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专题分类汇编 专题九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解析版)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含答案)

2018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2018天津卷)3.下列鉴别方法可行的是A.用氨水鉴别Al3+、Mg2+和A g+B.用Ba(NO3)2溶液鉴别Cl-、SO24-和CO23-C.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1-溴丙烷和2-溴丙烷D.用K M n O4酸性溶液鉴别CH3CH=CHCH2OH和C H3CH2CH2CHO解析:Al3+和Mg2+与氨水反应都只生成沉淀,不溶解,无法鉴别,故A错;SO42-和CO32-与Ba(NO3)2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B错;1—溴丙烷有三种等效氢,其核磁共振谱有三个峰,而2—溴丙烷有两种等效氢原子,其核磁共振谱有两个峰,故可鉴别,C正确;碳碳双键、醛基都能被酸性KMnO4氧化,KMnO4溶液都退色,故无法鉴别。
答案:C(2018山东卷)14.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蒸馏水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中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C.酸碱滴定时,若加入待测液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D.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24-SO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解析:稀释硫酸的操作是“酸入水”,故A错;若将多余的水取出,会使得浓度偏小,加水超过容量瓶的刻度的唯一办法是重新配制,故B错;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则消耗的标准液会偏多,导致结构偏高,C正确;D操作中,若溶液中含有Ag,也会有不溶解于盐酸的白色沉淀产生,故D错。
答案:C(2018安徽卷)8.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符合实验要求的是A.量取15.00 mL NaOH溶液B.定容C.电解制Cl2和H2D.高温燃烧石灰石答案:A解析:B滴管口不能伸入到容量瓶内;C铜电极应该为阴极才能制备出氯气和氢气;D选项坩埚不能密闭加热。
(2018重庆卷)9.能鉴别Mg、AgNO3、Na2CO3、NaAlO2四种溶液的试剂是A.HNO3 B.KOH C.BaCl2 D.NaClO9.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2019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 解释)

2019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解释)目录一、选择题 (1)二、填空题 (14)三、实验题 (29)一、选择题1.【来源】2019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全国卷Ⅲ)为提升电池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近期利用三维多孔海绵状Zn(3D−Zn)可以高效沉积ZnO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3D−Zn—NiOOH二次电池,结构如下图所示。
电池反应为Zn(s)+2NiOOH(s)+H2O(l) ZnO(s)+2Ni(OH)2(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三维多孔海绵状Zn具有较高的表面积,所沉积的ZnO分散度高B.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i(OH)2(s)+OH−(aq)−e−=NiOOH(s)+H2O(l)C.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s)+2OH−(aq)−2e−=ZnO(s)+H2O(l)D. 放电过程中OH−通过隔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答案及解析:1.D【详解】A、三维多孔海绵状Zn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吸附能力强,所沉积的ZnO分散度高,A正确;B、充电相当于是电解池,阳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根据总反应式可知阳极是Ni(OH)2失去电子转化为NiOOH,电极反应式为Ni(OH)2(s)+OH-(aq)-e-=NiOOH(s)+H2O(l),B正确;C、放电时相当于是原电池,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根据总反应式可知负极反应式为Zn(s)+2OH-(aq)-2e-=ZnO(s)+H2O(l),C正确;D、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放电过程中OH-通过隔膜从正极区移向负极区,D错误。
答案选D。
2.【来源】2019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全国卷Ⅲ)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答案及解析:2.A【详解】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答案选A。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2021年整理精品文档)

(完整版)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的全部内容。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1。
[2018·江苏化学卷11]普伐他汀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其结构如右图所示〔未表示出其空间构型〕。
以下关系普伐他汀的性质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
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
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D。
