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重点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复习: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
恶心是一种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急迫欲呕的感觉,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常为呕吐的先兆,但也可单独出现。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
一、病因
当腹腔内感觉神经受到刺激,特别是腹腔内脏病变侵及腹膜时,可引起反射性呕吐。
其特点是有恶心先兆,呕吐后并不感觉舒适。
此外,恶心呕吐是急性肠梗阻的主要症状,伴有肠绞痛、停止排便与排气为其特点。
二、问诊要点
颅内压增高所致呕吐呈喷射性,常无恶心先兆,吐后不感觉轻松;胃肠梗阻引起的呕吐多剧烈; 呕吐物呈咖啡色,混有食物残渣,多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胃癌和出血性胃炎等。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考点习题及答案:心电图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考点习题及答案:心电图心电图中代表心室除极、复极时间的是A.QRS波群B.PR间期C.QT间期D.ST段E.T-P段『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复极时间。
反映左、右心房电激动过程的是A.P波B.P-R段C.QRS波群D.S-T段E.T波『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波反映左、右心房电激动过程。
(1-2题共用备选答案)A.P波B.QRS波群C.S-T段D.T波E.Q-T间期1.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总时间的是2.代表心房除极波形的是『正确答案』E、A『答案解析』1.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总时间。
2.P波代表心房除极波形。
S-T段下移不应超过A.0.05mvB.0.1mvC.0.2mvD.0.3mvE.1.0mv『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
早搏吴某,男性,55岁,心电图:P波高尖,电压≥ 0.25mv,在Ⅱ、Ⅲ、AVF导联最突出,应诊断为A.左心室肥大B.右心室肥大C.左心房肥大D.右心房肥大E.双侧心室肥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P波高尖,电压≥ 0.25mv应是右心房肥大。
心电图可见P波增宽,时间>0.11秒,并有切迹,首先考虑为下列哪种疾病A.右心室增大B.左心室增大C.左心房增大D.心肌梗死E.右心房增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P波增宽,时间>0.11秒并有切迹,有双峰,应是左心房增大。
关于房早错误的是A.P’波提前发生B.P’波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C.QRS波群形态大致正常D.完全代偿间歇E.不完全代偿间歇『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房早代偿间歇不完全。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A.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代偿间歇完全B.P波消失,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正常C.心率加快,节律规则,QRS波群正常,P波逆行D.连续3个或者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见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E.P-R间期逐渐延长,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代偿间歇完全是室性早搏。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大纲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大纲一、诊断学基础概述A. 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B. 诊断学在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要性C. 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二、中医诊断学基础A. 中医诊断的特点和原则1. 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2. 中医辨证的方法和技巧B. 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概念1. 症状、症候、证候的含义和区别2. 中医病因学的基本理论C. 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1.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2. 医案分析和病案记录的要点三、西医诊断学基础A. 西医诊断的特点和原则1. 从病因、病理、生理等方面进行诊断2. 西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B. 西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概念1. 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的含义和作用2. 西医病因学的基本理论C. 西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1. 详细病史的采集和分析2. 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技巧和要点四、中西医诊断学的比较与结合A. 中西医诊断学的差异和相同之处1. 中西医诊断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同2. 中西医诊断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互补作用B. 中西医结合诊断的实践和应用1. 中西医结合诊断的意义和优势2. 中西医结合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五、诊断学基础的考试重点A. 中西医考试对诊断学基础的要求和考核方式B. 诊断学基础的核心知识点和常见考题解析C. 如何备考和提高诊断学基础的能力六、总结与展望A. 诊断学基础对中西医执业医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 今后诊断学基础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C. 综合中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临床诊断水平的建议结语:根据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从中医诊断学基础、西医诊断学基础以及中西医诊断学的比较与结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希望通过对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和理解,考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同时,也希望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的发展能够更加深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转化性)、规定性。
- 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交感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依存,相互蕴藏)、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等)、生理功能(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与功能的阴阳互根)、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以及疾病的诊断(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等)和治疗(“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这种生中有克的关系就是制化。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等)、病理变化(如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等,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等)。
3. 藏象学说。
- 五脏。
-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主神明(又称心藏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评估中医执业能力的重要考试之一。
想要顺利通过考试,必须对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准备。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核心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中医诊断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熟悉中医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
同时,还需要学会辨别病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掌握相关的辨证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中之重。
考生需要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基本知识,熟悉常用中药及药方的组方原则和配伍禁忌。
