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北师大版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北师大版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1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
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
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
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2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
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
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与反思(全文5篇)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与反思(全文5篇)第一篇:《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与反思《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与反思活动目的: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活动准备: 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长方体的玻璃器皿、桶、刻度尺、量杯或量筒。
2、水、沙子。
3、乒乓球、苹果、木块、泡沫;橡皮泥、鸡蛋(熟的)、石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活动流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汇报。
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
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生2:水上升的方法。
(v物体=v水上升)生3:水下降的方法。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篇一」活动目标: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活动准备:筷子、铅笔、水彩笔、吸管、粉笔、记录表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老师:谁知道我们活动室里的黑板有多长,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呢。
二、基本部分1、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手、筷子、铅笔等)来测量的黑板的长度。
2、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3、请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活动室里的物品。
4、幼儿两人一组测量桌子的长度。
幼儿两人分成一组,一人用筷子、铅笔、水彩笔分别测量桌子的长度,另一人用记录表对结果进行记录。
5、观察测量结果,得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长的测量工具测得的次数少,短的测量工具测得的次数多。
提问:怎样选择测量工具。
三、结束部分老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回家以后测测你们自己家里的物品(桌子、椅子等长度或高度),并记录结果。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篇二」设计背景经过一个暑假,大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活动目标1 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 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 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
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16篇)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16篇)《好玩的测量》大班教案(1)【教材分析】学习自然测量,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熟悉,还能够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爱好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
引领幼儿自己发觉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育幼儿学习的乐观性、积极性,进一步激活幼儿的探究精神。
【活动目标】1.掌控自然测量的方法,认识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依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征选择宜合工具进行测量。
3.情愿与伙伴合作沟通,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预备】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活动建议】1.展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活幼儿爱好。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忙他呢?2.引领幼儿争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领幼儿争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舞幼儿试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示其他幼儿进行观看。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专心阅历擦亮并记录。
3.鼓舞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领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领幼儿观看争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领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爱好的物品。
《好玩的测量》大班教案(2)活动目标:1、试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认识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利用观看、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悟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活动重点:认识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预备:一寸虫图片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激活幼儿的爱好(1)师:小伴计,今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伴计,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幼儿园大班数学详案教案《有趣的测量》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详案教案《有趣的测量》含反思《有趣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重量;2.能够用较精确的方法估测物体的长度和重量;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简单工具的使用;2.品尝学生运用简单工具的技能;3.学生了解估计的要点。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测量;2. 学生如何用较精确的方法估测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四、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通过导师的照片或被问到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对象,如图书,小球、小汽车。
逐个讨论他们的不同,如形状,颜色,大小,和重量等。
让学生发现这些对象有什么同样和不同之处,引起他们感兴趣。
引导他们参数尺子和秤,并询问学生测量这些对象以确定哪个对象是最大或最小的。
2、教师示范教师带来一个长卷形的物体,如软木,教学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首先使用卷尺量出物体的长度,然后输入数字记录。
随后运用秤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3、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到教室的小组活动,并让他们实践学到的技能。
每个小组别弄一些常见物体,如笔,橡皮,卷笔刀,纸张等,让学生使用卷尺和秤来测量并在笔记本中记录。
4、展示与讨论结束小组活动后,让每个小组为其测量和记录的物体进行展示和说明。
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同一物体的各个位置和重量可以有不同的值。
5、估价游戏打开游戏熟解答板,让学生通过猜测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教师让学生先进行初步估计,然后再进行测量,以看他们的估计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
让学生接受情况并发现错误的原因。
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的估计能力将得到提高。
6、反思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他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喜欢这个主题吗?哪些方面让你们感到有趣?你们能用哪些简单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重量?你们在游戏中有哪些正确和错误的猜测和估计?如果再做一次有趣的测量活动,你们希望有什么变化?五、教学扩展1、所有组合活动:让学生用零食做一个三明治,并测量和制定一个标准 recipe,倡议从小组留下书面记录。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通用5篇)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通用5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
(课件演示:《乌鸦喝水》)问: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
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问: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不规则物体)谁能估一估,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想知道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石块是不规则的物体,这对于规则物体来说,就是一种质的改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小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2、汇报: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或者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
