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以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1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法理派(沈家本) 无夫妇女与人和奸,西方国家没 有治罪明文,“此最为外人著眼 之处”,如果一定要把这一条加 入新刑律,“恐此律必多指摘”; 此外无夫妇女与人和奸,主要是 道德风化问题,应予教育,“不 必编入刑律之中”
现场讨论
伦理道德与刑法的关系问题?
•以礼入刑 •伦理道德是刑法 的根本 •舍伦理教育而讲 刑法,还算什么刑 法?
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
第二阶段:沈家本与劳乃宣的争论
在将《大清刑律草案》转发各部讨论的第二天,朝廷即以“上谕” 的形式,要求任何修律活动不得违反纲常伦理的基本原则
礼教派 •坚持维护纲常礼教 •具体,如坚持传统法律中的“干名犯 义”、“存留养亲”、“亲属相奸”、 “亲属相盗”、“亲属相殴”、“无夫事诉讼法》;未及公布就作废
沈家本,伍廷芳
张之洞
•“按照交涉情形, 参酌各国法律之 旨”“模范列强” •改革原有的“审 判方法” •引进西方司法审 判制度
•“袭西俗财产之制,坏 中国名教之防” •“启男女平等之风,悖 圣贤修齐之教” •“纲沦法败,隐患实深”
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
法理派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刑事制裁与社会危害 性 这些问题在新刑律正 文中已有相应的规定, 有的按照法理不能列 入正文
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
双方在第二阶段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犯奸”和“子孙违犯教令” 两个问题上 (1)关于“犯奸”
礼教派(劳乃宣) 反驳沈家本: 中国旧律和奸无夫妇女,和奸有 反驳1:法律道德相为表里,无夫 夫妇女杖九十,分别治罪,前轻 奸必须治罪 后重; 反驳2:无夫奸不治罪妨碍中国社 现在的刑律草案中只列和奸罪, 会治安 无夫和奸不为罪,不符合中国重 视妇女和寡妇的奸罪; 反驳3:中国立法应以国内治安为 主旨,不应随外人的指责为转移 因此,应按照旧刑律分别有夫和 无夫进行定罪,无夫和奸可稍轻 反驳4:增加这一条款不会妨碍收 于有夫和奸 回治外法权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不断地被吸收、融合和传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一、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最早的礼仪文化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树立的礼仪标准主要是以祭祀为主。
在夏时期,太庙是祭祀中心,同时,作为帝王的礼仪标准也得到了初步的确定。
商时期,礼仪有了更为细致的规定,曾子所创立的礼法思想成为了后世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商王也开始将礼仪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手段之一。
周时期,礼仪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礼的规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骨干。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文化不断地发展,清代的礼仪制度也是在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从古代礼仪的演变来看,礼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吸收、融合和创新,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了不同的历史使命。
这种发展方式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礼仪文化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礼仪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贡献就是为中国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依据。
礼仪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而礼仪文化的丰厚内涵则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同时,礼仪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礼仪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秩序性。
历代帝王和官员常常使用礼仪作为巩固自己地位和权威的重要手段,如唐朝时,皇帝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对天地神明进行祭祀仪式,作为对天地万物的崇敬之意。
同时,礼仪文化还是传统农业社会稳定、秩序和尊重等价值观念的象征之一。
在经济方面,礼仪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礼仪文化的认同和遵守是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顺利展开的一个重要保障,例如表现在古代广场舞的大气、热烈、热闹、欣赏和交流精神,对推动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礼法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当下 中 国要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法治 社 会 , 必 须寻 找 和 创造 法治 实现 的 有效举 措 。故而 法 治 的实现 不能
抛 弃古 代礼 法观 中所包含 的优 秀 法律 文化 。 德 主 刑 辅 是 我 国古 代 基 本 的 治 国 方略 。 儒 家 治 国理 政 思 想 既 强调 “ 以德 治 国 ” , 又不排斥 “ 法
会生 活 中缺 一不 可。 礼 法结 合 是礼 崩 乐坏 之 后 , 战 国时 期百 家争 鸣
处理 人与社 会 、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从而在 社会 公共 生 活 中形 成 一种 良好 的稳 定 的社 会秩 序 , 达 到 建立和 谐融 洽 的社会人 际 关系 的 目的。
法 是 随着 国家 的产 生 而 出现 的 , 为统 治 阶级 服 务而 管理 国 家和 社 会 , 调整 人 与人 之间关 系 、 人 与社
“ 礼 ” 是 指 社 会 人 生 各 方 面 的 典 章 制 度 和 行 为规 范 以及 与 之相 适 应 的思 想 观 念 。 在儒 家思 想
体 系中 , 另一 个经 常与 “ 礼 ”相 提 并 论 的范 畴则 是 “ 乐” , 形成 “ 礼 乐文化 ” 。 儒 家所倡 导 的 “ 礼 乐文 化 ”
既是 一种 社 会 政治 理 想 , 也 是 一 项伦 理道 德 原 则 与
规范 。礼 乐文化 的特征 就是 用礼 乐展 现和处理 人 际 关系, 进 行社 会调 节和 管理 . 其终极 目标 就是 为 了通 过 引导社 会各个 阶层按 照 “ 礼 乐” 的规范和 原则 来
统 治 时间较 长。这 充 分说 明礼 与法 在国 家政治 和社
二、 中国 古 代 礼 法趋 向 融合
自管 仲 学 派形 成 起 , 礼 法 间 的调 和 之戏 就 开 始 上演 。及 至 苟 子提 出 “ 隆礼 重法 ”“ 引 法入 礼 ” 的 思想, 使 礼 法 之 争 得 以呈 融 合 之 势 , 其将 “ 礼 法合
明清时期的仪礼之争和官方礼制

明清时期的仪礼之争和官方礼制明清时期,仪礼之争成为了中国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议题。
仪礼之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官方礼制的争论,具体而言,就是关于什么才是合适的国家礼仪。
这场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涉及到了多个领域,比如文化、政治、军事等等。
