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

合集下载

陕北话大全

陕北话大全

陕北土话一:常用口语: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是”,现在叫“尔格”,什么时候叫“多乎”,玉米叫“金稻黍”,高粱叫“红稻黍”,高粱秆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牛犊叫“牛不老”,公羊叫“羯羝”,公猫叫“儿猫”,母猫叫“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虫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屄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发”,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茂盛叫“葱”,不端叫“咻”,不直叫“圪柳”,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住、闲呆叫“盛”,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握叫“动”,知道叫“解下”(读haiha),不知道叫“解不下”,拾、拣叫“乱”,身体曲叫“骨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独子”,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见”,煤渣叫“兰炭”,拿叫“撼”,中间叫“当旮旯”,塞叫“擩”,头摇摆叫“卜唻”,帮忙叫“相红”,快叫“欢”,跑叫“杠”,调皮叫“缶古”,许多叫“一圪堆”、“一坬”。

二:人称:叫连襟为挑担、两挑,叫妻子或结过婚的女人为婆姨,叫青年男子为后生,叫青年女子为女子,叫丈夫为汉,叫妯娌为先后,叫小孩为猴娃、碎脑娃娃,叫小男孩为小子、猴小小,叫媳妇为媳(xiu)子,叫没对象的男子为光棍,叫姑表兄弟为姑舅,姨表兄弟为两姨,叫朋友为拜识,叫妻子偷汉的丈夫为盖老,叫和儿媳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人为炒面神,叫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打流或二流子,叫不精明的人为八成、半吊子、二百五、胡脑松,叫到处寻事的人为搅茅棍,叫太忠厚的人为瓷脑,叫顽固不化的人为牛脑,叫乱搞两性关系的人为嫖脑。

陕北方言

陕北方言

陕北方言陕北方言的属晋语,至今保留入声。

共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个声母,即有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η。

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独特之处。

古代词语陕北方言保留不少古代词语。

如“逍遥散诞”、“贱脏(去声音,买完东西后结账)”、“鼻子A”、“A”(多),“过啐”、“身子”、“植”、“樨”等。

独特词语有不少独特的甚至为外地人所不可理解的词。

星星为“星宿”,雷击为“龙抓”,顶风叫“戗风”,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时”,现在叫“儿歌”,什么时候叫“多乎儿”,玉米叫“金稻黍”,高粱叫“红稻黍”,高粱秆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牛犊叫“牛不老”,公羊叫“羯羝”,公猫叫“狼猫”,母猫叫“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虫叫“油汉”,窑顶叫“垴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屄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发”,强迫人做事叫“罟”,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茂盛叫“葱”,不端叫“俅”,不直叫“圪柳”,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粮食变质叫“耨”,住叫“身”、闲呆叫“含身着了”,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握叫“动”,知道叫“咳哈,不知道叫“咳不哈”,拾、拣叫“乱且”,身体曲叫“骨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独子、精勾子”,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上”,煤渣叫“兰炭”,拿叫“撼”,筛、拣叫“唼”,搀扶叫“A”,揪叫“jue”,中间叫“当旮旯”,塞叫“入(四声)”,头摇摆叫“卜唻”,帮忙叫“相红”,快叫“欢”,跑叫“杠”,调皮叫“缶古”,许多叫“一圪堆”、“一坬”。

陕西方言词汇

陕西方言词汇

1.婆姨陕北方言中‎称呼妻子或‎已婚女人为‎婆姨,民谣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把“妻子”称作“婆姨”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所以能看到‎的文献资料‎并不多。

有学者认为‎,“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

唐《敦煌变文》:“优婆赛者,近佛男也。

优婆夷者,近佛女也。

”“优婆夷”是梵语up‎asika‎的汉音译,在译经里经‎常简作“阿姨、阿夷”,三国时已有‎之。

当初佛教传‎入中国时,信奉的人并‎不多,但是到了后‎来佛教兴盛‎时候,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被称作‎是“优婆夷”。

[2](P5)陕北方言中‎一个基本词‎汇竟然是来‎自于佛教外‎来语,笔者对此有‎些怀疑。

因为基本词‎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是本民‎族语言固有‎的可能性较‎大,从外族引进‎来一个新说‎法的可能性‎较小。

