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深山藏古寺》故事
三个和尚的故事_故事大全

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个和尚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三个和尚的故事原文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小和尚他来到庙里,看见庙里的水缸没水了,就挑来水倒满了缸,还给观音瓶子里加满了水,干枯的杨枝终于恢复了生机。
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高和尚。
他渴极了,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小和尚让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他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
于是两个人抬着一只水桶去山下取水,抬水的时候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要不不在中间,两个人就推来推去,谁都不想多出一点力气。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但恰好缸里没有水了。
小和尚和高和尚让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放下水桶就立刻咕咚咕咚的大喝起来,两桶水被喝了个精光。
后来谁也不去挑水,从此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柳枝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打翻烛台,燃起了大火。
和尚们慌了神,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自然也就有水喝了。
《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民间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三个和尚的故事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
小朋友们不要向三个和尚学习,一定要有责任感,共同出力。
三个和尚的故事读后感这个故事,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既简单又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在以前,人类的祖先,便是以团队为单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3.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能初步体会文章中运用人物对话、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以及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课文内容的先后次序,把握文章的脉络并能复述课文。
难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学评价设计:1.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字词的检查、自由读、及指名读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词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小组讨论交流、圈画,视频图片、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感悟人物形象。
3.借助拓展说话,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与鉴赏能力。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主交流情况,并及时做出评价。
以及对课堂生成情况,利用评价做出精当的引导。
教与学的准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完成预习单教师:教学课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板书:李时珍〕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
3.今天,我们就要阅读一那么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板书完整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二〕借助预习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难读的词语,请学生多读两遍。
3.理清文章的主要段落大意提示:〔1〕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开展的?请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
〔2〕将自己的分段情况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后选代表。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

【导语】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
⼀是教学实录,⼆是教学评点。
⽽在听课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听课记录范⽂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听课记录范⽂ 《西湖》: ⼀、录像导⼊,引导⼊境。
播放⼀段西湖的录像。
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西湖三⾯青⼭,宛如镜框,⼀泓碧⽔恰似明镜。
亭、台、楼、阁点缀在青⼭绿⽔之间犹如⼀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初读课⽂,正确读词 请学⽣⾃⼰读⼀读课⽂,再从语⾔⽂字中感受西湖的美。
读时做到:读准字⾳,读通句⼦,碰到⽣字新词多读⼏遍。
学⽣可借助于每⼩节后的⼩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媒体解难 请学⽣再读课⽂,这⼀次要求学⽣读出⾃⼰对课⽂的初步理解。
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让学⽣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点点⼩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借着《春江花⽉夜》这⾸优美的曲⼦朗读课⽂第⼀⼩节,并⿎励学⽣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景⼀物,⽆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选择⾃⼰喜欢的⼀景读给⼤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
帮助学⽣理清⽂章脉络,⼤致了解了⽂中的美景。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配上⾳乐选上⼀景来读⼀读。
六、学习⽣字,体现⾃主。
请学⽣点击⽣字FLASH,⾃主学习左右结构的⽣字,了解⽣字的书写笔顺,并想想⽤什么⽅法记忆⽣字。
七、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本课之前,激发学⽣深⼊了解西湖的兴趣,⿎励他们通过⾃⼰浏览站,去领略西湖的美景,以及它深厚的⽂化底蕴。
本课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
运⽤,络教学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
本课,我尝试利⽤络使第⼀课时也出彩。
⼀、新课导⼊——教学伊始的第⼀个⾼潮 课伊始,利⽤⼀段西湖的录像导⼊,让学⽣从录像中,亲⾃体验西湖的美,孩⼦们⼀边看,⼀边轻声地赞叹着,浑然⼀个旅游者的⾓⾊。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