仪礼之争将中国社会划分为了不同的派系,并且导致了大量的影响,以至于现在依然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仪礼之争的历史背景,讨论官方礼制的定义,并介绍仪礼之争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1. 仪礼之争的历史背景在明清时期,国家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出现了相对的繁盛。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文化成就显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仪礼文化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在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仪礼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学说也出现了。
这些思想和学说中都含有不同的仪礼观念,并且由此引发了仪礼之争的出现。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分为了多种学说,而每种学说都针对仪礼文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这种分歧在大部分情况下会被各种权力机构所认可和赞同,因此仪礼之争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细节和文件争夺的战争。
2. 官方礼制的定义仪礼之争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官方礼制,因此理解官方礼制的定义和含义非常重要。
在明清时期,官方礼制被定义为:国家制定的一种规范,用来管理人民的礼仪行为。
这种礼制包含了多个层次,从皇帝到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包括在礼制的范围中。
官方礼制被认为是对于人民行为的一种规范,而它的制定和执行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在官方礼制中,涵盖了多种日常行为,比如走路、穿衣、讲话等等。
这些行为都被视为重要的官方规范,针对这些行为的违规行为会受到纪律处分。
同时,官方礼制还包括了一些特殊场合的礼仪,比如朝廷和宗教仪式等。
这些特殊场合对于人们的官方礼制标准也有相应的规定,人们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才能参加特殊场合。
中国古代礼制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礼制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礼制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礼制的演变与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演变过程中国古代礼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最早的礼制是由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神灵的尊敬发展而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权力的集中,礼制开始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尤其在商周时期,礼制逐渐成为了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礼制的主要演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的规模和内容不断丰富,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礼制的宗教性质逐渐转变为政治性质,成为统治者巩固权力的工具。
在战国时期,礼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各个诸侯国开始争夺天下,礼制逐渐成为宫廷政治的工具。
礼仪成为了表达权力和身份的重要方式,礼仪上的规范和仪式的隆重性也在不断加强。
例如,当一个诸侯国的使者要拜见天子时,需要进行一系列庄重的仪式,以显示尊敬和忠诚之意。
汉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演变的高峰期。
随着统一天下,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礼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如《礼记》即是汉武帝批阅修订的礼制文献,后来成为礼制发展的标志性著作。
影响力中国古代礼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礼制是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
礼制强调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教化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怀。
其次,礼制的规范性和庄重性对个体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人们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礼仪活动来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与此同时,礼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礼制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君主通过礼制来展示自己的威严和权威,并融入了神权的元素,使君主成为权力的象征。
礼制成为统治者巩固权力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最后,礼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礼制要求人们继承和守护传统,强调道德修养和人类道德理想的追求。
中国礼仪之争 历史、文献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
中国礼仪之争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礼仪一直被中国人民所重视,被视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就已经开始形成,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礼制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了各个方面的规范,如宴飨、祭祀、婚丧嫁娶等。
尤其是在周朝,在孔子的倡导下,礼仪更加完善和规范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礼仪体系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争议。
一个重要的争议出现在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礼仪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改变。
西方传教士的介入,带来了许多西方礼仪的影响。
对于一些传统派的中国人来说,这些新的礼仪规范被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抵制。
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如那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礼仪争议也达到了高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礼仪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另一方面,一些人则坚守传统,认为传统的礼仪体系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尽管近代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但中国礼仪争议并没有停止。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人民再次面临着对于传统礼仪的思考和重新定义的问题。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礼仪的争议是一场不可回避的辩论。
无论是传统派还是现代派,对于这一话题都有着深思熟虑的见解。