汉语词汇非‎常丰富,指称“妻子”的说法有很‎多,除了“妻子”之外还有“内人、内助、妻小、媳妇、夫人、孺人、太太、娘子、婆娘”等。

我们认为“婆姨”和汉语词汇‎中的“婆娘”最为接近。

“老婆、婆娘”用来指称妻‎子早见于宋‎代,例如:①西门庆道:“莫非是卖枣‎糕徐三的老‎婆?”(《水浒传》第二十四回‎)②旁边就哭杀‎了玉英姊妹‎,喜杀了焦氏‎婆娘。

(《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封建时代实‎行一夫多妻‎制。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能讨几‎房妻妾。

而古代家庭‎中为了妻妾‎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干脆肥水不‎流外人田,亲姐妹或者‎堂姊妹共事‎一夫,这样妻妾间‎少了争风吃‎醋,丈夫也落得‎个心安,何乐而不为‎呢?正如《大阪城的姑‎娘》里唱得那样‎:“带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嫁‎妆一起嫁给‎我。

”“姨”原指妻子的‎姊妹,因为同夫君‎就如同姐妹‎,所以后来便‎成为妾的通‎称之一了。

后世还称妾‎为姨娘,如《红楼梦》里那个心如‎毒蝎、常怀嫉妒之‎心的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

可见,“婆姨”一词是对妻‎妾的统称。

征集陕北方言成语2

征集陕北方言成语2

征集陕北方言成语陕北是指陕西省榆林市和延安市两市,共有25个县区,语言属北方语。

标准的陕北语是榆林以绥德、米脂、子洲西川(大理河流域)三县为标准,延安以宝塔区、安塞县、甘泉县为标准。

25个县区语派较多,但外地人一般听不出来。

主要语派有:1.标准语系:绥德县、米脂县、子洲县西川(大理河流域)、宝塔区、延长县、安塞县、甘泉县、志丹县、吴起县。

2.清涧语系:主要在清涧县、子长县、延川县、子洲县南川(淮宁河流流域)。

3.黄河语系:吴堡县、佳县、绥德东南乡区、府谷县。

4.榆林语系:榆阳区、神木县、横山县。

5.西川语系:定边县、靖边县。

6.关中语系:富县、洛川县、黄陵县、宜川县、黄龙县。

陕北方言成语是人们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广泛使用的一种固定词语,概括性极强,具有以下特征:1.四个字。

基本都是四个字。

2. 广泛性。

在地域上广泛使用。

3. 概括性。

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即使用普通话解释很难一句话说清。

4. 不可分解性。

四个字不可以分解,每个字不可以用普通话文字解释,即使用汉语文字书写,也只是音译。

以下仅为部分,敬请欣赏:有一种嚣张叫撑彭马武有一种吝啬叫圪孙猴气有一种忙乱叫毛塌害死有一种形状叫班不四塌有一种贪婪叫恨老踏实有一种匆忙叫忙活拾乱有一种清晨叫清早马眼有一种醉酒叫醉打马虎有一种反胃叫吐天疙哇有一种鸵背叫弯腰马爬有一种天阴叫阴马扫道有一种长舌叫干咀六道、神说二道有一种撒谎叫鬼流石气有一种不爽叫黑林掼拉有一种撒娇叫浅留忽帖、妖狸狐臊有一种温度叫温哇不济有一种叫嚷嚷叫惊喳二五有一种吃饭快叫黑牢二三有一种费力气叫绝筋打马有一种不稳重叫搜皮算卦、猴立特擞有一种不文明叫三毛野杂有一种不热情叫冷淘食哇有一种没精神叫得岭达挂有一种不卫生叫恶水哇恰有一种窃窃私语叫起起处处有一种大声喊叫叫尖声仄啦有一种反应迟顿叫球装脑袋有一种大声哭泣叫嚎哇哭叫有一种做人处事叫徐留不灿、虚溜不馋有一种糊里糊涂叫圪嗲利叨有一种吃法不雅叫霍下霍下有一种大汗淋漓叫黑水马爬有一种无精打采叫死烟的啦有一种说话不负责叫圪听四塌有一种不想说清楚叫圪底打洞有一种天黑看不见叫黑底打洞三个金念鑫(xīn)三个水念淼(miǎo)三个火念焱(yàn)三个土念垚(yáo)三个牛念犇(bēn)三个手念掱(pá)三个目念瞐(mò)三个田念畾(lěi)三个马念骉(biāo)三个羊念羴(shān)三个犬念猋(biāo)三个鹿念麤(cū)三个鱼念鱻(xiān)三个贝念赑(bì)三个力念劦(lie)三个毛念毳(cuì)三个耳念聶(niè)三个车念轟(hōng)三个直念矗(chù)三个龙念龘(tà、dá)三个原念厵(yuán)三个雷念靐(bìng)三个飞念飝(fēi)三个刀念刕(lí)三个又念叒(ruò)三个士念壵(zhuàng)三个小念尛(mó)三个子念孨(zhuǎn)三个止念歮(sè)三个风念飍(xiū)三个隼念雥(zá)三个吉念嚞(zhé)三个言念譶(tà)三个舌念舙(qì)三个香念馫(xīn)三个泉念灥(xún)三个心念惢(suǒ)三个白念皛(xiǎo。