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1molNaOH反应BC 解析:该题普伐他汀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的性质等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A.分子无苯环,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C.分子中的官能团决定了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D.酯基水解,即有两个羧基,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2molNaOH反应.2。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专题分类汇编 专题十 化学实验知识综合应用 (解析版)

专题十 化学实验知识综合应用 (解析版)1.【2019 北京 】9.化学小组用如下方法测定经处理后的废水中苯酚的含量(废水中不含干扰测定的物质)。
Ⅰ.用已准确称量的KBrO 3固体配制一定体积的a mol·L −1 KBrO 3标准溶液; Ⅱ.取v 1 mL 上述溶液,加入过量KBr ,加HSO 4酸化,溶液颜色呈棕黄色;Ⅲ.向Ⅱ所得溶液中加入v 2 mL 废水;Ⅳ.向Ⅲ中加入过量KI ;Ⅴ.用b mol·L −1 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Ⅳ中溶液至浅黄色时,滴加2滴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终点,共消耗Na 2S 2O 3溶液v 2 mL 。
已知:I 2+2Na 2S 2O 3=2NaI+ Na 2S 4O 6Na 2S 2O 3和Na 2S 4O 6溶液颜色均为无色(1)Ⅰ中配制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______。
(2)Ⅰ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Ⅳ中加KI 前,溶液颜色须为黄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KI 与KBrO 3物质的量关系为n (KI )≥6n (KBrO 3)时,KI 一定过量,理由是________。
(6)Ⅴ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___________g·L −1(苯酚摩尔质量:94 g·mol −1)。
(8)由于Br 2具有____________性质,Ⅱ~Ⅳ中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否则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
【答案】 (1). 容量瓶、量筒 (2). BrO 3- + 5Br - + 6H + = 3Br 2 + 3H 2O(3).(4). Ⅱ中生成的Br 2与废水中苯酚完全反应后,Ⅲ中溶液颜色为黄色,说明有Br 2剩余,剩余Br 2与过量KI反应生成I 2可利用后续滴定法测量,从而间接计算苯酚消耗的Br 2(5). Ⅱ中反应为KBrO 3 + 5KBr + 3H 2SO 4=3K 2SO 4+ 3Br 2 + 3H 2O 可知3n(KBrO 3)=n(Br 2),Ⅱ中Br 2部分与苯酚反应,剩余溴在Ⅳ中反应为Br 2+2KI=I 2+2KBr ,若剩余溴完全反应,则n(KI)≥ 2n(Br 2),推知n(KI )≥6n(KBrO 3)(6). 当滴入最后一滴Na 2S 2O 3标准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30s 不变色(7). 13294(6av -bv )6v (8). 挥发【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的综合运用。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九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综合篇-模拟练习题(附答案)

专题九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综合篇综合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与大小比较1.(2021浙江1月选考,20,2分)已知共价键的键能与热化学方程式信息如下表:共价键H—H H—O键能/436463(kJ·mol-1)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g)ΔH=-482kJ·mol-1则2O(g)O2(g)的ΔH为() A.428kJ·mol-1 B.-428kJ·mol-1 C.498kJ·mol-1 D.-498kJ·mol-1答案D2.(2022重庆南开中学第九次质检,11)Δf mθ为标准摩尔生成焓,其定义为标准状况下,由稳定相态的单质生成1mol该物质的焓变,而稳定相态单质的Δf mθ为零。
根据下表数据计算CH4(g)+2H2O(g)CO2(g)+4H2(g)的反应热(ΔH)为()物质CH4(g)H2O(g)CO2(g)Δf mθ/(kJ/mol)-74.8-241.8-393.5A.+76.9kJ/molB.+164.9kJ/molC.-76.9kJ/molD.-164.9kJ/mol答案B3.(2021重庆,10,3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研究表明,利用Ir+可催化消除大气污染物N2O 和CO,简化中间反应进程后,相对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CO(g)的燃烧热ΔH=-283 kJ·mol-1,则2N2O(g)2N2(g)+O2(g)的反应热ΔH(kJ·mol-1)为()A.-152B.-76C.+76D.+152答案A4.(2023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一,9)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a.A(g)+B(g)C(g)ΔH1;b.A(s)+B(g)C(g)ΔH2,若a、b反应均放热,则ΔH1<ΔH2B.已知2CH4(g)+4O2(g)2CO2(g)+4H2O(g)ΔH=-1780.6kJ·mol-1,则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1C.A4(s)4A(s)ΔH=-29.2kJ·mol-1,则常温下A4(s)比A(s)更稳定D.2X(g)+Y(g)3Z(g)ΔH>0,恒温恒压下达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ΔH增大答案A5.(2019江苏单科,11,4分)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反应是氢能源应用的重要途径。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专题分类汇编专题九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解析版)

