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又一次绿色革命(1) - 用于合并
作物育种学_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作物育种学_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绿色革命”与小麦矮源有关。
答案:农林10号2.我们一般将天然异交率的作物视为自花授粉作物。
答案:<4%3.“雌雄异花,异熟”为的花器构造特点及开花习性。
答案:异花授粉作物4.无性繁殖系品种群体内的基因型在:答案:个体间一致,上下代间一致5.晚稻的感温性和感光性分别为。
答案:强、强6.在杂交育种中,利用系谱法进行三交后代处理时,在代开始进行单株选择,代开始在优良系统中选择优良单株。
答案:三交F1,三交F27.在四交时,一般农艺性状较好的亲本放在第次杂交。
答案:38.利用系谱法进行复交后代处理时,在代开始出现系统群。
答案:复交F39.在杂交育种中,利用单籽传法时,在代进行单株选择,下一代对进行比较和选择。
答案:F5,株系10.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远缘杂交所得F1染色体加倍后获得的多倍体一般为。
答案:异源多倍体11.八倍体小偃麦是。
答案:异源多倍体12.染色体组成为A1A1A2A2的物种为。
答案:区段异源多倍体13.下列人工诱变育种的优点不正确的是:答案:普遍提高产量14.大多数情况下,寄主植物的抗病基因为基因控制;病原物的毒性基因为基因控制。
答案:显性,隐性15.在作物抗病育种中,对于病原菌的鉴定要用到鉴别寄主,理想的鉴别寄主应为一套。
答案:近等基因系16.在寄主和病原物的基因对基因学说中,病原菌的基因只能克服寄主植物中相对应的基因,而产生毒性(致病)效应。
答案:毒性,抗病17.用以标示目标基因的DNA序列称为:答案:分子标记18.SNP是以为基础的DNA标记。
答案:DNA序列分析19.下列不属于利用转基因方法培育的品种是:答案:小麦品种郑麦902320.Western杂交是在水平上对外源基因进行的鉴定。
答案:翻译21.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主要为哪种杂交种?答案:单交种22.下列作物品种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的是:答案:玉米双交种水稻杂交种玉米单交种23.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有:答案:杂种染色体加倍法杂种胚的离体培养回交法24.自交系间杂交种主要有:答案:双交种综合杂交种三交种单交种25.小麦面筋主要是由下列哪些蛋白质含量多少决定?答案:麦谷蛋白醇溶蛋白26.加速优良单株繁殖系数的方法有()。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9月高一语文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5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
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
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
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
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
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作物育种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育种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国农业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作物育种的过程,其实是作物在人工控制下的进化过程。
参考答案:对2.由于作物育种中的选择主要为人工选择,可以脱离自然选择来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材料,进而培育成可在生产上推广利用的品种。
参考答案:错3.品种是植物分类中的最小单位。
参考答案:错4.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标志性成果。
参考答案:错5.CIMMYT是指:参考答案: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6.IRRI是指:参考答案:国际水稻研究所第一章测试1.自花授粉作物表现型与基因型相对一致;异花授粉作物表现型与基因型常常不一致。
参考答案:对2.自花授粉作物自交有害,异花授粉作物自交无害。
参考答案:错3.虽然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群体异质,个体杂合,杂合体分离,遗传基础较复杂;但不断自交可导致基因型纯合。
参考答案:对4.下列哪组作物全部为自花授粉作物参考答案:小麦、大麦、大豆、水稻5.下列哪组作物全部为异花授粉作物参考答案:甘薯、银杏、蓖麻、玉米6.下列哪组作物全部为常异花授粉作物参考答案:高粱、棉花、粟、蚕豆第二章测试1.目前,我国作物育种目标中,高产仍为第一位。
参考答案:对2.任何作物中的任何品种都具有时间性和区域性。
参考答案:对3.作物高产的关键是各种产量因素的合理组合,从而得到产量因素的最大乘积。
参考答案:对4.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南方稻区,选育大穗、大粒型高产水稻品种;北方稻区,选育矮杆、叶面积较大的高光效水稻品种。
参考答案:对5.在优质品种选育方面,品质指标越高,品种品质越好参考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遗传多样性中心不一定就是起源中心,起源中心不一定是多样性的基因中心。
参考答案:错2.由于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具有一些明显的优良性状,大多可以作为品种进行推广。
参考答案:错3.初级基因库一般包括种内各种材料;次级基因库包括种间材料和近缘野生种;三级基因库包括种间以上材料。
作物育种学_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作物育种学_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物理诱变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外照射,内照射和浸泡;参考答案:错误2.无籽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培育出来的三倍体。
参考答案:正确3.染色体组是指配子体所含染色体。
