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今日读书:《哈姆雷特》

今日读书:《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剧作之一,也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悲剧,是人类文学史乃至文明史上最著名的篇章。
丹麦国王老哈姆雷特刚去世还不满两个月,王后就改嫁了丈夫的弟弟,也就是丹麦的新国王。
哈姆雷特王子在深夜见到父亲的阴魂,诉说他被弟弟下毒谋杀,并嘱咐王子为自己报仇。
王子找来伶人演戏,上演了一出弟弟杀害哥哥的戏剧,新国王脸色大变,借故离席,让王子确认了父亲被叔父所害。
新国王把王子放逐到了英国,并让英国秘密杀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偷走信件,返回丹麦,却撞见恋人奥菲丽雅的葬礼。
新国王设计王子与莱阿提斯比武,并暗中让莱阿提斯换上涂上毒药的宝剑,为王子准备了毒酒。
不料王后误饮毒酒,莱阿提斯和王子双双中毒剑,王子怒刺新国王,终于为父亲报得大仇。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可否认,哈姆雷特是体现莎翁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哈姆雷特》节选与导读

哈姆雷特》节选与导读【原文节选】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
放手。
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
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莎士比亚( 1564-1616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等。
【故事概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
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人。
【人物介绍】♦哈姆雷特: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害死了他。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

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1、人物独白 2、双关语 在第三幕第二场中,当国王问哈姆雷特“过得好吗?”的时候, 他又说了一句“疯话”:“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 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 3、比喻 如第三幕第一场中,奥菲利娅这样形容哈姆雷特:“他的高贵 无上的理智,象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 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 • 哈姆雷特是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 阿尼克斯特) •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 所以迁延不决。 (歌德)
【牛刀小试】 (一)判断正误
1.(08高考)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 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2.(10高考)《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 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 荣誉。 错 争得骑士荣誉说法有误 3.(11高考)《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组织戏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机》 ,通过这场奇特的“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 √ 夺权的罪行。 4.(13高考)《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 问题”的著名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 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5.(14高考)《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 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 √
六、艺术特点
(一)在人物塑造上,莎士比亚致力于通过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性的 深层内涵,他由古典的命运悲剧进入到了现代的性格悲剧,把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 深化成了一个复杂的性格悲剧、心理悲剧,显示出更为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 哈姆雷特: 天资聪颖,为人正直,有勇有谋。
《哈姆莱特》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英语
鬼魂
哈姆莱特Biblioteka 麦克白李尔王年 母后
莎士比 亚
范例
王子
人生
喜剧
悲剧
王位
历史剧
羞耻
时代
父亲
剧本
01 第1章
03 第3章 05 第5章
目录
02 第2章 04 第4章 06 第6章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年轻的王子在德 国学习时,国内传来噩耗,其父突然惨死,叔父抢夺了原本属于他的王位并且娶了他的母后。这让哈姆莱特深感 羞耻和愤怒。一天深夜,他遇见父亲的鬼魂诉冤,终于得知这一切都是叔父的阴谋。于是,他决定为父复 仇……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 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他的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 包括《奥瑟罗》、《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 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莎士比亚的悲剧巅峰:《哈姆雷特》解读