最新陕北方言词汇

最新陕北方言词汇

陕北方言词汇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牙翘儿:麻雀扁食:水饺裂子子:倔强的人杂蓝:怎么了瓷脑子:笨蛋马压(nia)的:比喻不是人拉的:哪里人害气:生气看哈兰:爱上了冷子:冰雹山水:洪水滚水:开水燥脸:一种捞东西的炊具洋芋刮刮:给土豆刮皮工具家思:锅碗瓢盆说说:调羹和龙窗:做一种面条的工具静边儿:蒸馍馍用的架
子马舌:盛水用的萨罗儿:一种筛子恶水:脏水接地:地面外起:家门外面调祝儿:扫帚铁掀:铁铲兰炭:煤核儿年似:去年晌窝:中午后晌:下
午多豁儿:什么时候拉里可了:哪去害哈不:知道吗禾林灌拉:噪音大格地各懂:差不多怎就侬个:就那样你不陷兰:你不吃兰拉死敢:哪去(骂人的
话) 陷脑子吧:吃饭吧(骂人) 你者多着:给你攒着看那孙样:看那熊样榨子儿各打:一等一的混蛋叶碎:香菜军塘:给猪喂的一种菜毛油油:狗尾草革针:荆棘沙蓬:一种草疙羝:公羊羯子:阎过的公羊毛个镰:松鼠水鸪鸪:一种
鸟黑老娃:猫头鹰巧儿:乌咳:鞋蠓子:蚊子牛不老儿:小牛门捍:门槛火枪:捅炉子的通条搌布:擦洗碗筷的布礤子:礤洋芋萝卜的炊具铺层:碎
布拜识:结拜兄弟妗子:舅母爷爷(ya ya):爷爷奶奶(nia nia)挑担:同胞姐妹丈夫之间的关糸牙扁子:兄弟的妻子和兄弟的关糸谢后:妯娌小姨子:妻妹小舅子:妻弟腔子:胸脯捏虫:不争气的子女虼蚤(zao):跳蚤灰汗:傻瓜案子:切菜用的案板改锥:拧螺丝的麻罗儿:孔比较大的筛子联架:打谷子的工具
仅供学习交流。

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

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

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
陕北方言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中国大陆普通话以外最主要的方言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陕北地区生活民众使用此方言已极其普遍,此语言有其独特的影响和韵律性,所以,它的保护和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陕北方言的词汇量庞大,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下面介绍其中四个词汇,对陕北方言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熊窝”,它是起源于陕北方言,描述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发出温暖的包裹声。

当两个人相互倾诉彼此的情感时,这种词语用的更多。

尤其温馨的年夜饭,家人们聚在一起,熊窝的气氛非常浓厚。

其次,“烂嘴皮子”,是指一个人谈吐不拘,话里带刺的人。

它的由来是由于在某个时候,由于言辞的刻薄,使得当时的人们生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从而产生了这样的说法。

第三,“乌烟瘴气”,是指一片阴冷而萧条的空气。

这是因为陕北地区,每当夜晚来临,那乌烟瘴气到处都是,让人感到寂寥。

最后,“满腹牛刀”,它指的是一个人有多聪明、有多圆滑。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中。

当时,一位有名的士子,一出手就能轻易斩断牛角,从此也被人们称作“满腹牛刀”。

以上就是关于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的介绍,从词汇解释中可以看出,陕北方言富含成语谚语,寓意深刻,词语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只有深入了解陕北方言文化,才能更好地探究陕北方言这一独特的语
言体系。

陕北方言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各方应互相配合,加强进一步的研究,使陕北方言的保护和传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全社会都要普及这种方言文化,将它作为重要的一部分,继续传承下去。

