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全诗及赏析

合集下载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什么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什么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什么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大雁。

“问世间情为何物”出自元好问的词作《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写于元好问赴并州应试途中。

当时诗人听闻了一只大雁因为自己的伴侣被捕杀而殉情而死的故事,便买下这对大雁,将它们合葬并写下了这首词。

名词解释:
《摸鱼儿·雁丘词》通过运用反问、拟人、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全篇围绕着“情”字,记述和讴歌了大雁殉情的凄美动人的故事,进一步赞美纯真的爱情。

诗人描绘细腻,感情真挚,名为咏雁,实为抒情,从大雁这样的性灵都有生死相依、忠贞不二的感情引申开来,那么,作为世人,更是要对爱忠诚,对情专一,忠贞不渝,生死相依。

《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希冀,境界深远,回味无穷,艺术感染力极其强烈,堪称咏叹爱情的千古佳作。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作家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作家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摘要】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

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浓烈深厚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对比叙事想象形式用韵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第一次读到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立时想起金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一词,如此明确地表述出一个爱情故事的甜美与悲伤并直接地体现出诗歌的主题,深深的打动了我,读起来很揪心。

这首诗的对比格局、叙事手法、重章叠句、用韵和谐使得他的浓重情感都达到了诗歌最不易达到的高度,令人不忍卒读,悲伤至极!一、情感变化落差大,前后对比形成张力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①相对立的、冲突或者意义互相逆反的对比可以给艺术作品带来巨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产生一种美感。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是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仍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②她这里提出的“参差的对照”的说法,是对“对比”的最好表述。

高中语文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诗词鉴赏ppt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诗词鉴赏ppt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
肠言, , 里茫 断,小 尘 孤, 处惟轩 满 坟不 ,有窗 面 ,思 明泪, , 无
乙 卯 正 月江 二城 十子 日 记 梦
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 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 作。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淑,见识广 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 京(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 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 之情。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 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 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想 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 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 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 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 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陆 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 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 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 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 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不强疏 悔乐狂 ,还图 为无一 伊味醉 消。, 得衣对 人带酒
栏烟春 意光愁伫 。 残,倚
照黯危 里黯楼 ,生风 无天细 言际细 谁。, 会草望 凭色极

柳 永
恋 花
月千正夜 鬓纵处量 夜行梳来 如使话,十 ,。妆幽 霜相凉自年 短料。梦 。逢。难生 松得相忽 应 忘死 冈年顾还 不 。两 。年无乡 识 千茫

林徽因《你是美丽的四月天》原文及赏析

林徽因《你是美丽的四月天》原文及赏析

林徽因《你是美丽的四月天》原文及赏析
《你是美丽的四月天》是著名女作家林徽因所创作的一首诗歌。

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
你是美丽的四月天,
让我怎能不忆思,
是你春风化雨,
撩动了我的心弦。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林徽因对四月天的美丽和情感的赞美之情。

她通
过四月天的描述,表达了对春天的爱慕和思念之情。

首句“你是美丽的四月天”,直接将四月天与美丽联系在一起,
展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让我怎能不忆思,是你春风化雨”,更加强调了四月天给人带来的想念和感动。

下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感的深
沉思考。

作者在这句中提出人们对于感情的追问,以表达自己对于
真爱的认同和追求。

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则是以意境的
方式描述了作者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遭遇和坚持。

并且通过灯火阑
珊处的描写,给人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感的画面感。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优美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爱情的热
爱之情,触动了人心。

它以其情感真挚、意境唯美的优点,成为了
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

摸鱼儿元好问诗词赏析

摸鱼儿元好问诗词赏析

摸鱼儿
元好问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①,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②!
横汾路③,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④。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⑤,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双飞客:指雁。

雁常常成双飞翔。

②只影为谁去:是说伴雁已遇害,我也无以为生。

③横汾路:指雁的埋葬地汾水之畔。

④平楚:丛木叫楚,平楚即平林,远树。

⑤骚人:指诗人。

[鉴赏提示]元好问,金末元初人。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充国史馆编修。

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

正大八年,应诏入朝,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

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被蒙古军包围,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被俘。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过着遗民的生活。