在未来,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思考如何坚守传统,又能与现代社会和外部文化相融合,找到一个平衡点,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中国礼仪之争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这一争议远非简单的文化命题,而是一场关乎中国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辩论。
试述我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以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1

试述我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以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摘要:中国封建传统法律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稳定的上层建筑,而且对东方世界的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
我国传统法律思想主要是沿着理智与法治的道路前行的,特别是礼治对于人民思想上的禁锢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打造了牢固的基础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思想都不能始终占据牢靠的社会统治地位,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对我国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社会基础斗争思想社会影响正文: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经济上土地制度由分封制到私有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并逐渐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政治上,礼乐征伐由自天子出转变为由诸侯出,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发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逐渐摆脱周天子的束缚,实行其兼并政策。
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那个名存实亡的周朝难以调和的矛盾。
面对这种情况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批判其他学派的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周初,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方针。
这一治国思想带来了西周前期奴隶制的繁荣,从而使人对这一思想奉之如圭臬。
但是它并没有象周公所希望的那样使周王室永享天命,至厉王、幽王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虽然仍遵循这一方针,但还是不能挽救周王室衰落的命运。
先是周郑交恶,桓王被射中肩;接着五霸争盟,天子反被诸侯所召;再后七国称雄,天子完全被冷落。
这一系列事实,不能不引起思想家们的反思。
社会的变革引起了礼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意识形态上实是由“礼治”到“法治”慢慢转变的历史。
春秋前期和中期,礼治思潮还占主导地位。
春秋后期,也即子产和孔子生活的时代,“法治”思想开始出现,并且两者发生了第一次论争。
春秋社会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主张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大思想家孔子开始了他艰难的维道路程。
首先孔子认为社会出现诸侯兼并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是因为人民没有再坚持周公时代制定的礼乐文明,尊尊亲亲,伦理道德,君臣有别的冠冕已经别一些有非分之想的认识打破,所以说他极力倡导用礼来规制人民的思想,达到以前的尧舜治世。
先秦礼法之争的现代思考

先秦礼法之争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学术论战,其中涉及到礼法、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当时,中国的礼法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儒家的礼法,另一个是法家的礼法。
两派之间的论战曾一度热烈,最终,儒家的礼法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
但是,尽管儒家的礼法已经统治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但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儒家的礼法强调爱护社会秩序,重视社会责任感,强调以友善、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这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儒家的礼法也强调礼貌,主张以尊重、仁慈、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这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
儒家的礼法还强调要遵守法律,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以此来维护社会的正义,这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
总之,儒家的礼法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行为准则,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准则时,我们也能够得到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我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以及对我
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中国封建传统法律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稳定的上层建筑,而且对东方世界的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
我国传统法律思想主要是沿着理智与法治的道路前行的,特别是礼治对于人民思想上的禁锢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打造了牢固的基础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思想都不能始终占据牢靠的社会统治地位,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对我国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社会基础斗争思想社会影响
正文:
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经济上土地制度由分封制到私有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并逐渐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政治上,礼乐征伐由自天子出转变为由诸侯出,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发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逐渐摆脱周天子的束缚,实行其兼并政策。
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那个名存实亡的周朝难以调和的矛盾。
面对这种情况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批判其他学派的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周初,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方针。
