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优秀5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优秀5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优秀5篇】《大道之行也》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怎么讲呢?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大道之行也篇一2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以《桃花源记》)导入。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有关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5篇

有关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5篇

有关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5篇有关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5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下面给大家分享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

领导人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一)背诵课文(二)理解意思(三)领悟“大同“社会三、初读课文(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024年《大道之行也》精彩教案设计(通用8篇

2024年《大道之行也》精彩教案设计(通用8篇

2024年《大道之行也》精彩教案设计(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道之行也》,涉及教材的第一章“天下为公”的第二节“大道之行”。

详细内容包括对“大道之行”的内涵解读,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分析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道之行”的含义,认识到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大道之行”的治国理念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大道之行”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把握“大道之行”的含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进而引出“大道之行”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大道之行”的内涵,分析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举例说明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

3. 例题讲解: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大道之行”的理念分析问题,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道之行”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大道之行内涵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古代圣贤治国理念现代社会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大道之行”的理解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联系实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大道之行”的相关内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同时,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大道之行”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可能需要进展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局部,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优秀3篇,假如能帮忙到您,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篇一【预习提示】自主阅读,背诵课文;依据课下解释,疏通文意;积存文言词语和有关“抱负”的名言;完成根底学问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意积存、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观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叙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抱负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通过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分析文言文的力量,学习古人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把握构造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熟悉。

【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熟悉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抱负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

(板书文题)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现学习目标。

二、展现预习成果,梳理根底学问(预习检测)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根底学问。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现课前收集的有关“抱负”的名言佳句。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9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9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9篇《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

亲,以---为亲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大道理》章节,详细内容为《大道之行也》。

文章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道”,即治理国家的理想境界,强调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理解。

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语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3. 课文讲解: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老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c.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大意。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讨论“大道之行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道之行也》2. 板书内容:a. 作者及背景b. 文章结构c. 重点词汇和句式d.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b.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大道之行也”的理解。

c. 举例说明“大道之行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答案:1. a. 参见教材注释。

b. 示例:我认为“大道之行也”是指国家领导人以德治国,关心民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c. 示例:我国近年来致力于扶贫工作,体现了“大道之行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的《大道之行也》是我们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获得更好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本内容;2. 感受文章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哲理;3.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内容,深入探究文章意义;2. 感受文章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文章背后的哲学思想;2.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之外的含义与价值。

四、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的《大道之行也》。

这篇文章是一篇唐代诗人庄周的哲学文章,探讨了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本文从创世神话一路讲述到庄子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真正的生活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准备工作在教学开始前,老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庄子和其哲学思想,使学生对本文的背景有所了解。

2. 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中,老师可以对学生阅读文本,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思想,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做准备。

3. 理解文本在这一环节,老师需要向学生逐句分析文章,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可以采用问答式教学,让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并提供支撑材料。

4. 探究哲学思想在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深入挖掘文本,探究文章隐藏的哲学思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并根据学生的讨论提供反馈和补充。

5. 分析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请学生阐述自己对名言警句的理解,并探讨其背后的含义和价值。

6. 课堂反思在教学结束前,老师可以请学生回答课堂反思问题,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情感: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学习重点: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探究讨论,适度引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点燃激情欣赏美好生活的画面,结合《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美好的生活人人向往,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走进古人的理想境界,学习《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1、出示目标:知识: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情感: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3、指导朗读,熟悉内容(出示朗读提示)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5.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精讲导练,分层反馈
1.翻译下列划横线的字。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
. .
问题2:你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的“大同”理想?
五、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也
大道之行
1.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2.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或尽其用,人尽其力
⑶男有分
⑷货恶其弃于地也
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本组的分层看法。
学生自主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表达。
3.“大同”社会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四、反省导思,自我提升
问题1:本节课你在文言文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
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听录音,批注课文中的生难字。结合课件齐读词语。
二、问题导思,互助答疑
1.问题引入
问题1:读通了课文后,文言文的朗读还必须注意朗读的节奏,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用铅笔试着划出课文的朗读节奏。
问题2.结合课后的注释的翻译工具,看看这篇课文应该怎样翻译为现代文
学生自主读课文,并批注不会读的字,结合课后的注释批注拼音和字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划出课文的朗读节奏,然后齐读课文,小组赛读。小组讨论,解决文言文生难字的翻译,理解文章大意。小组翻译,没人翻译一个逗号,教师提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实词和虚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难点: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体会作者的大同思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向,自主学习
同学们,晋朝的陶渊明在先前所学的课文《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大家还记得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理想社会:故外户而不闭,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言文,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表达。
让学生积累文言文的重要实词,逐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文文意的疏通和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目标完成,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对时间的把握上以及问题难度设计上处理的不是很恰当,导致学生的课堂反映不是很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多向其他教师学习,锻炼自己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升课堂效率,上适合学生的优质课。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归纳概念
问题4.“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朗读全文,提高朗读能力,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大意,并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朗读全文,提高朗读能力。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大同社会的含义。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课题
大道之行也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是其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情分析
因为这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学生对古代的理想社会有了一定认识,本课可以在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再一次理解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期盼,积累文言文中的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问题3.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