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优秀教案《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能力
1、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而成的。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等效思维方法,体会等效方法在解决电路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与了解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知:Ug=IgRg
小结:表头G的满偏电压Ug和满偏电流Ig一般都比较小,测量较大的电压和较大的电流时,需要把小量程的表头G加以改装。
(投影)例1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二、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和电流表
教师:(投影)教材图3.30
1.并联电路的两个基本特点:
(1)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串并联电路中分压、分流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原理,并会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
教具
多媒体、小灯泡3个、导线若干、电池一副、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
教法与学法
自学引导、讲授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活动设计
师生活动
答案:R1=4.9 kΩ,R2=49.9 kΩ
解析:当公共端与5 V端接入被测电路时,量程为U1=5 V,当公共端与50 V端接入被测电路时,量程为U2=50 V.
由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关系可知:
R1= Ω=4900Ω=4.9 kΩ
R2= =49900Ω=49.9 kΩ
举例让学生讨论后选出2-3名学生上台做题,加深对电功的理解
教案: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优秀教案:串联分压、并联分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串联电路的分压现象,掌握串联电路电压分配的规律。
2. 让学生理解并联电路的分流现象,掌握并联电路电流分配的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串联电路的分压现象2. 并联电路的分流现象3. 串联电路电压分配规律4. 并联电路电流分配规律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串联电路的分压现象及电压分配规律并联电路的分流现象及电流分配规律实际应用案例分析2. 教学难点:串联电路电压分配规律的推导并联电路电流分配规律的推导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现象和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电路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授新课:a. 讲解串联电路的分压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压分配规律。
b. 讲解并联电路的分流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分配规律。
c.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路现象。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关键点。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电压、电流分配规律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串联与并联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串联与并联教案导语:串联和并联是电路中常用的两种连接方式。
本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串联和并联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实验与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串联和并联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串联和并联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串联和并联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3. 能够应用串联和并联的概念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串联和并联的概念和特点;2. 串联和并联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3. 串联与并联实验的设计和操作;4. 通过练习巩固串联和并联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串联和并联的概念和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串联和并联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步骤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使用黑板或投影仪展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示意图;2. 详细解释串联和并联的定义和特点;3. 解释串联和并联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步骤三:实验设计(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串联与并联的实验;2. 每个小组需要使用电池、导线、电阻器等实验器材;3.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测量电流和电压,并记录实验结果。
步骤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2. 学生需要准确地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数值,并记录下来;3. 学生可以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和问题。