此外,还需要熟悉中药的煎煮方法和药物的贮存要求,并了解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四、中医针灸学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针灸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理论、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熟悉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功能。
同时,还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和疗程,熟悉针灸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
五、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治原则,了解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及辨证施治法。
此外,还需要学会运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六、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也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熟悉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及辨证施治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外伤和手术后并发症,考生也需要了解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中医治疗。
七、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熟悉常用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妇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考点习题及答案:影像诊断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考点习题及答案:影像诊断下列各项,不属肾结石X线征象的是A.主要位于肾盂或肾盏内B.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影C.可有肾孟、肾盏积水D.造影可见充盈缺损E.肾轮廓局限性外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肾结石不会造成肾轮廓局限性外突。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直接X线征象是A.球部充盈缺损B.球部激惹征C.球部龛影或变形D.幽门痉挛,开放延迟E.黏膜皱襞粗乱『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直接X线征象是球部龛影或变形。
A.急性粟粒型肺结核B.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原发型肺结核D.继发性肺结核E.结核性胸膜炎上述各项,X线可见肺内哑铃状双极现象的是上述各项,X线可见渗出、增殖、播散、纤维和空洞等多种性质病灶同时存在的是『正确答案』C、D『答案解析』1.原发型肺结核可见哑铃状双极现象。
2.继发性肺结核X线可见渗出、增殖、播散、纤维和空洞等多种性质病灶同时存在。
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是A.X线射片B.CT扫描C.同位索扫描D.B型超声波检查E.纤维内窥镜检查『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B型超声波检查是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
下列关于胸肺部X线检查临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诊断呼吸系统疾病B.检测呼吸功能C.防癌D.防痨E.防职业病『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胸肺部X线不能检测呼吸功能。
肺结核早期诊断最主要的方法是A.痰结核菌检查B.X线检查C.结核菌素试验D.血沉E.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肺结核早期诊断最主要的方法是X线检查。
二尖瓣狭窄程度的判定最有价值的检查是A.听诊B.胸部X线摄影C.心电图检查D.胸部CT扫描E.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二尖瓣狭窄程度的判定最有价值的检查是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下列疾病,立位X线透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影的是A.急性胃穿孔B.肠梗阻C.肠套叠D.肝破裂E.结肠肿瘤『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急性胃穿孔立位X线透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影。
中医执业医师知识点综合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知识点综合总结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经典文献等。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中医经典文献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著作。
考生需熟悉这些理论知识,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2.中医诊断学:包括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等。
中医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诊断方法的技巧和应用,能够根据病情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
3.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包括外因内因、六淫七情等。
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内因包括饮食、劳倦、情志等。
考生需了解这些病因病机对人体的影响及其临床表现。
4.中医治疗学:包括中医治疗方法和方剂学。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方剂学是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熟悉常用的中药方剂及其配伍原则。
5.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包括中医养生理论、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
考生需了解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如何进行饮食调养和运动保健。
6.中医法律伦理:中医执业医师需要遵守中医行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保守病人的隐私,依法进行医疗活动。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法律伦理的相关知识,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中医执业医师需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治疗学、中医养生保健和中医法律伦理等知识点。
只有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够正确地进行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因此,中医执业医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的需求。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第一单元症状学细目一:发热要点:1.发热的病因2.发热的临床表现3.发热的问诊要点细目二:头痛要点:1.头痛的病因2.头痛的问诊要点细目三:胸痛要点:1.胸痛的病因2.胸痛的问诊要点细目四:腹痛要点:1.腹痛的病因2.腹痛的问诊要点细目五:咳嗽与咯痰要点:1.咳嗽的病因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细目六:咯血要点:1.咯血的病因2.咯血的问诊要点3.咯血与呕血的鉴别细目七:呼吸困难要点:1.呼吸困难的病因2.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细目八:水肿要点:1.水肿的病因2.水肿的临床表现3.水肿的问诊要点细目九:皮肤黏膜出血要点:1.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2.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3.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要点细目十:恶心与呕吐要点: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细目十一:呕血与黑便要点:1.呕血与黑便的病因2.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细目十二:黄疽要点:1.黄疸的概念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途径3.各型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4.黄疸的问诊要点细目十三:抽搐要点:1.抽搐的病因2.抽搐的问诊要点细目十四:意识障碍要点:1.意识障碍的病因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嗜睡、昏睡、昏迷、意识模糊、谵妄)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第二单元问诊要点:问诊的内容第三单元检体诊断细目一:基本检查法要点:1.常用触诊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2.叩诊的方法及常见叩诊音3.