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研究作者:曾瑜来源:《成才之路》2016年第20期摘要: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比例,它注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引发读者思考,对于语文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有效的教学目标,合适的问题设计,积极的师生互动,是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语文教学;教学目标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51-01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让多元的作品对学生语文思维形成全方位的影响,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的。
《丑小鸭》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非常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文章以《丑小鸭》为例,对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期通过科学有效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推动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
一、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欣赏能力、接受能力、阅读能力、文学基础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避免单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本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了解不多,所以,教师设定教学目标不宜过高,应将学生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特点作为中心,具体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能力与知识目标。
对《丑小鸭》中艺术技巧和语言魅力进行品味和学习;对作品中隐喻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解和领会。
在实施该目标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达成,不是让学生理解教师给予既定答案。
第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探究讨论学习方法开展阅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实现对作品夸张和离奇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欣赏。
在设置这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角色,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进而实现对学习技能和方法的有效掌握。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丑小鸭》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升他们欣赏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和欣赏优秀外国作品的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人教版)契诃夫选文作品的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人教版)契诃夫选文作品的教学研究人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历经多次变动,选入其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更迭不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一直作为必选篇目,足见其在语文教育界和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更成为在历次淘沙中显露出的精品。
本文是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契诃夫选文《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研究,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契诃夫选文作品的教学实践提供点滴思考。
论文基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契诃夫选文作品的流变情况、契诃夫选文的特点以及契诃夫选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集中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契诃夫选文作品进行文本解读。
在中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框架内,《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一般理解层面体现在:人性经验本质性、社会批判多重性、现实象征关联性。
这是本文重新解读作品的基本出发点。
根据文本的特殊性,《变色龙》的解读层为人性本原之“变”与“不变”、“变色龙”的多重社会批判、《变色龙》的象征意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解读层为人性本质中的“套子”、“套中人”的多重性批判、“套中人”的现代精神。
在这些解读层的具体演绎下,两部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体现出来,据此也能挖掘出契诃夫选文作品于中学语文的教学价值:强烈的批判意义,复杂的人性本质,深切的自省意识,坚定的人格力量,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卓异的写作艺术。
第三部分则是对契诃夫选文作品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重点探讨《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出两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此基础上,完成两篇课文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
该设计本着整合分离的根本原则,以接受美学为基本理论,以文本解读的内容为依托,以文本思想的内在联系为纽带。
使学生既有单篇学习的独特体验,又能产生连贯、完整的学习体悟,充分发挥出契诃夫选文作品的语文教学价值。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一)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材
★中国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 1920 年
《白话文范》(四册),洪北平、何仲英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选文:[法]都 德 [ 英] 虎 特 《最后一课》,胡 适译 《缝衣曲》,刘半农译
[俄]屠格涅夫 《航海》,耿济之译
[俄]托尔斯泰 《三问题》,耿济之译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符合民国时期提出“从语文中认识英 语国家风俗之大概”和“从英美民族史迹 记载中,激发爱国思想及国际了解”等教育 思想。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发展
第一阶段(1920~1949) :承担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双重使命。 爱国主义教育:《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少年爱国者》《二个朋友》 启蒙教育:《争自由的波浪》《人的生命》 人生教育:《义侠的行为》《学校》
——周国平《人文演讲录》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2.强化教师外国文学修养
于漪:“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 远离文学经典,是社会普遍现状。但合格教师的人 格魅力,包含文化修养(文学修养)。 教好外国文学的文学修养,包含——
(1)文艺理论
(2)文化:哲学、宗教 (3)作品阅读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作品体裁:戏剧剧本、诗歌、小说、散文、寓言、书信、悼词、演讲、导言等 从记叙类延伸到抒情类、哲理类;从文学作品拓展到传记、社会伦理、科普读 物等。 从单一流派到多种(多国)文学流派:美国(16篇) 法国(10篇) 俄国(8篇) 英 国(7篇) 日本(3篇) ;选了波兰、日本、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哥伦比亚、印 度等国作品。 突出了国外多样文化姿态
学生本身缺乏对作品相关背景的了解,很难真正理解地深刻并深入挖掘作品 的主题思想——敖琪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分析

Famousteacherguidance 名师指导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95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分析文/高丽摘要:外国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教学情况不尽人意。
