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拿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机理(一)
探讨推拿点穴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

探讨推拿点穴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发布时间:2023-02-27T06:45:01.08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3期作者:赵洪洲[导读] 踝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大的关节,在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扭伤。
赵洪洲黑龙江省军川农场医院黑龙江省萝北县154244[摘要]踝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大的关节,在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扭伤。
对于伤后24-48小时内是否可做推拿治疗?中西医素有争议,通常不主张做推拿治疗。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24-48小时内的急性损伤采用局部冷敷、点穴、整复手法纠正关节紊乱、舒经通络、解痉阵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临床疗效。
笔者认为24-48小时内是可以进行推拿治疗的。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推拿点穴整复踝关节扭伤是全身关节扭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临床中又称踝关节扭挫伤、踝关节韧带损伤、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等,中医称为“踝缝伤筋”。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活动量大,所以发病的机会较多,本病占全身关节扭伤的80%以上。
踝关节扭伤尤其是以内翻损伤造成外侧副韧带拉伤撕裂甚或断裂的多见。
损伤韧带部位有明显压痛点,韧带牵拉试验阳性,若有韧带撕裂则疼痛持续,关节不稳,X光片可以显示有无撕脱骨折、骨倾斜度增大或脱位现象。
一、解剖特点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的,以背伸、跖屈为主的屈戎关节。
主要有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和胫腓韧带。
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上方起于内踝,向自下呈扇形附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是一条坚韧的韧带,不易损伤;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止于距骨前外侧的为距腓前韧带,止于跟骨外侧的为跟腓韧带,止于距骨后突的为距腓后韧带;胫腓韧带又称下胫腓韧带,为胫骨与腓骨下端之间的骨间韧带,是保持距小腿关节稳定的重要韧带踝关节周围有肌腱包围,但缺乏肌肉和其他软组织遮盖。
踝关节解剖特点: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强,所以外侧韧带比较容易受损,临床以外侧韧带损伤多见。
二、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多因由于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走跑步,下坡或楼梯,或跳跃等运动中,足落地时重心不稳,踝跖屈位足突然向内或外侧翻转而产生踝部扭伤。
脚踝扭伤特效疗法一穴定乾坤

脚踝扭伤特效疗法一穴定乾坤
脚踝扭伤,在手大鱼际处可找到一压痛点,按十分钟即可减痛大半,两三次即可痊愈.左脚伤按右手,右脚伤按左手。
一针治踝肿痛
一妇人,约50岁,昨晚左踝(丘墟、申脉、昆仑处)突然肿痛,步行困难,来我家求治。
按压昆仑与照海,一样可以消肿。
扭伤用大陵特好。
董氏奇穴的“小节穴”,同样取对侧,进针后平行于第一掌骨向腕关节方向平刺一寸半,患者扭伤的踝部会出现异样温热感,令患者活动患部,往往肿消痛止,取效甚速。
外踝养老阳池,内踝大陵。
浅谈推拿治疗踝关节扭伤

浅谈推拿治疗踝关节扭伤作者:林建达来源:《按摩与导引》2007年第05期踝关节扭伤为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
多因失足跌到引起,造成其周围韧带的牵拉伤。
严重时可造成跗骨的错缝。
1病因病理多因直接暴力或失足跌到引起。
造成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或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出血。
严重时可造成撕裂伤或合并关节错位。
