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整理

通论——字典辞书一、文史工具书的编排方式(一)部首编排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归为一部,这个共同的偏旁就是部首。
部首按笔画的多少为先后次序。
同部首的字也按字的笔画多少的先后次序排列。
(二)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是按汉字的读音来编排所收的字词的。
古代字典辞的音序排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传统36字母的顺序编排。
一种是按《广韵》韵部或平水韵韵部韵的顺序编排。
(三)号码查字法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由王云五发明,1925年5月出版《号码检字法》。
二、主要工具书(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
正文十四篇书末“叙”和目录为一篇,共十五篇。
收字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重文。
据《叙》载,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合计10516个。
体例:一是按小篆的形体,把9353字分成540部;二是于每一篆下先释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二)《康熙字典》用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加上书前凡例、等韵、总目、检字及书后的补遗、备考等六卷,凡四十二卷。
全书正文共收字47035个。
按《字汇》《正字通》体例立部首214个。
体例:于单字下先注音释义,注音:依次列举《唐韵》、《广韵》等前代韵书的反切,并标注直音;释义:解说字的本义、别音别义,并于每一义项下面列举书证。
有所考辨就在释文末用“按”字表示。
主要特点:一是收字多,超出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二是注重解形和注音;三是义项收录完备;四是引例十分丰富,例句出处明确。
五是确定了后世字典辞书的部首数量与基本编排方式。
(三)《汉语大字典》按部首排列,设200个部首,共收汉字56000个,是目前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
先列楷书字形,然后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流变、源流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释义:古今兼备以古为主,义项排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义项下面尽可能征引文献为证。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講工具書一、工具書的排列法(一)按音序排列1.漢語拼音2.注音字母3.四聲和韻排列,字母排列(二)按部首和筆畫排列(三)號碼排列二、常用工具書(一)字典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小篆字典全書分30卷按部首排列,分540部收字9353 ,重文1163全書計133441字徐鉉等校訂《說文》,稱“大徐本”鉉弟鍇作《說文解字繫傳》,世稱“小徐本”大徐本對《說文》的校訂,主要包括:(1)改易分卷(2)增加標注(3)增加新附字(4)增加注釋(5)增加反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桂馥《說文解字義證》2.《康熙字典》籌[廣韻]直由切[集韻] [韻會]陳留切[正韻]陳留切並音儔籌算也[儀禮鄉射禮]箭籌八十[註]籌算也又壺矢[禮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註]籌矢也又籌策[史記高祖紀]運籌帷幄之中又[集韻]徒刀切音陶[揚子方言]戴也又叶音除[蔡洪圍棋賦]攄妙思奮元籌飾服色玩騂駒王引之《字典考證》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3.《漢語大字典》(二)詞典1.綜合性詞典《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2.專門詞典(1)古代詞典①《爾雅》明明,斤斤,察也。
(《爾雅·釋訓》)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
(《爾雅·释器》)②(西漢)揚雄《方言》娃,嫷,艶,窕,美也。
吴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嫷,宋衛晉鄭之間曰艶,陳楚周南之間曰窕。
(《方言》卷二)③(東漢)劉熙《釋名》倉,藏也,藏穀物也。
(《釋名·釋宮室》)廷,停也,人所停集之處。
(《釋名·釋宮室》))(2)虛詞詞典(清)劉淇《助字辨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楊樹達《詞詮》式《詩·國風》:“式微式微。
”《爾雅》云:“式微式微,微乎其微者也。
”鄭箋云:“式,發聲也。
”又《書·盤庚》:“式敷民德。
"孔傳云:“用布示民,必以德義。
”愚按:此式字猶爰也。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疏P674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P678“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P682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P708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共有239个专题,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5、引用P876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P879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常见的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xx称。
(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P880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耳目聪明。
8、互文P882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丘明《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公羊高《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
谷梁赤制,巌邑也:判断句。
虢叔死焉:焉:兼词,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可译为“于此”、“于之”等。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
请京,主语是姜氏。
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
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
“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称说、这么认为。
唐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释是:“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今京不度:度,名词,法度,制度。
不度,不合法度。
度,名词用作动词。
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副词后面的名词常常活用作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何……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之”是代词,复指动词“有”前置的宾语“何……”。
也有研究者把“之”看作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如早为之所:为之所,双宾语结构。
为,在这里是“安排”的意思。
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
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义:指道德、行为或道理合理、适宜。
不义:指不合理、不适宜的事情。
毙:倒下去。
【偃僵仆毙跌】“偃”、“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
“毙”是倒下去(包括“偃”、“僵”和“仆”),“跌”是失足跌倒。
君将若之何:若之何:是一个表示处置的凝固结构,意思是:对它怎么办(处置)。
无生民心:无,通“毋”,不要。
生民心,“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生民心”就是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于有两个君主)而产生二心。
无庸,将自及。
“无庸”:“庸”通“用”,“庸”的这种通用,一般出现在否定式里,如“不庸”、“勿庸”等。
及:赶上。
在《左传》里这个动词的宾语常省略不说,而“及”的对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祸”、“难”等。
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
”杜预注:“及于难也。
”因此这里的“自及”意为自己赶上(灾祸),即自取灭亡。
古代汉语三 考试复习总结

一、填空1.《十三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五经)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九经)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十三经)2.修辞手法两汉时期赋、比、兴;引用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滕王阁序》譬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代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夸饰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并提(合叙或分承)耳目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互文(互文见义、互见)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倒置,又称“错综”“颠倒”“倒文”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汉书·萧望之传》委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省略明日,子路行,以()告()。