参考答案:错误4.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标志性成果。
参考答案:错误5.对于二倍体植物来说,单倍体即一倍体;对于多倍体植物来说,单倍体和一倍体不同。
参考答案:正确6.不完全双二倍体是指由双亲的一部分结合而成的新物种。
参考答案:染色体组7.初级基因库一般包括种内各种材料;次级基因库包括种间材料和近缘野生种;三级基因库包括种间以上材料。
参考答案:正确8.完全双二倍体是指由两个亲本,两套来源和性质不同的结合而形成的,其染色体数目为双亲染色体的总和。
参考答案:染色体组新物种9.杂种染色体加倍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正确10.品种是植物分类中的最小单位。
参考答案:错误11.下列分子标记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是参考答案:RFLP12.在作物育种中,分子标记鉴定和选择可以代替田间鉴定和选择。
参考答案:错误13.MAS是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其依据是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的连锁关系。
参考答案:正确14.远缘杂交是指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杂交。
参考答案:正确15.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需要饱和的分子标记图谱,这是进行MAS育种必备的条件之一参考答案:正确16.PCR扩增程序主要包括:①模板DNA变性,② ,③引物在模板上延伸参考答案:引物与模板退火##%_YZPRLFH_%##引物与模板结合##%_YZPRLFH_%##引物与模板链结合##%_YZPRLFH_%##引物与模板链的结合##%_YZPRLFH_%##引物与模板的结合17.SNP和EST是以为基础的DNA标记。
参考答案:DNA序列分析##%_YZPRLFH_%##DNA测序##%_YZPRLFH_%##DNA sequencing18.分子设计育种是指根据不同作物的具体育种目标,以生物信息学为平台,以和等数据库为基础参考答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19.根据识别的层次和手段可将植物的遗传标记分为四类: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分子标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了解人物通讯和小说的区别,并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通过梳理文本,掌握典型细节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通过分析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指导学生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并能自主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教学重难点1.在对比和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理解并传承劳动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导入:我们常说十八般武艺,形容武术技能博大精深。
实际上,在我们描写人物的文学体裁世界里,也有各种类型,精彩纷呈。
比如说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等等,各具特色。
当我们深入探讨会发现,就拿新闻来说,它的类别也是丰富多彩,有消息、通讯、评论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种——人物通讯,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来看看人物通讯的特点。
二、学习任务1.课前预习任务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孔乙己》,写好人物形象分析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在报纸上剪裁一份关于人物的新闻报道备用。
2.课中学习任务情境创设:今天,咱们有个重要任务,需要对人物通讯进行专题研究,然后选出代表根据研究报告给全年级同学做专题讲座。
学习任务一:比较阅读,见微知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手头上掌握的资料,来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
教师同担当防汛护校园本报记者王志鹏6月20日13点多,黄潭源行知幼儿园园长李惠萍收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教育局的停课通知,她赶紧安排教师联系家长,把全园205个孩子接回家。
到了14点,只剩下大一班学生伊然的家长还没来。
教师蒋姝妍再一次拨通了家长的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地说,必经之路上有段小路被淹了,过不去。
“伊然今晚跟我回家吧,我来照顾她。
”“蒋老师,我们刚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真是太感射了。
”17点半,全园除一名保安留守外,全部撤离。
20点左右,洪水通入幼儿园。
23点左右,洪水涨至最高位,之后开始消退。
第二天早上7点多,李惠萍来到功儿园,只见地上全是於泥,食堂的大型设施东倒西歪,教室里一片狼藉,水留下的痕迹显示最高水位达到了12米,配电房、消防控制室全部瘫痪。
中国农业大事记

大事记1949年: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做报告,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会议认为,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现在,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
在乡村开展武装斗争,发动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为夺取城市作好了准备。
现在经过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后,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继续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了。