病久失治误治,血肿机化、粘连,可引起踝关节功能受限及局部骨膜反应心房感增厚。
内翻损伤时,多伤及腓跟韧带,内翻合并跖屈扭伤时,多伤及腓距前韧带,外翻损伤时多伤及下胫腓韧带(因三角韧带极坚韧,一般外翻时不易损伤)。
2临床表现2.1有明显的外伤史2.2疼痛与压痛伤后立即出现疼痛,程度多较重,部位因损伤机制不同可位于外侧或内侧,局部可触及到明显的压痛点。
2.3肿胀伤后两小时左右出现肿胀。
2-3小时达到高峰,可伴有皮下瘀血,青紫等。
2.4功能受限屈伸功能尚可。
内、外翻时可引起疼痛加剧,伤肢不敢用力着地,否则疼痛加剧,因此出现走路跛行。
如伴有错位,则可能内、外翻严重受限或不敢活动。
2.5X片,可除撕脱骨折、脱位等。
3治疗几年来,本人用推拿方法治疗本病例18例,疗效满意。
总结如下:3.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性12例。
女性6例;20岁以下7例,21岁以上11例;发病12小时内就诊5例,13至24小时内就诊9例,215至48小时内就诊4例。
3.2 治疗方法3.2.1 手法治疗:①急性肿胀期不宜过多采用手法,以整复错位,恢复韧带正常位置为主要目标,多采用踝关节被动运动法。
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侧坐床边,伤肢在外,外踝向上。
一助手固定患者胫腓骨下端,医者双手分别握住足跟及跖骨,拇指扣按痛点,医助相对用力。
在保持足够牵引力下。
先作踝关节摇法6-7次,然后使之尽量外翻,再迅速内翻,按痛点之拇指同时行捋顺法。
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正坐床上,患肢平伸,一助手固定胫腓骨下端。
医者一手手握住足跟,拇指扣按痛点,另一手握跖骨,在保持足够牵引力下,先用踝关节摇法6-7次,再使其尽量跖屈,再迅速背屈。
附篇推拿手法动作技术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研究举例

附篇推拿手法动作技术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研究举例附篇推拿手法动作技术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研究举例(2012-02-27 15:08:50)标签:健康法图分类:《推拿手法学》日本动作踝关节【附一】伸屈伸踝法及其省力原理伸踝法是推拿治疗踝关节扭伤或合并胫距关节轻度错位时所使用的一种对踝关节的伸拔牵引手法。
特别是在踝扭伤的恢复期和陈伤期,在施用了一般的解痉、止痛、消肿的手法之后,尚需进行伸踝手法以伸展、平复筋腱的痉挛扭曲,疏通关节的缩窄,分离粘连,解除关节内瘀血和软组织嵌插。
另外对踝扭伤合并胫距关节轻度错位,尚有使关节复位之功。
所以,伸踝法是恢复正常形态和功能的有效和必行之法。
笔者在临诊时,运用李锡九老师所授之伸屈伸踝法,手法轻巧省力,病人感觉舒适,治疗效果良好。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来看,较之用蛮力死拉硬拔者,确有独到之处。
其法,根据踝关节的结构特点,合理应用不同类型之杠杆的机械原理,巧妙地通过调整作用力臂的办法,提高杠杆的机械利益,以节约术者的体力并减轻了对患者的刺激,从而使整个伸踝手法具有轻巧省力的特点。
为了说明问题,先将踝关节的结构特点及静力分析简述如下: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所构成的关节,关节囊前后两面薄而松弛,两侧面紧张并有坚固的副韧带增强,这些强大而坚韧的内、外侧副韧带将距骨稳固地维系在踝穴之中。
所以,踝关节的主要功能仅限于额状轴上的背伸与跖屈运动。
基于这一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我们可将踝关节看作是一个以其额状轴轴心O为支点的双臂式平衡杠杆,杠杆的前臂OA是关节轴心O与第一跖骨头A的连线;O点与跟腱止点B的连线OB组成了杠杆的后臂(图一——略)。
当被术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小腿肌肉放松,踝关节处于中位(小腿与足外侧呈90°)时则表示:在关节轴心之前的肌肉、韧带、筋腱等组织所产生的使踝关节向顺时针方向(背伸)转动的胫前静止拉力F1,对支点O所形成的力矩,与关节轴心之后的软组织所产生的使踝关节向逆时针方向(跖屈)转动的胫后静止拉力F2,对支点O所形成的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代数和等于零。
踝关节扭伤后中医复位原理

踝关节扭伤后中医复位原理今天来聊聊踝关节扭伤后中医复位原理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踝关节特别容易在走路不小心或者运动的时候扭伤。
就像我上次下楼梯,一脚踩空,踝关节立马传来一阵剧痛,那感觉就像是被突然拉紧的橡皮筋“啪”地弹了一下。
在中医看来呢,踝关节扭伤会导致关节周围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
这就好比道路交通堵塞一样,气血就是道路上的车辆行人,如果道路堵住了,那整个地方就会乱套。