(《论语·子路从而后》3.古代注音方法反切(最重要);譬况;直音;读若;4.声调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去仍为去;入派三声。
5.研究上古音依据材料谐声偏旁;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的情况);反切;读若;声训(“同声为训”,用来解释的字和被解释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现代方言;韵书(王力《汉语音韵》);中外对音。
6.李善为萧统的《文选》做了注,叫做《文选注》,解决了什么问题:古书的文义不易懂,必须注释才能明白,就好像水路不通,必须灌注然后畅达。
注解古书,使人诵读。
7.发音方法8.阴、阳、入声韵阴声韵(简称阴声):没有韵尾和以元音[-u][-I]收尾的韵玛ma 瑙nao阳声韵(简称阳声):以鼻辅音[-n][ ][-m]收尾的韵坚jian 强qiang入声韵(简称入声):以轻塞音[-p][-t][-k]收尾的韵八bad 十shib平水韵106韵二、单选(10×1’)古书注解类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两汉:毛亨《毛诗故训传》魏晋至隋唐: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陆德明《经典释文》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史记》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裴骃《史记集解》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读书杂记类: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小学类:王念孙《广雅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三、解释加点词(8’)【语法功能、词类活用】虚词何陋之有?代词,复指宾语四、解释加点词实词何厌之有?满足五、名词解释(5个,22’)谓之:是用来解释词义的术语,可以译为“叫”、“叫做”,其训释格式为:“训释语+术语+被训释语”,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判断句、被动句和句法成分的省略(一)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句式:1、用“者”、“也”表示判断。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虎者,戾虫。
(4)主语+谓语:农,天下之本。
2、主语+副词+谓语+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3、用系词的判断句。
(1)用“为”做系词的判断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用“是”的判断句韩是魏之县。
(3)“惟”做系词的判断句: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4否定性系词“非”子非吾友也。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梁父即楚将项燕。
(3)表示比喻:曹公,豺虎也。
(4)表达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二)被动句:1、语义上表被动: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蔓草犹不可除。
2、谓语是及物动词:文王拘,屈原放逐。
3、被动句的类型:(1)“于”字句: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乎”与于语法结构相同:志乎古,必遗乎今。
(2)“为”字句:①为+动词:父母宗族,皆为被戮。
②为+施事+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③为+施事+所+动词: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
(3)“见”字句:①见+及物动词:人皆以见侮为辱。
②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见的用法:慈父见背:离我而去。
见还:还我;见录:记挂我;见用:举荐我;见恕:恕我。
(4)“被”字句:①被:遭受,蒙受,覆着: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②被后出现及物动词有虚化可能。
③被+及物动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④被介绍实施者成了介词,被+施事+动词: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三)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吾谁欺,欺天乎。
2、疑问代词作介词也要宾语前置:谚曰:“谁为为之,孰念听之”3、“为、以、与”都是介词,它们的宾语都是疑问代词,宾语都要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1)“于”字式,如:却克伤于矢。
(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
(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第四节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所谓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间的关系来说的,主语是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受事,而非施事。
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1、主语“窃钩者” “郤克”受事
2、两句的形式
例①无语法标志,意念上的被动句。
例②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
古汉语被动表示法有两种:
一、意念被动句(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
二、被动句式
1.定义:有语法标志,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的句子,叫做被动句式。
(在谓语前后有表示被动的词。
)
2.类型(常见的五种被动句式)
1、“於”(乎)字被动句式。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山传》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左传》
常与主动句两两对照,形成鲜明对比。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孟子·滕文公》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3、“为…所……”句式。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②马倒,为晋兵所杀。
《淝水之战》③魏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
有时主动者不出现,形成“为所+动词”的格式。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②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张中丞传后序》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史记·刺客列传》
4、“见”字被动句式。
“见”为助动词,放在动词前表被动。
如
①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战国策·燕策》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见”不能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要同“于”字句结合,由“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
5、“被”字被动句式。
此句式一般不出现施事者。
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
《三国志·魏志》
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yōng] 《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
《世说新语·方正》
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世说新语·政事》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被”字
1.《说文》“寑衣也長一身有半從衣皮聲”
翡翠珠被。
《楚辞·招魂》
2.遮盖、覆盖。
凝霜被野草。
阮籍《咏怀》泽~后世
3.蒙受、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燕策》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
《战国策·齐策》
4.表示被动:叫、让。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许慎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写,是一套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详细汉语字典,重印至今不辍。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贾国维等合力完成。
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检字和笔画检字方法。
可记歌诀:一二子
中寻,三画问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
或是“一二在子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寻,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在戌余亥存。
”。