《小桥流水人家》听课笔记《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全文行文流畅,易读易懂,语言平实优美,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一个“爱”字。
今天,听了谭敏老师执教的这课,使人感到清新自然,教法之灵活,合作之愉快,生生互动之活跃,无不令人耳目一新,给听课者一种美的享受。
一、授人以渔,名言引路开课伊始,谭老师就提示学生怎样读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师:同学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首先要做到什么呀?生1:用心去读。
仔细体会文中所含着的意思。
生2:用脑去读。
边读边想,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生3:用口、用眼去读。
读书的时候,口中要念念有词,这样才能把文章读熟;用眼去读,才能不会把文章读得七零八落。
添字漏字。
师:是呀!读书我们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
才能把书读懂、读透.下面就请同学们这样去读一读《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看看文章里描写的是怎样的“小桥"、“流水”和怎样的“人家”呢?(生读课文)……点评:这样,谭老师就把读书的方法传播给学生了。
让学生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这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又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小组合作,问题引路在学生充分地读了课文之后,谭老师就抛给学生一个总领全文的问题:文章里描写的是怎样的“小桥”、“流水"和怎样的“人家”呢?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讨。
形成共识,准备交流。
这时教师也参与其中,时而指导这组,时而点拨那组。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意见。
最后由小组长归纳总结,完成汇报交流材料.在交流展示时,谭老师总是让学生尽情表达,畅所欲言.生1:作者描写“流水”时,写了家乡优美的风景和小溪流水的欢歌,作者描写的这样美,谁见了又不爱呢?师:是呀,作者写“流水”时,写了“小溪"的欢歌以及优美的风景,你能带着这种语气读一读吗?(生读)生2:作者以垂柳的美和小鸟的歌,就把家乡那恬静的田园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简直神了,我以后也要学着这样去写。
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范文

一、小学听课记录表一、情境导入1、齐读课题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板书),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3、出示词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冻得坚硬的山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a.指名读b.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c.齐读二、品读课文(一)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烦?读一读,想一想交流(二)出示第二自然段1、天气冷指名读2、你还体会到了什么?饥寒交迫——“饥饿”3、再来看看这个词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显示“濒临死亡”)师: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濒临死亡”就是——即将死亡,再看看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配乐)齐读4、过渡:然而悲剧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指名说(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1、当你读完这个故事,你将会被感动。
读一读,找一找最感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写感受。
2、交流(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她不在乎什么?在乎什么?2、齐读第四自然段3、认识小贝蒂(出示图片)在什么地方寻找?怎么发现的?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桌说一说。
交流师生接说:小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
4、还有什么地方也深深地打动了你?(五)学习第三自然段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人很多,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危险?3、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动的?(政府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为的是一群燕子。
)4、师:回到充满温暖的列车,齐读第一自然段(配乐)5、如果你就是车厢内的一只燕子,当你看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6、写话:以“这怎能不令人感动……”为开头写一段话。
(播放“小燕子”歌曲)7、交流三、总结课文,提升感情让我们记住——,记住——。
一、引出课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是一位乡村的孩子,邀请你们去他家玩,有话托我:拼音学得可好了,想和你们比一比——出示课题:比一比太能干了小耳朵真灵我最喜欢仔细听的小朋友二、墙上有四幅画,你能拼出来吗?1、咱们学得很不错么,我们一起展示一下——齐读2、为什么这样排?你能说说他们共同的名字吗?三、进院子,玩一玩吧。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课文内容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课文内容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
这地方前不见村,后不着店,晚上到哪里住宿呢?忽然,庞宪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便拉住了李时珍的衣角:先生,你瞧!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
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
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
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两三天后变为金黄*,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包拿来。
李时珍拿过*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
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不同。
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

