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协商民主

合集下载

协商民主 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 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三、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四、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结论篇1正文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强调各方利益的协调与共识的达成,通过多方参与、平等协商、充分表达和民主决策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主要特点包括:人民主体性、平等协商、民主决策和多元参与。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包括政治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和基层协商等;二是加强协商民主的程序建设和规范,确保协商民主的实施;三是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决策、监督、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政协的组织体系、政治协商的程序和方式、协商民主的实践应用等。

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四、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商民主是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

通过协商民主,各政党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同时,协商民主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提高政治协商的实际效果。

五、结论总之,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

篇2 目录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二、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研究四、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与挑战篇2正文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民主一词源自古希腊词“democracy”,由“demos”和“kratos”两个短语组成,分别表示人民和权力。

协商民主与民主协商

协商民主与民主协商

协商民主与民主协商一般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但是对我们社工、对我们从事社区治理、推进协商民主工作的人来讲,理应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工作。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民主协商与协商民主。

一、什么是民主协商?民主协商即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要的问题在决策前和执行中的协商,是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二、什么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20世纪末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

表达了其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英政治的宪政民主观念。

是平等的主体,自由、公开、平等地参与对话、沟通和协商或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通过理性、负责的思考,审议各种理由的合理性,或者改变自身的观点,或者说服别人改变自身的立场,积极参与国家大事或公共事务的决策,通过自由平等对话来取得共识,保证公共和普遍利益的实现,使决策合法化、科学化。

三、民主协商与协商民主的区别与联系1、相同点:无论是民主协商还是协商民主都强调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进行对话、沟通、协商,通过协商取得共识,然后进行决策,使所作出的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民主协商在中国特指政治协商,而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一种形式,协商民主包含着政治协商。

2、不同点:(1)二个协商的意思不尽相同。

协商民主,更侧重于“审议的,审慎的”的意思,民主协商中的“协商”意为“咨询的”的意思;是中国共产党向外就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重要问题反复商量,交换意见的过程。

可见,“咨询”中所含有的参与的特点与西方“协商”中的参与的特点是不同的。

民主协商是决策主体向置身事外的人征询意见,而协商民主则是决策者中拥有共同决定权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商。

(2)协商参与主体与参与者地位不同。

“民主协商”参与者主要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各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掌握决策权;而源于西方的“协商民主”,其协商主体更为宽泛,它不仅仅局限于党派之间的协商,还包括政府与全体公民或公民代表。

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指在一个国家内可以有多个以种族、语言或宗教分割的政治力量并存,但同时依然保持很大程度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各个政治势力之间互相协商机制来取得的民主模式。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创新性, 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

建国60多年来, 我国协商民主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 为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走向强盛的中国,提供了广阔的政治发展空间。

1.从政治制度和体制看, 协商民主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 是政治生活有序运作的重要民主形式。

人民政协是当前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政治制度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协商民主的现实政治制度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 是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核心。

2.从政治权利和关系分析, 中国协商民主的本质内容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它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结构相适应,形成多层面的协商民主实践形态, 使人民切实感受到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中国协商民主实践具有多种形态,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 政协是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在政党政治层面,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民主趋向规范, 协商民主的基本方式;在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层面, 建立与完善政府决策与管理相关的民主协商机制;在公民社会层面, 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制度是协商民主展开的重要社会基础。

3.从政治文化和理念透视, 先进的政治文化和中华民族和合政府文化传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精神内核和底蕴。

协商式民主

协商式民主

协商式民主一、协商民主简介协商式民主完善了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制度保障。

协商式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其实质是最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

这种民主形式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全过程,表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参政议政作为协商式民主的主要形式,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现代民主形式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在中国政治民主实践中不断完善协商民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明确协商式民主的价值目标;拓展协商式民主的主体范围;强化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

所谓“协商(deliberative)”,就是所有受到政策影响的公民或其代表,都应该能够参与集体决定,而这集体决定,是秉持理性与无私态度的参与者,通过讨论、协商的方式来形成。

政治学家古特曼和汤普逊(A. Gutmann and D.Thompson)认为,所谓协商式民主,指称的是这样一种民主政治形态,即公民通过广泛的公共讨论的过程,各方的意见在公共论坛中互相交流,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案。

基于此,协商式民主理论强调公民是民主体制的参与主体,应该积极促进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