步骤五:实验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分析串联和并联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2. 学生可以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步骤六:练习巩固(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解答问题;2. 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3. 教师可以适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步骤七: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2. 进一步强调串联和并联的概念和特点;3. 提醒学生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评价:评价方式:书面测试评价内容:1. 串联和并联的定义和特点;2. 串联和并联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3. 应用串联和并联解答电路问题的能力。
《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优秀6篇)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篇一成功之处:1、利用线路板进行实验,实验装置简单、用时短,操作方便、效果明显。
2、实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3、用游戏巩固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并很好把串、并联电路得以扩展。
4、采用先设疑、讨论,再探究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能很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意识,同时也有效的降底了教学难度。
5、课堂练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
师生相互交流,互相沟通,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散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不足之处:1、本节课是采用集中探究优势大还是分散探究优势大2、能否减少探究点,将开关的作用学生动手探究转为教师的演示探究来进一步降低难度。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篇二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情境,使学生通过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贯穿着以科学探究为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浓厚兴趣去感知,去认知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活动中尽力营造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调节探究的节奏,用实验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验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学”上,达到了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又懂得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好地实践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
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信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了自己教学主导者的地位,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大胆探索的学习态度,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串联和并联》教案(12篇)

《串联和并联》教案(12篇)《串联和并联》教案1(一)教学目的1.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教具磁性黑板,投影仪及画有电路元件符号的投影胶片,电池阻,小灯泡,开关,导线,投影胶片数张(上面可事先印好电路元件,为画电路连接图备用)。
(三)教学过程1.复习(l)用磁性黑板上如图1的电路,复习上一节电路的知识。
(2)利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复习电路元件的符号。
(3)请同学画图1的电路图。
(4)找出图2中几个电路图不合要求的地方。
小结:在图2所示的三个电路中,图甲不应将灯泡画在拐角上;图乙开关应为小圆圈,不是黑点;图丙电路的导线没有接在电路元件上,形成了断路。
2.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在图1的电路里,我们只用了一个用电器,可是在一个实际电路里,用电器往往不只一个,有时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呢?(2)用一个电池阻,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
要求合上开关时,两灯都亮,开关断开时,两灯都熄灭,想想看,有几种连接方法,画出电路图(可画在玻璃板上,以便于在投影仪上进行分析和订正)。
(3)下面是几位同学所画的电路图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怎样将Ll、L2。
连接起来的呢?分析:图甲是先接L1;再接L2,如果这个电路里有三盏灯,灯L3。
应怎样连入电路?(接在L2的后面)那么这几个用电器在连接上有什么特点?是将它们逐个顺次地连接起来,就像串糖葫芦一样。
图乙的连接方法与图甲有什么不同?开关S的位置不同。
那么这两个灯还是逐个顺次连接吗?是。
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有无影响?我们一会再来讨论。
再来看看图丙的连接方法与图甲、图乙是否相同?图丙是把两个灯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把这两点分别叫做A和B(图4)。
当合上开关S后,电路中的电流从A点分开,到B点汇合。
想想看,若有三盏灯,灯L3。
高中物理第3章恒定电流第4节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课堂互动教案鲁科版选修3_120171003333