陕北方言最经典的语句

陕北方言最经典的语句

陕北方言最经典的语句陕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重要分支,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主要方言。

陕北方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下是陕北方言中一些经典的语句:1. "吃瓜群众"(chī guā qún zhòng):意思是指旁观者或看热闹的人群。

用于描绘旁观者纷纷聚集观看一件事情的场景。

这个词汇最早来源于网络用语,后来在陕北方言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嗷嗷叫"(āo āo jiào):意思是形容受到惊吓或疼痛而发出的呻吟声。

这个词汇在陕北方言中表示非常强烈的痛苦或惊吓。

3. "龌龊"(wò chuò):意思是指不干净、不清洁的状态。

在陕北方言中常用来形容不干净、脏兮兮的事物或环境。

4. "别真思考"(bié zhēn sīkǎo):意思是不要认真思考。

陕北方言中的表达方式常常直接简洁,这种语句用来形容一些人思维简单、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思考问题。

5. "寻开心"(xún kāixīn):意思是找乐子、找快乐。

在陕北方言中,人们常常用这种方式暗示自己或他人寻找快乐的行为。

6. "转了瘪子"(zhuàn le bǐzi):意思是指说话或发表意见时突然改变立场或持有不一致的观点。

这种表达方式在陕北方言中常常用来形容某人在辩论或争论中不稳定的态度。

7. "磨脚板"(mó jiǎo bǎn):意思是指生活拮据、物质匮乏。

这个词汇在陕北方言中常常用来形容经济困难、生活不富裕的情况。

8. "疙瘩"(gē da):意思是指心中的痛苦或怨恨。

在陕北方言中,这个词汇经常用来形容某人内心深处的痛苦或仇恨。

9. "擀面"(gǎn miàn):意思是指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片的动作。

陕北方言特色词例谈

陕北方言特色词例谈

陕北方言特色词例谈陕北方言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方言,具有丰富的特色词汇。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介绍陕北方言的特色词。

首先,陕北方言在时间和方向的表达上有独特之处。

比如,“昨儿”代表“昨天”,“今朝”代表“今天”,“明朝”代表“明天”。

而“西头”代表“西边”,“东头”代表“东边”,“南头”代表“南边”,“北头”代表“北边”。

这种方言特色使得陕北方言的交流更加简洁、生动。

其次,在家庭和亲属称谓方面,陕北方言也有独特的表达。

在陕北方言中,“阿娘”代表“妈妈”,“阿爹”代表“爸爸”,“阿哥”代表“哥哥”,“嫂子”代表“嫂嫂”。

这种称谓方式充满亲切感,也更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此外,陕北方言中的色彩词汇丰富多样。

比如,“赤橙黄绿青蓝紫”在陕北方言里分别是“赤叫、橙儿、如黄、嫩绿、乌青、蓝靛、紫花”。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色彩的描绘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此外,陕北方言还有很多特色词汇用于描述事物的状态或特征。

比如,“乱蓬蓬”代表“凌乱”,“撒扒拉”代表“散落”,“好罗嗑”代表“多嘴”。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陕北方言更富有表现力,并且更容易被人记住。