这首曲子有个写作过程。

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到并州(今山西太原)赴试,路遇捕雁人,射杀一雁,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殉情而死。

元好问买下双雁,葬于汾水之畔,累石为记,名为雁丘。

后来再次经过并州,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咏雁,下片咏雁丘,抒发了金亡后自己对故国的悼念之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什么

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什么

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什么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大雁殉情。

该句出自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

原文如下:《摸鱼儿·雁丘词》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译文:泰和五年,我到太原参加考试,路上碰到一个捕雁的人,他说:“今天早上捕到一只雁,我就把它杀掉了。

另一只漏网的雁苦苦地叫个不停,不肯离开,最终碰死在地上。

”我于是从捕雁的人手中将雁买下,把这对死雁葬在汾河岸边,堆些石块作为标记,叫作“雁丘”。

当时同行的人多为此赋诗,我也有一首《雁丘辞》。

因为旧作不协音律,故现今将旧作加以修改订正。

怀着遗恨对人间问道: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使双方生死相随。

南飞北归都比翼双飞的大雁,渐渐老去的双翅经过了多少个寒暑?在漫漫长路中经历过团聚的欢乐,以及离别的苦楚,其中还有像像人间痴情儿女一样殉情的悲剧。

孤雁应该想诉说:面对万里之遥的层层白云,在重山阻隔的夜里,该形孤影单地为谁奔波呢?横渡汾水的路上,当初汉武帝巡幸时繁华热闹的地方如今却萧鼓绝响,只留下荒烟笼罩着平林。

吟诵《招魂》已无济于事,山鬼也只能在风雨中枉自悲啼。

但双雁生死相随的深情使上天也嫉妒,不相信殉情的大雁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只有一抔尘土。

所以我把它安葬在此,留待千秋万代的文人骚客狂歌痛饮来到雁丘凭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词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词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是一首古意盎然的词牌,它寄托了人们对于情感、生死以及情与不情的深刻思考。

这首词牌所涵盖的主题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人生情感、人生境遇、生死观念等等,相信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主题。

1. 人生情感: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个主题中,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首词牌所表现出的情感是充满了磅礴悲壮的,它不仅仅是对于爱情的表达,更是对于人生情感的思考。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陷入情感的泥沼之中,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和挑战。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情感像是一种无形的束缚,让人生丧失了自由,但另情感也是人生中最真挚的部分,值得人们用心相待。

情感所带来的困惑和滋味,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悟的。

2. 人生境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个主题还包含了对人生境遇的探讨。

人的一生中,往往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境遇,有喜有悲,有得有失。

在这首词牌中,人们对于生死境遇的接受和追问都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脆弱。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生活都在不断地考验着人的意志和信念。

人们需要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境遇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和价值观念。

3. 生死观念:对于生死观念的思考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个主题中的重要内容。

生命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而逝去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终局。

在这首词牌中,作者对于生死的态度和观念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逝去的敬畏。

人们常常会问,生死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呢?这个问题牵扯到了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思考,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

综合总结来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个主题涉及到了生命中最深刻的部分,包括情感、境遇和生死观念等。

通过对这个主题的深入探讨,我对这个词牌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和感悟。

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境遇中,都会遇到情感、生命境遇和生死观念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保持理智和心灵的平静,相信自己的选择和生活的意义。

古诗摸鱼儿·雁丘词翻译赏析

古诗摸鱼儿·雁丘词翻译赏析

古诗摸鱼儿·雁丘词翻译赏析《摸鱼儿·雁丘词》作者为元代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前言】《摸鱼儿·雁丘词》,又作《迈陂塘·雁丘词》,亦作《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是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

在《摸鱼儿·雁丘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注释】⑴《摸鱼儿》: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

双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⑵乙丑岁: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天干地支纪年为乙丑年,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

⑶赴试并州:《金史·选举志》载:金代选举之制,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试,凡四试。

