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糖尿病药物使用及注意事项
糖尿病用药指南

糖尿病用药指南一、糖尿病药物的分类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常见的有二甲双胍。
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
这类药物不会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可能减轻体重,特别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常见的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但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3、格列奈类格列奈类药物也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但作用更快、更短,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4、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常见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
5、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和水肿等不良反应。
6、 DPP-4 抑制剂DPP-4 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 的活性,提高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的水平,发挥降糖作用,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低血糖风险小,对体重影响中性。
7、 GLP-1 受体激动剂GLP-1 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 GLP-1 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减少食欲,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
可有效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并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8、 SGLT-2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还有一定的减重和降压作用,对心血管也有益处。
二、药物的选择选择糖尿病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合并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
1、对于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并发症,且体重超重或肥胖,首选二甲双胍。
糖尿病用药大全

糖尿病用药大全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应用注意事项:作为PPAR受体激动剂作用越发明确,药物价格逐渐回落,该类药物比较具有应用前景,但几个方面在应用时应该加以重视:1、贫血的患者,女性HGB<10g/l,男性HGB<11g/l,不得使用这点往往易被忽视,切记!! 2、转氨酶>100,谨慎使用在高脂血症、脂肪肝等代谢性因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的情况下,可以在监测肝功的情况应用该药3、心功能Ⅱ级或更差的情况避免使用;4、水肿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二、糖尿病患者出现肾功受损的情况时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1、胰岛素2、磺脲类当中的糖适平格列喹酮3、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4、α糖苷酶抑制剂,推荐倍欣吸收率极低,仅有百分之零点几,拜糖平谨慎使用吸收率7%-8%;5、TZD类6、双胍类不能使用三、糖尿病患者出现肝功受损的情况时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1、胰岛素2、α糖苷酶抑制剂,推荐倍欣吸收率极低,仅有百分之零点几,拜糖平谨慎使用吸收率7%-8%;3、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4、若为肥胖、高脂血症引起的肝酶↑,可以在监测肝功的情况应用双胍类及TZD;5、肝功不全磺脲类及TZD类是禁忌。
四、血脂↑HDL↓选用双胍类、TZD、α糖苷酶抑制剂。
有关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使用的一些经验问题:1、对初始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胰岛素剂量估计全天总剂量u≈ 空腹血糖mmol/l× 2如果保守一些可以≈ 空腹血糖mmol/l × 2× 2/32、睡前中效胰岛素的剂量u≈ 空腹血糖mmol/l 一般剂量都≥8u,3、住院期间尽量避免出现低血糖事件,首先高血糖病人生命以年计算,低血糖病人生命则是以分钟计算;其次低血糖会给病人带来心理负担,认为在医院医生的帮助下都会发生低血糖,在家里没有医生帮助的情况下可能更会发生低血糖,因此对严格血糖控制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对今后的血糖控制不利。
4、对于新入院的患者主诉的胰岛素剂量,如果没有书面的材料,给予该剂量时一定要注意预防低血糖事件;5、予混胰岛素使用前一定要混匀6、自己配短效与长效胰岛素时,抽法是先短后长这个估计已经很少有人采用了7、胰岛素降糖作用观察经验:大概是1u胰岛素使血糖下降1mmol/l上下,当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内分泌科常用药物使用注意事项ppt课件

ppt课件
23
磺酰脲类降糖药
格列齐特(达美康) 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缓释片) 格列美脲(安多美) 格列吡嗪(迪沙) 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 格列喹酮(捷适) 格列本脲(优降糖)
ppt课件
24
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此类药通过促进体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
ppt课件
25
ppt课件
ppt课件
56
肾 上 腺 皮 质 功 能 亢 进 的 部 分 表 现
ppt课件
57
甲状腺激素
早上空腹服用
ppt课件
58
抗菌药物-按杀菌活性分类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ppt课件
59
抗菌药物-按杀菌活性分类
第一大类:时间依赖杀菌作用