那中医复位呢,首先就是要让堵着的“路”重新通畅起来。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中医是怎么做到让气血重新通畅,把关节复位的呢?中医有一种复位的手法叫正骨手法。
就像搭积木搭歪了,要重新把积木调整到正确的位置。
正骨手法就是这样,中医师通过巧妙的手法摸清关节的脱位或者错缝的方向,然后把手放在合适的位置,用一种恰到好处的力量,像把歪了的东西重新扶正一样,把踝关节的骨头推回到正常的位置。
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中医用手这样摆弄几下就能把受伤的踝关节弄好。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背后有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支持。
经络就像城市里的地下管道网络,气血在经络里运行,如果经络受到损伤,气血就不通。
中医在复位踝关节的同时,也是在调理经络。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打篮球扭伤了踝关节,去看一个老中医。
老中医就用正骨手法给他复位,过程中还会轻轻按摩踝关节周围的一些穴位。
老中医说,按摩这些穴位就像是给管道网络的关键节点做保养,能让气血更好地通过,让受伤的部位更快地恢复。
不过中医复位踝关节扭伤也有很多注意事项。
在复位前,要准确判断扭伤的程度。
如果扭伤很严重,可能伴有筋腱撕裂之类的严重损伤,就不能单纯地只做复位手法了。
而且复位后,患者也不能马上就像没事儿人一样又乱跑乱跳,得好好调养一段时间。
这就像是修好的东西也得有个巩固期一样。
我觉得这个踝关节扭伤的中医复位原理真的很神奇,但是我还有些困惑的地方。
比如说,对于比较严重、复杂的踝关节扭伤,中医是怎么把复位和现代医学的检查、治疗更好地结合起来的呢?这中间或许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与治疗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多的关节,也是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其中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多数是由于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跳跃或进行运动时不注意导致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损伤。
很多人去了医院拍片检查骨头没有问题后,就不把它当回事了,西医对于踝关节扭伤主要以静养为主,没有什么能够立竿见影改变症状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治疗不当,很多人表面看似已经痊愈,实际却留下了病根,症状可能会延伸至其他的关节和脏腑,给机体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那么针对踝关节扭伤中医是如何认识与治疗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一、踝关节扭伤的分类根据踝关节扭伤损伤到的相关韧带的部位来分类,踝关节的韧带主要有三组: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和下胫腓韧带。
1、内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就是内侧副韧带,它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踝关节外翻。
因为踝关节外踝腓骨较长踝穴较深而内踝胫骨较短踝穴较浅,所以踝关节更易发生内翻扭伤。
2、外侧踝关节扭伤:外侧副韧带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踝关节外翻扭伤虽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很严重。
如果内踝三角韧带发生断裂,就会导致踝关节不稳,并且通常会同时合并其他韧带损伤和骨折,患者在尝试行足外翻时疼痛症状加剧。
3、高位踝关节扭伤:下胫腓韧带主要将胫骨、腓骨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加深踝关节,起到进一步稳定踝关节的作用。
二、踝关节扭伤的症状表现1、疼痛:疼痛是踝关节扭伤最明显的着症状,疼痛位置通常在受伤组织局部,如内翻损伤时,则疼痛感多在腓骨下方,踝关节的外侧。
2、肿胀及瘀斑:扭伤后患者外踝下方或内踝下方会出现局部的肿胀,病情严重是,可能导致整个踝关节都伴有肿胀的表现。
我们人体脚踝部的软组织比较少,所以发生扭伤后,常常会导致局部血管发生破裂,肉眼可见皮下瘀血明显,尤其是在扭伤后2-3天,皮下瘀血青紫会非常明显。
3、活动受限:患者扭伤后在行走时受伤的那只脚不敢用力着地,踝关节活动的损伤部位疼痛而致关节活动受限。
常见疼痛之单穴止痛系列(3):踝关节扭伤

常见疼痛之单穴止痛系列(3):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向一侧活动过度负荷,引起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的病证。
