18.教学评价的客观性,认识到火烧云的形成原因有了基本的理解。
18.2个别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
19.对于火烧云的特点有了基本的理解。
1.学生对火烧云的特点有了基本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美丽的鹿角》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美丽的鹿角》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美麗的鹿角》原文叢林中,住著一只漂亮的鹿。

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個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來。

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鏡子。

鹿忽然發現了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咦,這是我嗎?”鹿擺擺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著擺動起來。

他從來沒有注意到自己是這麼漂亮!他不著急離開了,對著池水欣賞自己的美麗:“啊!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致,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一陣清風吹過,池水泛起了層層波紋。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皺起了眉頭:“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只美麗的角呢!”鹿開始抱怨起自己的腿來。

就在他沒精打采地準備離開的時侯,忽然聽到遠處傳來一陣腳步聲。

他機靈地支起耳朵,不錯,正是腳步聲!鹿猛一回頭,哎呀,一頭獅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鹿不敢猶豫,撒開長腿就跑。

有力的長腿在灌木叢中蹦來跳去,不一會兒,就把兇猛的獅子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就在獅子灰心喪氣不想再追的時候,鹿的角卻被樹枝掛住了。

獅子趕緊抓住這個機會,猛撲過來。

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盡全身力氣,使勁一扯,才把兩只角從樹枝中掙脫出來,然後又拼命向前奔去。

這次,獅子再也沒有追上。

鹿跑到一條小溪邊,停下腳步,一邊喘氣,一邊休息。

他歎了口氣,說:“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美麗的鹿角》教案教學目標:1、認識稱、禁、撒、掙、等9個生字,學寫鹿、賞、勻等13個生字。

2、能通課文讀出鹿的心情變化。

3、根據詞語提示,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4、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體會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

教學難點:理解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教學準備:教師:製作課件。

學生:預習寓言,完成預習單。

教學時數: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課件展示:在大森林裏,有一美麗的小鹿,在水邊欣賞自己美麗的鹿角。

2、這頭鹿也認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經歷了一件事,使它改變了一些看法,咱們先來聽聽它自己是怎麼說的?課件出示:“唉,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1、燕子一、学习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出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前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

2.收集有关燕子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人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2)说说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4、汇报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1)?凑?是什么意思?(2)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3)背诵第1自然段。

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复习引入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二、学习第2自然段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究第3自然段1、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3、指导感情朗读四、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7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1.本设计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比赛时,再学比赛前和比赛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比赛前主人的节日盛装,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人们的心情是只图高兴加以理解。

2.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对一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标记出来,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朗读指导。

3.重视了朗读训练,尤其几个重点段落。

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

除此之外,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本课设计容量较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时就难以完成,尤其是读的能力,因此在预习和第一课时教学时一定要扫请阅读障碍,才能为后续学习基础。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2《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妈妈的事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懂事”,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小组讨论的好处,也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自己能够大胆的展示自己,让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小足球赛》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小足球赛》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小足球赛》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五单元,通过阅读课文《小足球赛》来了解足球和足球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对课文《小足球赛》有全面的认识,能理解关键词、短语、句子等的意思。

2.学习足球规则,了解足球运动的精神,鼓励学生去实践。

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足球赛事或球员。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关键词和意思。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足球运动的兴趣,了解足球运动的精神和规则。

四、教学方法通过听读课文、问答、小组讨论、模仿比赛和自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足球和足球规则,引起学生的足球兴趣。

2. 预习(10分钟)通过听读课文《小足球赛》,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印象。

3. 阅读理解(30分钟)1)进一步理解关键词、短语和句子的意思。

2)分组讨论:针对具体问题,分小组讨论,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3)边读边学:在读完文章后,重点教导学生整个故事的意思。

4. 模仿比赛(20分钟)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一方担任球队,另一方担任裁判员,练习运用课本中所学的足球规则。

5. 写作练习(2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球员或球队进行描述,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我了解到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非常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他们在比赛中竭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体验足球运动的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基础薄弱,对足球规则不太了解等。

下一次教学中,我会更加细致地授课,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七颗钻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中洲小学:邓红霞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之时,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而当得到水的时候却几次让水,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由于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本课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让教育学有爱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了解水罐发生的一次次变化,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难点: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水的珍贵
1、看旱灾图片,创设情境导入。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并质疑:为什么以七颗钻石为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神奇情景,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其身临其境,“言又尽而意无穷”。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文章的一些相关的重点词语巧妙地结合起来,扎实了词语教学,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学习意识。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孩子心灵,为下文的阅读做了好的情感铺垫。

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三、再读课文,说说变化。

1、再读课文,看看围绕“水”发生了哪些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边读边画让你感到奇妙的句子。

2、小组交流找到的句子,感受水罐神奇的变化。

3、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读文,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畅,边读边画出感到奇妙的,了解水罐的一次次神奇变化,
四、品读句子,感悟爱心
1、默读课文,说说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了这么神奇的变化?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水罐每次变化的原因。

2、组内交流找到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用“从……一句中,我体会到……”或“从……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的句式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在默读的基础上,画出最受感动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读书的方法。

3、在学生的汇报中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给学生“情动于中而言于表”的抒怀机会。

同时引导学生在品悟读法的同时,主动参与评价。

五、回归整体,深化主题。

1、师: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小姑娘的罐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出示课件)我们发现故事中不断变化着的是什么?而始终不变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喝,
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2.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设计意图】结合课题,加深学生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让学生体会到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够快乐和幸福的生活,不正是因为有了爱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讨论一下这个温馨的话题——爱是什么?
2、小练笔。

你想把爱献给谁?又会怎样做呢?(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时时处处让学生在感受爱:女儿对母亲的爱,人对动物的爱,母亲对女儿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

这是一部爱的协奏曲,让学生懂得“爱能改变一切”,感受爱的温暖、伟大。

激发他们学会去关爱他人。

七、总结全文,赠送格言。

1、老师希望你们尽情地享受爱,痛快地去付出爱。

就像歌曲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就成美好的人间。

2、赠送格言。

下课。

板书设计:
19 七颗钻石

钻石、水流、星星博爱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感到成功的几点是:
1、问题设计少而精。

问题琐碎,繁复、肤浅是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备课时,我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首先找到教学的重点,然后以重点为目标去寻求解决重点的捷径。

这条捷径就应该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是有思考价值的关键问题,宜少不宜多,以精不宜粗。

2、语言训练巧而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统一的学科,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在接受情感的陶冶的同时,应该有机地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根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及时想象现实中的问题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内容,还懂得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中也有几点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朗读训练不到位。

在让孩子整理水罐的神奇变化时要求孩子按部就班,限制了孩子对课文其他内容的搜索和关注;在文本的内涵进行提炼和升华的时候,老师给予的支持太多,学生参与的不够主动,基本按照老师的思路完成整堂课的教学。

如何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我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