持续后效应-无或轻、中度 b -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氨曲南、碳烯类),克林和大环(红、克)
、四环、链、万古 在MIC4-5倍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和 杀菌范围主要依赖于接触时间 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T>MIC)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PAE(post-antibiotic effect) :
PAE也称抗生素作用后效应:是指在体外经短时间接触药物后细菌延迟再生长的时间
ppt课件
60
抗菌药物-按杀菌活性分类
T>MIC%:血药浓度T>超MI过C%M=IC的维T>持MI时C 间与给药间隔时间
浓度的比值,即
给药间隔
MIC90
T>MIC
给药间隔 ppt课件
时间
62
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时间依赖型的抗生素
b-内酰胺类:
血药浓度高于MIC时间最主要参数 给药间期并不需要都超过MIC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但是,由于它的使用方法比较复杂,使用不当会产生很多副作用,甚至引起危险情况。
因此,在使用胰岛素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来使用,并注意一些注意事项。
一、胰岛素的使用方法1.注射部位选择在使用胰岛素时,注射部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注射部位有腹部、上臂、臀部和大腿。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应避免选择静脉、神经和结节较大的部位。
另外,为了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引起局部的组织炎症,应注意每次注射时更换注射部位。
并应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胰岛素的注射方法胰岛素通常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
注射前应将药瓶或注射器摇匀,以使胰岛素溶液均匀。
然后,选择注射部位并消毒皮肤。
在注射时,应先将药液吸入注射器中,然后将注射器垂直插入皮肤,缓慢注射药液。
注射完毕后,注意脱针时避免溢出药液,也不要用力摇动注射部位。
此外,对于长效胰岛素,应尽可能在晚上睡前注射,以模拟人体天然分泌胰岛素的节律,达到更好的疗效。
3.胰岛素的剂量控制胰岛素的剂量应根据病人的血糖水平、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使用胰岛素前,患者应测定血糖水平,然后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剂量。
另外,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应经常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并根据血糖水平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机。
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二、胰岛素的注意事项1.储存条件胰岛素的保存条件非常重要。
在储存过程中,应保持药品的稳定性和活性。
通常来说,胰岛素应保存在冰箱中,并避免受到阳光直射和高温的影响。
同时,不能将胰岛素冻结或加热。
在注射前,应将胰岛素溶液放在室温下静置数分钟,使其达到室温后再进行注射。
这样可以避免药液温度过低或过高,影响药物的疗效。
2.不同类型胰岛素的使用注意事项人体内分泌胰岛素分为胰岛素和胰岛素抑制素两类。
临床使用中主要包括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短效作用型胰岛素、中等作用型胰岛素、长效作用型胰岛素、混合型胰岛素等类型。
(完整)糖尿病联合用药方案

(完整)糖尿病联合用药方案糖尿病联合用药方案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糖尿病联合用药方案,以帮助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选择
糖尿病联合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一般来说,以下是常用的糖尿病药物及其作用:
1. 口服降糖药物
- 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控制血糖水平,如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等。
2. 胰岛素
- 胰岛素是一种注射药物,可用于控制血糖水平,特别适用于严重糖尿病患者。
联合用药方案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血糖控制目标,以下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联合用药方案:
1. 针对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 第一线:口服二甲双胍。
- 第二线:加用胰岛素,剂量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和情况调整。
2. 针对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
- 第一线:口服二甲双胍。
- 第二线:加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增敏剂。
- 第三线:加用胰岛素,剂量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和情况调整。
注意事项
在使用糖尿病联合用药方案时,以下是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准确测量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联合用药方案。
2. 定期进行体检和复诊,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3. 饮食控制和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结论
糖尿病联合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糖控制目标来确定,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测。
良好的饮食控制、适量的运动以及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
糖病与口服药物如何正确使用和调整药物剂量

糖病与口服药物如何正确使用和调整药物剂量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口服药物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口服药物以及如何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血糖的稳定。