文章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际,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行了分析,探究其价值及西方文化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并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分析语文学科一直以来是扮演“文以载道”角色的重要舞台,因此,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吸纳了各国优秀文学作品。
学习和研究外国发展史上的艺术珍品,可以了解世界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承载着文化传播和育人的双重任务。
因此,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1 西方文化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美国学者萨姆认为 “一个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质的总和即为文化精神”。
西方文化精神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倡导自由和理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世界上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中,也充分体现出了西方的文化精神。
教材选取的海明威的寓言体小说《老人与海》便体现了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老人虽然捕鱼失败,但老人上岸后的一句“人只能被打败,不能被征服”,让学生体会老人无所畏惧的精神,学习他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失败,不抛弃不放弃。
此外蒙田的代表作之一《热爱生命》强调了人文主义所体现的对生命的珍爱。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能珍惜的唯有这眼前现实的生命,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对于蒙田所处的时代来说,这无疑是对那些虚无灵魂的当头棒喝,珍爱生命是要抓住当下,希望在于生命本身而非其他缥缈的存在,以此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珍爱生命。
西方还强调悲剧意识。
东方的“和为美”思想使人净化情感,而西方的“一悲到底”足以震撼人的灵魂,它能够让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崇高之感,因为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局往往是英雄用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及其重大意义,哈姆莱特便是如此,以牺牲彰显出人的尊严与人格理想的崇高。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摘要:文章着重探讨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旨在明了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提高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效率的办法,力争在课堂中实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现状;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19-02在最新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文中,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比例大约为5∶4∶1。
其中,外国文学作品占到10%,这样安排的目的显而易见: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让学生有深厚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
由此可见,外国文学是高中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文本。
但长期以来,受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外国文学的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作品都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头戏,外国文学都站在高中语文课本这个舞台的边缘。
这种编排方式直接导致中学教师特别重视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忽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
再加上很多教师文学知识陈旧,特别是对外国现代派小说知识缺失,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认识不够透彻,这些都导致教师很难把握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有的老师遇到外国现代派小说干脆绕道而行,不作为,也无能为力。
教师的忽视限制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与发展。
2.学生阅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太少。
教师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会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忽视。
笔者最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所高中选取了100名高一学生,组织了一次关于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约有60%的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或希望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但却很少有同学能说出5部以上的外国文学作品。
其中知名度较高的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飘》、《简·爱》等,这些作品均没有被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可见,青少年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自学的,这是外国文学教学的失误。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一、引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引入外国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引入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性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同时,通过引入外国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拓宽他们的视野。
同时,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外国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同时,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引入外国文学作品的策略1.合理选择作品: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要考虑到作品的难易程度、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等因素。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外国文学作品。
2.适时引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适时引入外国文学作品。
可以在课文讲解过程中适当引入相关作品,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在课外阅读环节适当推荐一些优秀作品,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注重教学方法:在引入外国文学作品时,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可以采用朗读、讲解、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外国文学作品。
4.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丰富的外国文学作品资源。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教育课程,因为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还意味着一种文化素养的传递和继承。
在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目前在国内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内容的单调和庞杂、教学方法的单一和低效、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等。
因此,通过对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与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和实验法等方法,深入了解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出发,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内容和拟定计划研究内容1.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2.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3.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和意义拟定计划第一年:1.收集相关文献和材料,开展文献综述和问题调查;2.分析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比如教材内容的单调、教学方法的墨守成规等。