公民的这种政治参与,不应仅仅局限于投票,或者请愿、陈情或社会运动,而应该在参与者充分掌握信息、发言机会平等与决策程序公平的条件下,对公共政策进行公开的讨论,进而提出可行的方案或意见。

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为了回应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多元文化社会潜藏的深刻而持久的道德冲突,以及种族文化团体之间认知资源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

协商民主重新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拓宽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举民主多数决的制度缺陷。

加强政党协商 完善协商民主制度

加强政党协商 完善协商民主制度

观察与思考加强政党协商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冯 俭政党协商是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

开展对政党协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政党协商民主发展、完善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特点将政治协商引入执政党的政治活动并提升为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和特色。

在当前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背景下,执政党更需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政党协商是民主党派以独立的政党姿态同中国共产党在通力合作基础上共商国是,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协商与建议,其发展指向是政党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政党协商合作的正确方针,同各民主党派在多领域、多层次展开协商合作,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党协商的形式和主要内容《中国的政党制度》指出:“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形成了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一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形式,在中央层面主要有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会,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通报或交流重要情况,听取民主党派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

除会议协商外,民主党派中央还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及其他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建议。

中共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还有多种协商形式,如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

政党协商的主要内容有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文件;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关系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通报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并听取意见;其他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多元化民主的重要途径。

它旨在通过协商实现人民的意见表达和民主决策,保障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化和发展。

它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是政治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基础性的民主形式。

其中,政治协商是党和政府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代表进行的政治谈判和协商,是实现多种利益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民主监督则是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对行政、司法、公安等国家机关进行监督,防止腐败、失职和滥权。

参政议政则是指广泛组织人民参与政治,表达意见、建言献策,实现人民在政治中的主人翁地位。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点在于它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稳定政治局面。

协商民主需要各方在平等基础上开展谈判与协商,使各方能够坦诚对话,形成共识。

在实践中,协商民主已经使得各界人士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和广泛的支持。

此外,协商民主充分考虑各方的需要和利益,可避免部分群体的利益被忽视,从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然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协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在一些重大政策决策上,仍存在由少数人把持、闭门决策的情况。

另一方面,部分协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小范围、少人决策”的模式中,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有时还会发生权力寻租等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并避免其弊端,我们需要坚持“大众民主、才智民主、司法民主”的途径和理念,积极推进政治参与、政治协商、政治建设三大方面的工作。

在政治参与方面,我们应该鼓励群众对政治事务的参与,增强人民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在政治协商方面,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协商机制,确保各方代表的到位和协调,才能实现更广泛的民主协商。

在政治建设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基础。

协商政治与政治协商

协商政治与政治协商

协商政治是“基于民主程序的协商性价值偏好和由此产生的协商性运作程序、制度体系运作及其发展的民主政治”[1]。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2]。

政治协商不等于协商政治,但是,政治协商为协商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政治资源。

选择开发政治协商资源来推进中国的协商政治,不是一种主观的选择,相反,具有深厚的客观现实基础。

利用这个政治资源的开发来推进中国的协商政治,既能有效解决协商政治转型时所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也能使转型后的协商政治得以在制度上获得巩固与完善。

发展中国协商政治,就要大力开发政治协商资源,使政治协商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使协商的精神与原则渗透于政治生活,并进入经济与社会生活,使协商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原则和治理资源。

一在中国政治发展强调民主的效率、不主张政治多元化的大趋势下,竞争性民主不可能成为首选价值偏好。

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主程序的价值偏好很自然地会趋向协商性政治。

政治协商是协商政治在中国得以全面展开的重要的政治支撑与制度支撑。

首先,政治协商本身包含着协商政治的基本精神与原则。

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现代民主与现代化一样,都具有外生性。

但是,政治协商却具有内生性,其精神扎根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传统。

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

“和”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国泰民安的基本表征。

“和”的内在精神就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3]这种对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肯定以及对多元共存和发展的强调的精神,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这种文化基础为协商政治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