第 4节 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课堂互动三点剖析一、混联电路1.若混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大时,则混联电路的总电阻变大.反之,若混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 小时,则混联电路的总电阻变小.2.若混联电路中一个滑动变阻器接在两个支路中,滑动触头移动时引起总阻值变化比较复杂, 可能是先变大后变小,也可能是一直变大或一直变小.如图 3-4-1当滑片 P 从左端滑到右端的过程中,A 、B 间的电阻一直变小;当滑片 P 从右端滑 到左端的过程中,A 、B 间的电阻一直变大.如图 3-4-2两支路的阻值之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当两支路的阻值相差最多时,A 、B 间的阻值最小,当两支路阻值相差最少时,A 、B 间的阻值 最大.图 3-4-1 图 3-4-23.电路简化技巧①在电路中连接电阻的导线其电阻一般看作为零,因此其长度可以任意伸长或缩短,形状可任 意改变,若题目中明确给出导线具有电阻(如很长的输电导线),则应在等效电路图中画出等 效电阻.②电路中的电压表和电流表是用来指示电路的影响,应把电表的电阻当作电路的一部分,画在 等效电路中,若题目不要求考虑电表对电路的影响,即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看作是理想的(R V →∝, R A =0),即画等效电路时,电压表两端视作断路,电流表两端可视作短路,可直接用导线代 替.③电路中含有电容器的电路,在直流电路中,当电路达稳定状态时,可看作电容断路,则可将 电容器及所含支路一同去掉.【例 1】 如图 3-4-3所示,R 1=2 Ω,R 2=3 Ω,滑动变阻器最大值 R 3=5 Ω,则当滑动触头 从 a 滑到 b 的过程中,安培表示数变化情况如何?图 3-4-3解 析:由电路的组成可知,R 1和 R 3的上半部分串联,R 2和 R 3的下半部分串联,然后再并联.只 要求出 P 由 a 向 b 滑动过程中电阻的变化,就可求得电流的变化.设 P 、a 间电阻为 R a ,则混联 电路的电阻为 R =(R )( R R ) (2)(8R a RRR13aaa2(RR ) (RRR )101a23a)上式中分子里两个因式之和为定值,则当 2+R a =8-R a ,R a =3 Ω 时,R max =2.5 Ω,I min =U R max=2.51AU当R a=0时,R=1.6 Ω,I1= =3.94 ARU当R a=5 Ω时,R=2.1 Ω,I2= =3 AR故当滑动触头P从a端滑动到b端的过程中,安培表示数变化:从3.94 A减小到2.52 A再增大到3 A.答案:从3.94 A减小到2.52 A再增大到3 A二、电流表的改装1.电压表的改装电流计的电压量程U g=I g R g.当改装成量程为U的电压表时,应串联一个电阻R,如图3-4-4所示.图3-4-4电压扩大量程倍数n=U/U g由串联电路的特点:U=I g R g+I g R解得:URU UR= R R( 1)R(n1)Rgg gI I R Ug g g g电压表的内阻R V=R g+R,即R V等于R g与R串联时的总电阻.2.电流表的改装图3-4-5电流计的电流量程I g,当改装成量程为I的电流表时,应并联一个电阻R,如图3-4-5所示. 电流扩大量程倍数n=I/I g由并联电路的特点I g R g=(I-I g)R解得:R= I R1g RgI I n 1gg电流表的内阻R A等于R g与R并联时的总电阻.3.对电流表的改装应注意的问题(1)电压表的量程是指通过表头的电流达到I g时加在电压表两端的总电压U;电流表的量程是指通过表头的电流达到满偏I g时,通过表头和分流电阻的电流之和.(2)由串联分压原理可知,串联的分压电阻越大,电压表的量程越大;由并联分流原理可知,并联的分流电阻越小,电流表的量程越大.(3)实际的电压表内阻不是“∞”,电流表内阻不是零,它们接入电路进行测量时必然对原来的电路有影响,这是今后我们要注意的,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有时不考虑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认为电压表的内阻是无限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叫做理想电表,是理想化模型. 【例2】有一个电流表G,内阻R g=10Ω,满偏电流I g=3 m A.要把它改装为量程为0~3V的电压表,要串联多大的电阻?改装后电压表的内阻是多大?解析:电流表G两端的满偏电压是2U g =I g R g =0.003×10 V=0.03 V电阻 R 分担的电压为 U R =(3-0.03) V=2.97 V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求得分压电阻U IR R =g2.97 0.03Ω=990 Ω 电压表的内阻等于 R g 和 R 串联电阻之和 R V =R +R g =1 000 Ω. 答案:990 Ω 1 000 Ω三、伏安法测电阻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1.伏安法测电阻U I(1)原理:根据 R =,用电压表测出电阻 R 两端的电压 U ,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 R 的电流 I ,就可以求出电阻 R 的阻值.(2)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如图 3-4-6(a )所示,电流表接在电压表两接线柱外侧,通常 叫外接法.如图 3-4-6(b )所示,电流表接在电压表两接线柱内侧,通常叫内接法.图 3-4-6(3)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采用外接法测量电阻,电压表的示数为 R 两端的电压真实值,电流表的示数大于通过 R 的电流U I(由于电压表内阻 R V 分流),故由 R =算出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R 测<R 真. 测量值实际上是被测电阻和电压表内阻的并联电阻,不难看出 R V 比 R 大得越多,R V 的分流越 小,测量误差越小,因此,外接法适宜测量小电阻.采用内接法测量电阻,电流表的示数是通过 R 的电流真实值,电压表的示数大于 R 两端的电压U I(由于电流表的内阻 R A 分压),故由 R =算出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R 测>R 真. 测量值实际上是被测电阻和电流表内阻的串联电阻,不难看出 R A 比 R 小得越多,R A 的分压越 小,测量误差越小.因此,内接法适宜测量大电阻. (4)内、外接法的选择一般地说,当 R R A 时选用内接法,当 R R V 时,选用外接法.在测量电阻的阻值时,选择电流表内接法或外接法十分重要,应仔细认真地加以确定. 若已知待测电阻的大约值 R x 、电流表的内阻 R A 和电压表的内阻 R V ,则当RR 时,即只 Rx Vx >RRAxR A R 时,R x 可认为是大电阻,选用电流表内接法.当VRR 时,即 RxVx <R A R V 时,RxRRAx可认为是小电阻,选用电流表外接法. 2.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和分压 (1)限流电路的工作原理3图 3-4-7如图 3-4-7所示为一限流电路,其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用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移动滑动变 阻器的滑动片 P 可以改变连入电路中的阻值,从而控制负载 R 中的电流大小,图中滑动触头 P 滑至 B 端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此时电流最小,因此,在闭合电键 S 之前,应使 P 移至 B 端.采用限流式电路,负载电阻 R 的电流 I = R U R,当 R 0减小时,I 增大,I 的调节范围为RUR 0 max~ U R ,R 两端的电压调节范围为R RUR 0 max ~U ,当 R 0max >R 时,调节范围较大. (2)分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图 3-4-8如图 3-4-8所示为一分压电路,其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用来调节负载 R 上的电压,由电路分 析可知,连接方式为 A P 间的电阻与 R 并联,然后与 P B 间的电阻串联.