最后,陕北方言还有一些特色词汇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或行为。

比如,“白净面儿”代表“皮肤白净”,“抖巴痞子”代表“淘气的孩子”,“撒呼噜子”代表“大声哭泣”。

这些特色词汇既形象生动,又能更准确地传达人物形象或行为方式的特征。

综上所述,陕北方言的特色词汇丰富多样,使得方言更有魅力和独特性。

无论在时间和方向的表达、家庭和亲属称谓、色彩描绘、事物状态或特征的描述,以及人的外貌和行为的描绘上,陕北方言都展现出了一个独特的风貌。

对于学习和保护方言文化,我们应当加强对陕北方言特色词的了解与传承,使其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丰富我们的语言交流与文化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陕北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本文选择了常用的板子、嗾、撇、彀四个词语,对其形、音、义及源流等进行了考释 评说。
关键词:陕北方言;古语词;板子;嗾;撇;彀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51-02
一、板子 陕北延安一带的人,至今惯把女阴称作“板子”,俗语有 “生 釴 (生 锈 )板 子 圪 留 (弯 曲 )毬 ”,而 相 应 的 说 男 女 做 爱 为 “日板子”。 女阴的“板子”之说由来已久,是地道的古代陕西俗语, 只不过是在其他地方失传而已。 唐代文学家白行简, 在其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中有三处描写:“(骨+页)精尚湿,傍 粘昼袋之间;(尸+扁)汁由多,流下尻门之外。 ”“至于夫妇俱 老 ,阴 阳 枯 朽 ,(尸+扁 )空 皮 而 (羸 皮 )(耷 皮 ),(尸 +盖 )无 力 而(高劳)(高喿)。 ”“厖也不吠,乃深隐而无声,女也不惊,或 仰眠而露(尸+扁)。 ”其中的“(尸+扁)”字,宋书功先生注为: “白氏原注补满二字,盖切音也。 拟 读 为 板 (bǎn),字 典 无 此 字,当是唐人俗语。 (尸+扁)汁,似指淫水。 ”[1]以流行于今的 陕北方言佐证,这样的注释可谓中的。 白行简是大诗人白居易之弟,一生行止,多随乃兄,文 风亦受乃兄倡导的新乐府运动“老妪能解”“童孺能知”主张 的影响,所撰《大乐赋》多用俗言俚语。 赋前小序言:“至于俚 俗音号,辄无隐讳焉。 ”而一些“俚俗音号”往往难觅本字,于 是以俗字、借字记音。 赋中的“(尸+扁)”字,字典查无此字, 白氏原文又出自注, 充分说明其当时就是一个记录方言的 俗字。 从造字法看,此字明显属于形声字,“扁”为音旁,今陕 北方音仍然读为“bǎn”,如扁豆、扁担、扁头之 “扁 ”便 是 。 所 以“补满”为切音且是当时的方言土音,“拟 读 为 板 (bǎn)”的 论断也是十分准确的。 《大乐赋》原稿系唐人的手抄稿,现多数学者根据叶德 辉加注校改,于 1914 年在《双梅景瘅丛书》首 次 刊 印 的 校 勘 本流传此赋。 叶氏校勘本跋语曰:“赋出自敦煌县鸣沙山石 室,确是唐人文字,而原抄讹脱甚多,无别本可据以校改。 ……赋中采用当时俗语,如含奶醋气,姐姐哥哥等字,至今 尚有流传。 亦足见千余年来,风俗语言之大同,因未有所改 变也。 ”不唯“含奶醋气”,甚至怪僻的“(尸+扁)”,至今仍然 流传于陕北延安一带, 只不过是顺应了古代汉语向现代汉
语转变时的双音节化趋势,而由单音节的“(尸+扁)”变为派 生式双音节的记音词“板子”而已,陕北榆林有的地方如府 谷则又说成三音节的 “板流子”(相应的把男阴说成 “鸡流 子”,“流”取“流水”义),词义与唐时仍“未有所改变也”。 又, 白行简籍贯下邽,即在今陕西渭南东北,所以说,“板子”依 然是地道的有历史沉淀的陕西“正版”话。 粗俗与文明,确不 可简单地作表象观。
- 151 -
留于陕北方言并常用,如:“那种灰汉,一嗾一个准。 ”“背后 有瞎鬼嗾谝上,他能做下甚好事? ”
陕 北 人 以 “嗾 ”为 “使 犬 声 ”,乃 至 于 “使 犬 ”、怂 恿 “使 人”,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改变,保持着语言的原生态。 这种 用 法 也 见 于 现 代 他 方 言 区 ,如 沈 从 文 《边 城 》:“祖 父 同 翠 翠 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向水中抛去,嗾 使身边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 ”张天翼《贝胡 子》:“这分明是嗾起学生子闹嘛。 ”
