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浅析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

浅析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问题开始关注和重视。
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这种障碍可能会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原因、以及针对这些障碍的教育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1. 学习焦虑: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出现因为考试、作业等学习压力而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情绪会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出现学习抵触情绪。
2. 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和动力,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出现消极抵触情绪。
这种缺乏动力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3. 学习压力过大:有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他们感到无法承受,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1. 家庭教育影响: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如果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例如家长对学习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出现。
2. 学习环境问题:学校和班级的学习环境是否和谐、氛围是否积极向上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3. 学习方法不当: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同样重要。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从而产生学习心理障碍问题。
4. 个人因素:小学生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自尊心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导致学习心理障碍的出现。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2.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支持。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学校和家长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让学生明白压力是正常的,要学会如何应对和释放压力。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课下,与同事们在一起交流,发现现在的问题孩子比较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教师、学校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才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
所以,现在我们应针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协助青少年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一、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缺乏合作意识。
2、性格孤僻,整日沉默寡言;3、意志薄弱,胆小怕事,缺乏信心。
4、爱玩网络游戏5、对学习没兴趣。
(一)家庭原因1、亲人的溺爱当前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从小娇惯,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
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
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有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
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
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
有的父母干脆寄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或者欺骗爷爷奶奶,问他们要钱出去上网。
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或者自己身体有残疾,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形成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4、家长的素质水平有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
小学生心理缺陷表现及对策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
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
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一、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良好二、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
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 小时。
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
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
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教育对策

写作提纲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一、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二)来自家庭的因素(三)来自学校的因素(四)来自社会的因素三、教育对策(一)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三)学校应采取的对策(四)学校应采取的对策(五)社会应采取的对策四、结束语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教育对策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通过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来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从而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教育对策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因此,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家庭中要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社会上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使小学生在我们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一、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目前,我国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如下:1学习方面的问题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
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是指与同学、教师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焦虑问题.人际关系焦虑,指在交往过程中焦虑不安,无所适从,或者唯我独尊,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顾虑重重,防范过当.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缺乏,小学生经常感觉别人对自己的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同情自己.在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的分享,甚至遭遇交往挫折时情绪极为低落或出现攻击性行为,一些儿童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因而被同学孤立.家庭相对于学校应该更让儿童感觉安全和放松,但由于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导致一些儿童与父母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在父母面前不敢说话,与父母缺乏必要的沟通,甚至亲子之间武力相向。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对策