第二年:1.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出发,制定针对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2.在不同学校进行实验,验证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第三年:1.总结实验结果,梳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2.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措施,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深入了解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2.提出针对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并进行实验验证;3.探究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和意义;4.得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措施,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心得)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策略

语文论文之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及教学策略一、初中教材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第三,主题、背景的相似或不同,对本国的文学作品或是一种补充,或是一种强调,或是一种深化。
比如写侵略战争的作品我国本身就有很多,但对于从语言上进行侵略的写的多还不明显,所以《最后一课》以其突出的主题被选入到课本中。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选用了三篇外国文学作品即《不会叫的狗》《犀粪蜣》和《最后一课》,这三篇所选用的外国文学作品与通常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不同,它们作为翻译作品的汉译外国文学作品是具有两重性的。
“一方面它们由于中国固有文化的‘归化’力量而具有中国性,另一方面,它们毕竟是另一语言和文化传统而具有外国性。
所以,翻译文学是一种既不同于外国文学又不同于本国传统文学的第三种文学。
而文学作品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便代表了不同的文化。
在学习这些作品也就是第三种文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一)背景添加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外国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这就使得学生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因而也就对这些作品产生了排斥心理。
这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详细地介绍文章所反映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了解。
因此,进行外国文学作品讲解时,背景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是较早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
入选的原因在于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篇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七种教材中,对外国文学的编排呈现两种模式:
一是外国作品单列单元,人教新版、鲁人版、粤教版、沪教版属于此类。独立单元的教材人教版和粤教版是根据外国文学文体进行分类组合,例如人教新版第五册第四单元中选入了《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等四篇外国小说。人教版高中选修课还专门设立了《外国小说欣赏》课程。鲁人版在第五册第四单元有《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对外国小说集中选读。粤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单列《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将外国诗歌放在一起集中学习。粤教版高一上册第三单元入选三篇外国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邂逅霍金》、《一碗阳春面》也是采用了集中编排的方法。
二是中外文学作品混合组编。这种编排方法是大多数版本都存在的现象,其中以苏教版、人民版较为典型。在这些混编版本中,外国作品被按照主题划分到各现代文专题中,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就包含了《获得教养的途径》一篇外国散文作品和《劝学》、《师说》两篇文言文。人民版教科书采用以特定话题为主线切分与组合模块单元,将5个模块分解成20个贴近学生生活、感悟以及成长的话题,每个模块由4个话题组成,一个话题涵盖一个单元,将外国作品按照文学的主题、文学的形象与文学美的形态等三个层次来组合文章,20个单元话题涉及了国家、社会、个人、自然、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国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80多年的历史中, 选文历经了一条坎坷之路, 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些选文改善了语文教材的结构, 丰富了中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 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国内已经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其中尤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最系统,也最成功。2001年之后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到编排体系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将语言训练教学思路和文学教学思路结合在一起,重新确立语文人文性教学目标,对入选的外国作品进行了科学审视。现行版通用教材中外国作品的特点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人教新版教材2005年出版,包括必修教材5册,收外国作品18篇,其中小说2篇(《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诗歌2篇(《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戏剧1篇(《哈姆雷特》),散文1篇(《瓦尔登湖》),其他文体(演说词、新闻报道、论说文、传记、科普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我有一个梦想》《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指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2篇。入选课文总篇目144篇的17.4%,鲁人版必修本入选外国作品较少为5篇,苏教版入选外国作品较多达28篇,占总篇目的21.2%,与1983年版相比,外国作品入选的比重明显增加,其对外国文学的重视是空前的。较大数目的篇目增加可看出我国教材编写工作者对外国文学的日益重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选材及编排特点。硕士学位 Nhomakorabea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解读视角
开题人姓名:
学院(部、所):
年 级:
学 位 类别:
学 科 专 业:
研 究 方 向: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
一、题目名称:
选题来源
国家级科研项目
省(部)级科研项目
校级课题
自选课题
二、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外国作品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中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文学视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外国作品教学虽然在教材和教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外国作品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单以第一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就入选了外国诗歌五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激流》(包括其他诗歌背诵篇章:《孤独的收割人》、《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外国作品教学的重视程度。但在作品的编排和教学设计上还存在着与新课改精神不相协调的方面,主要是选文的范围不够开阔、题材不太全面,没有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外国文学教学应有的价值。因此,研究高中外国作品教材编排和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