因此当滑动触头由 A 向 B 移动时,加在 R 上的电压逐渐增大,因此,在闭合电键 S 之前,应使 P 移至 A 端,此时 R 上 的电压为零.采用分压式电路,负载电阻 R 的电压范围为 0~U ,显然,比限流式调节范围大. (3)两种连接方法的选择①负载电阻的阻值 R x 远大于变阻器总电阻 R ,须用分压式电路.②要求负载上电压或电流变化范围较大,且从零开始连续可调,须用分压式电路.③负载电阻的阻值 R x 小于变阻器的总电阻 R 或相差不多,且电压电流变化不要求从零调起, 可采用限流法.④两种电路均可使用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限流式接法,因为限流接法总功耗较小.⑤特殊问题中还要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以及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来反复推敲,若用限流接 法,负载的额定电流小于用限流接法所能达到的最小电流;或所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小于 用限流接法所能达到的最小电流和分到的电压时,采用分压接法.【例3】 如图3-4-9所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10 V 和0.1 A ,电压表内阻为500 Ω, 那么待测电阻 R 的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测量值为_______,真实值为_______.图 3-4-9解 析:因为电压表和 R 并联,则电压表读数 U ′等于 R 的真实电压 U ,而电流表的读数 I ′为 RU与电压表的总电流,所以 I ′大于通过 R 的真实电流,所以 R 的测量值 R ′=小于真实值 R =I4UI U I.R 的测量值R ′= = 10 0.1 U I Ω=100 Ω,R 的真实值R =I U U R V V10 10 0.1 500 Ω=125 Ω. 答案:小 100 Ω 125 Ω各个击破类题演练 1如图 3-4-10所示,电路两端的电压 U 保持不变,电阻 R 1、R 2、R 3消耗的功率一样大,则电阻 之比 R 1∶R 2∶R 3是( )图 3-4-10 A.1∶1∶1 B.4∶1∶1C.1∶4∶4D.1∶2∶2解析:因 P 1=P 2=P 3又 R 2与 R 3并联,故 R 2=R 3,I 2=I 3=I 1∶I 2∶I 3=2∶1∶1根据 P = I 2R12 I 1,即得 R 1∶R 2∶R 3= 1 2 I 1: 1 2 I 2: 12 I3=1∶4∶4.答案:C变式提升 1将两个灯泡 A (220 W )和 B (220 W )串联后接在电路 PQ 段,如图 3-4-11所示. 为使灯泡安全使用,在 PQ 段所加电压的最大值为多少?图 3-4-11解析:由灯泡的功率 P = U 2 R,因为 P A >P B ,所以 R A <R B .串联后,B 灯电压将高于 A 灯电压,当 B 灯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PQ 段所加电压达到最大值,而此时 A 灯实际电压低于额定 电压.两灯电阻:R A =2 U额P额2202 100Ω R B = 2 U额 P额2202 25Ω5所以R A=RB4,串联后I A=I B UA所以RB U RBB因为U B=220 V时,PQ段电压达到最大值,此时U A= RRAB·U B=55 V所以PQ段最大电压U=U A+U B=55 V+220 V=275 V.答案:275 V类题演练2有一个电流表G,内阻R g=25 Ω,满偏电流I g=3 mA.要把它改装为量程为0~0.6 A的电流表,需并联一个多大的电阻?改装后电流表的内阻是多大?解析:通过分流电阻的电流I R=I-I g=0.597 A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得分流电阻UIg R=R I R=0.126 Ωg gIR电流表的内阻R A等于R和R g的并联电阻1 11RA R Rg代入数据得R A= RRgRRg=0.125 Ω.答案:0.126 Ω0.125 Ω变式提升2有一只量程为1mA的小量程电流表,刻度盘共有50格,若给它并联一个10-2 Ω的电阻,则可将它改装成一个量程为1 A的电流表.若要把这个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成一个量程为10 V的电压表,则应在小量程的电流表上串接一个_______Ω的电阻.将这个电压表接在某段电路上,指针偏转40格,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V.解析:将小量程的电流表并联一分流电阻,可改装成一大量程电流表;将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则需串联一分压电阻.电压、电流表的刻度都是均匀的.设改装成电流表的量程为I,则I=I g+ I Rg,代入数据得Rgg=10 ΩR当改装成10 V的电压表时需串联的电阻为R,则U=I g(R g+R),得R=9 990 Ω40 4当指针偏转40格,即I g时,表明这段电阻两端电压为U′=U=8 V.50 5答案:9 9908类题演练3如图3-4-12所示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10 V和0.1 A,已知电流表的内阻R A 为0.2 Ω.那么待测电阻R x的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真实值为_______.6图3-4-12解析:因为电流表和R x串联,其读数I等于通过R x的电流I R,电压表并联在电流表和R x的两U U=RR 端,故电压表读数U大于R x两端的实际电压UR,所以R x的测量值:R测=I IR 真,R x的真实值:R真= U U IR 10 0.10.2R A Ω=99.8 Ω.I I0.1答案:大99.8 Ω类题演练4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R x时,若不知R x的大约数值,为了选择正确的电流表接法以减小误差,可将仪器如图3-4-13所示接好,只空出电压表的一个接头K,然后将K分别与a、b接触一下,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变化情况,则()图3-4-13A.若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K应按aB.若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K应按bC.若电压表示数有显著变化,K应按aD.若电压表示数有显著变化,K应按b解析:若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较大,说明待测电阻R可以与R A相比拟,待测电阻是小电阻,若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较大,说明待测电阻只可以与R V相比拟,待测电阻是大电阻.答案:BC变式提升3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所需器材及规格如下:(1)待测电阻R x(约100 Ω);(2)直流毫安表(量程0~10 mA,内阻50 Ω);(3)直流电压表(量程0~3 V,内阻5 kΩ);(4)直流电源(输出电压4 V,内阻不计);(5)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5 Ω,允许最大电流1 A);(6)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试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画出合理的电路图.