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1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通论文字:汉字简史:(一)字体发展简史1.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9 ~ -11世纪。
用于记录占卜的结果。
一般认为,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是王懿荣;第一个研究者是刘鹗(刘铁云)。
2.金文:主要出现在西周、东周时期。
铸在各种青铜器上,内容大多为记录各种重要事件。
3.隶书:亦即所谓“小篆”(此前文字为“大篆”),据传秦始皇命李斯创制。
4.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楷体。
兴于汉末,沿用至今。
附:几种短期出现使用过的字体:石鼓文:陶文:刻写或书写在各种陶器上的文字,战国时期多见。
瓦当文:铸在瓦当上的文字,各个朝代都有使用,古文字学一般注重战国秦汉期间的文字。
鸟虫书:一种具有很强装饰性的字体,笔画缀以鸟虫的形体样式。
(二)书体发展简史1.甲骨文2.金文(以上皆称“篆书”,又分大篆、小篆)3.隶书4.章草5.楷书6.行书7.草书(包括:狂草)二、汉字的结构:六书汉代人分析汉字的结构,总结出六种构造的规则。
(并非先有“六书”的规则,然后再创造汉字。
)六书的排列顺序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而定义及例字则依据东汉·许慎(字叔重)的《说文解字·叙》: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参见教材“通论(五)”P.)补充举例:1.象形字:牛、木、果、禾、毛、之/止2.指事字:一、二、三、四、末、本、朱、寸、元、天3.会意字:休、从、北、旦、明、林4.形声字:江、鸠、舅、草、國、銜5.假借字:其、因、酉、然、之、而6.转注字(略)三、字形的变异(一)古今字(参见教材通论·六)古代造的字为古体字或本原字,后来造的字为今体字或后起字。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通论期末复习(一)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音序排列法{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字母顺序(词诠)、平水韵106韵(经籍籑诂)}、部首笔画排列(说文解字、辞源、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编码排列法(四角号码)。
2.字典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反切法(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3.字典分类:查字音字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经籍籑诂)、查虚词及特殊词语(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古今基本一致(鸡牛)、古今差别大(该—完备;应当、抢—突过,撞;抢劫)、古今同中有异(勉:勉励,鼓舞→+规劝,劝解;给:供应→给予;)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的扩大(菜:素菜、睡:坐着打瞌睡)、词义的缩小(宫:房屋→帝王宫殿、公共活动场所;瓦:陶土烧制的器物→盖屋的瓦片)、词义的转移(汤:开水→食物加水煮成的汁液;荤:有辛味的蔬菜→肉食)3.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褒今贬(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爪牙:得力帮手→党羽和帮凶)、古贬今褒(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通过实践使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提高)、古中性今褒(祥:吉凶的征兆、预兆→吉祥)、古中性今贬(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吹嘘:替人宣扬→说大话)4.古今词义轻重的差异:古轻今重(恨:遗憾,不满→怨恨,仇恨;诛:责备→杀)、古重今轻(怨:怨恨,仇恨→埋怨;感激:感动奋发→感谢)5.古今名物制度不同:尺、秋阳(夏阳)、饭、馒头(包子→面团)(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的意义。
抓本义求引申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研究方法(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2.辨别本义的依据:字形分析、古书的证据(书证)3.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第一册综合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册综合复习资料古代汉语综合资料常识第⼀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应当采⽤的学习⽅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学习。
参考书⽬:王⼒《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什么是古代汉语(⼀)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致可分为以下⼏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今由于古代的⼝语⽆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语。
(⼆)汉语的古代书⾯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语以及后代⽤这种书⾯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语统称为⽂⾔。
上古汉语书⾯语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作品如《⽼⼦》、《庄⼦》、《墨⼦》、《孟⼦》、《荀⼦》之类,以及⼀些史籍⾥。
如唐宋⼋⼤家和元明清⽂⼈的仿古⽂⾔作品等。
后代⽤这种书⾯语写成的作品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作品如《⽼⼦》、《庄⼦》、《墨⼦》、《孟⼦》、《荀⼦》之类,以及⼀些史籍⾥。
六朝以后在北⽅话基础上形成的古⽩话。
如古代的⽩话⼩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
⼆、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量的⽂⾔⽂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同其他课程如古代⽂学作品课的“学古⽂”,是不⼀样的。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笫一节文字一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汉字的性质:1汉字形成:①历史传说:“仓颉造字”。
②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约5000年前黄帝时代。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大概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文字。
形成汉字表意性的原因: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
形形汉字↗↘拼音文字↙↖音←义音→义②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因形示意”的表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有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主要特点的古汉语有较好地适应性。
三汉字的结构(造字法):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①象形:用描摹事物轮廓或特征来表意的造字法。
如:日.月.人.鱼.羊.水。
独体象形:目、木、手。
合体象形:眉、果、聿。
②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加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亦[腋] 、刃、本、末。
独体指事:一、三、五、高。
加(合)体指事:寸、叉、厷、甘。
③会意: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古代汉语(郭锡良)复习提纲讲义1