明昌元年罢免乡试。

府试试期在秋八月。

府试处所承安四年赠太原,共为十处。

⑷识(zhì):标志。

⑸雁丘:嘉庆《大清一统志》:雁丘在阳曲县西汾水旁。

金元好问赴府试……累土为丘,作《雁丘词》。

⑹无宫商:不协音律。

⑺直教:竟使。

许:随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出自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问世间情为何物全诗及赏析:一、《摸鱼儿·雁丘词》全词及注解《摸鱼儿·雁丘词》作者:元好问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解:⑴《摸鱼儿》,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

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

双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⑵即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天干地支纪年为乙丑年,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

⑶赴试并州:《金史·选举志》载:金代选举之制,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试,凡四试。

明昌元年罢免乡试。

府试试期在秋八月。

府试处所承安四年赠太原,共为十处。

⑷识(zhì):标志。

⑸雁丘:嘉庆《大清一统志》:雁丘在曲阳县西汾水旁。

金元好问赴府试……累土为丘,作《雁丘词》。

⑹无宫商:不协音律。

⑺直教:竟使。

许:随从。

⑻双飞客:大雁双宿双飞,秋去春来,故云。

⑼“就中”句:这雁群中更有痴迷于爱情的。

⑽“君应”四句:万里长途,层云迷漫,千山暮景,处境凄凉,形影孤单为谁奔波呢?⑾“横汾”三句:这葬雁的汾水,当年汉武帝横渡时何等热闹,如今寂寞凄凉。

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平楚:楚指丛木。

远望树梢齐平,故称平楚。

⑿“招魂”二句:我欲为死雁招魂又有何用,雁魂也在风雨中啼哭。

招魂楚些(suò):《楚辞·招魂》句尾皆有“些”字。

何嗟及:悲叹无济于事。

山鬼:《楚辞·九歌·山鬼》篇指山神,此指雁魂。

⒀暗啼:一作“自啼”。

⒁“天也”二句:不信殉情的雁子与普通莺燕一样都寂灭无闻变为黄土,它将声明远播,使天地忌妒。

⒂骚人:人。

译文:叩问世间:爱情到底是什么,竟然值得以死相报?天涯共飞,恩爱依偎,你们双双度过了多少个寒来暑到。

有过欢乐,离别更苦,如此痴情的儿女,世上哪里去寻找?雁儿啊,你仿佛在说:绵绵雪峰,万里云海,日照将残,失去至爱,形影孤单,哪里还能经得起岁月的煎熬?汾河岸边,当年弦歌曼舞,而今却是一片冷落寂寥,爱侣已亡,无由招魂。

听吧!连山鬼也在风雨中悲嚎。

此情苍天也会动容;岂能象寻常莺燕,销骨黄土蓬蒿?岁月流逝,纵然一千年、一万年,我相信自有骚人墨客,来到雁丘墓前,为你们的爱情,长歌当哭,酹酒滔滔。

二、《摸鱼儿·雁丘词》全词赏析赏析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

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

“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

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

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

“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君:指殉情的大雁。

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

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

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

“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

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

“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

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

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

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些,句未象声词。

《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

这句意思是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

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

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

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

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

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

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赏析二: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

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

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

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正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

词中写殉情之雁不会与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正是强调其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

词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了这种精神的永不磨灭,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惊人识见。

这首作品中的崇情意识,与辽金文学率真尚情之传统一致,和词人年少之浪漫痴情有关,也与《董解元西厢记》和后来元杂剧肯定个人价值和欲望的精神相通。

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

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

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联,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情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好问的词作以雄浑博大见长。

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

清人刘熙载评元好问词时说“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词曲概》)。

这首《雁丘词》正是摧刚为柔,“疏快之中,自饶深婉”的范例。

赏析三:这是一首咏物词,词前小序为:“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予亦有《雁丘辞》。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1205年(金章宗泰和五年)。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

“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

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

“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

“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

“双飞客”即为雁。

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

“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

“君”指殉情的雁。

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

“雁丘”所在之处。

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

汉武帝《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

“平楚”,如言平林。

“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

“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

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

“何嗟及”即嗟何及。

《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

“山鬼”“啼风雨”本自《楚辞·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

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