专题九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解析版)1.【 2019 江苏 】 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用经水湿润的 pH 试纸测量溶液的 pH-1B. 将4.0 g NaOH 固体置于 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 1.000 mol L ·-1NaOH 溶液C. 用装置甲蒸干 AlCl 3 溶液制无水 AlCl 3固体D. 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 SO 2 答案】 D解析】此题考点为根据所给实验操作是否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必须要根据实验操作推断出实验的结果,再与选项中的实验结果一一对应。
属于简单常规题目A. 用水润湿的 PH 试纸测量溶液的 PH 会出现人为误差,实验数据不准,故 A 项错误;B. 将氢氧化钠直接置于容量瓶中,加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引起实验误差或炸裂容量瓶,故 项错误;C. 用甲装置蒸干氯化铝溶液所得的产物因氯离子会发生水解,加热后水解程度增大,蒸发所得的产物 为氢氧化铝固体,故 C 错误;【点睛】蒸干溶液可以得到溶质固体,但必须考虑溶液中弱离子的水解平衡,当温度升高后会促进弱离子水解,那最后实验所得产物不一定是溶液的溶质。
2.【 2019 北京 】 5.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A FeCl 2 溶液( FeCl 3) Fe 粉BNaCl 溶液( MgCl 2)NaOH 溶液、稀 HClB 选答案】 B解析】A.FeCl 3与 Fe 反应生成 FeCl2,2FeCl3+Fe=2FeCl2,此过程中 Fe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 A 不符合题意;B.MgCl 2与 NaOH 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MgCl 2+2NaOH=Mg (OH)2 +2NaCl ,过量的 NaOH 溶液可用 HCl 除去 HCl+NaOH=NaCl+H 2O ,此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 B 符合题意;C.部分氯气与 H2O 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反应过程中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 C 不符合题意;D.NO2 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 NO。
高考真题化学分项详解专题九 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 (含参考答案与解析)

高考真题化学分项详解专题九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1.【2020江苏】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10.1mol L -⋅氨水溶液:Na +、K +、OH -、NO -3B .10.1mol L -⋅盐酸溶液:Na +、K +、SO 2-4、SiO 2-3C .10.1mol L -⋅KMnO 4溶液:NH +4、Na +、NO -3、I -D .10.1mol L -⋅AgNO 3溶液:NH +4、Mg 2+、Cl -、SO 2-42.(2019新课标Ⅲ)离子交换法净化水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后,水中阳离子的总数不变B .水中的3NO - 、24SO -、Cl −通过阴离子树脂后被除去C .通过净化处理后,水的导电性降低D .阴离子树脂填充段存在反应H ++OH −H 2O 3.(2019江苏)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0.1 mol·L −1NaOH 溶液:Na +、K +、23CO -、2AlO -B .0.1 mol·L −1FeCl 2溶液:K +、Mg 2+、24SO -、4MnO -C .0.1 mol·L −1K 2CO 3溶液:Na +、Ba 2+、Cl −、OH −D .0.1 mol·L −1H 2SO 4溶液:K +、4NH +、3NO -、3HSO -4.(2018江苏)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0.1 mol·L −1 KI 溶液:Na +、K +、ClO − 、OH −B .0.1 mol·L −1 Fe 2(SO 4)3溶液:Cu 2+、NH 4+ 、NO 3−、SO 42−C .0.1 mol·L −1 HCl 溶液:Ba 2+、K +、CH 3COO −、NO 3−D .0.1 mol·L −1 NaOH 溶液:Mg 2+、Na +、SO 42−、HCO 3−5.(2017江苏)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无色透明的溶液中:Fe 3+、Mg 2+、SCN –、Cl –B .()()–H OH c c +=1×10 −12的溶液中:K +、Na +、23CO -、3NO -C .c (Fe 2+) =1 mol·L −1的溶液中:K +、+4NH 、4MnO -、24SO -D .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中:Na +、+4NH 、24SO -、3HCO -6.(2017·11月浙江选考)取某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①取一定量的样品,加足量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②取少量滤液,加入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③取少量滤渣,加入稀盐酸,滤渣全部溶解,同时有气体产生。
(高考宝典)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卷解析全集(8套合集)-精编

目录1.2019 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 (1)2.2019 高考全国Ⅱ卷化学试题解析 (14)3.2019 高考全国Ⅲ卷化学试题解析 (27)4.2019 高考北京卷试题解析 (41)5.2019 高考天津卷试题解析 (53)6.2019 高考江苏卷试题解析 (64)7.2019 高考浙江省选考科目考试化学试题解析 (81)8.2019 上海市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 (101)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I)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7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粘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A 项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棕色。
瓷器青色一般不来自氧化铁。
