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买文具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4章《4.1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案

4.1 买文具(1)一、教学目标1.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包括带有小括号的),能正确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看题,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包括带有小括号的),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难点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不是经常购买学习用品啊?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二)讲授新课探究一:解决问题,列式计算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师:我们先看计算器,谁来说一说3个计算器怎么求?生:计算器每个22元,买3个计算器的价钱就是22×3=66(元)师:我们已经求出3个计算器的价钱,那么1支钢笔要多少元?生:老师,我根据钢笔每盒24元和每盒4支,能够求出1支钢笔的价钱。
24÷4=6(元)师:那么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怎么求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尝试列式计算。
交流算法生:我是分步计算的22×3=66(元)24÷4=6(元) 66+6=72(元)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生:我列的是综合算式22×3+24÷4师:你的综合算式和笑笑列的一样。
我们来看一看笑笑的算式是怎么计算的。
探究二: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笑笑列的算式怎么算?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两种计算过程有哪些不同与相同的地方?哪种方法简便?交流结论;第二种计算过程简便。
师:无论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同时出现时,都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也就是说22×3+24÷4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
探究三:含有三步的混合运算,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5+65×40÷512×(153-83)÷8(96-6)×(15+9)师:三道题大家有没有信心自己解决?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划横线的办法标注出每题的计算顺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买文具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买文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3. 探讨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购物预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2. 教学难点:购物预算的制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
2.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2. 探究新知(1)学习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小明去文具店买铅笔,一支铅笔 1 元,小明买了 3 支铅笔,他需要支付多少钱?(2)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举例:小华去书店买书,一本书 15 元,他带了 50 元,最多可以买几本书?3. 实践操作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购物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提升(1)引导学生总结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2)探讨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购物预算。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制定购物预算。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1. 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3. 购物预算的制定。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买文具》教学设计

《买文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买文具(一)教学目标: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带有中括号算试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呈现教学情境录象:抗震救灾的系列报道。
研究探索,解决问题1.组织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2.讨论交流: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图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交流。
3.发现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尝试解决,引出中括号。
即:360÷[(12+6)×5]4.组组织讨论:加中括号后算式的运算顺序。
二、及时练习,巩固新知1.试一试(725-235)÷14×23728÷[(36-23)×7]2.算一算,比一比720÷12+24×20(720÷12+24)×20720÷(12+24)×20720÷[(12+24)×20]三、课堂练习课本练一练第48页第3、4题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改获是什么?板书设计:中括号[ ]中括号可改变运算的顺序,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360÷[(12+6)×5]=360÷[18×5]=360÷90=4教学内容:买文具(二)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2、提高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四年级《买文具》(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 上册 北师大版

教案:《买文具》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学期:2023-2024学年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掌握货币的面额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货币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货币的面额和单位2. 简单的货币计算教学难点:1. 货币的面额和单位的概念理解2. 简单货币计算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具(货币模型、计算器等)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文具,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文具的名称。
2.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文具的价格吗?”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用货币来购买文具。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PPT课件,介绍货币的基本概念,包括货币的定义、面额和单位。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PPT课件上的货币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面额的货币。
3. 教师讲解货币的计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4. 教师出示一些文具的价格,让学生运用货币进行计算,例如:“一支铅笔的价格是1元,一把尺子的价格是2元,计算购买一支铅笔和一把尺子的总价格。
”5. 学生进行计算,教师进行指导。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文具的价格,让学生运用货币进行计算,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文具的价格,让学生运用货币进行计算,并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你有10元,你可以买哪些文具?”2. 学生进行计算和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货币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1《买文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1《买文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买文具》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公式“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进行计算。
通过实际购物场景的引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运用不熟练。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购物场景较多,但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购物场景结合起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购物场景的引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2.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购物场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购物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购物场景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一些文具商品的价格标签,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一些购物小票,用于拓展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商品的价格、数量和总价。
提问:你们在购物时,有没有注意到商品的价格、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呢?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文具商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买文具》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买文具》教学设计(精选12篇)四年级《买文具》篇1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具:文具实物图、小黑板学具:练习本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请你算一算(看卡片口算)1、40×2= 30×3= 20×7=80÷2= 240÷8= 15÷3=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40×<150 70×<44080×<650 50×<320二、新知探究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每到新学期,孩子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贴出挂图:每个文具盒20元),想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你们帮帮他们好吗?四年级《买文具》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具:文具实物图、小黑板学具:练习本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请你算一算(看卡片口算)1、40×2= 30×3= 20×7=2、( )×40=80 ( )×30=60 ( )×20=1203、8÷2= 24÷8= 15÷3=二、新知探究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每到新学期,孩子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贴出挂图:每个文具盒20元),想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你们帮帮他们好吗?2、学习80÷20和140÷20⑴从文具店里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淘气今天带了80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师:“你会列出算式吗?”(板书:80÷20)师:“你为什么这么列式?”(因为求的是80里面有多少个20)师:“80÷20等于几?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算法。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四单元 《买文具》教学设计

《买文具》教学简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能将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2问题:要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一共要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分享算法。
第一种:分步计算。
第二种:列综合算式计算
2交流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我有40元,想买3支钢笔和一个铅笔盒,40元钱够吗?
(2)买两个足球比买两盒钢笔多花多少钱?
展示学生的不同算法,并说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脱式计算。
(数学书第48页练一练第3题)
3小客车比吉普车每时多行驶多少千米?(数学书第48页练一练第2题)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今天的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买文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买文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买文具》主要围绕购物场景展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人民币的认识、简单计算以及解决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解决实际购物中的支付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复杂的情景感到困惑,对支付方法的判断和选择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能够解决简单的购物支付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解决实际购物中的支付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复杂情景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支付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购物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文具、人民币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文具、练习册、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创设一个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去文具店购买文具,你会怎样付钱?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支付经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文具的价格,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例如,展示一个铅笔2元,一个橡皮1元,让学生计算购买一个铅笔和一个橡皮需要多少钱。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购物支付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47页——49页)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创设“买文具”这个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有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试题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让“9÷3×5-2=1”这个等式成立的问题,自然引入中括号;最后,在认识中括号的写法和用法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时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学习了有关乘法的计算、神奇的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算式,发现数学世界真是奇妙无比。
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们想去研究、学习吗?
师引入新课: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索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梳理(课件呈现):
○1从图中可以知道计算器、铅笔盒、圆珠笔、足球的单价。
○2从图中还可以知道每盒钢笔的价钱和每副羽毛球拍的价格。
(2)课件出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的两名
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综合算式:
22×3+24÷4
=66+24÷4
=66+6
=72(元)
(3)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加法和除法,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4)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计算?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样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
(师板书算式):
22×3+24÷4
=66+6
=72(元)
(5)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2题。
全班齐练,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6)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下面计算式题:
35+65×40÷5
12×(153-83)÷8
(96-6)×(15+9)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师根据生答,概括小结(课件出示):
○1在加减乘除混合计算的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尝试探索,领会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师根据生答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出要在算式中加上中括号,这是一个新的符号。
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在算式里添上中括号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符号吗?
师根据生答小结(课件呈现):中括号是一种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 ]”来表示。
因为题中已经有了小括号,如果需要再改变运算顺序,为了和已经使用了的小括号区别开来,就要用中括号。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1、3、4题。
全班齐练,指名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引导交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共同小结:上下两道题数据相同,看上去很相似,但运算顺序改变了,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都不同。
师追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说说,师点拨:由于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在计算含有括号的计算题时要看清题目,以免出错。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师根据生答,课件呈现)
1、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