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
当然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工业和农业、工人和农民紧密地结合起来,巩固工农联盟,绝不可只顾城市而丢掉乡村的工作。
1950年: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同年冬起,在新解放区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到1952年除台湾省和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使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1951年1951年9月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局、省委的代表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草案)》。
会议认为,农民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发扬起来的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这些积极性,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和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因素。
根据我国的经济条件,农民的个体经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大量存在的,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为了克服很多农民的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农民能够迅速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能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并为国家工业品销售开辟一个广阔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
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
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课外阅读】绿色革命与“三色”农业

绿色革命与“三色”农业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
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推广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强的小麦、、水稻等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
绿色革命给人类带来福音。
在绿色革命中,有两个国际研究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是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
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N.E.勃劳格为首的小麦育种家,利用具有日本“农林10号”矮化基因的品系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进行杂交,育成了30多个矮秆、半矮秆品种,其中有些品种的株高只有40~50厘米,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的突出优点。
另一个是国际水稻研究所。
该所成功地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品种所具有的矮秆基因,导人高产的印度尼西亚品种“皮泰”中,培育出第一个半矮秆、高产、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奇迹稻“国际稻8号”品种。
此后,又相继培育出“国际稻”系列良种,并在抗病害、适应性等方面有了改进。
目前,发展中国家种植小麦1亿公顷,其中60%的面积采用绿色革命的育种成果。
1990年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会议首次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新的绿色革命,即第二次绿色革命,其发展趋向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巩固水稻、小麦、玉米育种等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向农业其他领域扩展。
今后,国际水稻研究所将重点致力于改变植株结构、发展热带地区杂交水稻以及改进水土资源管理、提高水稻生产力的研究。
二是在有效利用灌溉地的同时,向旱地、低地、丘陵山地扩展。
三是扩大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基因革命”。
21世纪新的绿色革命将成为一场“基因革命”。
在我国,绿色革命以推广良种为主要内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
至1990年,我国杂交水稻面积增至1 593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48.17%。
由于杂交水稻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光合作用强,叶面积系数大,从而促使全国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由3 480千克增至4 920千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的又一次绿色革命毕景阳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灿烂的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民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中国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中国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通过种植植物,在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