解析:(1)待测电阻与电表内阻的比值分别为:R RxAR2, 50,VRx因为RxRA R V Rx即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不能忽略,而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可以不计,所以应采用电流表外接电路.7(2)如图所示,当滑动变阻器作限流器作用时,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为I min=RE R A Rx=0.024 A >10 mA毫安表将被烧坏.当作分压器使用时,电路的最小电阻和通过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分别为 R min = (R R )RxAR RRAx=14 ΩI max =ERmin=0.29 A <1 A 可见,变阻器可以安全工作.这时,毫安表中的电流,可以通过控制分压器的输出电压,在 0~10 mA 内进行调节. 所以,在连接实验电路时,不仅电流表应外接,而且必须将滑动变阻器作分压器作用. 类题演练 5如图 3-4-14所示,用伏安法测电阻 R x ,电路电压恒定;当 K 接 a 时,电压表示数为 10 V ,电 流表示数为 0.2 A ;当 K 接 b 时,电压表示数为 12 V ,电流表示数为 0.18 A ,那么当 K 接_______ 时,测 R x 较为准确,此时 R x 的测量值为_______Ω.图 3-4-14解析:当 K 由 a 接 b 后,电压表示数变化更显著,K 接 a 测量较准确. 答案:a 508。
优秀教案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优秀教案串联分压并联分流一、教学目标:1.理解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解决实际电路问题;4.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计算方法;3.实际电路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1.电源、电阻、导线等实验器材;2.电压表、电流表等测量仪器;3.电路实验箱;4.电路图、教学PPT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引出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在一个电路中,如何实现对不同电阻的电压或电流的测量?2.理论讲解(20分钟)3.实验操作演示(30分钟)a)串联分压实验:(1)搭建一个由3个电阻和一个电源组成的串联电路;(2)接入电压表和电流表;(3)测量并记录每个电阻的电压和电流;(4)计算并验证每个电阻的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
b)并联分流实验:(1)搭建一个由3个电阻和一个电源组成的并联电路;(2)接入电压表和电流表;(3)测量并记录每个电阻的电压和电流;(4)计算并验证每个电阻的电流之和等于电源电流。
4.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每个电阻的电压和电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并验证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数学关系。
5.实际问题解决(20分钟)给出几个实际电路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解决。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电路图、计算公式和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论证。
6.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深入应用和研究。
五、课堂作业:1.计算由若干个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和总电压;2.计算由若干个电阻组成的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和总电流;3.解答几个与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相关的电路问题。
教案: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优秀教案: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教学目标:1. 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
2. 掌握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分配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分配原理。
3. 能够运用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串联电路1.1 串联电路的定义1.2 串联电路的特点1.3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分配第二章:串联分压2.1 串联分压的概念2.2 串联分压的原理2.3 串联分压的计算方法第三章:并联电路3.1 并联电路的定义3.2 并联电路的特点3.3 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分配第四章:并联分流4.1 并联分流的概念4.2 并联分流的原理4.3 并联分流的计算方法第五章:应用举例5.1 串联分压的应用举例5.2 并联分流的应用举例教学过程:第一章:串联电路1.1 引入串联电路的概念,通过实物展示串联电路的组成和特点。
1.2 讲解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分配原理,通过实验演示电流在串联电路中的分配情况。
第二章:串联分压2.1 引入串联分压的概念,解释串联分压的原理。
2.2 讲解串联分压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分配。
第三章:并联电路3.1 引入并联电路的概念,展示并联电路的组成和特点。
3.2 讲解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分配原理,通过实验演示电压在并联电路中的分配情况。
第四章:并联分流4.1 引入并联分流的概念,解释并联分流的原理。
4.2 讲解并联分流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分配。
第五章:应用举例5.1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串联分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照明电路的电压分配计算。
5.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并联分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家庭电路的电流分配计算。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演示,评价学生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程度。