一、糖尿病口服药物概述糖尿病口服药物主要包括双胍类药物、磺酰脲类药物和α-糖苷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降低血糖,但都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和用量下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二、正确使用口服药物的注意事项1. 遵循医嘱:患者在使用口服药物前,务必咨询医生并按医嘱使用。
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更不能随意停药。
2. 正确的用药时间:口服药物通常需要在餐前或餐后使用,具体用药时间应根据医生的建议。
这是因为不同的药物在不同的饮食情况下吸收迅速和效果不同,故用药时间的选择非常重要。
3. 饭前用药:某些口服药物需要在饭前进行使用,例如α-糖苷酶抑制剂。
这些药物的作用是抑制肠道中的糖类消化酶,减缓食物消化吸收,从而控制血糖上升。
4. 饭后用药:另一些口服药物则需要在饭后使用,如双胍类药物和磺酰脲类药物。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胰岛素的分泌或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控制血糖。
5. 不合并用药:患者在使用口服药物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和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有潜在相互作用的药物。
如有需要,应提前告知医生,以确保合理用药。
三、药物剂量的调整方式1. 调整剂量的需要: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口服药物过程中,血糖水平可能会波动,因此药物剂量可能需要调整。
常见的情况包括血糖水平持续偏高或过低,以及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变化。
2. 剂量调整的原则:剂量调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通常情况下,调整剂量的原则是逐步增加或减少剂量,以控制血糖达到适当的水平。
调整剂量后需要密切关注血糖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根据具体情况再次调整。
3. 注意低血糖的风险:在调整剂量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低血糖的风险。
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过低,可能出现出汗、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
糖尿病用药注意事项

糖尿病用药注意事项临床治疗糖尿病时,除部分患者属于胰岛素依赖型而需长期注射胰岛素外,大部分病人仅需要在饮食控制的同时,服用降糖药物而将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内就可以。
在当前医疗领域中,糖尿病属于一种终生性疾病,需长时间或终生用药治疗。
为确保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需科学恰当的使用降糖药物。
病人在用药期间需注意哪些事项?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吧。
1.糖尿病的治疗1.2健康宣教倘若患者已经确诊了糖尿病,就应及时对其开展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宣教内容主要有基础知识、自我监测尿糖及血糖,降糖药的具体用量用法,并发症的应对措施,使病人对疾病知识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及掌握,更好的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
1.2饮食控制不管是那种类型的糖尿病,饮食控制都是最为的基础且重要的治疗措施。
少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每日摄入适当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
计算好每餐的总能量并严格控制摄入,科学分配营养。
保持正常体重,超重病人应多运动以减重为目标。
消瘦病人需利用健康营养的饮食方案恢复体重,并长时间保持适当体重。
①脂肪:饮食当中的脂肪含量应低于总热量的30%,摄入饱和脂肪酸量低于10%。
确保每天摄入胆固醇不超过300mg。
②碳水化合物:在总能量中,应保证碳水化合物的占比为50%-60%左右。
应多吃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
③蛋白质:若病人肝肾功能没有任何病变迹象,可摄入的蛋白质占据总能量约10-15%,如存在显性蛋白尿,每日摄入蛋白量不可超过0.8g。
④饮酒:糖尿病病人最好不要喝酒。
如有必要,每天饮啤酒不可超过350ml、红酒约150ml,低度白酒少于45ml,三种酒分别含酒精约15g。
⑤食盐:每日应控制吃盐量不超过6g,合并高血压病人需更加严格的控制盐摄入量。
1.3运动疗法适量运动也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规疗法。
需针对患者的具体状况,选取适当的运动,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天适量运动,运动强度、方法及频率都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来确定。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升高,导致各种并发症出现。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1. 口服药物治疗:- 胰岛素分泌增加剂:包括磺脲类、磺酰脲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这些药物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改善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降低血糖水平。
- 胰岛素敏感剂:如噻唑烷二酮类、苯磺酸类和二甲双胍等。
这些药物可以提高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增加胰岛素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 肠道吸收抑制剂: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戊糖酐酶抑制剂。
这些药物可以阻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减少餐后血糖的上升。
2. 胰岛素注射治疗:- 胰岛素注射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胰岛素可以替代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 胰岛素注射分为多个类型,包括快速作用型、中效作用型和长效作用型。