嗅诊常见异常气味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全身状态检查要点:1.体温测量2.脉搏检查3.血压测量4.发育判定5.营养状态检查6.意识状态判定7.面容检查8.体位检查9.步态检查细目三:皮肤检查要点:1.弹性、颜色、湿度检查2.皮疹、皮下出血、蜘蛛痣、皮下结节检查3.水肿、皮下气肿和毛发检查细目六:颈部检查要点:1.颈部血管检查2.甲状腺检查3.气管检查细目七:胸壁及胸廓检查要点:1.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2.常见异常胸廓3.胸壁静脉检查4.胸壁及胸骨检查5.乳房检查细目八:肺和胸膜检查要点:1.肺和胸膜视诊(呼吸类型、频率、深度、节律)2.肺和胸膜触诊(触觉语颤、胸膜摩擦感)3.肺部叩诊4.呼吸音听诊(正常呼吸音、病理性呼吸音)5.啰音听诊6.胸膜摩擦音听诊7.听觉语音检查8.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体征(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肺不张及气胸)细目九:心脏、血管检查要点:1.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2.心脏触诊(心脏震颤、心包摩擦感)3.心脏叩诊(心脏浊音界)4.心脏瓣膜听诊区5.心率听诊、心律听诊6.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7.心音听诊(正常心音、心音改变、喀喇音、奔马律及开瓣音)8.心脏杂音产生机制9.心脏杂音的特征10.各瓣膜区常见杂音听诊11.心包摩擦音听诊12.血管检查及周围血管征13.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体征(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大量心包积液)细目十:腹部检查要点:1.腹部视诊(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2.腹部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3.腹内脏器触诊(肝、胆、脾、肾、膀胱)4.正常腹部可触及的结构,腹部肿块触诊5.腹部叩诊(叩诊音,肝、脾、膀胱叩诊)6.胃泡鼓音区和移动性浊音叩诊7.腹部听诊(肠鸣音、上腹部振水音、血管杂音)8.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急性腹膜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肠梗阻)细且十一:肛门、直肠检查要点:1.肛门、直肠视诊2.肛门、直肠指诊细目十二:脊柱与四肢检查要点:1.脊柱检查(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2.四肢、关节检查(形态、运动功能)细目十三:神经系统检查要点:1.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2.感觉功能检查、感觉障碍及其常见类型3.运动功能检查(肌力、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4.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5.神经反射检查(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细目二:血栓与止血检查要点:1.出血时间测定2.血小板聚集试验3.凝血因子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4.纤溶活性检测(D-二聚体、3P试验)5.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细目三:骨髓检查要点: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2.骨髓增生水准分级细目四:肝脏病实验室检查要点:1.蛋白质代谢检查(血清蛋白测定、血清蛋白电泳)2.胆红素代谢检查3.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ALT、AST、ALP、γ-GT、LDH)4.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细目五:肾功能检查要点:1.肾小球功能检测(CCr、Cr、BUN、血β2-微球蛋白、GFR)2.肾小管功能检测(尿β2-微球蛋白、莫氏试验)3.血尿酸测定细目六:常用生化检查要点:1.糖类检查(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2.血脂测定3.电解质检查(血清钾、钠、氯、钙、磷)4.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测定(血清铁、铁饱和度、铁蛋白)细目七:酶学检查要点:1.血、尿淀粉酶测定2.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CK、CK-MB、LDH及其同工酶)3.心肌蛋白检测(cTnT、cTnI)细目八:免疫学检查要点:1.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2.感染免疫检测(AS0、肥达反应)3.肿瘤标志物检测(AFP、CEA、CA125、PSA、CA19-9)4.自身抗体检查(RF、ANA、ENA抗体谱、抗双链DNA抗体、ATG、ATM)5.C反应蛋白(CRP)检测细目九:尿液检查要点:1.一般性状检查(尿量、颜色、气味、比重)2.化学检查(蛋白、糖、酮体)3.显微镜检查(细胞、管型、菌落计数)4.尿沉渣计数细目十:粪便检查要点:1.粪便标本采集2.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性状、气味)3.显微镜检查(细胞、寄生虫)4.化学检查(隐血试验、胆色素检查)5.细菌学检查细目十一:痰液检查要点:1.痰液标本的收集方法2.一般性状检查(量、色、性状、气味)3.显微镜检查4.病原体检查细目十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要点:1.浆膜腔积液分类及形成原因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细目十三:脑脊液检查要点:1.脑脊液检查的适合证、禁忌证2.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细目三:常见异常心电图要点:1.心房、心室肥大2.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3.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早搏、异位性心动过速、颤动、房室传导阻滞、预激)4.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六单元影像诊断细目一:超声诊断要点:1.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2.二尖瓣狭窄、扩张性心肌病的异常声像图3.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的异常声像图4.脂肪肝、肝硬化的异常声像图细目二:放射诊断要点:1.X线的特性及成像原理2.X线检查方法3.CT、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4.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5.循环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6.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7.泌尿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8.骨与关节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9.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细目三:放射性核素诊断要点:1.脏器显像检查(甲状腺、心肌灌注)2.体外竞争放射分析(TT3、FT3、TT4、FT4、TSH、C肽、胰岛素)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要点:1.病历书写的格式与内容2.确立诊断的步骤及原则3.诊断内容及书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重点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6) 以发热为诉的问诊要点:
(1)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并注意发病的季节和地区;
(2)发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热程度;
(3)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
(4)伴随症状,如:寒战,意识障碍,咳嗽,咳痰,腹泻,尿路感染,皮疹,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等;
3、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
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4胸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
胸痛原因:
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
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
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
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
▲胸痛问诊要点:
1)发病年龄与病史2)胸痛的部位3)胸痛的性质,灼痛,压榨性痛,刺痛,濒死感4)胸痛的持续时间5)胸痛的诱因和缓解因素6)伴随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咳血,吞咽困难,面色改变等5,胸痛常见病因的鉴别:
(肺梗死为突然剧烈胸痛伴呼吸困难和紫绀,)
6, 急腹症:外科范围的急性腹痛,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处理和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其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如延误诊断或诊治不当,将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危害.