附件1:绥德县第四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交流评选申报表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对策明德小学宋亚茸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现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方案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方案面对日益严峻的教育形势和社会环境,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焦虑、孤独、情绪不稳定等。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发现并有效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关于小学生的心理问题1.焦虑:小学生面对学习、考试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失眠、食欲不振、多梦等。
2.孤独: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原因,小学生可能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导致性格内向、自闭等。
3.情绪不稳定:小学生的情绪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可能由于小事而激动或者消沉。
二、如何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问题1.倾听:家长和老师应该倾听小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给予关心和支持。
2.引导:对于小学生的焦虑、孤独等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度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处理情绪和问题的方法。
3.陪伴:家长和老师要多陪伴小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
4.鼓励:及时给小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让他们能够积极应对挑战。
5.专业帮助:如果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家长和老师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三、心理问题疏导的实施方法1.建立信任:首先,家长和老师要与小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让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声和问题。
2.关注细节:观察小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措施。
3.开展心理活动: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一些心理活动,如情绪管理训练、压力释放课程等,帮助他们学会处理情绪和情感。
4.亲近自然:让小学生接触大自然,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孤独情绪。
5.注意饮食和睡眠:保证小学生有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是缓解情绪问题的关键。
6.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鼓励小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与同龄人建立友谊,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四、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的一些案例1.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最近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爱哭爱闹,成绩也有所下降。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研究心理障碍。
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第二,对人多疑恐惧。
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
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
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
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
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四,逆反心理严重。
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缘故原由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诲知识未周全遍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呈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例如,一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
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06-14T15:40:15.07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作者:李春红[导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人格发展上的这些课题是非常迫切,不容忽视的,尤其在社会转型,教育转轨的今天。
广东省兴宁市新陂中心小学514500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人格发展上的这些课题是非常迫切,不容忽视的,尤其在社会转型,教育转轨的今天。
那么,目前学生中存在
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呢?应如何解决呢?在此,作一点探讨。
一、学困生心理障碍现状分析
1.过度焦虑。
焦虑是一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就促进大多数人的学习而言,应当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的程度,才能有利于一般能力水平者的学习。
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学习。
在社会剧烈变革,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望子成龙”心切。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质量观主要是升学率,社会需要我们的班级、教师要重视升学率,很多学生追求的是成绩,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之后,强手如林,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子,单凭较高的动机去追求高度的志向,而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感,很容易受到挫折,产生恐慌心理。
2.任性。
任性即不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做法,它的主要心理特征有:不顾任何代价,坚持自己的做法;心地狭窄,不能接受新的意见;对别人极严厉,对自己极宽容。
3.腼腆。
它实际上是个“怕”字,怕讲错话被人耻笑而丢面子,怕“被老师批评”。
有腼腆这种心理的学生课上课下不敢开口,课上常低着头,怕被老师提问;在做角色表演时,他们红着脸,面部肌肉紧张,声音颤抖,手足无措,很熟悉的内容经常忘记,他们怀疑自己学习的能力,有时甚至丧失学习信心,这些学生不愿参与社会的交际活动,即使参加,也表现得不活跃,不自然。
4.惰性。
一些学生满足于低水平地维持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他们不预习新课,很少复习旧课,懒于开口,不求甚解,过分地依赖老师。
学习上的惰性会抑制智力和精神发展,抑制独立人格形成,阻碍创新精神。
二、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教学时可采取以下对策
1.柔声细语,和颜悦色——讲究教学艺术。
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由于自卑心态就更为敏感。
所以,老师在谈话时,要保持自己声音的平静缓慢,力求姿态、动作和面部表情都充满了对孩子的爱抚、宽容和接纳;对孩子的成绩要洋溢赞叹,喜悦和自豪,对他们的错误要由衷地表示担心、忧虑和悲痛。
在课堂上如果遇到学生不注意听讲,做个动作等现象,可采用眼神暗示,用提问引导,轻轻走动,抚摸学生或随时创设小竞赛调整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比大声呵斥,停课整顿更有力量、更见成效。
2.预支表扬,欲贬先褒——优化教学手段。
没有人爱听批评,即使是很有涵养的成年人。
至于孩子,对批评更是“深恶痛绝”,对心理障碍的学生,切忌可怜、嘲讽或过份地放纵。
对于他们,一旦完成了任务,即使完成得不理想,也要给予承认和表扬,但此时如直接表扬和恭维会很生硬或有“戴高帽”之嫌,若采用预支表扬的方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某学生常常少写作业,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但错误较多,这时就可以说:“你有很大进步,如果平时再多炼,对的习题再多些就更好了”。
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表现会受到认可和赞扬,从而激发起孩子的荣誉感,如果遇到非批评不可的情况,也要考虑到保护其自尊心,不要让他感受到侮辱或贬低,我们可以先找一个理由恭维他,把他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再告诉他“美中不足”。
3.积极聆听,欲擒故纵——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障碍的学生不仅接受能力差,而且有时有逆反和敌对心理,教学时,要让他们有一个熟悉材料的过程,不要催促他,要学会等待,一方面要耐心地、全神贯注地听学生的口述;另一方面要向他们确认自己听懂了,用“我理解你”的态度来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有时,对那些具有攻击心理的学生而言,在此基础上还可采取“迂回”战术,帮其纠错、查因。
4.投其所好,扬长避短——制定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善于投其所好。
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并设法把其特长方面的兴趣引到学习上来,逐步提高学习成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迟缓,教学中要从发展直观形象思维入手,要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要体现以生为主,以生为本,让学生多看,多动,多画,多议,并注意个别点拨和帮助。
5.动之以情,感化心灵——确立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坚持始终如一的规章和纪律,可以在全班说明,或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通过个别交谈,明确规定出上课、作业、课外辅导的要求,并讲清阶段和学期结束时评价的标准和奖罚方法,让学生知晓这样的道理,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
对待这些学生要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的能力,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信任,要和家长保持联系,把几个能力接近的学生组成一个互帮互学的竞赛小组,定期开展评议活动,并定出下阶段的目标。
教师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的心灵,取得学生的共鸣,建立起纯真的感情,学生就会信任老师,对所提要求就会欣然接受,有些学生由于以往评价定势已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对教师这个角色有抵触心理,这时就需要你注意留心他所做的每件事,注意找机会变换角色和对方沟通。
总之,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姿态、行为、兴趣、爱好甚至衣着等外部表现中,去透视其内心秘密和个性特征,摸清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做好工作,对症下药,一定能保证学生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