莎士比亚的悲剧巅峰:《哈姆雷特》解读概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被普遍认为是他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哈姆雷特》。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辨、复杂的情感和富有哲理的对话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哈姆雷特》,揭示其中隐藏的主题和意义。
剧情概述《哈姆雷特》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
主人公哈姆雷特发现自己父亲被其叔父克劳迪斯杀害,而克劳迪斯娶了自己的母亲格黛楚并篡夺了王位。
哈姆雷特陷入了痛苦的境地,他决定通过扮演疯子来隐藏自己对叔父的怀疑,并策划复仇行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着道德困境、心理斗争和失去所爱之人等挑战。
主题分析死与堕落《哈姆雷特》通过展现死亡的各个层面,探讨了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主人公哈姆雷特对死亡有着深刻的思考,通过葬礼场景、幽灵等元素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追忆和对死亡的恐惧。
这一主题还体现在角色的堕落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每个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堕落的影响。
真相与欺骗真相与欺骗是《哈姆雷特》中重要且不断发展的主题之一。
从克劳迪斯谋杀国王开始,众多角色通过欺骗来维护自身利益。
然而,他们所筑起来的谎言终将被揭开,真相最终浮出水面。
莎士比亚用虚构的悲剧情节揭示了真实世界中存在欺骗与真相之间永恒斗争的现象。
人性的复杂性《哈姆雷特》通过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触及了许多哲学问题。
哈姆雷特作为主人公具有智慧和洞察力,但同时也受到情感和道德的困扰。
其他角色如奥菲利亚、克劳迪斯和波洛尼斯等也展现了人性的各种面貌,揭示了人心中善恶之间永恒的争斗。
深入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哈姆雷特》,我们可以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研究:角色分析通过对主要角色如哈姆雷特、格黛楚、克劳迪斯以及奥菲利亚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他们的动机、行为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文学形式与风格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哈姆雷特》中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例如诗歌、对白、独白等。
通过研究这些形式和风格,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给作品带来的艺术价值。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之一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之一简介《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豪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之一,被公认为是他最经典、最伟大的悲剧之一。
该剧于公元1600年左右首次上演,以其复杂的情节、深刻的对人性和权力探索的描绘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哈姆雷特》为何成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之一。
复杂的情节《哈姆雷特》通过丰富多样的情节展现出深厚的内涵和戏剧张力。
故事主要围绕着年轻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去世后发现自己父亲被他叔父克劳迪斯杀害,并追求复仇这一核心线索展开。
除此之外还有包括爱情、友谊、欺骗等多个子线程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而复杂。
深刻的对人性和权力探索《哈姆雷特》通过揭示人类内心的阴暗面和权力斗争中的罪恶,展现出对人性和权力的深刻探讨。
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他们面对复杂情境时的道德困境,帮助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同时,《哈姆雷特》也以王位继承权力的争夺作为背景,探索了权力对人性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引发观众对权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莎士比亚独特的戏剧技巧与语言魅力莎士比亚通过他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技巧,赋予了《哈姆雷特》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该剧运用了喜剧元素、悬疑元素等多种戏剧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莎士比亚在语言上也展现出无可匹敌的才华,通过其鲜活、富有诗意且具有传世意义的台词和独白,将角色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演绎与影响力自问世以来,《哈姆雷特》一直备受各国戏剧界的推崇,并且成为了不少演员和导演挑战的舞台。