7、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①腹部疾病,如腹膜炎;腹腔脏器炎症;空腔脏器扭转或扩张;脏器扭转或破裂;腹腔或脏器包膜牵张;化学刺激;肿瘤压迫和浸润;
②腹腔疾病的牵涉痛,如肺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③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时毒素刺激腹腔浆膜引起的腹痛或铅中毒引起的肠绞痛;
④其他原因,如过敏性紫癜时的肠管浆膜下出血.
8,腹部检查,以触诊为主.
9,咳嗽或咳痰伴咯血,忤状指常见于支气管扩张;咳嗽伴声音沙哑3个月,右锁骨上窝处1个肿大淋巴结,质硬,无压痛,诊断为肺癌. 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炎支气管扩张时,可见:咳嗽或于夜间变动体位时加剧;咳嗽伴咯血;痰液放置分层.
咳痰颜色呈铁锈色丝痰见于肺梗死.
10,咯血定义:指喉部一下的呼吸气管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
11,咯血量的划分:每日咯血量在100ML内者属小量咯血;咯血量在100~500ML者属于中等量咯血;咯血量超过500ML者属大量咯血.
▲12,咯血与呕血区别
(紫癜是指皮下出血直径约3~5mm)
13,、呼吸困难定义: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与深度的异常,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
▲14、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
15、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呼吸困难活动出现或加重,体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表现为: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在体力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②端坐呼吸:平卧时加重,端坐时减轻,故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
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时,因急性肺淤血常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入睡后感到气闷而被憋醒,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16、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
①中心性发绀:心肺疾病致SaO2降低引起.全身性的,除四肢与面颊外,亦见于黏膜(包括舌及口腔黏膜)与躯干的皮肤,但皮肤温暖。
②周围性发绀: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常见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与鼻尖,这些部位的皮肤温度低,发凉,若按摩或加温耳垂与肢端,使其温暖,发绀即可消失
17、心悸呈突发突止见于阵发性心动过速
▲18、心源性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19、肝源性水肿表现特点: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重症肝炎.其水肿的主要表现为腹水,常伴有肝功能受损及门静脉高压等临床表现.
20、呕血的常见原因
①食管疾病,如食管癌
②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
③肝,胆,胰的疾病,如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④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中的白血病,急性传染病中的急性重症肝炎或其他如尿毒症
21,呕血出血量的估计:
a) 出血量达5ml以上可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b) 达60ml可出现黑便;
c) 胃内蓄积300ml时可出现呕血;
d) 出血量一次达400ml以上可出现头昏,眼花,口干,乏力,皮肤苍白,心悸不安,出冷汗,甚至昏倒
e) 出血量达800~1000ml以上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22,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柏油样大便) 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一般来说,呕血者均伴有黑便,而黑便不一定伴有呕血.而暗红色或鲜红色便血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但上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量达,速度快,可出现红色大便; 下消化道出血,若位置高,停留时间长,也可出现黑便
23、黄疸的定义: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粘膜,巩膜黄染称为黄疸.总胆红素在17.1~34.2umol/L时,常无黄疸出现,叫隐性黄疸
▲24.三种黄疸的鉴别
25,膀胱刺激症:尿频,尿急,尿痛
26, 抽搐与惊厥的区别:抽搐指不自主地发作性成群骨骼肌收缩,常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多为全身性的;当抽搐表现为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或二者兼有的收缩时,称为惊厥.
27,意识障碍分类及表现:
A. 觉醒障碍:
①嗜睡, 表现为持续性睡眠;
②昏睡, 表现为熟睡状态;
③昏迷, 表现为意识丧失.(浅昏迷和深昏迷)
B. 意识模糊, 表现为对时间,空间,人物失去了正常的判断.
C. 意识内容障碍:
①谵妄, 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障碍,伴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
②醒状昏迷,表现为觉醒状态存在,而意识内容丧失.
28、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29,浅与深昏迷的区别
(确定深昏迷最有价值的体征是:对疼痛刺激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