2. 通过例题和应用举例,评价学生对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价学生对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应用能力。
第六章:串并联电路比较6.1 串并联电路的定义与区别6.2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联系6.3 串并联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选择第七章: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案例7.1 串联电路的实际应用案例7.2 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案例7.3 串并联电路的综合应用案例第八章:安全与环保8.1 电路安全的基本知识8.2 串并联电路中的安全问题8.3 环保意识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第九章:串并联电路的测量与调试9.1 串并联电路测量工具与方法9.2 串并联电路调试的步骤与技巧9.3 串并联电路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第十章:复习与拓展10.1 复习串并联电路的主要知识点10.2 拓展串并联电路的相关知识10.3 探讨串并联电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与发展教学过程:第六章:串并联电路比较6.1 通过实物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串并联电路的定义与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电路结构: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
课时安排2课时
(90分钟)
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111授课时间第2周授课人张凯闽授课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知识
1、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性
质。
2、会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电流、电压、功率的分配关系,解决
一些简单的混联电路问题。
3、了解电流表(表头)的原理,知道什么是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
4、能用分压和分流原理将电流计改装成电压表和电流表。
能力
1、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而成
的。
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
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等效思维方法,体会等效方法在解决电路问题中的重要作
用。
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
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激发学生探
索自然与了解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串并联电路中分压、分流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原理,并会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
教具多媒体、小灯泡3个、导线若干、电池一副、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
教法与学
法
自学引导、讲授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师生活动
导入(2分钟)1、复习上节课知识:串并联基本性质。
2、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有关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这节课我
们要深入研究串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
学生举出
一些大家熟
悉的例子
新课教学
一、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和电压表
教师:(投影)教材图3.25
1.串联电路的两个基本特
点:
(1)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
在恒定电流的电路中各出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因此,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串联电路各部分的电荷量必须相等,故有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
即3210I I I I ===
(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即 01U +12U +23U =03U
2.串联电路的3个重要性质: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即 ++=21R R R +Rn
(2)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关系是:各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们的阻值成正比。
即 I R U R U R U n
n ==== 22
1 (3)串联电路的功率分配关系是:各个电阻消耗的功率跟它们的阻值成正比。
即2
221I R P R P R P n
n ==== 3.分压作用与电压表 学生:请问:利用表头能够测量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分别是多大? 教师: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 (表头)改装而成的。
(投影)利用多媒体介绍表头的满偏电流Ig 、内阻R g 和满偏电压U g 。
(1)满偏电流I g
表头的线圈准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很小,一般不超过几十微安到几毫安,这个电流值叫表头的满偏电流,用I g 表示。
满偏电流I g :表头指针偏转到最大刻度时的电流。
[说明]如果通过表头的电流超过满偏电流I g ,不但指针指不出示数,表头还可能被烧坏。
(2)表头的内阻R g
表头的线圈电阻一般为几欧到几百欧,这个电阻值叫做表头的内阻,用R g 表示。
内阻R g :表头线圈的电阻叫做表头的内阻。
[说明]每个表头都有它的满偏电流I g 和内阻R g ,R g 和I g 是表头的两个重要参数。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I g 、R g 概括出什么叫做满偏电压?