2、《经传释词》(同上) 3、《词诠》(同上) 4、《古书虚字集释》(同上)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2、《经传释词子书为辅。全书按古声 母发音部位排列,共10卷。体例严密,引 证广博,解说详备。借助同音假借的原理 说明虚词的意义。对语法研究很有启发。 分类不科学,收字太少。
9、亦声(名词解释,还要注意教材中的例 字) 汉字中合体字的义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这个音义相兼的部分叫作亦声。例如:坪, 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B、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1、六种常见结构形式(熟悉并能举例) 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上声下形 内声外形 内形外声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近代人张相著。主要收录唐宋元明时期的诗 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共收录单字、词语537项。 基本体例为:每条按照先诗后词再曲的顺序,采 用诗词曲自证或互证的方法。引证相当丰富,推 考缜密。但是,有语词失收、溯源失考等问题。 划地:怎的、只是;倒断:了断;坐来:本来; 脱空:故弄玄虚;吩咐:交付;左右:总之;赤 紧:当真;使数:奴仆。 情受、年时、来、闪、折、夜来、攲
3、古代汉语: 五四以前,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叫作 古代汉语。 4、小学: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二、古代汉语常识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辞书是字典、词典、辞典的统称。字典是主要用来解 释汉字的形、音、义的工具书,词典是主要用来解释词语 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 词典与辞典:词、辞在表达言词、文词时意义相通, 但在古代,“词”可以用来指“语助”(虚词),如《经 传释词》、《词诠》;“辞”的指称范围比“词”大,一 般来说,以收录语文词汇为主的语文词典多称为“词典”, 而以收录术语、专名、学科性词汇为主的被称为辞典。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疏P674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P678“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P682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P708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共有239个专题,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5、引用P876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P879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常见的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xx称。
(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P880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耳目聪明。
8、互文P882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
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
如:松、理、越。
(2)右形左声。
如雕、期、鸿、救。
(3)上形下声。
如茅、空、简。
(4)下形上声。
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
如园、闾、街。
(6)内形外声。
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
(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
如:釜,从金省,父声。
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
周金文。
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
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
秦小篆、秦隶。
(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
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
(2)简省或讹变。
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
“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
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
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
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
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
如高。
三、 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 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 “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
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
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
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正→征”“队→坠”“或→域”。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责→债”“益→溢”“景→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
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
(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
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
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
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如“泪- ”“野- ”“看- ”。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
如“明- ”“弃 ”。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
如“烟 ”“歌- ”“村- ”“岭- ”“鞍- ”。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
如“春 - ”“享- ”。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
如“册 ”“别- ”。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
如“礼- ”“无- ”。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
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
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
(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
如“修”和“ ”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
如“腊- ”“术- ”“适- ”。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 ”“仆- ” “几 ”“谷- ”。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
如“钟”是“锺”和“ ”的简化字。
另外还有“历- 、 ”“复- 、 ”。
四、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
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