协商政治是基于民主政治运作程序的选择而形成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民主政治在多元社会运行所面临的多元竞争格局,强调以协商、合作替代竞争、冲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整版课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整版课件
_特___有__形__式___ 和 _独__特___优__势___ 。 (2) 主 要 渠 道 : 有 _政__府___协__商___ 、 人 大 协 商 、 _政___党__协__商___、_政__协___协__商___、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3)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是__社__会__主___义__协__商___民__主____的重要渠道和专门 协商机构,在推动协商民主___广__泛__多__层___制__度__化____发展、推进_国__家__治___理__体__系___和治理
2.解析:选 D。A、B、C 都不是人民政协的职能,不选;题干中“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围 绕脱贫攻坚、民营企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改革等建言献策”等,体现了人民 政协努力发挥其参政议政的作用,D 正确。 3.解析:选 D。本题以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为背景,考查对人民政协性质和职能的理解, 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①错误;建言献策是政 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途径之一,③错误。
见《优化方案》P87
见《优化方案》P87
[解析]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它不是国家机关,A 错误; 人大代表具有审议权和表决权,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职责不同,C、D 错误;B 符合题 意且正确。故本题选 B。
见《优化方案》P88 见《优化方案》P88
1.解析:选 A。 将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 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A 正确;B、C 不符合题意,D 说法错误。
[点拨]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和社会各界人士,围绕改革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的一 项国家民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协商民主的联系与区别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
一、政治协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政治协商这个概念来源于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那次会议通常被称为“旧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国民党经过斗争争取来的。

虽然蒋介石撕毁了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但政治协商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新政协”,借用了政治协商的概念,但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从此,中国共产党就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同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协商,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断推进,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日益完善。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强调,中共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问题进行政治协商,人民政协要对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政策法
令的贯彻等重大问题加强政治协商。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中共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和中共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协商是我国政治协商的两种基本形式,并对中共同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包括: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文件;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人选;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关系国家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等。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规定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等。

由此可见,政治协商是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就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的协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政治协商会议这样的政治组织,形成了政治协商这样的制度。

可以说,政治性是政治协商最显著的特征。

二、民主协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提倡民主协商。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反复强调,“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

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共产党人必须和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多商量,多座谈,多开会,务使打通隔阂,去掉误会,改正相互关系上的不良现象,以便协同进行政府工作与各项社会事业。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
党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政权组织,并注意与党外人士协商办事。

周恩来同志1949年在人民政协筹备期间多次指出,“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凡是重大的议案提出来总是先有协商的,协商这两个字非常好,就包括这个新民主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协商原则,对于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要事务、领导建议人选等都要事先进行协商,充分发扬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恢复发展我们党历来倡导的民主协商精神和传统,就国家大事和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并确立了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过程中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多更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民主协商,强调的是发扬民主。

就是说,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大事不是独断专行,而是坚持民主协商,让广大党外人士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切实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协商民主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协商民主这个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约瑟夫•毕赛特于1980年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提出。

而我们所讲的协商民主,虽然借用了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不仅内涵有所不同,具体实践更是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并完善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
与改革时期。

也就是说,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创造。

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当年“两会”中共党员负责人会上,首次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和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2006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重申了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

2007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首次提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

201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的通知,肯定了“协商民主”这个重要概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从国家制度层面确立了协商民主。

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了具体部署。

由此可见,“协商民主”所强调的,是同选举民主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民主形式,也是一种民主制度。

四、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协商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协商民主三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政治协商是侧重于协商内容的政治性,民主协商侧重于发扬民主,协商民主侧重于民主形式。

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协商民主三个概念又有着紧密联系。

第一,政治协商、协商民主是民主协商的具体体现。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决定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都要发扬民主,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

在民主协商过程中,就形成了与选举民主相适应的协商民主形式,形成了就重大问题进行的政治协商。

因此,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都是民主协商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民主协商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协商民主涵盖政治协商,但不等同于政治协商。

一是协商的主体更加广泛。

政治协商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具有高层次性的特点。

协商民主的主体则包括社会各阶层群众,涵盖面更大更广。

二是协商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政治协商主要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党直接协商,或在人民政协依托人民政协渠道同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而协商民主的渠道则包括了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协商。

三是协商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比如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

四是协商的内容进一步扩展。

政治协商主要是涉及大政方针问题的协商,而协商民主还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开展协商。

因此,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协商民主三个概念紧密联系,又有不同,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取代。

特别是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展得较早,研究得比
较充分,因而有比较规范的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

而协商民主是与选举民主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协商民主作为制度层面的建设任务提出来还是一种新的创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制,包括新制度的设置和新政策的制定,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存在较大空间。

如果将协商民主等同于政治协商加以理解,就容易导致忽视其他各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实践,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陈玉凤中央统战部研究室调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