轻者有部分肌肉,韧带,肌腱损伤,重者可使肌肉,韧带,肌腱撕裂损伤,及关节囊、骨质撕脱损伤,甚至发生关节脱位。
临床以踝关节扭伤最多,其次是腕关节,膝关节。
属于中医的'筋伤'、'踮脚'等范畴。
1.养老定位:在尺骨小头的背面。
取穴时,掌心向胸,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
快速取穴:屈腕,掌心向胸,在手腕小指侧可摸到一凸起高骨(尺骨小头),沿高骨的最高点往桡侧推,可触及一骨缝,按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2.阳池定位:腕背横纹上,指总伸肌腱尺侧凹陷中。
快速取穴:抬臂垂腕,腕关节背面,由第四掌骨向上推至腕关节横纹,可触及一凹陷处(相当于腕背横纹中点处)即为此穴。
3.外关定位:在腕背横纹上二寸,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桡骨与尺骨之间。
快速取穴:抬臂俯掌,从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3横指,在前臂两骨头之间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4.太渊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快速取穴:伸臂侧掌,在腕横纹桡侧轻触桡动脉,从感觉到搏动处稍往桡侧移动,至凹陷处即为此穴。
5.阳溪定位:在腕关节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快速取穴:伸臂俯掌,拇指向上翘,可见腕横纹前鼓起一根筋(即拇长伸肌腱),同时手掌缘也有稍微鼓起一根筋(拇短伸肌腱),两筋与腕骨、桡骨茎突所形成的凹陷处即为此穴。
6.内关定位: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快速取穴:伸臂仰掌,微屈腕握拳,从腕横纹向上3横指,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手臂内侧可触摸到两条索状筋,握拳用力屈腕时明显可见)之间的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7.上廉定位: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三寸处。
快速取穴:伸臂俯掌,先确定阳溪穴与曲池穴的位置,从肘横纹沿阳溪与曲池连线向下4横指处即为此穴。
针灸推拿学课件踝关节扭伤

• 急性损伤患者需在24小时后行推拿治疗;在针灸推拿治疗前应排 除韧带完全断裂、骨折(包括骨皮质撕脱)及脱位;需嘱患者治 疗期间减少踝关节活动,或以绷带包扎固定其踝关节。_x000C_
感谢观看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调养生命活力,焕发心灵阳光。 棒棒的身体养出来,美丽的身材调出来。从内而外的调理,做健康活力的自己。 食疗养生:养于内,华于外。
2.辨病期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新伤者,有新伤史,疼痛剧烈,局部肿胀明显,关节功能障碍明 显。陈旧伤者,有扭伤病史,疼痛渐不明显,肤色青紫,关节活 动受限,部分患者仍有明显肿痛或硬结如块。
3.辨经络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要根据肿胀、疼痛所在部位,辨属何经筋证:肿胀、疼痛在外踝 下方为足太阳经筋证;在外踝前下方为足少阳经筋证;在内踝下 方为足少阴经筋证;在内踝前下方为足太阴经筋证。
2.推拿治疗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治法: 舒筋通络,消肿止痛。
• 取穴: 阿是穴、丘墟、申脉、昆仑、悬钟等。
• 手法: 按揉法、拔伸法、擦法等。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操作: 患者取仰卧或坐位,术者一手固定患肢足远端,使踝关节 保持中立位,另一手掌在患侧小腿下段和足背痛处做轻揉摩,力 度先轻后重,重点在外踝局部,如阿是穴、丘墟、申脉、昆仑、 悬钟等穴施以按揉法;然后患者伸直患腿,术者一手握住患肢小 腿远端,另一手握住足前部,两手配合用力施以拔伸法,同时做 小幅度的踝关节内外旋转及屈伸活动;最后于踝部施以擦法,以 透热为度。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推拿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机理(一)
作者:尹春英,曹中兵,伊友明
【关键词】浅析
摘要:目的探究推拿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机理。
方法从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原理、推拿手法的作用原理及踝关节扭伤的推拿治疗进行分析。
结果踝关节扭伤原因众多,机理清晰,推拿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不同的手法功用不同。
结论治疗踝关节扭伤应该根据不同的病采用不同的手法。
关键词:踝关节扭伤;推拿手法;作用机理
