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74、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75、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及其随时空的变化过程。
76、焚风——当气流跨越山脊时,背风面发生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称为焚风。
77、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78、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气压梯度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70、湿绝热变化——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湿绝热变化。
71、湿绝热直减率——饱和的湿空气每升降单位高度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用γm表示。
72、天气过程——各种天气系统相互配合,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过程。
73、蒸散——农田中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之和。
32、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33、电磁波谱——将各种不同辐射波的波长(或频率)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成一个谱.
34、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35、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36、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40、气候——指某一地区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气象名词解释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名词及其解释: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温度是影响天气、气候和气候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7. 风:指空气的流动,风通常由气压梯度引起的。
不同类型的风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如飓风、龙卷风、强风等。
8. 降水: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落地形成降水形式。
降水是影响人类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洪水、暴雨、雪灾等。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称为农业气象要素。
大气由于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深厚的大气,称为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包括悬浮其中的固态和液态微粒在内的混合物,由干洁大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等三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
大气臭氧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km高度的大气层中,我们称之为大气臭氧层,地球大气中臭氧的90%都集中在大气臭氧层。
大气气溶胶粒子将悬浮在大气中沉降速率很小、尺度在10-4~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称为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是低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随时间、空间以及天气条件而变化。
大气杂质我们通常将实际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统称为大气杂质。
对流层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并考虑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以将整个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自地球表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低层,其底部直接与下垫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其厚度随地理纬度、季节而有所变化,低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7~18km,中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0~12km,高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8~9km,并且夏季时的厚度大于冬季。
对流层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又被称为天气层。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气压:大气的压力,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整个大气柱的重量大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产生的压力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饱和差:饱和水汽压-实际水汽压比湿: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干空气)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的温度降水: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矢量云量:将地平面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被云遮蔽的份数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第二章辐射: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太阳光谱: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面)间的夹角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日照时数:每日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散射辐射:经过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辐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大气透明系数:当太阳在天顶时,到达地面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与太阳常数之比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由于地面的反射作用返回大气或宇宙空间反射率:反射辐射/总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获得的能量与地面有效辐射失去的能量第三章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收或放出的热量干绝热变化:一团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湿绝热变化:一团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的减低值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即气温直减率为负值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逆温大气稳定度:大气层中某个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积温: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所需的累积温度总和第四章蒸散: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的总和。
气象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1.气象学:研究大气圈中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圈层。
3.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4.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5.气候:在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6.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7.温室效应:一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而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8.气溶胶粒子:悬浮着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的统称。
9.液体微粒: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10.气压:大气的压强。
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11.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值。
12.大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13.大气压力: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
14.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15.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16.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17.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8.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19.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0.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1、天气: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大气状态、大气特征及其变化的总称。
2、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多年综合大气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4、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5、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成为大气污染。
6、气温直减率:又称气温垂直梯度,指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7、太阳常数:是指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8、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9、地面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和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0、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1、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2、导热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13、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y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也称热扩散率。
1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15、温度绝对年较差: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的差值。
16、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17、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做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18、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空气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时空气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气象学常用的名词解释