二、嗾 陕北人养狗,过去主要是为了看家护院或狩猎,当主人 有意对狗发出“sòu! ”、“sòu! sòu! ”的声音时,狗便立即张牙 舞爪而有所行动,或狂吠,或扑咬人、动物。 这种发令声音并 非随意叫唤,而是古语词的保留,本字即为“嗾”。 “嗾”作为使犬口令的象声词,最早的 文 献 记 载 见 于 汉· 许慎的《说文》:“嗾,使犬声。 ”宋《广韵》苏后切:“嗾,使犬 声 。 ”今 陕 北 有 的 地 方 亦 发 声 作 “shào”,则 与 杨 雄 《方 言 》记 录 音同。 段玉裁注《说文·口部·嗾》:“使犬声,作 之 噬 也 。 《方 言》曰:‘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使犬曰哨。 ’郭(璞)音骚, 哨与嗾一声之转。 ” “嗾”亦为动词,是人发出“嗾”的声音指挥狗去咬扑之 义。 《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 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 为。 ' 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公嗾夫獒”意即晋侯嗾狗咬赵 盾。 李贺《公无出门》:“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蘭客。 ” 宋《广韵》:“嗾,使犬。 ”平云《孤儿记》:“勿多言,吾行当嗾 狗。 ”此词义在陕北方言仍常用。 如:“人家路过他家大门口, 他好凭无故嗾狗咬人家。 ” “嗾”还有 “煽 动 ”、“挑 唆 ”、“教 唆 ”、“指 使 ”的 动 词义 。 《宋史·余玠传》:“(谢方叔)又阴嗾世安密求 玠 之 短 ,陈 于 帝 前。 ”冯梦龙《智囊补·捷智·涿人杨四》:“上书陈汝言素憾正 (岳正),至是嗾逻者,以私事中逮撃狱,拷掠备至。 ”《聊斋志 异·商三官》:“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毙。 ”此 词 义 同 样 保
三、撇 陕北府谷、神木等地的人,在戏谑或骂人瞎说、胡说、吹 嘘时,惯用一个词:“撇”。 如:“几两尿水子(白酒)灌得他又 海天没沿撇开了。 ”或加修饰语成词组“瞎撇”、“鬼撇”、“灰 撇”、“绍撇”, 再与性挂钩则有 “撇圪蛋”、“撇屄”、“撇板流 子”等说,可谓粗俗。 据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府谷县政府 有马氏“知名”人士,特有口才,又擅胡说八道,时人送其绰 号为 “马撇屄 ”,并编 串 话曰 :“有钱买个收音机 ,没 钱就听 ‘马撇屄’。 ”而邻近的内蒙古河套方言也有同样意思的“撇 圪 蛋 ”一 词 [2],那 自 然 是 走 西 口 的 人 们 带 去 的 了 。 《金 瓶 梅 词 话 》(以 下 简 称 《词 话 》)68 回 :“爱 月 儿 叫 ‘应 花子,好没羞的孩儿,那里哥儿,你行头不仔麽,光一味好 撇。 ’”这都是妓女们笑骂应伯爵“行头(生殖器)”不怎么样, 只是一味吹嘘而已。 又 34 回:“词曰:成吴越,怎禁他巧言相 斗谍。 平白地送暖偷寒,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唇弄舌。 水晶丸不住撇,蘸刚锹一味撅。 ”其中“水晶丸不住撇,蘸刚 锹一味撅”是对小说中的女性们“巧言相斗谍”、“搬唇弄舌” 情状的形象化夸张描写。 “水晶丸”、“蘸刚锹”当分别是口水 泡 沫 和 舌 头 的 夸 张 ,“撅 ”即 “挖 掘 ”字 ,谐 音 “噘 骂 ”之 “噘 ”, 与“撇”为近义词。 而“噘”、“撇”与陕北话音义完全相同。 这 句话用陕北方言意译就是:“涎水沫子飞溅,不住地瞎撇,舌 头像蘸过钢的铁锹一样锋利,翻腾着不停噘人。 ” “撇”在《词话》等文献中又作记作“骗”、“片”。 33 回:“头 里骗嘴说一百个二百个,才唱两个曲儿就要腾翅子,我手里 放你不过。 ”“娘不打与他这奴才几下,教他骗口张舌葬送老 子。 ”元代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 要骗口张舌。 ”明朝佚名《鞭打单雄信》第一折:“若要我去厮 杀,其实不敢骗嘴,一定送了这条性命。 ”元代佚名《渔樵记》 第三折:“都是你这老麻嘴,没空生有,说谎吊皮,片口张舌 诌出来的。 ”燕南芝庵《唱论》:“凡唱声病……有:格桑、囊 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撇口、昂头、咳嗽。 ”[3]周 贻 白先生注:“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撇口、昂头、咳嗽, 兼属唱曲时形相上的病状。 ”[4]其实,以上引例中 的 “骗 嘴 ”、 “骗口”“片口”、“撇口”与陕北方言中的“撇”本同义,本指上 下嘴唇快速张合之状,引申为瞎说、吹嘘,胡说八道。 四、彀
第 33 卷 第 7 期 20源自2 年 7 月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7 Jul. 2012
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
汪东锋 1, 傅来兮 2
(1.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