中国民间故事里的“秘密”借助神奇元素弘扬真善美——《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秘密——借助各种神奇元素,弘扬真善美3、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欲望,并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秘密——借助各种神奇元素,弘扬真善美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欲望,并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教学准备:《中国民间故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需要我们的大脑快速地运转起来。
要不,我们先来个大脑热身运动吧!2、看图猜故事:同学们大都喜欢读故事书,要不,我们来看图片猜故事吧!准备好了吗?“牛郎织女”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十兄弟”——十个身怀绝技的兄弟团结一心救助自己的父亲“哪吒闹海”——小哪吒大闹龙宫,惩治了残害百姓的恶龙“田螺姑娘”——仙女下凡,帮助一个勤劳的青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3、引出《中国民间故事》知道吗,这四个故事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它们口口相传,被收录在一本书中,这本书就叫《中国民间故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民间故事》,去书中探讨中国民间故事的里的“奥秘” 。
二、简介民间故事1、民间故事的分类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2、民间故事特点,引出“神奇” 你们读过那么多民间故事,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吗?(贴近生活、有趣、富有想象力、神奇)中国民间故事当中有何神奇之处,我们以《田螺姑娘》为例,来找找吧!三、默读《田螺姑娘》,探寻“神奇元素”1、默读《田螺姑娘》,用横线勾画故事中的神奇之处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开到第20 页,边默读边用横线勾画出这则故事中令你感到神奇的地方。
2、交流神奇之处说说,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神奇?3、师根据生的回答,引出“神奇元素” 神奇人物:田螺姑娘(天上的仙女,住在田螺中,从水缸中出来,衣上一点也没湿)神奇宝物:田螺(足有水壶那么大)神奇法力:用它储藏粮食,无论你吃多少,壳里的稻谷都不会被吃完3、引出神奇的“三段式” :三次弄清真相在中国大部分民间故事中,故事中的某一个情节常常会反复出现三次。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语文园地六》相关知识之一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语文园地六》相关知识之一藏山,位于××县城北18公里处,距太原121公里。
藏山,以流传着藏孤救孤的故事而闻名。
据《史记?赵世家》等典籍记载,晋景公时,权奸屠岸贾累进谗言,致使赵盾全家三百多口被杀害。
赵盾之孙赵武尚在襁褓之中,幸被其父友人程婴用己子替代,而抱持逃至此处,藏居十五年之久。
名其山曰藏山,盖以藏孤得名也。
后人为颂扬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舍身取义之壮烈事迹,遂在藏山立庙祭祀,代代香火不绝。
藏山庙名曰文子祠,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
祠庙始建无考,现存碑碣中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重修碑记。
现存的古建筑中除寝宫为元代所建外,其余大都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和清代多次修葺与增建的。
藏山庙大小三十多处亭台楼阁皆倚山傍壁而筑,气势雄伟。
祠庙座北面南,依次将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于院落之外,区别鲜明,主次有序,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藏山有十景,奇丽壮观。
龙凤松,位于祠庙入口处,龙松伏地而生,似虬龙蟠曲,呈仰天长吟之状;凤松袅娜奇立,若仪凤展翅,有凌空翱翔之势。
饮马池昔日山泉汩汩,清澈见底,相传为程婴、赵武饮马处。
笏峰面祠南耸,石削如屏,险峻异常。
南天门巍然矗立,有之字形石径直达峰巅,素有南门天险之称。
山顶部一处自然生成的鳞峋突兀的岩壁,似莲花一朵,盛开崖畔,即所谓南洞西山绣石莲,亦是藏山胜景之一日落晚照,位于东峰半山腰,有一凹地,四周芳草如茵,披青流翠,中央呈苍黄色,夕晖反射紫绿万状,光怪离奇,分外妖绕。
拜水洞居祠之北,为旧时祈雨处。
滴水崖于东峰山麓岩穴内,涧水四季不绝,似水帘洞天。
黑龙潭在东峰隅岩洞内,水色似墨,饮之可口。
飞岩楼凿岩而建,险峻异常。
藏孤洞在寝宫后山腰,僻静幽谧,是赵氏孤儿当年藏身之处。
藏山是中华沧桑变迁的一幅重彩画卷:有藏山藏孤之历史,然后才有赵氏一脉,而后才有赵简子、赵襄子,才有韩赵魏三家分晋,方有立国二百多年的七雄之一赵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山藏古寺
关于深山藏古寺,有一个传说: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他建立考试制度,亲自授课,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
随着历史的发展,深山藏古寺的故事也发生着演变,从皇宫大院走进民间。
有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画师,门下有三个徒弟。
一天,老画师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三个徒弟各画一幅画。
几天后,三个徒弟把画好的画交上来。
大徒弟的画:深山密林中坐落着一座古寺,层台累榭,美轮美奂,那是深山现古寺;二徒弟的画:崇山峻岭中露出了古寺的一角,极目远眺,时隐时现,那是深山掩古寺;三徒弟的画:悬崖峭壁上一条石阶小路通向山底的小河,一个和尚正在挑水,显然是深山藏古寺,石阶小路的另一头,在大山的背后,一定有一座古寺。
老画师评判三个徒弟的画,不仅仅是画技,更重要的是画的意境。
由此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张扬,引而不发是一种方略,有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