故 A 错。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分子中存在双键,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 错;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B 正确;分子中存在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 错;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且不存在亲水基团所以不易溶于水,D 错。
9.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打开 K B.实验中装置 b 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 c 中Na2CO3的作用是吸收 HBr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溴苯常温下为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分液,得到无色的溴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解析版)1.【2019 江苏】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用经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B. 将4.0 g NaOH固体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 mol·L−1NaOH溶液C. 用装置甲蒸干AlCl3溶液制无水AlCl3固体D. 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答案】D【解析】此题考点为根据所给实验操作是否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必须要根据实验操作推断出实验的结果,再与选项中的实验结果一一对应。
属于简单常规题目A.用水润湿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会出现人为误差,实验数据不准,故A项错误;B.将氢氧化钠直接置于容量瓶中,加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引起实验误差或炸裂容量瓶,故B选项错误;C.用甲装置蒸干氯化铝溶液所得的产物因氯离子会发生水解,加热后水解程度增大,蒸发所得的产物为氢氧化铝固体,故C错误;【点睛】蒸干溶液可以得到溶质固体,但必须考虑溶液中弱离子的水解平衡,当温度升高后会促进弱离子水解,那最后实验所得产物不一定是溶液的溶质。
2.【2019 北京】5.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A FeCl2溶液(FeCl3)Fe粉B NaCl溶液(MgCl2)NaOH溶液、稀HClC Cl2(HCl)H2O、浓H2SO4D NO(NO2)H2O、无水CaCl2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A.FeCl3与Fe反应生成FeCl2,2FeCl3+Fe=2FeCl2,此过程中Fe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A不符合题意;B.MgCl2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MgCl2+2NaOH=Mg(OH)2 +2NaCl,过量的NaOH溶液可用HCl除去HCl+NaOH=NaCl+H2O ,此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 符合题意;C.部分氯气与H2O 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反应过程中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C不符合题意;D.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
反应过程中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应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考查,注意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题目难度不大。
3.【2019 天津】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A B C D混合浓硫酸和乙醇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收集2NO气体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故A错误;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正确;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就长进短出,故C错误;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装置和基本操作,易错点D,学生易忽略实验室用电石制乙炔中的H2S等还原性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
4.【2019新课标Ⅰ卷】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答案】D【解析】在溴化铁作催化剂作用下,苯和液溴反应生成无色的溴苯和溴化氢,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倒置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A项、若关闭K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
打开K,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A正确;B项、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B正确;C项、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C正确;D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操作要点,结合物质的性质综合考虑分析是解答关键。