方案二: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说,制定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出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忙,或者师生一起解决。
幼儿园大班《有趣的测量》优质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有趣测量》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有趣测量》。
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测量工具,解测量方法,以及学会使用简单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并解常见测量工具,如尺子、直尺、卷尺等。
2. 培养幼儿运用测量工具进行简单测量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在测量活动中团结合作、积极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认识测量工具,解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直尺、卷尺、教学图片等。
学具:幼儿用尺、测量卡片、画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在活动开始前,我准备一个小故事,告诉孩子们小熊要过生日,它想测量一下自己身高,可是不知道用什工具,怎办?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测量工具重要性。
2. 讲解测量工具(5分钟)向孩子们介绍常见测量工具,如尺子、直尺、卷尺等,并展示这些工具实物,让孩子们观察、解。
3. 测量方法学习(5分钟)通过教学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学习测量方法,如直尺使用方法、如何读取测量结果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测量桌子长度为例,演示如何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并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孩子们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测量教室里物品,如桌子、椅子、窗户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测量2. 板书内容:(1)测量工具:尺子、直尺、卷尺等。
(2)测量方法:直尺使用方法、如何读取测量结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孩子们回家后,用自己尺子测量一下家里桌子、椅子等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桌子长度:80厘米(2)椅子长度:50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孩子们掌握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和测量方法。
课后,我将对孩子们作业进行批改,解他们在家庭测量活动中表现,并对表现优秀孩子给予表扬。
幼儿园大班教案《有趣的测量》含反思完整版

幼儿园大班教案《有趣的测量》含反思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数学乐园》第四章第二节《有趣的测量》。
内容包括:认识尺子、了解尺子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探索测量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知道尺子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 培养幼儿运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理解长度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教学课件、实物(如铅笔、书本、桌子等)。
学具:每组一把尺子、测量卡片、铅笔、橡皮、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些实物(铅笔、书本、桌子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2. 例题讲解(1)教师介绍尺子的基本结构(刻度线、数字、单位等)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尺子测量铅笔长度,讲解测量方法。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每组发放一把尺子和测量卡片。
(2)幼儿合作测量卡片上的物体,记录长度。
(3)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2)教师评价幼儿的表现,强调正确使用尺子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尺子的基本结构:刻度线、数字、单位2. 测量步骤:放尺子、对齐物体、读数、记录3. 实物长度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用尺子测量家中任意三个物体的长度,记录在白纸上。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如:铅笔长度为15厘米,书本长度为20厘米,桌子长度为100厘米。
2. 家长评价:请家长签字并评价幼儿测量作业的完成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对尺子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探索其他测量工具,如卷尺、直尺等,拓展幼儿的测量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
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石块、土豆、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
高,算出体积。
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
2.提出问题:[出示土豆]它(土豆)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
求出来吗?(不能捏了,而且土豆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土豆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土豆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交流。
)
二、交流展示
学生汇报。
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
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三、合作探究
我一定能测量出下面石块的体积。
(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容器里。
如图所示:
5dm 3dm 4dm
2dm
1.从图上我知道了放入石块前,容器内的水高度为()厘米,
放入石块后水的高度为为()厘米,水面升高了()厘米,是因为()。
2.教师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1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1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可以怎样算?
%1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1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3 .分组汇报
(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
)求出石块的体积了:
四、精讲点拨
第一种方法:(体积差)5x4x4-5x4x2
第二种方法:(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水中放一个物体, 物
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x水上升的高度:)5x4 ( 4-2 )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
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
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
五、反馈矫正
一、填一填。
3005分米3=()米3 7.2分米3=()分米3 ()厘米3
6升20毫升=()升0.8升=()毫升
二、判断。
1.一个物体的容积总比它的体积小一些。
()
2.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他们的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
3.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4.才巴两个长方体黏合在一起,表面积减少了,但体积没变。
()
三、快乐运用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完全浸没,且水没有溢出,此时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土豆的体积=容器的()x ()。
2.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6分米,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刚好到容器口,已知容器内原来水面的高度
是3分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2.在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中,有一块铁(完全浸没在水中),此时水深13厘米,拿出铁块后,水面下降到11厘米。
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3.(选做题)
有一个水槽,长4分米。
宽2.5分米,把一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放入水槽中(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多少厘米?
六、迁移拓展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
学生很快说出求橡皮泥的体积的方法。
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
在交流讨论结果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 水槽底面积X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X水面上升的高度” ?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
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
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法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