该剧被翻拍成多部电影版本,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同时,《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和情节也被广泛引用和传颂,使得该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结论《哈姆雷特》因其复杂而精彩的情节、对人性与权力探索的深刻揭示、莎士比亚独特的戏剧技巧与语言魅力,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与艺术创作方面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成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之一。
它不仅是戏剧史上的巨大贡献,也是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珍宝之一。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知识点汇总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知识
点汇总
《哈姆雷特》是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一,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下面是对《哈姆雷特》的知识点的汇总:
1. 剧情梗概:《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被谋杀后,对复仇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整个剧围绕着哈姆雷特对伯父克劳狄斯的怀疑和复仇计划展开。
2. 主要角色:
-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复仇的主谋者,内心纠结。
-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伯父,被怀疑杀害哈姆雷特的父亲。
- 奥菲利娅:波洛尼厄斯的女儿,哈姆雷特的心上人,被复仇计划波及。
- 波洛尼厄斯:丹麦宰相,奥菲利娅的父亲,成为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之间阴谋的牺牲品。
3. 主题和意义:
- 内心的挣扎:哈姆雷特面对复仇使命,却陷入了内心的纠结和犹豫不决。
- 欺骗和背叛:剧中多个角色之间存在着欺骗和背叛,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虚伪和不忠。
- 死亡与堕落:死亡是剧中的主题之一,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堕落。
4. 著名台词:
- “离此寂静之生命的震动,令我在万有之中为此休眠。
”
- “此乃国王之恶行,必当秘而不发。
”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
- “要么是昌盛,要么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
以上是对《哈姆雷特》的知识点的简要汇总,这部作品涉及的主题和情节非常丰富,值得深入阅读和探讨。
参考资料: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学习资料

训母亲一场,借抨击妇女不忠不贞的母题,进一步深刻地展示了王子的性 格。
哈姆雷特对王后悔罪改过,以及一再重复“晚安”的表现,使人可以感到 哈姆雷特对王后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失望愤怒的情绪中响起了期望的 陪音。
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无意中导致奥菲利娅发疯死去。这显示出莎士比 亚并不片面美化他的悲剧主人公,而是从性格真实性出发,不惜揭示他的 缺陷,同时显示人生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 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 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 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 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 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 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
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 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 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 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哈姆雷特
这里说的丹麦,指的正是17世纪初的英国。
二、五幕剧
• 第一幕:鬼魂 • 第二幕:装疯 • 第三幕:戏中戏 • 第四幕:去英国 • 第五幕:决斗
三、作品结构
(一)三条线索:
1、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 2、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 涅斯复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作者简介威康·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英国戏剧家、诗人。
他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市民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的莎士比亚被迫中途辍学。
18岁结婚,迫于生活的压力,婚后不久他就只身去伦敦谋生,开始接触不同阶层的生活,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他先后干过杂役、清洁工和临时演员等职业。
在掌握了戏剧创作和演出技巧之后,他开始着手改编旧戏,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以供剧院排演。
不久他开始进行独立创作。