踝关节扭伤是指韧带损伤或断裂的一种病证。
在人体诸关节扭伤中发病率最高,这一既常见且多发的疾患,若得不到及时正确治疗,常留下后遗症,导致长期慢性疼痛,步行、上楼、登上或下坡等均感困难,甚至生活、工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能很好防治踝关节扭伤,现做浅要的分析。
1踝关节扭伤原因和原理
1.1根据解剖特点,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的关节面与距骨上部的关节面(距骨滑车)构成足的屈肌力比伸肌大,内翻三角韧带比外侧的三个韧带坚固。
因此,内翻比外翻的活动幅度大。
此外,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足背伸时,距骨完全时入踝穴,踝关节稳定,不易扭伤,而当跖屈时,距骨后面窄的部分进入踝穴前面宽的部分,踝关节相对不稳定,容易发生扭伤。
1.2体育活动是引起踝关节扭伤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球类运动技术复杂,在练习中技术运动的转换比较频繁,要求不断改变方向、急停急起等,尤其是篮球运动的抢篮板球,排球运动中的跳起扣球,学生离开地面在腾空阶段,足就处于跖屈内翻位,如果落地时身体重心不稳,向一侧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而学生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就会以足的前外侧着地,使足内翻,导致损伤。
症见踝关节内侧或外侧有明显的压痛;内、外踝有明显肿胀,局部有皮下瘀斑,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1.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上下楼梯,步行逛街,公园漫步,稍不留意时踏空了梯级,碰撞了砖石树墩等,都容易扭伤踝关节。
且凡有扭伤,大部分出现于外侧踝下部,而内侧较少见,其中原因何在呢?这是由于外踝关节比内踝要长,支撑了踝关节外侧,同时,内踝部分有一组坚强的韧带,称为“胫侧副韧带”(又叫“三角韧带”),呈扇形自内踝伸展到足骨上,紧紧地拉信了踝关节内侧。
两者同时发生作用,当踝关节扭伤时防止踝关节向外翻,而是经常地令踝关节过度向内翻,这时就使比较薄弱的腓侧副韧带发生撕裂损伤。
这就使得踝关节很容易在外侧发生扭伤。
同时,小腿内侧支配足部的肌肉群如胫前肌、胫后肌均较强大有力,可以稳定住踝关节内侧,不使其外翻移位;相反,小腿外侧支配足部的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相对比较薄弱,一遇扭伤时,它不能紧紧地控制踝外侧稳定不动,而是被迫拉伸而令踝关节过度内翻从而扭伤踝的外侧。
2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
2.1推拿手法具有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力,二是技巧。
技巧离不开力,力依赖于技巧,相辅相成。
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运动推拿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力”的作用方式。
这种“综合力”的作用方式是根据损伤组织不同形变而确定的,一是根据不同的形变特征,选择合适的动力的形态手法;二是根据不同的形变特征和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手法作用力的大小,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压强来实现的。
如垂直用力,斜向用力,平面用力,对称用力及综合用力等形式,来改变损伤组织的形变,使之恢复原状和功能,达到人体运动力学结构新的平衡。
2.2不同损伤作用力,可造成软组织损伤形变的不同,不同的组织以及不同组织的配布,其运动力学结构特征也各不相同,同样,不同的手法,由于作用力的大小,手法作用力的方向,手法的压强以及手法的感应的不同,其产生的作用也不相同。
事实证明:手法的恰当与否直
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这是运动推拿医生必须达到或追求的目标。
因此对不同的损伤形变,应选择与损伤形变相适应的手法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2.3一般而言,对轻度损伤出现的肌紧张、痉挛等症状,手法作用力应以平面用力为主,手法以轻柔为宜;对一般的软组织扭挫伤,肌腱、韧带损伤,则以平面用力和垂直用力手法兼用,手法轻重适中;对中度软组织损伤,出现肌肉、肌健,筋膜等软组织增粗、变硬、挛缩、粘连时,则以垂重用力手法为主,作与组织纤维走向呈垂直方向的按压、拔推手法,手法作用力应偏重,起到松解粘连,解除痉挛,软坚散结,恢复弹性功能的作用;对损伤组织处于骨缝、关节内不易显露处,手法则以斜向用力为主,使作用力直达病所;对有关节紊乱,错位(骨错缝,筋出槽),则以牵引、抖摇、旋转等手法,予以矫正、复位。
使之恢复正常的负重力线,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