学生:表头通过满偏电流时,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这个电压值叫满偏电压,用U g 表示。
教师:满偏电流I g 、内阻R g 、满偏电压U g 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举例让学
生讨论后选
出2-3名学生
上台做题,加
深对电功的理解
这里应强调说明:推导过
程中没用到
任何特殊电路或用电器的性质,电功
和电功率的表达式对任何电压、电流
不随时间变化的电路都
适用。
学生一般认为W=UIT ,
又由欧姆定律, U=IR ,所以得出
,电
流做这么多
功,放出热量
学生: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知:U g =I g R g
小结:表头G 的满偏电压U g 和满偏电流I g 一般都比较小,测量较大的电压和较大的电流时,需要把小量程的表头G 加以改装。
(投影)例1 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二、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和电流表 教师:(投影)教材图3.30 1.并联电路的两个基本特点:
(1)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即Un U U U ==== 21 (2)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即
即n I I I I +++= 21
2.并联电路的3个重要性质:
(1)并联电路的等效总电阻R 与各支路的电阻关系是:
即n R R R R 111121+++= 思考与讨论:(A )n 个相同的电阻R 0并联,总电阻等于多少? (B )若干不同的电阻并联,总电阻与其中最小的电阻的大小关系如何?
(2)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关系是:通过各个支路电阻的电流跟它们的阻值成反比。
即 U R I R I R I n n ==== 2211 (3)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关系是:各个电阻消耗的功率跟它们的阻值成反比。
即22211U R P R P R P n n ====。
这里有一个错误,可让学生思考并找出来。
错在。
何以见得电流做功全部转化为内能增量?有无可能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纯电阻电
路和非纯电阻电路
3.分流作用与电流表
(投影)例2 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
个多大的电阻?
三、混联电路
(三)实例探究
【例1】如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满偏电流I g=500 mA,内阻
R
g
=200 Ω,用它改装为有1 A和10 A两种量程的电流表,求R1、
R
2
的阻值各为多大?
解析:当公共端与1 A端接入电路时,量
程为I1=1 A,当公共端与10 A端接入电路时,
量程为I2=10 A。
当公共端与1 A端接入被测电路时,电阻
R
1
和R2串联,再与表头内阻R g并联。
由并联电
路中的电流分配关系可得:R1+R2=
g
g
I
I
I
1
R
g
代入I g、I、R g的数值得R1+R2=200 Ω①
当公共端与10 A端接入被测电路时,电阻R1与表头支路的电阻
R
g
+R2并联。
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I g(R g+R2)=(I2-I g)R1
学生还是不
能很好地理
解,可以从生
活中的一些
实例加深学
生对概念的
理解
教师在黑
板上演示改
装图示,阐明
改装原理在
于分压电阻
的计算。
[说明]对于I1=1 A的量程,G是它的表头,对于I2=10 A的量程,G与R2串联后相当于它的表头.
【例2】如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满偏电流为I g=1 mA,内阻R
g
= 100 Ω,用它改装为有5 V和50 V两
种量程的电压表,求R1、R2的阻值各为多
大?
答案:R1=4.9 kΩ,R2=49.9 kΩ
解析:当公共端与5 V端接入被测电
路时,量程为U1=5 V,当公共端与50 V端
接入被测电路时,量程为U2=50 V.
由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关系可知:
R 1=)
100
10
1
5
(
3
1-
⨯
=
-
-
g
g
R
I
U
Ω=4900 Ω=4.9 kΩ
R 2=)
100
10
1
50
(
3
2-
⨯
=
-
-
g
g
R
I
U
=49900 Ω=49.9 kΩ
课堂
小结(3分钟)教师提问:
本节学到了哪些知识?
技能和能力方面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思考)
(调板学生上台为班级其他同学简单小结,教师补充。
)
请学生上台,
针对整个黑板
板书内容做一
个小结,并指出
重点和需要注
意的地方。
板书设计
电路结构: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
1.量程、满偏值概念
2.串联作用——分压U=IR1+IR2(分压电阻)(电压表改装)
3. 并联作用——分流I=I1+I2(分流电阻)(电流表改装)
4. 串并联的生活实际应用
5. 混联电路及例题
作业布置练习册P52计算题1、2
预习本节课在下周的实验内容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