在之后的20多年里,莎士比亚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娴熟的舞台经验和勤奋的努力,连续创作出了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1610年前后,他退出伦敦戏剧界,返回家乡,1616在家乡因病逝世。
较之诗歌创作,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戏剧作品大致分为以下三类:早期是历史剧和喜剧,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喜剧代表作有《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和《皆大欢喜》(1600)等10部,此外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中期以悲剧为主,包括四大悲剧:《哈姆雷特》(1595)、《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和《麦克白》(1606)以及其他3部作品,此外还有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终成眷属》等5部作品;后期为传奇剧时期,代表作为《暴风雨》(1611)等5部和1部历史剧《亨利八世》背景链接《哈姆雷特》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601年,它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并称为欧洲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
该剧的题材取自1200年的丹麦历史,虽然相同的题材有过不同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但都没有超过莎士比亚对它的再现,原因在于莎士比亚赋予这段历史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他通过对哈姆雷特复仇故事的描述,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历史生活。
因为在文艺复兴后期,前期的人性张扬演变为后来的为所欲为,世风日下和泛滥的私欲令莎士比亚感到痛心疾首。
这在《哈姆雷特》一剧中有较为集中而明显的展现。
内容摘要刚从德国威登堡大学留学归来的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年轻的王子。
就在他回来之前,他的父亲突然暴亡,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就改嫁给他的叔父克劳迪斯——现在丹麦的新国王。
国人对这种混乱的宫廷生活议论纷纷,刚回来的哈姆雷特也有诸多疑忌。
朝廷里的许多丑陋现象和他的想象相去甚远,他感到内心无比苦闷。
这时,他的朋友霍拉旭与士兵在守夜时,竟遇到了已故国王的亡魂,正当霍拉旭想上前询问时,天亮了,那国王的亡魂也随之消失。
初闻此消息的哈姆雷特十分震惊,决定私下里亲自去看看。
在克劳迪斯和大臣们寻欢作乐的一个夜晚,哈姆雷特来到城上,真的见到了父王的亡魂。
亡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是被阴谋害死的,而他的弟弟克劳迪斯就是真正的凶手。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他的弟弟克劳迪斯趁他午睡时,把有毒的汁液从他的耳朵灌进,毒液在大脑里扩散,导致他七窍流血而亡。
克劳迪斯将这一谋杀事件说成是老国王在无意中被毒蛇咬死。
父亲的亡魂要求哈姆雷特为他报仇雪恨。
开始哈姆雷特并不完全相信他父亲亡魂的证词。
为了避免克劳迪斯对他产生猜忌,哈姆雷特佯装发疯。
对哈姆雷特的发疯,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克劳迪斯和王后对此感到十分疑惑,心怀鬼胎,猜测事情发生的原因;哈姆雷特的朋友们认为他是因为父亲的猝死而悲伤过度导致的;克劳迪斯的亲信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雷特是因为爱情而疯狂,原因是哈姆雷特正在热恋他的女儿奥菲利娅。
为了证实波洛涅斯的猜测,克劳迪斯命令波洛涅斯设计让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见面,然后他们在幕后偷听两人的谈话。
此时的哈姆雷特正由于直面死亡而对人生产生困惑,沉浸在自己对人生、对罪恶的思考之中,同时还出于对不泄露复仇计划的考虑,他对奥菲利娅说了一番相当混乱却又无比深刻的疯言疯语。
心怀鬼胎的克劳迪斯认为哈姆雷特的发疯并非由于爱情,还另有深刻的原因,暗自在内心对哈姆雷特产生了戒备。
恰逢这时有个戏团在宫廷演出,哈姆雷特暗中安排了一场影射克劳迪斯篡位的戏,结果在旁看戏的克劳迪斯未等演完便原形毕露,仓皇离去。
这一切被哈姆雷特看在眼里,从而坚信了父王亡魂的证词。
此后,诚惶诚恐的克劳迪斯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祷告,哈姆雷特本想乘机将他杀死为父王报仇,但他认为在人向上帝祷告替自己赎罪时杀他不合情理,便放弃了这次复仇良机。
王后让哈姆雷特到她的寝宫去,以劝说自己的儿子与叔父和解。
波洛涅斯在克劳迪斯的授意下去监视他们母子,哈姆雷特误以为在帷帐后面偷听他们谈话的是克劳迪斯,便一剑向他刺去,不料却误杀了波洛涅斯。
克劳迪斯利用这次机会把哈姆雷特送到英国,并设计让英王除掉哈姆雷特。
不料这阴谋被哈姆雷特在无意中识破,从而免遭毒手。
在经历种种周折之后,哈姆雷特重返丹麦。
这时的奥菲利娅在接连遭受情人发疯和失去父亲的双重打击下,不幸精神崩溃,在她带着自己编织的花冠外出时,意外落水身亡。
刚返回的哈姆雷特正赶上奥菲利娅的葬礼,他为此悲痛欲绝。
哈姆雷特平安返回,克劳迪斯十分恐慌。
接着他精心安排了一场宫廷比武,想借报仇心切的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之手来杀掉哈姆雷特,以绝后患。
为了保险起见,克劳迪斯不仅准备了毒酒,还在雷欧提斯的剑上淬了毒药。
出人意料的是,在比武过程中,王后误饮毒酒身亡,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剑,生命垂危。
就在哈姆雷特临死之前,他咬牙挺身而起,一剑把克劳迪斯刺死了。
在手刃杀父仇人之后,哈姆雷特也因身中毒剑而不幸身亡。
这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正率军路过丹麦,便乘机攫取了丹麦王位。
解读引导《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还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思索和对人类自身价值的重估。