气象学常用的名词解释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使用了大量的特定术语和名词来描述和解释各种天气现象。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气象学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气和气候方面的知识。
1. 大气层:指地球周围被气体包围的区域,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温度梯度:描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速率。
正常情况下,温度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下降。
温度梯度通常表示为每升高1公里所损失的温度。
3. 压强:指大气分子对于物体表面的力。
气压通常使用帕斯卡(Pa)作为单位,常用的单位还有毫巴(mb)和英寸汞柱(inHg)。
4. 湿度:表示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也可以理解为空气中水分的含量。
湿度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例如相对湿度。
5. 露点温度:指在当前湿度下,空气需要冷却到什么温度才能使水蒸气饱和并凝结成水雾。
露点温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空气中的水分含量。
6. 云层:由水蒸气与空气中的气溶胶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冰晶的集合体。
云层的高度和形状可以提供有关天气情况和空气动力学特性的重要信息。
7. 气压系统:指在地球表面上形成的气压区域,可以分为高压和低压。
高压系统通常代表天气晴朗和稳定,而低压系统则常常引发天气变化和气旋活动。
8. 风:是由气压差产生的气体运动。
风速和风向可以提供关于天气和气候条件的重要信息。
常见的风速单位有米每秒(m/s)和节(knots)。
9. 降雨量: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某一地区的水的总量,常使用毫米(mm)来表示。
降雨量是衡量降水的主要指标之一,对于农业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0. 气象雷达:一种用于测量降雨、云体和其他大气条件的无线电设备。
气象雷达可以通过接收和分析回波信号来提供有关降水类型、强度和位置的信息。
11. 气象卫星:是嵌入在地球轨道上的人造卫星,用于观测和监测大气和地球的气候。
气象卫星通过携带各种感应器和仪器,获取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的影像和数据。
气象学名词解释

十四、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问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用来表示空气潮湿程度。
十五、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水汽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十六、干湿度:某地某时间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十七、水分利用率:指作物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能合成干物质的重量,取决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水分蒸散两大过程。
十八、地转风:由于地转偏向力与水平其他梯度力相平衡而使风向与纬线相平行的风。
十九、梯度风: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相平衡的风。
二十、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湿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所差别的风,叫做季风。
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三、气候:某地多年某一时段(30年)内的大气统计状态。
四、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二十一、 气团: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空气团。
二十二、 霜冻:在作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零℃以下,引起植物体冻伤害的现象。
二十三、 大陆度:大陆度指数的简称,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大陆度越大,表示气候受大陆影响大。
五、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六、地面辐射差额: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也称地面净辐射。
七、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永久的)辐射通量密度E(也称辐照度)---焦耳/秒*米2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太阳高度角h:太阳的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赤纬φ:它是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所在的纬度值,数值上等于阳光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
可照时间:是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小时数(理论最大日照时数)。
实照时数:某一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的小时数称日照时数(实照时数)。
曙暮光:日出以前、日落以后地面上的一定辐照度和光照度。
主要是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下形成的。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常数S: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大气光学质量(m):大气光学质量是用以表示阳光穿过大气的路程,简称大气质量
散射辐射:经空气质点散射后,
来自于天空方向投射到地面的。
云和水汽也能强烈增加散射辐
射量
地面辐射:是指由地面放射的指
向大气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
属于红外辐射,只有热效应,没
有光效应,地面辐射是对流层
大气的主要热源
地面温度越高,辐射能力则越
强。
白天温度高,地面辐射值
大。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红外辐射,
只有热效应,没有光效应。
具有
选择性,气温越高,水汽、液态
水的含量越多,大气的放射能力
就越强。
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
大气易让太阳辐射达到地面而
不易让地面的长波辐射外逸出
大气,从而使地面温度有所升高
的效应
大气逆辐射(Ea):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
向四面八方放射,其中射向地面
的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度:地面辐
射Eg与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Ea
之差,表示地面与大气在长波辐
射交换过程中地面能量的得失
农业气候相似:即作物生长期
内的气候条件相似,就是要求把
作物引种到气候条件与原产地
相似的地区或条件下栽培,比较
容易成功
日变消失层:随着土壤深度增
加,土壤温度日较差也很快减
小,到达某一土壤温度日较差为
零的深度。
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当气温随
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分
为:辐射逆温(利于形成条件:
晴夜或仅有高云的夜晚,微风,
山谷或洼地,导热率小、热容量
小的土壤)、平流逆温(当暖空
气运动到冷的下垫面上,使接近
地面的空气冷却而形成的气温
逆增的现象, 温差越大强度越
强)
干空气的绝热变化:干空气在
绝热上升过程中,每改变单位距
离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直减
率,通常以rd表示。
其值约为
1℃/100m
湿空气的绝热变化:湿空气在
绝热上升(或下降)中,每改变
单位距离(也取100m)的温度变
化,称为湿绝热直减率,常以
rm表示
农业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
意义,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
农事活动之开始,终止或转折的
温度
积温: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
的温度下开始的,而且是在累积
了一定的温度总数后完成的。
这
个一定的温度总数就叫做积温。
生物学下限温度(或生物学最
低温度、生物学零度):作物开
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活动积温:
Aa= i(ti>B) 有效积温:Ae=
(ti-B) 负积温:Ar=i(<0)地
积温:A10= t10i (t10i>B)
空气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
的多少(即空气的潮湿程度)的
物理量
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条件下,
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能容纳的
水汽数量有一个最大的限度,此
时空气中的水汽压叫做饱和水
汽压(大小与空气温度正比例相
关)
绝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绝
对含量
相对湿度:天气预报湿度的指
标,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
下饱和水汽压之百分比
露点温度 (露点):当空气中的
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时,降温使
水汽压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单波型:在空气乱流、对流交换
不十分旺盛的地区和季节(温度
变化不大、水分比较充足的海
洋、海岸、寒冷季节的大陆以及
暖季潮湿的地区)
双波型:在乱流、对流交换比较
旺盛的地区和季节(多发生在高
温干燥的地区和季节)
空气湿度的垂直分布:在对流
层中绝对湿度随高度的升高而
减小
农田蒸散:指农田水分输送(土
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到大气中去
的总过程,它的数值表示了农田
总的耗水量
水汽凝结物:地面或地物表面
上的水汽凝结物(霜、露、雾凇、
雨凇等。
霜和露在晴朗无风或
微风的夜晚,地面和地面物体因
辐射冷却)近地气层中的凝结物
(雾)自由大气中的凝结物(云).
空气的上升运动是云形成和发
展的基本原因
凝结高度:空气上升时绝热冷
却,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空
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
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这个高
度称为凝结高度。
垂直降水:从空(云)中降落下
来的各种形态的水分,又称之为
大气降水,简称降水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
水量,表示降水急缓程度的物理
量
水分循环:从全球范围看,水分
主要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
送、降水和迳流构成了一个封闭
式的循环系统,即水在太阳辐射
作用下,由地球水陆表面蒸发变
成水汽,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程
中遇冷凝结成云,又以降水的形
式返回地表,水分进行这种不断
的往复过程。
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供应要
求最敏感的时期。
作物的需水
临界期基本上是孕穗到抽穗开
花这段时期
水分利用率或蒸腾效率:作物
蒸腾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
造的干物质重量,其倒数称蒸腾
系数
水分有效利用率:农田实际蒸
散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
的干物质重量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在被测高度上,单位面积
所承受的大气压力叫大气压强,
简称气压,气压随高度增加,气
压减小
气压场:指气压的空间分布状
况,水平气压场是指某一水平面
上的气压分布,它可以用等压线
来表示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气压带和风带:在三圈环流建
立的同时,地球表面也形成了与
纬度大致平行的若干风带和气
压带,通常称之为行星风带和气
压带
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
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季风:是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
而改变风向的风。
季风环流是中
等范围的大气环流。
季风形成:它的形成就与海洋分
布、大气活动中心有关。
我国的
季风就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
影响而形成的
地方性风:因地理位置、地形和
地表性质等影响而产生的带有
地方性特征的局部地区的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