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普遍認为牛耕、犁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农业革命。
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牛耕牛犁时代一直持续到工业化革命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机悈、化肥、农药、种子等方面开始较大发展。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中央对农业的发展高度关注,连续十几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并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农业重要性的共识。
这一阶段被認为是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农业革命对人类的贡献在第二次农业革命中,中国农业生产的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疏菜、水果等九类农产品,均居世界第一,谷物产量占世界1/4,肉类占1/3,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次农业革命中化肥、农药的作用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人类发明了化肥;为了消灭害虫,发明了农药;在农业生产获得高产量的过程中,化肥、化学农药成了第二次农业革命获得高产量的大功臣。
每投资一元钱的化肥和农药,即可获得8---16元的回报。
第二次农业革命中化肥、农药的弊端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重点,其传播距离之远,富集程度之高,污染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损失之重,已经到了催人反思、令人深醒的境地。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口、食品、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无一不与化肥、农药有关。
主要表现在:对大自然的破坏:由于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省工省力见效快,致使大量的植物残体、动物粪便遭到遗弃,大多堆放在地头、路沟、河边等,通过日晒、降雨分解,最终随雨水流入坑、沟、河、湖、海,造成水体富氮富磷,致使坑、沟、河、湖蓝藻爆发,水体遭到破坏,浮游生物及贝类消失,水产养殖受到威胁,大自然生物链被切断,成了污染治理老大难。
对广义生态的破坏:化学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生物,如天敌昆虫、蛙类、鸟类、蜜蜂、家蚕、野生生物等(如一只一年可捕食1.5万只昆虫,有“庄稼卫士”之称的青蛙大量死亡),各种病、虫、草害抗药性大多提高100倍以上,其中蚜虫的抗药性高达1600倍。
对生态及大气环流的破坏:据权威资料显示,每生产一吨化肥,要排放出两吨以上二氧化碳,光化肥生产每年要排放出千万吨二氧化碳。
由此加速导致了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地质灾害频发等。
对土壤的破坏: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活性降低、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蓄水蓄气能力降低,通透性差,土壤石漠化加剧,从而导致多种作物根腐病、枯萎病、病毒病等病害大面积发生,成了农业持续增产、高产的瓶颈。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由于化肥、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亚硝酸盐及有害金属铅、砷、铬、汞、镉在土壤、农产品中大量残留、超标,让人民的食品安全、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造成大量育龄青年的精子、卵子减少,生育能力急剧减退,造成青少年视力、记忆力、体质严重下降,亚健康人群成倍增加,造成各种皮肤类、虚胖类、心理障碍类,以及罕见的各种疾病增多,各种癌症每年新增300多万人。
在众多的癌症患者中,有80%是因长期食用含有超标的亚硝酸盐、铅、砷、镉、汞等有害残留造成的。
对人类未来的破坏:导致癌症低龄化趋势加剧,造成婴幼儿童奇异病症患者数量增多,如脑瘫、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等像潮水般涌现。
生物有机农业的重要性我国虽然是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更不是农产品贸易大国。
我国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的高残留影响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制约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严重阻碍了农民的收水平。
我国90%的国土面积在农村,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农业发展的道路,中国农业的生物有机生产,才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根本。
何为生物有机农业生物有机农业是指“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跟据自然界植物自然生长规律,遵循土壤学、植物学、植保学基本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科技成果,促进农、林、牧、副、渔业达到优质高产,并能持续发展的、集约经营的高级大农业。
“生物有机农业”和“化学农业”高产理论的区别生物有机农业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生长三要素“阳光”“空气”“水”,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的三大元素“碳”“氢”“氧”,空气中的碳元素可以结合转化成氮元素供植物生长积累,种子中的营养足以使该植物生根发芽长出叶片,再以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以叶促根,进行自身积累达到高产。
而化学农业的理论是植物生长需要大量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靠根吸收,以根长叶。