他为世界文学长廊贡献出了一个不朽的悲剧艺术形象,哈姆雷特的人生悲剧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内容和人类永恒的困惑与痛苦。
作为一个新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对人充满信心,并梦想着自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
哪知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丑陋的现实世界:为了夺取权势,克劳迪斯不惜谋杀兄长、娶自己嫂子为妻;在情欲的诱惑下,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
诸如此类的背叛与屈服、欺诈与虚伪令哈姆雷特感到无所适从。
出人意料的是,哈姆雷特竟又被命运赋予他重振乾坤的责任。
随着理想破灭、家庭崩溃和感情失败,哈姆雷特对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一美称产生了怀疑,在他眼里,人不过是其自身欲望和弱点的不幸混合物。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天使与魔鬼的搏斗战场,就是人的心灵”。
他的佯疯,他的延宕,他的决心和犹豫,他的坚定和懦弱,在行动和思想之间划开了一条明晰的界线。
结果他不仅变成了“思想的巨人”,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的矮子”。
哈姆雷特不仅看穿了时代的混乱本质,对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也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
在他对奥菲利娅讲的那番疯言疯语里,显示出他的深刻洞见和睿智认识。
他对人由盲目的乐观认识转变为无比清醒的深刻预见,由对人类充满希望的憧憬转变为对人类前途悲观的感慨。
残酷的现实不仅是他个人命运悲剧的根源,还是整个人类困境的缩影。
当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破灭之后,对自己的不幸、对生活的窘境和人类的出路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较之情人奥菲利娅的真疯,哈姆雷特的佯狂是出于蓄意而为;同样是替父报仇,雷欧提斯显得无比轻率和鲁莽,被人利用而浑然不觉;福丁布拉斯表现为当机立断,有勇有谋;哈姆雷特虽然一度犹豫不决,但一切都出于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在克劳迪斯的种种阴谋面前,哈姆雷特不仅没有被自己的痛苦所麻醉,也没有被自己的混乱思索所迷惑。
在理智的正确引导下,他实现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尽管是一拖再拖的复仇。
当哈姆雷特看穿了丑陋的现实之后,他并没有彻底地完全屈服于命运的摆布,而是试图用自己的思索和行动来证实人的价值。
在这个是非颠倒的世界上,他仍保存着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的不幸是我们所有人的不幸,他的正直和坦率是人类良知的集中体现。
名言警句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为,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
3.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名家评论1.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大作家本·琼生高度赞扬莎士比亚,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2.德国大文豪歌德在其代表作《威廉·迈斯特的学校时代》中间接地提到哈姆雷特的人生悲剧:“莎士比亚要描写: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不能胜任的人身上。
这是一棵榭树栽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花盆只能种植可爱的花卉;树根伸长,花盆就破碎了。
”艺术赏析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经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他的戏剧作品被公认为是经典文学不可企及的典范。
一、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涵。
《哈姆雷特》有三条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从中穿插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两条副线。
除复仇的主要情节,将谋杀、爱情、死亡和哲理思索糅合在一起,大大地丰富了戏剧本身的思想内涵。
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涉及到作品中所有关键人物,克劳迪斯的阴谋将与哈姆雷特有关的朋友、情人、部属等都紧密连接在一起。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戏剧人物均是典型的艺术形象。
《哈姆雷特》中的主要角色无一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忧郁而深沉的哈姆雷特、多情又无奈的奥菲利娅、阴险狡诈的克劳迪斯、软弱而又愧疚的乔特鲁德、英明果断的福丁布拉斯、盲目的雷欧提斯等,他们没有明显的好人和坏人之分,只不过每个人都有无从避免的优点和缺点,善与恶凸出或弱化而已。
这就赋予人物角色丰富而深刻的性格内涵,他们的内心搏斗和灵魂挣扎无不是其自身优点或缺点的集中展现。
三、丰富的戏剧语言。
《哈姆雷特》里的每个主角都有鲜明的个性语言,既包括生动活泼的口语,又有流畅的书面语。
它集优美而又深邃的哲理诗语言、雄辩的演说词锋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于一体。
其中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内心独白成为该剧的核心,也是解读作品本身丰富的思想内涵的钥匙。
类似的个性化语言是莎士比亚所有剧作的共同语言特征,已成为英语的典范式口语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