这一治国思想带来了西周前期奴隶制的繁荣,从而使人对这一思想奉之如圭臬。
但是它并没有象周公所希望的那样使周王室永享天命,至厉王、幽王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虽然仍遵循这一方针,但还是不能挽救周王室衰落的命运。
先是周郑交恶,桓王被射中肩;接着五霸争盟,天子反被诸侯所召;再后七国称雄,天子完全被冷落。
这一系列事实,不能不引起思想家们的反思。
社会的变革引起了礼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意识形态上实是由“礼治”到“法治”慢慢转变的历史。
春秋前期和中期,礼治思潮还占主导地位。
春秋后期,也即子产和孔子生活的时代,“法治”思想开始出现,并且两者发生了第一次论争。
春秋社会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主张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大思想家孔子开始了他艰难的维道路程。
首先孔子认为社会出现诸侯兼
并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是因为人民没有再坚持周公时代制定的礼乐文明,尊尊亲亲,伦理道德,君臣有别的冠冕已经别一些有非分之想的认识打破,所以说他极力倡导用礼来规制人民的思想,达到以前的尧舜治世。
然而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思潮也逐渐不需要奴隶制时代的那种纯粹的依靠道德规制就能统领人民的思想了,一向推崇“礼治”的孔子也意识到“法治”的某些作用,因而提出了“德主刑辅”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到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开始在统治者的重视下逐步强大。
法家思想主张用法律来统治人民,用严刑峻法来规制人民的行为,从这一点来说这不可以不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的。
但与法家的“重刑主义”针锋相对,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
反对单纯使用暴力,主张依靠道德教化去争取民众,同时为了避免暴政,主张圣君贤臣治国,“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然而韩非仍然继续批判儒家礼治主张,随着秦国在一大批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在诸侯国中崭露头角并六合天下,建立秦王朝,儒家思想中就全部落败了。
从阶级层面来说,这显示了新兴地主阶级决不退让的立场;从历史层面来说,它为以后统一政权下建立君主专制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清末礼法之争
清末修律是清朝统治阶级挽救危机、推行“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修订法律的指导思想上 ,统治阶级内部存在较大分歧。
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法治派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场长达近 1 0年的争论 ,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律的发展方向 ,启动了中国法律由封建化向近代化转型。
鸦片战争后,经过60多年的体认和反思,从清末法制改革发端,中国传统法制受西方近现代法律文明的影响逐渐转型变革,并且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而又充满矛盾的曲折起伏的法制现代化道路。
而“礼法之争”是中国与世界法制接轨的发端。
因此,重新认识“礼教派”的相关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建设有很好的启示。
一、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政府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无奈中,被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所冲垮。
但是,清朝的近代礼法之争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从当时的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上看,晚清统治集团倡导新政,主张变革,一方面是自救,另一方面是无奈。
其次,当时的国际局势,尤其是日俄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和甲午中日海战北洋舰队的失利,迫使晚清统治集团加大政治改革力度,系统学习外国文化和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以夷治夷”而自强之目的。
所谓“礼法之争”,是指保守的“礼教派”和革新的“法理派”围绕修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制度进行的争论。
一系列的帝国之本主义国家侵略战争在给我国人民带来城中灾难的同时也打破了人民天朝上国的美梦,使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思考我国的政治制度。
随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进行,一大批有用的西方法律思想著述开始传入我国,使凯敏的地主阶级认识到法治的重要作用,其中沈家本是其主要的代表人之一,他敏锐的认识到要想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必须进行全新的立法,永兴的法制制度代替腐朽的人治制度,礼治已经不能是以这个世界潮流的发展了。
随着清末修律的进行,我国传统法律思想开始奔溃,换而来之的是应用西方香精的政治法律制度,然而中国毕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封建积淀,所以礼治对人民的影响并不能一蹴而就,就是在现在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他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礼法之争走过的道路并不是两个阶段那么简单,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的进行着,只是这两个简短的矛盾尤为明显,斗争比较激烈而已,中国的封建社会历代都在礼治与法制的斗争中矛盾着,而统治阶级的最终利益迫使礼治为主,刑律为法治的主要表现形式。
礼法之争对我国社会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礼法之争死我国思想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一大批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并为百花争民的局面出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而且他们的思想在中国人民的思维深处生根发芽,锻造出辉煌的智力成果。
然而也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禁锢思想给我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特别是官本位思想使现在仍有一大部分政府官员走向腐败的道路。
经济上,使我国不断改进旧的生产方式,构筑新的社会生产力。
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逐渐使旧的奴隶制争产方式瓦解,转而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的发展。
这使得我国创造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封建辉煌。
而清末的礼法之争使我国传统的中华法系开始瓦解,有利于人民思想上的解放,符合当今社会民主文明的思想潮流,是社会上的一大进步,然而其不彻底性仍然需要教育不断努力指引新一代走向文明开放的道路。
参考文献:刘新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 刘雅倩先秦礼法之争之现代启示华章.教学探索 2009第11期
李光灿,张国华总主编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
百度文库礼法之争/view/20a10028cfc789eb172dc8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