一味的追求补、补、补,完全忽略了土壤中固有、空气中存有、植物秸秆、动物粪便中都有的大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忽略了大自然的碳、氮转化。
中国农业的又一次绿色革命生物液肥项目,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通过近15年的研发试验和验证,已经完全成熟。
掀起又一农业绿色革命,面向全国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让国民吃上放心的生态粮食、瓜果、蔬菜。
让人们吃出健康,打造出口创汇农产品品牌,完成富民强国之心愿。
生物液肥项目,具有独到的创新意识。
自然界不可抗拒的“铁规侓”以太阳能为能源的生物链规律和持续的发展规律:一切生命都要依靠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合成的生命物质,取得生命可使用的生命资源。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阳光照射下合成叶绿素,供植物生长积累,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基本规律”。
农业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不只是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生存、生活发展资料,而且提供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可持续的“发展规律”。
生物液肥的高产原理生物液肥喷施在植物叶茎上供作物吸收利用,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光合速率,夜间抑制光呼吸,合成叶绿素供作物生长积累,从而达到不施化肥也能高产的目的。
我们研发的生物有机肥,能够利用空气中已超标的二氧化碳进行农业生产,是一项低投入低、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最好方法。
根据测定,空气中现有二氧化碳含量大多在350---380PPM之间,二氧化碳直接使植物高产的浓度含量应在550PPM以上。
我们把生物液肥喷在作物叶茎上,让其捕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作物叶茎周围供植物吸收利用,从而达到少施化肥也能高产的目的。
生物液肥的特点生物液肥含有益生菌,酵母糖,多肽及大量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富集到植物叶茎上,进行高强度光合作用,提高光合速率,夜间抑制光呼吸,增强叶绿素合成能力,积累淀粉、蛋白质的形成,从而达到不施化肥、复合肥就能高产的目的。
生物液肥解决了十七道难题一、解决了小麦成片死亡、不高产之难题:小麦抽穗后死棵是半知菌类亚门真菌引起的小麦孺孢根腐病,也有担子菌引起的纹枯病。
这类病的特征是根腐烂,与施用化肥过多有关。
防治方法:小麦抽穗得病后,每亩每次喷施微生物制剂(活菌剂)500克+生物液肥 300ml,间隔7天一次,共3次,照样使病株小麦获高产。
二、解决了水稻死苗烂根不能高产之难题:水稻死苗烂根是半知菌引起的恶菌病,与施用化肥过多有关。
防治方法:水稻秧苗叶尖发黄时喷洒微生物制剂(活菌剂)500ml+生物液肥300克,共3次。
后期喷洒预防稻瘟病。
三、解决了玉米田不喷除草剂也不长草之难题:除草剂对土壤破坏力非常大,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始终有饭吃,尽量不使用除草剂。
不长草的方法是:麦收后在麦茬地里点种玉米后,等玉米长到40公分高时,用匀锄将已糟根的麦荐连根推倒,前边推后边将麦茬覆在地面上,既保湿又不长草,下雨后麦秸流出的黄水正好给玉米追肥。
玉米整个生育期用生物液肥二公斤,一次拌种四次喷洒,既省钱又高产。
四、解决了棉花旺长引起的落蕾落花、不座桃、产量低之难题:棉花旺长是追肥过多、水肥失调所致,棉花落蕾落花由旺长引起,同时也有害虫因素。
只有不追化肥、复合肥,让棉花棵壮长,才能做到不旺长、不落蕾、不落花。
喷洒生物有机肥每亩3—5公斤,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代替化肥复合肥更高产。
具体办法:麦收后不追施化肥,盛花期前每亩每次喷施生物液肥200ml,间隔10--15天喷一次,座桃后每亩每次喷洒生物液肥300ml,间隔10天喷一次,不落蕾、不落花,产量高(根据虫害情况和杀虫剂可混合使用)。
五、解决了花生长不饱产量低,又有蛴螬为害,灌药形成农药高残留之难题:花生是带根瘤菌的作物,根瘤菌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
根本不需要化肥,花生长不饱的原因是叶斑病落叶早,落叶是喷洒“多效唑”引起的,所以说只要你追施化肥,花生就会旺长,旺长就喷“多效唑”控旺,一喷“多效唑”花生就容易得叶斑病,得了叶斑病就开始落叶,花生150多天的生长期不到120天就会落叶早死,花生咋会长饱呢?要想让花生长饱的方法是;麦收后每亩每次喷洒生物液肥200ml,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第三次盛花期后每亩喷生物液肥300ml,间隔15天再喷一次,产量高、品质好。
六月下旬—七月上旬,晚上8:10分-8:20分见到黑鳃金龟,绿绒金龟出没交配时,每亩喷洒驱灭剂100ml+甲维盐20ml,采用超低量弥雾技术喷洒,杀灭金龟子,就不会有蛴螬。
花生产量高、品质好。
六、解决了大豆产量低,长棵不结荚、结荚不长籽之难题:大豆也是根瘤菌固氮作物,施化肥容易旺长,加之密度大,容易造成荫敞,不见阳光不结荚,结荚不长籽等情况,同时也与肥水失调有关。
只有喷洒生物液肥让其壮长,才会抑制旺长,具体使用方法是:出苗三片真叶时喷洒生物液肥每亩100毫升,等大豆盛花期后,每亩每次喷洒生物液肥200ml,间隔15天再喷一次,共三次,产量高,品质好。
七、解决了棉花、西瓜、茄子黄·枯萎病、死棵之难题:黄枯萎病最早发生在棉花上,它传染158种植物,第一个被感染者是茄子,它是轮纹菌亚门真菌,同时也有半知菌类亚门真菌,他们的统一症状是烂根,中间维管束变褐、变黑,叶脉、叶片颜色失常,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施化肥,多施有机肥,移栽时加入生物液肥,追肥时不追尿素、复合肥,每亩每次用生物液肥200ml喷施,间隔10-15天喷一次,棉花伏前桃座桃、西瓜大部分座瓜,茄子座住门茄后每亩每次喷洒生物液肥300ml,间隔10天一次(如果要求产量更高,可间隔7天喷一次),不但能大量省去化肥钱,而且产量高、品质好。
八、解决了柿子、冬枣开花不座果之难题:果树落花、落果主要是水肥失调,其次是病虫危害引起,追施化肥极难做到施肥平衡。
最好的方法是:树芽萌发后喷施生物液肥1: 300倍液形成壮蕾,开花前再喷一次,谢花后每次生物液肥1: 300倍液喷雾,间隔15天喷一次,果实膨大期间隔10天喷一次,采用弥雾法效果更好,既省力省钱,又高效省功,不但水果颜色亮丽,提前7天成熟,而且产量高品质好,口感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