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餐后血糖的波动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胰岛素类型。
3. 药物联合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往往需要个体化调整,单一药物很难满足患者的需求。
因此,医生可能会将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 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包括胰岛素和口服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及口服药物之间的联合使用。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4. 注意事项:- 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包括血糖、胰岛素水平、肾功能等。
这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同时,患者应该时刻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
-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还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案:
三餐前短效+睡前中效/长效
1.强化治疗
皮下胰岛素泵泵入胰岛素治疗
2.预混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方案
3.预混胰岛素早晚两次皮下注射方案
胰岛素补充方案
1.口服药+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起始治疗量:0.2u/Kg/日 2.口服药+预混胰岛素 3.口服药+四次皮下注射方案
治疗方案的调整
• 依据:主要是血糖 一般为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必要时监测其他时
禁忌症
4.慢性胃肠病、慢性腹泻、消瘦、营养不良者,不宜 适用本药;
5.妊妇:能通过胎盘易起胎儿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6.嗜酒和酒精中毒者:酒精可增强降糖作用,并使血 乳酸增高。
适应症
禁忌症或不适应症
n 不能单独应用治疗1型糖尿病和重型2型糖尿病; n 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慢性胰腺炎、结肠炎者; n 低体重、营养不良、患有消耗性疾病、消化营养不良、肝肾 功能损害、缺铁性贫血者,均不宜应用本药; n 由于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情况,如严重疝气、肠梗阻等。 n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n 18岁以下儿童。
• 不推荐口服药物处理临时高血糖
• 可给予胰岛素静脉注射、皮下注射
• 持续高血糖
启用胰岛素治疗
• 皮下胰岛素泵泵入胰岛素的治疗是目前血糖达标最快、最稳的保障
胰胰岛岛素素泵泵治治疗疗((CSCISI)II是)一是种一疗种法疗法
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
——胰岛素泵 输入装置
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 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 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
早晚餐前半小时
中效胰岛素 1.5~2
6~10 18~24 睡前或早晚餐前1h
长效胰岛素 4~6
14~20 24~36
超1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
• 口服药失效 •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 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 • 严重疾病 (如结核病) • 肝肾功能异常
口服降糖药物
1.T2D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3.非肥胖的T2D患者的一线用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机 制的肥胖或超重的T2D患者,应在使用改善胰岛素作用或 /和延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后,血糖仍未达标时才加用SU。
适应症
禁忌症
1、1型糖尿病患者; 2、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 毒、高渗性昏迷、创伤及大手术者;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4、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5、对格列奈类药物过敏者。
胰岛素泵在全院血糖管理中的优势
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
提供餐时和基础胰岛素 补充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
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 模式
• 个体化需求的胰岛素给药设置,快速、有效改善高血糖 1)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2)灵活的输注方式,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风险
降糖药使用临床注意事项:
• 饮食的管理是平稳控糖的基础 • 明确病人血糖控制目标 • 磺脲类及格列奈类不能联合使用、磺脲类不能叠加使用 • 注意胰岛素品种的正确使用,预混胰岛素不能与长效胰岛
4.二甲双胍延缓糖耐量减低(IGT)向糖尿病发展, 可用于IGT患者。
禁忌症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 酸性酸中毒等;
2、重度感染、手术、外伤等应激状态时,应暂时停用, 改用胰岛素治疗为宜; T1D不宜单独使用本品;
3、在肝肾功能不全、缺氧性疾病(心衰、肺气肿、休 克)时,可引起该类药物蓄积,乳酸生成增多,引起乳 酸酸中毒;
主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继发性失效(5%- 10%)、 胃肠道反应、磺胺过敏禁用。
双胍类 指南推荐: T2DM
基础用药
主要机制:减少葡萄糖来源,增加葡萄糖去路。 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
单用不导致低血糖,联用INS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同时降餐后及空腹血糖;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不增加体重,改善血脂。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20%)。
