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合集下载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新)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新)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地 主土地私有、农民土地私有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2、土地兼并
⑴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⑵方式:官僚地主强占,农民被迫卖。 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地方豪强势力壮大,阶 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⑶主要内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2010天津)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 业生产中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2010浙江)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 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 术始见于
著名工程:
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
治理黄河: 东汉王景等
立井水车、高转筒车(隋唐五代)、 灌溉工具: 水转翻车(宋代)、风力水车(明清)
高转筒车图
三、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繁重的赋役
1、土地制度
商周 时代 战国 时期 北魏到 唐前期 实行井田制 ,土地归国家所有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 有制 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 民承担赋役
东汉王景治黄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 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 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 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
传说英雄: 大禹治水 《河渠书》《沟洫志》 风力水车 水利文献: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一二则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养育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关注农民的慈爱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情景导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学习过程】课前自主预习一.课前探究:通过课前预习,思考: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二.知识清单(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

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

中国古代的重大成就,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1、演进过程:①中国农业经历了“”的原始阶段。

②在时期,中国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òu)。

“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在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秦国“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

④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割的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改进。

⑤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取代。

——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的普及,也有利于的开垦。

高一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一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一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灌溉工具的进步三
筒车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2)产生的条件: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农耕格局的形成:南稻北粟 3.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1)作物(五谷)(2)家畜(六畜)
五谷








六 畜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 为统治者想想办法, 该如何解决呢?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国语· 晋语》




曲 辕

铁制农具
耦犁(二牛抬扛)
构 造 变 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典型例题分析:
图一
图二
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 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响?

(优秀经典)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优秀经典)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成功实践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传说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实践。

答案:C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解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故B 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集体耕作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C3.下列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特征的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

①是纺织技术,不属于“农业生产”范畴;②是唐代灌溉用的筒车;③是东汉时二牛一人的耕作法,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④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故符合唐朝农业生产特征的只有②④,选B项。

答案:B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这得益于水利工程()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现今陕西一带,故B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故C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时期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5.《春秋公羊传注疏》载:“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按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国君失去民众信任B.广大自耕农希望获得土地C.贵族土地所有制得到巩固D.土地私有权实际上被承认解析:材料中“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的信息实质上是局部实行按亩收税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建立在对土地私有权承认的基础之上的。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1

3、黄河的治理
东 汉 王 景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 69年, 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 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 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4、灌溉工具
戽斗(hu dou)(原始 社会)




六 畜



古代中国社会中促进和阻碍农业 发展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1)促进:
①统治者为保证财源,以农为本重农政策 ②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③水利事业的兴修 ④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2)阻碍:
①农民承担的赋税、徭役沉重 ②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动 荡。 ③小农家庭个体经营为主的方式,不利技术改进 ④旱、涝等自然灾害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 田” 1、农具的革新和演变
木耒 青铜铲(商周)
石锄 骨耜 铁 制 农 具 (春秋战国)
汉曲 柄锄
汉犁 耕地农具
中耕农具 汉代大镰
汉耧车 播种农具
收割农具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2、耕作方式的进步
远 古 “刀耕火种” (火耕)
春秋战国开始 “以牛田” (铁犁牛耕)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 的阶级矛盾激化。
4、经营方式上: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5、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古 代 中 国 的 农 业 经 济
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个体经营 赋税 赋役制度 徭役 兵役 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问题)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2.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②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获取利润 ③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④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A. 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 ③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 ④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⑤农产品贸易发达
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A.筒车 B.翻车 C、耧车 D.水车
3.在封建社会,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 的是() ①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 ②进行交换,获取商业利润 ③交纳赋税 ④贱买贵卖,以有易无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西汉发明的耧车是一种() A.松土工具 B、播种工具 C.灌溉工具 D.碎土工具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 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 也。”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 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 门··” ·· ··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牛耕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 哪些条件?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 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 土地私有制发展
井田制:商周土地国有,层层受封,受封者 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
土地私有制:
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垄作法,又叫畎亩法,由畎和 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 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 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 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 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 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 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 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 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 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 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请您思考 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
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A、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
B、农作物推广、引进
C、经济格局形成、发展 什么是精耕细
D、水利不断发展
作?精耕细作有 何具体表现?
时期 夏商周
生产工 刀耕
具、耕 作技术
火种
进步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水流方向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江水 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 内江用于灌溉。
都江堰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 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 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课堂合作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修
时期 水利工程或水利技术 作用
郑国渠 帝、王景
(秦) 治理黄河
茶推 广
开始 南移 筒车
占城稻 经济作物 传入、 推广;玉 推广 米等传入
南移 完成
水力 高转 筒车
风力 水车
战国铁农具
铁犁铧冠
(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 土)
汉代的犁和犁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犁壁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教学目标 简述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揭示古代中国经济发
展规律及特点,感受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发展的艰 难历程及成果。 二、教学内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本课的课程标准:
远古时期 大禹治水
战国时期 都江堰、郑国渠 防御
自然

灵渠
灾害
两汉 井渠法、王景治黄河推动
经济

大运河
发展
筒车
高转筒车
2、生产关系特点பைடு நூலகம்
分 组 讨论
第一组: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 些特点? 第二组: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有 利条件和发展不利因素有哪些? 第三组:小农经济会造成怎样的影 响?
第一组:
历史必修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经济成长历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 2、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 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 价与解释。 3、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为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含义:
小农经济, 以男耕女织为特征、以家庭为基本单 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组: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抗御天灾能力薄弱; ②土地兼并、赋役沉重、社会动荡; ③超稳定性易顽固地保持自然经济形态,阻碍社会进 步。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经济文明的历程:
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一、农业形成:
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阅读并归纳
①古代中国农业什么时候形 成? ②哪些材料可以验证这一 结论?
➢农业的起源
你知道“神农”的传说吗?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 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 之利,制耒(lei)耜(si),教民农
铁犁牛 耦犁;耕耙 耕;垄 耧车;耱技 作法 代田法术
隋唐 宋元
明清
曲辕 一年两
犁(定 熟、三 型) 熟
农作物 种植
推广、 引进
“五谷”
西域葡 萄等物 种传入
经济格 局形成、 发展
水利不 大禹 断发展 治水
形成山东、
山龙西门、碣江石南以、南北 北四大经济 平衡

芍陂 (楚)、
漕渠、白 渠、龙首
翻车
都江堰、 渠;汉武
汉代代田法
经济格局形成、发展
(一)汉代出现四大区域 1、名称 农业区:山东、山西 欠开发区:江南 农牧混合区:龙门碣石以北 2、特点:多样性;发展不平衡 (二)经济重心南移 1、进程:魏晋南北朝平衡;隋唐开始;南宋完成 2、成因: (1)南方统治者重视; (2)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 (3)北民南迁; (4)政治中心南移影响和外贸发展刺激; (5)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影响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推动祖国疆域不断扩展和维护统一 (3)推动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第三组:
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 (1)生产、生活稳定,易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成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2、消极: (1)脆弱性易造成小农经济破产,社会动荡。 (2)分散性、封闭性、超稳定性组社会分工和商 品经济发展,造成中国专制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 续。
(1)经营模式:由“千耦其耘”的集体协作 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耕。”成为农业的始祖。
——《白虎通》卷二
➢农业的起源
考古发掘:
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经分别种 植粟、稻。
二、古代农业经济
1、生产力特点
(1)农业构成: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种植构成:南稻北粟 饲养种类:“六畜”
黍 粟
稷 稻
麦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2)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