5【2019新课标Ⅱ卷】4.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A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的乙烯后静置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C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盐酸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D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A.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无机小分子,则实验现象中不会出现分层,A项错误;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二氧化碳的洗气瓶,发生反应为:CO2+2Mg2MgO+C,则集气瓶因反应剧烈冒有浓烟,且生成黑色颗粒碳单质,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B项正确;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S2O32-+2H+=S↓+SO2↑+H2O,则会有刺激性气味产生,溶液变浑浊,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C项正确;D. 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的铁粉,铁粉会将溶液中所有的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使黄色逐渐消失,充分震荡后,加1滴KSCN溶液,因震荡后的溶液中无铁离子,则溶液不会变色,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D项正确;答案选A。
6.【2019新课标Ⅲ卷】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选项目的实验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答案选A。
7【2019 上海等级考】10. 用镁带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来测定氢气的气体摩尔体积,所用的步骤有①冷却至室温,②调节使水准管和量气管液面持平,③读数。
正确的顺序是()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③①②D. ③②①【答案】A【解析】因为排出的气体是需要用排出的水的体积衡量的,而镁带和稀硫酸是放热反应,反应前后的量筒温度是不同的,因此,反应后应先将待体系恢复到室温时,再将量筒下移以调节量筒内的液面与水准管一致,此时量筒内气体压强也为大气压,读数才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1)冷却至室温;(2)调节使水准管和量气管液面持平;(3)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故答案为A。
8.【2019 上海等级考】12. 能证明亚硫酸钠中部分变质所需要的试剂是()A. 硝酸钡,稀硫酸B. 稀盐酸,氯化钡C. 稀硫酸,氯化钡D. 稀硝酸,氯化钡【答案】B【解析】亚硫酸钠部分变质生成硫酸钠,所以实际上是考查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使用的试是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所以选B。
9.【2019 上海等级考】13. 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可以用酚酞代替指示剂B. 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C. 若氢氧化钠吸收少量CO2,不影响滴定结果D. 当锥形瓶内溶液由橙色变为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达到滴定终点【答案】C【解析】A.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由浅变深”如果用酚酞做指示剂颜色变化过程由红色变为无色,不符合要求,A错误。
B.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滴定结果偏大,B错误。
C.如果氢氧化钠吸收少量二氧化碳,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再滴入盐酸,盐酸先和剩余的氢氧根反应,H+ + OH-→ H2O再与碳酸钠反应,CO₃²⁻+2H⁺→H₂O+CO₂↑可以发现存在关系2 OH--CO32- --2H⁺,因此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始终等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因此氢氧化钠吸收少量二氧化碳不影响测定结果,C正确。
D.该实验滴定终点为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不褪色,即为滴定终点,如果变为红色说明盐酸已经过量,D错误。
10.【2019 上海等级考】14. 下列物质分离(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A. 硝基苯(苯)--蒸馏B. 乙烯(SO2)--氢氧化钠溶液C. 己烷(己烯)--溴水,分液D. 乙酸乙酯(乙醇)--碳酸钠溶液,分液【答案】C【解析】A.硝基苯和苯是沸点不同的互溶液体,应该用蒸馏法分离。
A正确。
B.乙烯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可以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可以实现两种气体分离B正确。
C.己烷和己烯为互溶液体,乙烷不与溴水反应,但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己烯可以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二溴代物,属于有机物仍然可以溶于己烷,因此不能用于分液法分离。
C 错误。
D.乙酸乙酯难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乙醇易溶于水,液体分层通过分液进行分离,D 正确。
所以答案选C。
11.【2019 浙江4月选考】3.下列图示表示过滤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A.该操作是分液,A不合题意;B.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定容步骤,B不合题意;C.该操作是过滤,C符合题意;D.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转移溶液步骤,D不合题意。
故答案选C。
12.【2019 浙江4月选考】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蒸馏时可通过加碎瓷片防暴沸B. 可用精密pH试纸区分pH=5.1和pH=5.6的两种NH4Cl溶液C. 用加水后再分液的方法可将苯和四氯化碳分离D. 根据燃烧产生的气味,可区分棉纤绵和蛋白质纤维【答案】C【解析】A.加热液体至沸腾时,必须要在反应容器内加碎瓷片,防止暴沸,否则出现暴沸将会很危险,A项正确;B.精密pH试纸可以将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所以可以区分pH=5.1和pH=5.6的两种NH4Cl溶液,B项正确;C.苯和四氯化碳互相溶解,均难溶于水,因而加水不影响苯和四氯化碳的互溶体系,不可以分液,可采用蒸馏分离,C项错误;D. 棉纤绵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纤维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因而可以用燃烧法区别,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