常用的联合方案
常用的联合方案
常用的联合方案
胰岛素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有效的抗糖尿病药物
按作用时间分类
• 超短效 •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锐® (特充)、优泌乐
• 短效胰岛素 • 可溶性胰岛素: 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
• 中效胰岛素 •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诺和灵N,优泌林N
临床应用
适应症
2型糖尿病患者
GLP-1激动剂
适应症
皮下注射的非胰岛素制剂
2型糖尿病(尤其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
分类
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
磺脲类(SU) 指南推荐: T2DM
主要用药
主要机制: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
主要特点:适用于β细胞功能尚存、饮食控制失效的患者。 同时降低餐后及空腹血糖,对正常人及高血糖病人均有降糖作用。
主要机制:通过抑制DPP-Ⅳ,减少GLP-1失活,增加GLP-1在体 内的水平。 主要特点: 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加INS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
不增加体重 。 主要机制: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糖的作用。 主要特点: 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加INS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延缓胃排空,中枢性食欲抑制减少进食; 有显著的减轻体重作用; 无明显的低血糖风险; 可单用也可联用; 给药方式:皮下注射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间点 • 调整幅度:每次调整2~6单位,全日调整<20单位 • 减量幅度:<增量幅度 • 一般不同时调整三餐前剂量:除非全日血糖控制均很差 • 全日胰岛素剂量一次注射或预混胰岛素每次注射不宜超过40单
位
高血糖处理
1.排查高血糖原因
饮食?药物?酮症?应激?......
2.高血糖是否有风险
3.处理高血糖
• 长效胰岛素 • 鱼精蛋白锌悬浊液: PZI •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平、来得时、长秀霖
各种胰岛素比较表
名称
起始作用 (h)
峰值时间 持续时间
(h)
(h)
速效胰岛素 10~20分钟 1~2
3~5
注射时间 (h)
餐前即刻
常规胰岛素 1/2
1~3
6~8
餐前1/2小时
预混胰岛素 相当于两种不同胰岛素的叠加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并妊娠)
• 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等等)
• 饮食治疗及运动疗法为基础 • 从小剂量开始 • 剂量个体化 • 监测血糖,防治低血糖反应
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替代方案 胰岛素补充方案
胰岛素替代治疗方案
初始治疗剂量计算:0.4-0.8u/Kg/日
适应症
1.肥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经运动及食疗,血糖控 制不良者为首选药物; 2.在非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类降糖 药失效者与双胍类联合用药,可能获得良效;
适应症
3.1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如胰 岛素用量较大或伴有胰岛素抵抗,加用双胍类药物 可以稳定血糖,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 量;血糖波动较大,加用双胍类有利于稳定病情;
才考虑使用。
主要不良反应:水肿、体重增加,联合胰岛素时更明显,
骨折、心衰风险增加。
格列奈类
主要机制: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类似磺脲类药物,但作用于胰岛细胞膜上不同受体)
主要特点:吸收快,起效快(0.5-1.5h),作用时间短(1-1.5h)
药物分类 DPP-Ⅳ 抑制剂
GLP-1受体 激动剂
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
治疗方法
*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09)
CSII 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曲线
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CSII
持续的程序控制的基础 胰岛素输注
血浆胰岛素水平
Time 8:00
12:00 16:00
24:00 4:00 8:00
餐时胰岛素
早餐
午餐
晚餐
Weisberg-Benchel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26:1079-87
药物分类
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
α-糖苷酶抑制剂 主要机制:减少葡萄糖的来源(适用主食为糖类的患者)
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
降餐后血糖 ,不增加体重
不吸收,无全身副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胰岛素增敏剂 主要机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安全性尚存争议, 主要特点:必须在有胰岛素的情况下使用
仅其它降糖药无效时,
如何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物 ?
n选择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以发挥各药的优点,提高 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是联合用药的基础。因此不应选择两 种磺脲类、或两种格列奈类、或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合用。 n 目前除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没有联合应用外,其它 任意联用两个不同类型的口服降糖药均有临床试验验证。 联用的效果大多是作用相加。
素联合应用 • 注意药物规范服用方法 • 注意鉴别黎明现象、Somogyi效应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